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2020-11-25 騰訊網

關注並標星【品牌農業參考

每天晚上20:30準時送達

這個時節,風雪瀰漫的青海高原一望無際,遍布在山坡上的犛牛成了點綴其間的小黑點。

是的,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犛牛。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是犛牛主產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是犛牛養殖大省和犛牛資源大省,存欄近500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8%,居全國首位。

在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制高點,號稱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刻畫了青海省72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青海犛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州等以 「三江源」 為中心輻射的周邊草原牧區,放牧區域佔青海總面積的一半。

隆冬時蒼茫積雪的祁連山下牧場,3200多米,空氣近乎凝結。登高遠望,幾十裡內幾乎沒有人煙。犛牛恐怕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

班禪大師曾經說過:「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民族」。

青海賦予犛牛生活場,犛牛回饋之一切。犛牛為藏民族提供了衣食住行,人們吃的犛牛肉、飲的犛牛乳、住的犛牛毛帳篷,騎乘馱運靠犛牛,穿戴犛牛織品。

總之,在藏族宗教、民族圖騰和藏族生產生活中缺少犛牛是絕對不完整的。

根據犛牛分布地區地理生態條件、草地類型、飼牧水平、選育程度以及體態結構、外貌特徵、生產性能、利用方向等因素,中國犛牛分為11個優良類群和2個培育品種。

今天,我們來說這其中體量最大的青海犛牛。

青海高原犛牛

由於家犛牛長期與野犛牛混群或交配,青海高原犛牛體型外貌、特性多有近似野犛牛之處,是對高寒牧區有極強適應性的犛牛類群。體格高大,頭大角粗;鬐甲高而較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後肢呈刀狀;體側下部密生粗毛或裙毛密長,尾短,尾毛長而蓬鬆。

主要分布在海撥3500m以上的青海省南部和北部高寒地區。產區年平均氣溫-2℃-5.7℃,年平均降雨量282-774毫米,草場類型主要是高山草甸草場,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為主。數量346萬餘頭。

環湖犛牛

環湖犛牛體軀較小,傾向細微型,頭似楔形,鼻狹長,鼻中部多凹陷。多無角,有角者角細而長,弧形較小。蹄小而堅實。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境內的高山草甸草原地區,屬以產肉為主的肉乳兼用型犛牛。主產區平均海拔2000-3400米,年平均氣溫0.1-5.1℃,年平均降雨量269-595毫米,產地自然條件為半乾旱的草原草場和草甸草場,以禾本科草為主,數量98萬餘頭。

大通犛牛

大通犛牛是從1983年開始利用我國本土動物遺傳資源通過提純、復壯,在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培育成功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一個國家級犛牛新品種。目前,大通種牛場每年可向犛牛產區提供2000頭種公牛。

體格高大,頭大角粗;鬐甲高而較長寬,前肢短而端正;體側下部密生粗毛或裙毛密長。公犛牛頭粗重,呈長方型,頸短厚且深,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犛牛頭長,大部分有角,乳房小,乳頭短小。被毛毛色為黑褐色,背線的短毛多為灰白色或乳白色。外貌具有明顯的野犛牛特徵。

過去,牧民的家是馱在牛背上的,黑犛牛帳房仍然留存在藏族牧人的記憶裡。如今,牧民的經濟收入也來自於犛牛的賜予。

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競相發展以低能耗、低汙染為基礎的新興綠色產業,積極培育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預示著「低碳經濟」將引領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綠色工業革命成為潮流,是未來較長時間內的投資主線。青海省作為世界公認的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有著獨特的資源和區位優勢,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取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產品為大美青海——犛牛之都品牌的打造和產業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據說,在西南部海拔4500米以上的廣袤的可可西裡高地無人區,是野犛牛、野驢、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樂園。因此,多少人對犛牛產生了敬畏之心。

其實,犛牛肉是犛牛的主要產品之一,青海每年提供的犛牛肉佔省內總牛肉量的82%。也就是說,我們在青海吃到的牛肉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

為什麼雪山的犛牛肉如此鮮美呢?當地牧民介紹,即使在夏天,山上也是積雪皚皚,氣溫在零下十度。雪山中的犛牛,為了抵禦嚴寒,體內有著極高的血紅蛋白含量,且脂肪非常低。這裡的犛牛,不做勞役,吃的是蟲草,喝的是山泉水。聽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嘴裡的犛牛肉吃出了自由的味道?

