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2021-01-08 中國西藏網


我國成功培育出的犛牛新品種——阿什旦犛牛。

 
科研人員抱著阿什旦犛牛幼崽。

  我國是犛牛的主產國,如何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犛牛產業發展活力、促進高寒牧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是動物育種學家尤為關注的事情。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研究所副所長、犛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閻萍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紮根高原,為我國的犛牛育種事業無私地奉獻著青春與汗水。30多年來,團隊成功培育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犛牛培育品種——「大通犛牛」和「阿什旦犛牛」。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這個剛剛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的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犛牛不長角

  從西寧機場出發,約兩個小時車程就進入了青海大通牛場地界。這可不是一般的牛場,它始建立於1952年,佔地約84萬畝,是全國唯一以良種犛牛繁育為主的國有種畜場,存欄犛牛2萬餘頭。

  沿著泥濘顛簸的山路,經濟日報記者來到了牛場職工張潤生的家中。「再往上就沒有路了,只能騎馬上去。」張潤生說,現在是夏季,牧民們會騎馬把犛牛趕至更高海拔的夏季牧場,帶上必需的生活用品,逐水草而居,到10月份天氣逐漸變冷後回到冬季牧場,讓犛牛在草場吃飽喝足好過冬。

  為了讓記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犛牛,張潤生和牧民們特地把牛群趕下山,圈養在自家的牛圈裡。

  在這裡,記者和阿什旦犛牛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阿什旦犛牛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角。閻萍說,長角本是犛牛特有的生物屬性,在野生狀態下,具有防禦自衛等功能。但是,隨著傳統飼養方式的多元化、放牧加補飼、舍飼逐步發展,有角犛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了相互傷害、不易採食、破壞圈舍、損壞設施等弊端。

  記者了解到,團隊培育的第一個品種大通犛牛,雖然性情比野生犛牛溫順很多,但仍然保留了有角的性狀。大通種牛場繁育中心主任武甫德說,犛牛不管公母,多數都長有尖尖的牛角,這是犛牛的一大特點。但是,也有少部分個體,它們不長角,牛場職工給它們取了一個形象的外號「禿蛋」。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將這些性能優異、表型無角的「禿蛋」作為親本,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計劃地運用群體繼代選育法,開展強度選擇與淘汰,獲得產肉性能、繁殖性能、體型外貌、無角遺傳性能均穩定的新品種——這就是今天的阿什旦犛牛。

  青海大通種牛場黨委書記馬進壽說:「犛牛育種是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新品種的成功至少需要經歷4個世代,每個世代需要5年左右時間,期間要不斷選育,才能將好的性能固定下來。也就是說,每一個新的犛牛品種誕生,都至少要經歷20餘年!」

  多年來,為了培育無角犛牛,閻萍帶領團隊突破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鑑定角性狀變異位點的技術瓶頸,首次系統開展了犛牛角發育的形態學和組織學研究。通過鑑定基因型對犛牛角性狀進行早期選擇,縮短了育種周期,提高了育種效率,加速了育種進程,其育種技術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牧區的福音

  如果說,無角是阿什旦犛牛最突出的外在特點,那麼它有怎樣的內在特徵?

  記者在大通種牛場看到,野生犛牛高大健壯,都是關在鐵欄杆圈舍裡,性格非常暴躁。一旦有人靠近,它們便會發出低吼,並擺出攻擊的姿勢。這樣的野生品種顯然是不利於開發利用的。

  相比這些,阿什旦犛牛性情要溫順得多。張潤生說,當地牧民們通常飼養一個牛群要200頭至300頭牛,它們擠在一起生活也不會發生打鬥,非常便於飼養和管理。

  閻萍告訴記者,在培育期間,團隊向青海、甘肅等省區中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用以改良當地犛牛品種。改良後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犛牛提高近12個百分點。同時,死亡率大幅下降。阿什旦犛牛的平均死亡率僅為百分之一點多,遠低於地方品種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而且,技術人員將阿什旦犛牛的性能指標和綜合品質與青海本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阿什旦犛牛在保持高原犛牛優秀抗逆性的基礎上,在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和體重等主要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上,全面超越青海高原犛牛、環湖犛牛等。

