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在海拔4500米高原成功開展首例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

2020-11-25 華夏經緯

  保健康就是保戰鬥力
  我軍在海拔4500米高原寒區
  成功開展首例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

  11月12日,經過40分鐘的緊張手術,由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指派的專家組成員,在4500米完成一例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這是我軍首例在極高海拔地區完成的此類手術。

  幾個月前,駐高原某部藏族新兵斯達桑珠訓練中無意發現自己腹股溝區有腫塊,當時並未引起重視。但隨著訓練任務加重,包塊開始逐漸變大,關鍵是腹股溝區開始有了疼痛,每走一步都有脹墜感,更別說訓練了。

  一想到要耽誤的訓練,斯達桑珠心中萬分焦急。聽說陸軍軍醫大學的專家醫療隊上了高原,他寄望於此,希望能儘快解決痛苦,恢復到訓練中。

  11月10日,斯達桑珠來到高原地區某軍醫院就診,經過仔細的查體,憑藉豐富的經驗,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普外科李凡副教授立刻下了診斷:這是腹股溝疝。

  據了解,股腹溝疝疼痛反覆發作不僅會導致患者精神不濟、機體免疫力下降。更嚴重的是,可能導致腹腔器官堵塞腹股溝淺環,造成器官缺血壞死,從而產生腹腔嚴重的炎症反應,以及泌尿系統功能障礙,必須幹預手術。

  雖然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常見手術,但在高原地區,由於手術耗材的缺乏,一般會採取傳統的疝修補術進行手術,術後患者往往局部症狀較重,且有較大的疝復發風險,患者恢復時間較長,甚至會影響未來運動和作戰能力。而據了解,我軍未曾在4500米的高原高寒地區完成無張力疝修補術。

  「我想儘快回到訓練場!」戰友的心願,就是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駐地部隊醫院領導與李凡副教授手術團隊立刻緊急籌備物資,協調手術耗材,準備手術方案。

  11月12日17時,氣溫是零下5攝氏度,手術團隊在尚未完全習服高原環境的狀態下,克服高原反應,開展了本次高原新技術的嘗試。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李凡副教授與947醫院普外科李峰學副主任僅用40分鐘,圓滿完成手術。8天後,斯達桑珠康復出院,進入正常訓練。大大縮短了手術康復時間。

  保戰友健康就是保戰鬥力!主刀醫生李凡副教授表示,此例手術的成功,為高原患者提供了更佳的治療手段,一方面是醫療技術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醫療耗材保障的提升,為進一步研究探索高原高寒地區衛勤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奮鬥在高原高寒的子弟兵吃了一顆定心丸。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王瓊

 