別看牧民們養的牛多,他們對每一頭牛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關愛。一提起犛牛,牧民的臉上總會洋溢著幸福溫暖的笑容。

END

文章來源於農民日報

相關焦點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明日之後》犛牛一般在哪裡刷新 高寒地區生物犛牛刷新點介紹
    導 讀 明日之後犛牛在哪?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犛牛存欄近500萬頭,居全國首位。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原始犛牛在距今三百多萬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廣布於歐亞大陸東北部。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演化為現代犛牛。     犛牛渾身都是寶,肉質蛋白高,精肉多,野味濃,其毛纖維細長,質地柔韌,牧民用來編織小帳房,冬暖夏涼,避風防水,經久耐用,其牛絨綿柔舒適,可供 毛料。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星辰在線7月5日訊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西寧7月4日電(記者張蘊)近日,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 野犛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野犛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
  • 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了解一下犛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原始犛牛在距今三百多萬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廣布於歐亞大陸東北部。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演化為現代犛牛。
  • 天馬故鄉的犛牛
    【作者:豐收】       人們都認為犛牛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生活在海拔高處的草畜動物。然而,你恰恰沒有想到吧,在牧歌昭蘇,天馬故鄉,也有膘肥體壯的犛牛,成群結對地遊蕩在特克斯河畔的溼地草原上。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記者 鄧建勝攝人物檔案吳雨初,1954年生於江西,1976年江西師範大學畢業後進藏工作,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生活十多年。1992年離藏到北京,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11年,回西藏籌建犛牛博物館。「我的藏文名字叫『亞格博』。『亞』,藏文意思是犛牛,『格博』,藏語的意思是老頭。」
  •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48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西寧3月17日電(記者 王大千)記者日前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一項歷時5年的高原犛牛高效養殖科研項目獲重大突破,實現犛牛「一年一胎」的高效繁殖,為實現犛牛產業減畜增效提供了新路徑。
  • 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高寒溼地是高海拔地區因其獨特的高寒環境而形成的特殊溼地類型,基於地貌、水文、生物及土壤等基本因素,及其與高寒溼地相互作用的高寒生物群落的影響,使得高寒溼地具有獨特的生態蓄水及氣候調解等功能。
  •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
  •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2020-05-22 15:58:00 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中新社青海海北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科研人員抱著阿什旦犛牛幼崽。  我國是犛牛的主產國,如何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犛牛產業發展活力、促進高寒牧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是動物育種學家尤為關注的事情。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
  • 青海野犛牛數量降至不足萬隻 比藏羚羊數量還少
    新華社西寧4月24日報導: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最新調查顯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在青海境內的數量已不足萬隻,比藏羚羊數量還要少。轉自搜狐  調查顯示,野犛牛在青海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和海西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
  • 冬蟲夏草、黃菇、犛牛奶……青海果洛的高原特產來了! 探營10·17...
    此次展銷會旨在推動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形成產銷對接的長效機制和工作體系、服務平臺;提升對口幫扶特色商品的市場化程度和知曉度、美譽度;布局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實體銷售網點、虛擬銷售網點;推動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作為上海對口支援地區之一,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也將當地的特色商品帶到了這次展銷會。
  • 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阿裡海拔5000米之上現罕見的金絲野犛牛
    人民網阿裡5月11日電(郝潔、楊影)近日,記者在前往阿裡地區改則縣先遣鄉巴熱村的途中拍下了金色野犛牛的身影。據了解,這一種群的野犛牛又被稱為「金絲野犛牛」,由於它們生存在高寒缺氧、人跡罕至的羌塘高原,加之種群數量稀少,行蹤難以被人掌握,一直以來鮮被人觀察到而顯得十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