上海交大製冷所團隊在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發表封面論文,提出...

2020-12-08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製冷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領銜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在能源化學領域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Near-Zero-Energy Smart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Enabled by Sorption Energy Harvesting from Air」的交叉學科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從環境空氣中捕獲能量實現近零能耗、高能量/功率密度的自適應智能型電池熱管理新思路,闡述了基於水蒸汽吸附材料「脫附散熱-吸附加熱」的電子器件熱管理機制,篩選並製備了適用於電池熱管理的多孔有機金屬骨架(MOF)/泡沫碳高導熱複合吸附材料,驗證了該智能型電池熱管理策略用於電池全年候運行時夏季散熱、冬季預熱的可行性。論文第一作者是製冷所博士研究生許嘉興、晁京偉和李廷賢副教授,通訊作者是李廷賢副教授和王如竹教授。該文入選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封面論文。

期刊封面:基於水蒸汽吸附材料「脫附散熱-吸附加熱」的智能型電池熱管理策略

電池熱管理技術是維持電動汽車安全、高效工作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商業化的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主要以風冷和液冷為主,通常存在結構複雜、體積大、能耗高等不足。近年來,基於固-液相變材料的電池熱管理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利用相變過程的吸熱效應可以將電池溫度控制在相變溫度附近,但受限於固-液相變較低的相變焓值(例如石蠟200-250 kJ kg-1),該技術的應用將大幅增加電動汽車的載重負荷。相較於固-液相變,氣-液相變過程具有十倍以上的相變焓值(例如水~2400 kJ kg-1),儘管基於蒸發-冷凝氣-液相變過程的熱管散熱技術可以實現高的傳熱係數,但其冷卻功率仍依賴於冷凝側的空氣散熱,需要額外的輔助散熱設計。近年來報導的開放式水蒸發散熱技術可以實現高能量/功率密度的電池熱管理,但由於不具備可逆循環性需進行階段性補水,且液態水的存在帶來電池的潛在風險。

 

基於水蒸汽可逆吸附-脫附的電池熱管理吸附材料製備、表徵與性能測試

ITEWA創新團隊針對現有電池熱管理技術的不足和難點,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基於水蒸汽可逆吸附-脫附過程的智能型電池熱管理策略,採用MIL-101(Cr)多孔MOF材料與環境空氣中的氣態水作為工作介質,利用MOF材料在吸附或脫附水分子過程中的放熱與吸熱效應分別實現對電池的散熱與加熱。夏季電池散熱模式:電池停止工作或低功率運行階段,MOF材料吸附捕捉空氣中的水蒸汽並存儲在孔內;當電池高功率運行時其溫度上升達到材料脫附溫度後觸發水蒸汽解吸,釋放的高焓值氣態水蒸汽將熱量散至環境中實現對電池的降溫。冬季電池預熱模式:電池啟動前乾燥的MOF材料從環境空氣中吸附水蒸汽,利用釋放的吸附熱實現對電池的預熱;當電池高功率運行或充電階段利用其自身產熱驅動MOF材料的內部水蒸汽釋放,脫附完全的MOF材料與空氣隔絕實現能量的儲存以備下次循環使用。

為了克服多孔MOF材料熱導率較低制約傳熱的問題,該文作者採用噴塗的方法將納米級MOF顆粒均勻分散在多孔碳CF內部製備了MOF@CF複合吸附材料,相對MOF材料的熱導率提高了4-5倍以上。典型夏季氣候下(30℃,60-80%RH),該材料的脫附溫度為35-45℃,典型冬季氣候下(10 °C,80%),該材料可吸附升溫至20-30℃,因此較完美地契合動力電池熱管理的控溫範圍,該智能電池熱管理策略適用於全球主要大城市的相對溼度與溫度工況。

高能量/功率密度的自適應智能型電池熱管理實驗驗證

在材料優選、表徵的基礎上,作者構建了智能電池熱管理演示裝置。通過與空電池的對照實驗對比發現,採用了智能電池熱管理的18650鋰離子電池可以獲得最高8.3℃的降溫效果,並使電池溫度控制在45°C以下。受益於水蒸汽脫附過程的高焓值,電池演示裝置僅採用了0.51克MOF材料即可實現單節電池所有焦耳熱的吸收,該質量數值僅為電池質量的百分之一,因此具有顯著的高能量密度優勢。在冬季預熱模式下,採用了智能電池熱管理的18650鋰離子電池獲得了5°C的溫升效果,使得鋰電池獲得了更深的充放電效果,容量提升9.2%。此外,作者研究了電池溫度和環境溼度對材料脫附速率和吸附速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材料在不同的約束工況下表現出自適應吸附/脫附的工作特性,隨著電池溫度的升溫速率增大其脫附速率增大,隨著升溫速率的減小其脫附速率降低,因此具備自適應散熱功率的實時調控。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資助。王如竹教授領銜的ITEWA團隊近年來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Joule、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Materials Letters、ACS Centr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了10餘篇論文,該團隊致力於解決能源、水、空氣交叉領域的前沿基礎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旨在通過學科交叉實現材料-器件-系統層面的整體解決方案,推動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附:期刊簡介 