  目前,大通牛場飼養了約5000頭阿什旦犛牛,還每年向全國各地提供1000多頭犛牛犢。牧民們普遍反映,阿什旦犛牛更適於圈養,而且經濟效益更高。

  藏族人民生活離不開犛牛,犛牛是高原人民的重要生活和經濟來源。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放養犛牛在此期間掉膘嚴重,影響出欄;犛牛肉也會季節性斷供,影響牧民收入。阿什旦犛牛可以圈養舍飼的特點,大大改善了這個問題,讓犛牛增重容易、不掉膘,生長發育更快,實現了犛牛肉的四季均衡供給。

  馬進壽說,無角犛牛舍飼以後,活動量小了,增重量也快了,通常每天能夠增重八九百克,而傳統放牧的話,約為400克。以18月齡無角犛牛為例,體重平均為92.77千克,比當地同齡犛牛高18.38千克,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十分顯著。

  保護高原生態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之稱。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牧業生態體系,在提高畜牧養殖效益的同時,可以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是我國高原牧區及農牧結合區的重大生產和生態需求。

  閻萍告訴記者,阿什旦犛牛對標重大產業需求,解決了犛牛養殖長期依賴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產方式單一,產業整體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低,生產效率較低,市場競爭力較弱的問題。這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放牧養殖模式,完善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區放牧、放牧加補飼及完全舍飼化等不同犛牛產業發展的結構,還提升了青藏高原寒旱生態區犛牛產業發展水平。

