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高寒地區部隊打井取水技術有新突破

2020-12-05 人民網

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

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

實施過程中,軍委後勤保障部、陸軍和新疆軍區、西藏軍區各級密切協同,任務部隊和承建單位集智攻關,精準勘探、鎖定取水點位,因地制宜制訂供水方案,多線並行展開打井試驗。他們探索創新保溫措施,克服高原高寒地區水源難找、水量不穩、成井易凍等困難,完成3個海拔5000米、10個海拔4000米邊防點位的水井建設。特別是採用管井加裝電伴熱裝置、特製潛水泵配合注氣擾動等技術,他們有效解決永凍層管井和外部水管凍結等難題。

下一步,將深入推廣應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成果,配合傳統供水保障方式,為邊防官兵提供更持久可靠、更純淨安全的生活用水。

相關焦點

  • 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
    原標題: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目前,我軍已實現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點位打井,有效解決了永凍層施工難題;研製的高原高寒不凍供水裝置,破解高原無法實施快速給水保障關鍵難題,基本滿足邊防官兵日常用水需求。下一步,將深入推廣應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成果,配合傳統供水保障方式,為邊防官兵提供更持久可靠、更純淨安全的生活用水。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 邊防官兵喝上甘甜...
    實現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點位打井,有效解決永凍層施工難題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
  • 我軍成功在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官兵喝上甘甜井水!網友:太棒了
    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官兵喝上甘甜井水!近年,我軍克服高原高寒地區水源難找、水量不穩、成井易凍等困難,完成3個海拔5000米、10個海拔4000米邊防點位的水井建設。配合傳統供水方式,為官兵提供更持久可靠、更純淨安全的生活用水!
  • 高原打井技術新突破,我軍喝上甜井水!印軍忙了三個月一無所獲
    文/行人近日我國的邊陲一線又傳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好消息,由我軍牽頭組織的高原高海拔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在高原地區執勤的一線邊防部隊終於可以喝上甘甜的井水了。在此之前,高原地區邊防一線部隊的吃水難問題一直是個難題。
  • 中方後勤保障又有突破,從永凍層取水成功,高原官兵喝上甘甜井水
    據《環球時報》11月5日報導,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部隊的官兵都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多年來,為了解決吃水問題,各級想法設法採取拉運河水,融冰化雪取水,上送純淨水,安裝淨水設備等措施,但是這一些都是有缺陷的,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取得的水源有一定程度上的衛生問題。
  •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2014-12-09 15:34:30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西寧12月9日電 (孫睿 張海雯)「目前,我們對實施完成的『高原型藏羊生產性能綜合配套技術集成與示範
  • 多樣雲南|新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研究高寒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變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但可以認識山地多樣性形成的過程,而且還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高寒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近日,青藏高原又「火」了一把。9月20日的《極限挑戰寶藏行》中嘉賓前往高原「採摘雪蓮」,有網友發現節目中採摘的「雪蓮」,實際上是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母雪兔子,孕育這些珍惜植物的生態環境要求是相當苛刻的,因此雖然節目組有致歉,但依舊被網友認為誠意缺失。
  • 自家院裡打井要不得
    4月1日上午11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泉山中隊接到市民舉報:某新建小區,有人在自家小院裡打井。泉山中隊立刻趕赴現場,調查取證後扣押打井設備,並通知業主到泉山中隊接受調查。 執法人員告知該業主私自在家打井是違法的,需要辦理合法的手續。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是的,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犛牛。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 我軍高工獨創空氣取水技術 一天可制水30公斤
    羅繼傑帶領他的團隊,啟動了「空直駐南苑機場部隊燃煤鍋爐改造清潔能源工程」課題,這也是軍隊重大專項的首個試點。作為技術總負責人,沒有參考圖樣,他就自己動手反覆勾畫圖紙,在閱讀了4門新學科300多萬字的科技著作,設計了2000多張圖紙,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論證和修改之後,他帶領設計團隊研究確定了集成應用氣候補償、煙氣冷凝熱回收、鍋爐集控等先進技術的設計方案。
  • 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保護價值。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工程師張帥旗介紹,溼地是全球四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
  • 穿梭高原「禁區」 青春之翼這樣鑲嵌在白雲間
    這是一支敢於創新、攻堅克難的空中突擊部隊。 這是一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搶險救災、應急支援部隊。 初冬,高原某地寒意刺骨,新疆軍區某旅數架直升機聞令起飛,高空極限飛行、野外場地起降、滑跑起落飛行等高難課目同步展開。
  • 我軍在海拔4500米高原成功開展首例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
    這是我軍首例在極高海拔地區完成的此類手術。  幾個月前,駐高原某部藏族新兵斯達桑珠訓練中無意發現自己腹股溝區有腫塊,當時並未引起重視。但隨著訓練任務加重,包塊開始逐漸變大,關鍵是腹股溝區開始有了疼痛,每走一步都有脹墜感,更別說訓練了。  一想到要耽誤的訓練,斯達桑珠心中萬分焦急。聽說陸軍軍醫大學的專家醫療隊上了高原,他寄望於此,希望能儘快解決痛苦,恢復到訓練中。
  • 高原凍土區建設高速路難在哪
    這是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也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施工期間,科研人員在無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對於我國今後在高原、高寒地區建設隧道、橋梁和道路工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共玉高速公路的建成將加速青南藏區與西藏、四川等周邊藏區協同發展,推動藏區與內地進一步交流。
  • 中國高鐵建設者掌握世界高寒凍土地區施工「話語權」
    該項殊榮是憑藉哈齊客專松花江特大橋工程,以及解決高寒地區路基防凍脹難題而斬獲,也證明了由張國華作為「掌舵人」的施工企業,進一步掌握了在世界高寒高緯度地區,多年凍土、溫差巨大、路基凍脹環境下的施工「話語權」。 中國高寒地區首座四線系跨江高鐵橋——哈齊客專松花江特大橋,是世界首例四線系杆拱連續梁結構橋梁,為中國橋梁建設史開創了新的先河。
  • 貴州喀斯特巖溶地區科技抗旱 打井集雨節水(圖)
    核心提示  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地表裂縫眾多,水土流失嚴重,很難存住水,雨水直接從石頭縫隙流入地下。儘管我省的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但每逢遭遇乾旱,這些地方往往是受災最重的地方。  如何破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抗旱難題,我省科技人員通過引進開發新技術,摸索出又快又準打井找水、利用道路積蓄雨水、潤溼灌溉節水等抗旱新招,為巖溶地區抵禦乾旱等發揮了重要的示範作用。
  • 一地主打井,打了3天3夜沒出水,正準備放棄卻發生意外古墓
    河南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地主在打井的時候,連著三天三夜都沒能打出水,而正當他準備放棄時,卻發現了許多珍貴的寶物,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1923年,河南新鄭地區由於長時間不下雨,因此大片的農田都面臨著旱死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叫李銳的地主就擔心自家今年沒有收成,所以,他決定從地下打井以澆灌土地。畢竟在當時的農村中,地下水還是比較豐富的,每逢大旱時節,農民們就會選擇從地下挖井取水。
  • 圓一個高原凍土上的高速夢
    不久前,其被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國家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將加大高原多年凍土研究,為即將開始建設的青藏高速公路提供技術支撐。」我國第二代公路凍土科研領軍者、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實驗室主任汪雙傑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