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格爾木驅車一路向西,連接著西藏運輸大動脈的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或並行或交叉,如緞帶般蜿蜒而行,這緞帶的左近,鐵塔和銀線如影隨形。就是這條銀線,在2011年的11月,結束了我國最後一個孤立電網——西藏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
7月3日至6日,在青藏聯網工程已建成投運3年之際,記者追隨參加青藏聯網工程柴拉直流±400千伏輸電線路青海段年檢的隊伍,踏上了這段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
7月的可可西裡腹地,氣溫仍舊停留在零度左右,絲毫沒有夏天的氣息。青藏聯網工程±400千伏柴拉線就身處其中。記者與同行的人都穿著厚厚的衝鋒衣褲,見到沈輝時,他卻穿得略顯單薄,「習慣了,不冷!」他笑著跟疑惑的記者解釋。沈輝是年檢的負責人之一,據他介紹,此次年檢線路全長608.6千米、鐵塔1394基,接地極線路長19.746千米、鐵塔59基。6月25日,國網青海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及格爾木運維分部的9個班組共55位成員奔赴青藏線,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年檢工作。
「這次檢修線路的沿線海拔在2880米~5300米之間,其中海撥4000米以上約佔線路總長度的80%以上。」沈輝對此次檢修的情況如數家珍。
「像五道梁這個地區,空氣中氧氣含氧量常年處於內地的30%以下,平原上能夠隨意完成的動作,在這裡卻異常困難。」
「高寒缺氧還不是這次檢修最大的難題,今年的柴拉線青海段沿線,降雨頻繁、量大,一下雨就沒辦法幹活,躲過了雨,大家又重新登塔作業。有時候前一刻還豔陽高照,瞬間就大雨傾盆,我們的員工還沒來得及下到塔底,就被淋成了落湯雞。」
正在說話時,午飯時間到了,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大餅鹹菜,就著礦泉水吃了起來。「午飯就吃這些嗎?好像沒什麼營養嗎?」記者有些心疼這些曬得黝黑的漢子。「年檢能順利完成,就是我們最好的營養品!」大伙兒笑著說。
就在午飯期間,輸電檢修中心現場工作負責人胡生軍給我們講了一段年檢期間的小花絮:「青藏線沿線沼澤地多,車輛幾乎無法行駛,一下雨,路況就更糟。就在前兩天,我們的一輛工程車被陷在線路途徑的沼澤裡,去救援的車輛不但沒把它拉出來,還一一被陷了進去,整整三天時間!最後,還是一輛越野車把工程車給拉上來的,車子的軲轆從泥裡被拖出來的那一刻,現場掌聲雷動,我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柴拉線的年檢,是為保證線路穩定運行的一次檢修,也是電網人與各類艱難險阻作鬥爭的一次檢修。當然,檢修中不只有困難,還有大家齊心協力的攻關和創新。
「注意螺栓、卡具是否緊固到位……」7月4 日12時30分,在470號鐵塔處,塔上,檢修人員正在逐級檢修;塔下,檢修公司格爾木運維分部輸電運維一班班長馬興義手持望遠鏡,不時叮囑。數日來,每次驗收前,他們都要提前做好驗收內容及標準的宣貫,按照「逐基登塔、逐個驗收」的原則,嚴把質量驗收關,對消缺不到位的即刻要求返工。「近期雨雪天氣不斷,導致有些塔基周邊車輛無法抵達,我們就直接將所需設備抬過去,經常一抬就是一二十趟,半個褲腿都是泥巴,施工進度極受影響。」馬興義說,「考慮到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我們這次採取了驗收人員同步登塔驗收的方法,邊幹邊驗。檢修消缺工作完成到70%左右,驗收人員便同時登塔驗收,避免了人員反覆上下塔帶來的消耗。」在高海拔地區作業,人員體力的消耗過大,很可能引起高原病,嚴重的甚至會波及生命,邊消缺邊驗收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為檢修人員的健康提供了多一層保障。
夜幕漸漸低垂,大伙兒收拾工器具準備回駐地,年檢還要繼續,他們還要忍受著高寒缺氧帶來的失眠、頭痛、心悸等各種高原反應,但當朝陽升起,他們又會像雄鷹一樣翱翔天際,展翅高飛在鐵塔銀線之間。(甄國青 馬清 李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