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培育出的犛牛新品種——阿什旦犛牛。
科研人員抱著阿什旦犛牛幼崽。
我國是犛牛的主產國,如何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犛牛產業發展活力、促進高寒牧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是動物育種學家尤為關注的事情。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研究所副所長、犛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閻萍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紮根高原,為我國的犛牛育種事業無私地奉獻著青春與汗水。30多年來,團隊成功培育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犛牛培育品種——「大通犛牛」和「阿什旦犛牛」。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這個剛剛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的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犛牛不長角
從西寧機場出發,約兩個小時車程就進入了青海大通牛場地界。這可不是一般的牛場,它始建立於1952年,佔地約84萬畝,是全國唯一以良種犛牛繁育為主的國有種畜場,存欄犛牛2萬餘頭。
沿著泥濘顛簸的山路,經濟日報記者來到了牛場職工張潤生的家中。「再往上就沒有路了,只能騎馬上去。」張潤生說,現在是夏季,牧民們會騎馬把犛牛趕至更高海拔的夏季牧場,帶上必需的生活用品,逐水草而居,到10月份天氣逐漸變冷後回到冬季牧場,讓犛牛在草場吃飽喝足好過冬。
為了讓記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犛牛,張潤生和牧民們特地把牛群趕下山,圈養在自家的牛圈裡。
在這裡,記者和阿什旦犛牛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阿什旦犛牛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角。閻萍說,長角本是犛牛特有的生物屬性,在野生狀態下,具有防禦自衛等功能。但是,隨著傳統飼養方式的多元化、放牧加補飼、舍飼逐步發展,有角犛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了相互傷害、不易採食、破壞圈舍、損壞設施等弊端。
記者了解到,團隊培育的第一個品種大通犛牛,雖然性情比野生犛牛溫順很多,但仍然保留了有角的性狀。大通種牛場繁育中心主任武甫德說,犛牛不管公母,多數都長有尖尖的牛角,這是犛牛的一大特點。但是,也有少部分個體,它們不長角,牛場職工給它們取了一個形象的外號「禿蛋」。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將這些性能優異、表型無角的「禿蛋」作為親本,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計劃地運用群體繼代選育法,開展強度選擇與淘汰,獲得產肉性能、繁殖性能、體型外貌、無角遺傳性能均穩定的新品種——這就是今天的阿什旦犛牛。
青海大通種牛場黨委書記馬進壽說:「犛牛育種是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新品種的成功至少需要經歷4個世代,每個世代需要5年左右時間,期間要不斷選育,才能將好的性能固定下來。也就是說,每一個新的犛牛品種誕生,都至少要經歷20餘年!」
多年來,為了培育無角犛牛,閻萍帶領團隊突破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鑑定角性狀變異位點的技術瓶頸,首次系統開展了犛牛角發育的形態學和組織學研究。通過鑑定基因型對犛牛角性狀進行早期選擇,縮短了育種周期,提高了育種效率,加速了育種進程,其育種技術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牧區的福音
如果說,無角是阿什旦犛牛最突出的外在特點,那麼它有怎樣的內在特徵?
記者在大通種牛場看到,野生犛牛高大健壯,都是關在鐵欄杆圈舍裡,性格非常暴躁。一旦有人靠近,它們便會發出低吼,並擺出攻擊的姿勢。這樣的野生品種顯然是不利於開發利用的。
相比這些,阿什旦犛牛性情要溫順得多。張潤生說,當地牧民們通常飼養一個牛群要200頭至300頭牛,它們擠在一起生活也不會發生打鬥,非常便於飼養和管理。
閻萍告訴記者,在培育期間,團隊向青海、甘肅等省區中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用以改良當地犛牛品種。改良後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犛牛提高近12個百分點。同時,死亡率大幅下降。阿什旦犛牛的平均死亡率僅為百分之一點多,遠低於地方品種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而且,技術人員將阿什旦犛牛的性能指標和綜合品質與青海本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阿什旦犛牛在保持高原犛牛優秀抗逆性的基礎上,在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和體重等主要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上,全面超越青海高原犛牛、環湖犛牛等。
目前,大通牛場飼養了約5000頭阿什旦犛牛,還每年向全國各地提供1000多頭犛牛犢。牧民們普遍反映,阿什旦犛牛更適於圈養,而且經濟效益更高。
藏族人民生活離不開犛牛,犛牛是高原人民的重要生活和經濟來源。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放養犛牛在此期間掉膘嚴重,影響出欄;犛牛肉也會季節性斷供,影響牧民收入。阿什旦犛牛可以圈養舍飼的特點,大大改善了這個問題,讓犛牛增重容易、不掉膘,生長發育更快,實現了犛牛肉的四季均衡供給。
馬進壽說,無角犛牛舍飼以後,活動量小了,增重量也快了,通常每天能夠增重八九百克,而傳統放牧的話,約為400克。以18月齡無角犛牛為例,體重平均為92.77千克,比當地同齡犛牛高18.38千克,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十分顯著。
保護高原生態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之稱。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牧業生態體系,在提高畜牧養殖效益的同時,可以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是我國高原牧區及農牧結合區的重大生產和生態需求。
閻萍告訴記者,阿什旦犛牛對標重大產業需求,解決了犛牛養殖長期依賴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產方式單一,產業整體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低,生產效率較低,市場競爭力較弱的問題。這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放牧養殖模式,完善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區放牧、放牧加補飼及完全舍飼化等不同犛牛產業發展的結構,還提升了青藏高原寒旱生態區犛牛產業發展水平。
阿什旦犛牛還有利於進一步構建更具發展潛力的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系統,提高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農牧業發展水平、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控制淨增、擴大出欄、加快周轉、緩解草畜矛盾,適宜在我國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態區及其他類似地區推廣利用,將對犛牛產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犛牛作為高原獨特的景觀牛種,與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深受國內外人士青睞,已成為獨特的旅遊資源。這就需要犛牛生產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形成高效、安全、生態、綠色的犛牛生產體系,推動犛牛產業由數量型畜牧業向效益型觀光型畜牧業轉化。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