  阿什旦犛牛還有利於進一步構建更具發展潛力的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系統,提高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農牧業發展水平、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控制淨增、擴大出欄、加快周轉、緩解草畜矛盾,適宜在我國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態區及其他類似地區推廣利用,將對犛牛產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犛牛作為高原獨特的景觀牛種,與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深受國內外人士青睞,已成為獨特的旅遊資源。這就需要犛牛生產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形成高效、安全、生態、綠色的犛牛生產體系,推動犛牛產業由數量型畜牧業向效益型觀光型畜牧業轉化。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星辰在線7月5日訊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西寧7月4日電(記者張蘊)近日,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 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不打架光長肉適合圈養
    世界 無角犛牛 不打架光長肉適合圈養時間:2019-07-05 22: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不打架光長肉適合圈養 世界 無角犛牛。7月3日,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宣布,中國科學家在該地培育出了全球第1隻無角犛牛。
  • 新品犛牛上線!無角+舍飼,容易管理產肉多!不掉膘,生長發育快!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會同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經過20年的辛勤付出,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新品種——阿什旦犛牛。它外表最大的特徵就是不長牛角,性格溫順。  2019年4月28日,「阿什旦犛牛」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這標誌著我國在大動物育種領域再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馬射線;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成功培育丨科技早新聞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特別是犛牛那一身皮毛,不但漂亮威風,而且非常實用,具有高度的耐寒性、耐缺氧性。     按照《中國犛牛學》的分類,在中國境內的犛牛,因生存環境和基因的不同,可以分為青海高原犛牛、甘肅大通犛牛、四川九龍犛牛、雲南中甸犛牛、新疆巴州犛牛、西藏斯布犛牛、西藏帕裡犛牛等十幾個品種類別,它們各具特點。
  • 野犛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雌體有2對乳頭。野犛牛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其長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臥雪,尾部長毛形成簇狀,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類中十分特殊。
  • 動物園犛牛被老虎咬死
    老虎試圖將犛牛拖上岸慢慢享用 2010年1月28日中午1時許,江蘇常州淹城野生動物世界,該園散養區的犛牛群受驚奔跑,其中一頭母犛牛將散養區大門頂開了一條縫趁機跑了出來。飼養員一路追趕,犛牛在猛獸區亂串,慌不擇路跳入了虎區水塘中。記者在1點30趕到了動物園。在動物園虎區,記者看到,一頭渾身發抖的犛牛蜷縮在水塘深水區的一個角落裡。
  • 犛牛毛是什麼 犛牛毛價格
    犛牛毛是什麼 犛牛毛價格 2017-04-10 09:34:48 來源:全球紡織網 犛牛毛是什麼?
  • 立足資源優勢,盯緊犛牛做文章…四川省九龍縣闖出致富「牛路子」
    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湯古鎮湯古村犛牛基地內,37歲的土登來讓呼喚犛牛前來進食。隨著悠長的口哨聲,10餘頭犛牛從林中奔來,爭先恐後舔食摻了鹽巴的玉米面。  「九龍犛牛體格壯碩,比其他品種的犛牛大30%左右。」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是犛牛主產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是犛牛養殖大省和犛牛資源大省,存欄近500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8%,居全國首位。 在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制高點,號稱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刻畫了青海省72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青海犛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州等以 「三江源」 為中心輻射的周邊草原牧區,放牧區域佔青海總面積的一半。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 打響犛牛火鍋中餐雙響炮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南華松茸配犛牛湯鍋+草原酸菜犛牛火鍋紅鍋莊藏文化餐廳昆明市新亞洲體育城星耀廣場S13-1,昆明市前福路160號兩個連鎖店,特別推出燒烤松茸犛牛肉、秘制老滷犛牛肉、犛牛涼片、芝麻犛牛肉乾、青稞犛牛肉包子、青稞饅頭、青稞蔬菜餅、青稞犛牛肉蒸餃、青稞犛牛肉鍋貼、酥油茶、青稞果茶、青稞酒、青稞啤酒、犛牛酸奶等等藏家風味美食
  • 四川省紅原縣紅原犛牛 社社聯合再造老產業
    粗放經營——生態好產品卻無好收益「肉可食,乳可飲,毛皮可用,連糞便都能生火取暖……」說起高原之舟犛牛的好,聯合社社長八寶停不下來。資料顯示,犛牛是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與企鵝、北極熊並稱為世界三大源種動物,至今仍然以原始自然狀態生產,擁有超強的免疫力、抗寒性、抗缺氧和抗紫外線的能力。
  • 犛牛犛牛
    [5]犛牛的分類學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2loop序列的分析.獸類學報,2006,26(4):325~330. 郭松長,劉建全,祁得林等.[7]動物學雜誌  ChineseJournalofZoology2009,44:148~150  犛牛的分布及保護  張知貴,夏霖,楊奇森[8]《中國新近紀晚期三趾馬動物群的生活環境的化石穩定碳同位素證據》《中國古生物志》《中國的馬類動物》《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本文轉載自 Tibet一Tibet(ID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當你真正理解了犛牛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讀懂了犛牛和藏民族之間數千年來累積的深厚感情,你或許就會明白,「犛牛」對於地球第三極的意義所在……在地球第三極有這樣一句流傳已久的諺語 ——「凡是有藏民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 雪域之舟丨一頭好犛牛的「修煉」過程
    說到品種的優秀在牛屆犛牛一定是排第一的犛牛與北極熊、企鵝被認為是世界僅存三大源種動物無基因改良現在的任何一頭犛牛與億萬年前的祖先在生理、基因結構上完全一樣目前我國黑白花奶牛是最早荷斯坦奶牛與黃牛雜交而來現在很多牧場也多通過引進國外優質奶牛的精子與國內奶牛進行人工授精育種顯然這都是原始基因發生了改變犛牛作為唯一的原生牛種產的奶無任何遺傳基因變異隱患可以說是地道的「非轉基因奶」安全係數更高一級哦!
  • 天祝白犛牛:雪峰青草孕化的精靈
    惟中國獨有中國白犛牛惟天祝獨有雪山下的精靈天祝白犛牛生長於甘肅境內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天祝白犛牛因天祝獨有,因此被命名為「天祝白犛牛」。天祝白犛牛,最早是生活在崑崙山至祁連雪山一帶的野犛牛,由古代西部羌人馴化而成,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