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並標星【品牌農業參考】
每天晚上20:30準時送達
這個時節,風雪瀰漫的青海高原一望無際,遍布在山坡上的犛牛成了點綴其間的小黑點。
是的,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犛牛。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是犛牛主產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是犛牛養殖大省和犛牛資源大省,存欄近500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8%,居全國首位。
在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制高點,號稱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刻畫了青海省72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青海犛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州等以 「三江源」 為中心輻射的周邊草原牧區,放牧區域佔青海總面積的一半。
隆冬時蒼茫積雪的祁連山下牧場,3200多米,空氣近乎凝結。登高遠望,幾十裡內幾乎沒有人煙。犛牛恐怕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
班禪大師曾經說過:「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民族」。
青海賦予犛牛生活場,犛牛回饋之一切。犛牛為藏民族提供了衣食住行,人們吃的犛牛肉、飲的犛牛乳、住的犛牛毛帳篷,騎乘馱運靠犛牛,穿戴犛牛織品。
總之,在藏族宗教、民族圖騰和藏族生產生活中缺少犛牛是絕對不完整的。
根據犛牛分布地區地理生態條件、草地類型、飼牧水平、選育程度以及體態結構、外貌特徵、生產性能、利用方向等因素,中國犛牛分為11個優良類群和2個培育品種。
今天,我們來說這其中體量最大的青海犛牛。
青海高原犛牛
由於家犛牛長期與野犛牛混群或交配,青海高原犛牛體型外貌、特性多有近似野犛牛之處,是對高寒牧區有極強適應性的犛牛類群。體格高大,頭大角粗;鬐甲高而較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後肢呈刀狀;體側下部密生粗毛或裙毛密長,尾短,尾毛長而蓬鬆。
主要分布在海撥3500m以上的青海省南部和北部高寒地區。產區年平均氣溫-2℃-5.7℃,年平均降雨量282-774毫米,草場類型主要是高山草甸草場,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為主。數量346萬餘頭。
環湖犛牛
環湖犛牛體軀較小,傾向細微型,頭似楔形,鼻狹長,鼻中部多凹陷。多無角,有角者角細而長,弧形較小。蹄小而堅實。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境內的高山草甸草原地區,屬以產肉為主的肉乳兼用型犛牛。主產區平均海拔2000-3400米,年平均氣溫0.1-5.1℃,年平均降雨量269-595毫米,產地自然條件為半乾旱的草原草場和草甸草場,以禾本科草為主,數量98萬餘頭。
大通犛牛
大通犛牛是從1983年開始利用我國本土動物遺傳資源通過提純、復壯,在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培育成功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一個國家級犛牛新品種。目前,大通種牛場每年可向犛牛產區提供2000頭種公牛。
體格高大,頭大角粗;鬐甲高而較長寬,前肢短而端正;體側下部密生粗毛或裙毛密長。公犛牛頭粗重,呈長方型,頸短厚且深,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犛牛頭長,大部分有角,乳房小,乳頭短小。被毛毛色為黑褐色,背線的短毛多為灰白色或乳白色。外貌具有明顯的野犛牛特徵。
過去,牧民的家是馱在牛背上的,黑犛牛帳房仍然留存在藏族牧人的記憶裡。如今,牧民的經濟收入也來自於犛牛的賜予。
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競相發展以低能耗、低汙染為基礎的新興綠色產業,積極培育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預示著「低碳經濟」將引領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綠色工業革命成為潮流,是未來較長時間內的投資主線。青海省作為世界公認的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有著獨特的資源和區位優勢,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取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產品為大美青海——犛牛之都品牌的打造和產業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據說,在西南部海拔4500米以上的廣袤的可可西裡高地無人區,是野犛牛、野驢、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樂園。因此,多少人對犛牛產生了敬畏之心。
其實,犛牛肉是犛牛的主要產品之一,青海每年提供的犛牛肉佔省內總牛肉量的82%。也就是說,我們在青海吃到的牛肉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
為什麼雪山的犛牛肉如此鮮美呢?當地牧民介紹,即使在夏天,山上也是積雪皚皚,氣溫在零下十度。雪山中的犛牛,為了抵禦嚴寒,體內有著極高的血紅蛋白含量,且脂肪非常低。這裡的犛牛,不做勞役,吃的是蟲草,喝的是山泉水。聽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嘴裡的犛牛肉吃出了自由的味道?
別看牧民們養的牛多,他們對每一頭牛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關愛。一提起犛牛,牧民的臉上總會洋溢著幸福溫暖的笑容。
END
文章來源於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