責任編輯:唐詩絮

相關焦點

  • 大腿根部有「鼓包」被診患腹股溝疝
    陳科醫生介紹,潘阿姨所得的腹股溝疝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疝,俗稱「小腸氣」。我們的下腹部靠近大腿根部的「肚皮」往往比較薄弱或存在缺損,在腹腔壓力增高的情況下,下腹部這些薄弱的地方就會跟「吹氣球」一樣鼓出個包,腹腔內的臟器(比如腸子、大網膜)容易掉入這個「洞口」之中。
  • De Garengeot 疝
    蚓狀闌尾出現在股疝的疝囊中被稱為Garengeot疝,由Jacques de Garengeot在1731年首次描述,而首次報導的闌尾切除發生在5年後。它與Amyand疝截然不同,Amyand疝指的是闌尾在腹股溝疝的疝囊內。與腹股溝管較大的空間相比,股管的空間較小,因此人們認為股疝內容物更容易遭到嵌頓。
  • 12個小時、450公裡,在海拔4500米無人區,他們成功搜救5人
    12個小時、450公裡,在海拔4500米無人區,他們成功搜救5人 2020-06-23 0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原因造成運動疝呢?
    在國內的搜尋引擎查找」運動、疝」,得到結果有「運動型疝氣、運動性疝、運動疝氣」等,其中具體描述幾乎沒有完全正確的。不過這次不應該責怪網絡,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嶄新的概念。   人們最早認識在個疾病因為很多足球運動員都存在腹股溝疼痛。
  • 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 邊防官兵喝上甘甜...
    實現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點位打井,有效解決永凍層施工難題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
  • 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
    原標題: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目前,我軍已實現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點位打井,有效解決了永凍層施工難題;研製的高原高寒不凍供水裝置,破解高原無法實施快速給水保障關鍵難題,基本滿足邊防官兵日常用水需求。下一步,將深入推廣應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成果,配合傳統供水保障方式,為邊防官兵提供更持久可靠、更純淨安全的生活用水。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我軍成功在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官兵喝上甘甜井水!網友:太棒了
    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官兵喝上甘甜井水!近年,我軍克服高原高寒地區水源難找、水量不穩、成井易凍等困難,完成3個海拔5000米、10個海拔4000米邊防點位的水井建設。配合傳統供水方式,為官兵提供更持久可靠、更純淨安全的生活用水!
  • 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60%!在這裡持續...
    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60%!在這裡持續...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本文原標題:《海拔
  • 攻克眾多難題,中國獨家掌握,高原反坦克飛彈打靶成功
    高原可以說是精確制導武器的禁區,由於這裡海拔過高,所以大氣密度就要比平原地區低,在這裡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其命中率將會大幅降低。現在世界各國列裝的大部分精確制導武器,幾乎都只適用於3000米海拔以下的地區,一旦將這些武器拿到高海拔地區使用,那麼其性能就會大打折扣。
  • 海拔4500米以上的綠色守護人
    新華社發(王克攝)   新華社拉薩8月8日電(記者多吉佔堆、張宸、朱青)當雨季溼潤的微風輕拂過西藏林芝卡定溝的繁茂枝葉,這片原始森林發出的聲音清新而動人。武警西藏森林總隊察隅中隊中隊長姚學勤說,聽到這個聲音,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 成人疝不可自愈,別拖了!日間手術即可輕鬆搞定
    ,包括腹股溝疝、切口疝、臍疝、造口旁疝、腹壁包塊等,尤其擅長腹腔鏡下的腹股溝疝、切口疝及食管裂孔疝的治療。然而調查發現,約80%的老年疝病患者要麼強忍痛苦,要麼聽信民間偏方,一味保守治療。8月22日,武漢市中心醫院疝與腹壁外科副主任醫師段鑫做客本報「市民有約·楚天名醫大講堂」,為市民揭開疝氣的危害及其常見誤區,並介紹了「日間手術」的治療優勢。今日,不少參與講堂的市民專程前往門診諮詢手術情況。
  • 中國將從俄進口100臺渦軸發動機,米171高原專用,一口氣飛海拔6千米
    ,即使是在-50℃的極寒和60℃的高溫環境下也能正常工作,並可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飛行,同時相比VK-2500發動機6000小時的壽命,VK-2500PS-03的壽命增加到了9000小時並有望突破12000小時,3000小時的大修間隔也能保證較高的出勤率。
  • 4000米雪山我軍炊事班高喊「交槍不殺」,印軍交械投降
    在58年前的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就是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我軍打垮了印軍精銳第114旅。加勒萬河谷是高原嚴寒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坡度達40度以上。這裡空氣稀薄,地面光禿。其新藏公路以西、班公湖以北的數萬平方公裡內荒無人煙。印軍修建了完善的工事,比如,第11旅第14營第3連陣地以沙袋和片石砌成的半地下室5個、地堡16個。
  • 徵服海拔4500米高山,是什麼樣的體驗
    第一次在高原爬山還是2016年的9月,初到西藏錯那縣的第一個周末。那時,剛在4000多米高原生活,多少有些不適應,偶爾會出現高反。那一次,三五好友,說不上是登山,只能說是爬山坡。9月的錯那逐漸進入了深秋,山坡上依然盛開著野花,牛羊成群,雪山連片。只是,再也沒有機會去爬那座山,也沒有那時的心情和那時的人,一起回溫當時的足跡。
  • 【市醫院】普外科一病區完成我院首例經腹腔鏡腹膜前間隙疝補片置入術
    4月7日,普外科一病區李偉團隊完成我院首例成人經腹腔鏡腹膜前間隙疝補片置入術,填補了我院腹腔鏡疝修補術式的空缺,標誌著我院腹腔鏡手術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疝氣如不及時進行手術治療,疝塊可逐漸增大,症狀加重,甚至發生嵌頓或絞窄而威脅患者生命。傳統的疝氣修補術式中,普通疝氣修補術會留下5-6cm的傷口,就算是小切口疝氣修補術也會留下3-4cm的傷口;而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由於需要置入特殊的疝補片,儘管切口小,恢復快,但價格昂貴,患者常常難以接受。
  • 我國成功開展海拔4300米無人機滅火系統試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8日電(徐曉 張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獲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仿真公司無人機滅火系統團隊,前不久與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功進行了海拔
  • 奮戰在海拔4500米
    7月3日至6日,在青藏聯網工程已建成投運3年之際,記者追隨參加青藏聯網工程柴拉直流±400千伏輸電線路青海段年檢的隊伍,踏上了這段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 7月的可可西裡腹地,氣溫仍舊停留在零度左右,絲毫沒有夏天的氣息。青藏聯網工程±400千伏柴拉線就身處其中。記者與同行的人都穿著厚厚的衝鋒衣褲,見到沈輝時,他卻穿得略顯單薄,「習慣了,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