ACS Central Science創刊於2015年,是美國化學學會ACS出版社旗下的綜合性旗艦期刊 (影響因子12.685),致力於發表與化學、生物、工程、材料相關的新穎性高水平論文。

論文連結:https://dx.doi.org/10.1021/acscentsci.0c00570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製冷所ITEWA團隊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發表超...
    近日,能源領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0)發表了有關超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研究成果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該論文由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團隊在Joule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Joule上發表了題為「A thermal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electronic devices based on moisture 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通過固體吸附劑塗層解吸過程實現電子設備強化散熱的新策略
  • 上海交大竇紅靜團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Lectin-Glycan-Mediated Nanoparticle Docking as a Step toward Programmable Membrane Catalysis and Adhesion in Synthetic Protocells」以上海交大為第一單位於2020年7月發表於納米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CS
  • ...製冷所交叉學科研究成果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提出太陽能...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等組成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在化學領域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了題目為「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Harvesting from Arid Air with
  • Joule期刊封面文章刊登上海交大機械動力學院陳江平教授、錢小石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動力學院陳江平教授、錢小石副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研究型刊物Joule上發表題為「Electrocaloric Cooling Materials and Devices for Zero-Global-Warming-Potential, High-Efficiency Refrigeration」的綜述文章,總結電卡製冷技術十餘年的發展並對未來的研究重點及方向進行了展望
  • 交大科技力!
    此外,相關系列研究工作還在國際期刊Geophysics、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發表論文十餘篇。 近日,西安交大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以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物理評論快報》封面論文發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田新亮研究小組...
    7月14日,上海交大船建學院田新亮副教授研究小組在國際頂級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發表了題為「Shape deformation and drag variation of a coupled rigid-flexible system in a flowing soap
  • 我國多所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本報記者 連荷  綜合報導) 近期,我國多所食品高校科研人員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其中,南昌大學謝明勇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AFC)發表關於熱加工食品汙染物檢測的封面論文,華南理工大學趙謀明教授團隊在《食品科學技術發展趨勢》(TIFS)發表關於鮮味受體和鮮味/增鮮
  • 交大科技力!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2022920300218 2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製備
  • 國際化學頂級期刊JACS和德國應化封面被上交大教授團隊霸屏
    讓世界多一點中國元素上海交大的科研壯舉如果說兩篇文章被國際頂級期刊所收錄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是同時被兩份國際頂級期刊選為封面文章的概率卻非常的低,而最近上海交大生命院微生物代謝國重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就完成了這一壯舉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竇紅靜團隊ACS Nano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團隊在Joule期刊上發表「空氣取水技術進展與...
    近日,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Joule發表綜述文章,聚焦全球性的缺水問題,指出空氣取水技術是潛力巨大的解決方式。
  • JACS封面: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功能團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而該團簇含有的大量稀土釓元素也使得該分子材料在2K 和ΔH= 7 T時產生了41.3 J·kg–1·K–1的磁熵變,在低溫磁製冷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潛力。與此同時,他們利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論及循環伏安法對催化機理予以解釋。該工作不僅為3d-4f混金屬團簇的設計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將為稀土基納米糰簇的溶液穩定性、催化性能的探究及功能拓展提供了借鑑與理論依據。
  • 江蘇省農科院加工所畜禽產品加工團隊在食品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省農科院加工所畜禽產品加工團隊在食品領域頂級期刊(TOP1)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 近日,湖南教授團隊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開年封面論文!
    近日,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譚靜強教授領銜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在Reviews of Geophysics發表了題為&34;的長篇論文,系統研究了新型波形類定位方法在多尺度地震定位中的重要進展和應用前景。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燃料電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的鄧濤教授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催化劑製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Neighboring Pt Atom Sites in an Ultrathin FePt Nanosheet for the Efficient and Highly CO-Tolerant
  • 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將停刊
    Finn說:「 與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的編輯團隊和顧問委員會合作是我的榮幸。過去10年來,該雜誌的特色研究範圍廣泛,並且使人們對組合技術和思維方式的力量感激不盡。我相信我們的作者社區將繼續通過ACS出版的其他期刊來影響分子研究的許多領域。」
  • ...研究團隊揭示反彈熱制冷機制並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s...
    近日,國際著名Nature系列刊物Scientific Reports 8 (2018) 6099,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學軍教授團隊肖飛老師在固態彈熱製冷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是金學軍教授團隊在新型固態彈熱材料研究領域又一創新性突破。上海交通大學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單位。
  • 西南交大楊維清:利用相對介電常數實現高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
    活性炭摻雜在PVDF中提高其介電常數針對這一問題,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提出一種新的增強方案,通過在聚偏氟乙烯(PVDF)中摻雜高比表面積的活性炭,相關研究成果以「Manipulating Relative Permittivity for 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IF:11.238)上,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
    由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參與的 6篇論文在《自然》雜誌齊發! 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躋身 國際腫瘤前沿研究第一梯隊! 大寫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