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之舟丨一頭好犛牛的「修煉」過程

2021-02-15 北京康諾老齡生活網

都說好牛是產出優質牛奶的根本保證

那麼你可知道

一頭好犛牛,又是如何「修煉」成功的嗎?

快端小板凳坐好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一探究竟


說到品種的優秀

在牛屆犛牛一定是排第一的

犛牛與北極熊、企鵝被認為是

世界僅存三大源種動物

無基因改良

現在的任何一頭犛牛

與億萬年前的祖先在生理、基因結構上完全一樣

目前我國黑白花奶牛

是最早荷斯坦奶牛與黃牛雜交而來

現在很多牧場也多通過引進國外優質奶牛的精子

與國內奶牛進行人工授精育種

顯然這都是原始基因發生了改變

犛牛作為唯一的原生牛種

產的奶無任何遺傳基因變異隱患

可以說是地道的「非轉基因奶」

安全係數更高一級哦!

犛牛生長在海拔3500以上的青藏高原

藍天白雲、碧草蔓蔓

我們嚮往的目的地就是它們的故鄉

犛牛們生活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
純淨+無汙染+不被圈養

沒有工業汙染

沒有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危害

它們每天遊走在大草原上

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餓了就低頭吃草

累了就隨意的趴在高原草甸上

享受牛生~

這樣純淨的生活環境

這樣愉悅的生活方式

產的奶怎麼能不健康又營養呢?

吃點好的,吃點營養的,很有必要!

普通的奶牛吃的飼料、甘草

而犛牛生活在海拔3500米高原牧場上

它們的「盤中餐」可精緻了

除了天然無汙染的高原青草外

蟲草、貝母、雪蓮一類的名貴中草藥

也能偶爾吃上幾口

喝的也是自然的冰山雪水

所以,犛牛奶中的農藥殘留物

化肥殘留物及重金屬離子等含量

在美國FDA,中國、日本、新加坡

等多家評測機構認證後結果均為0

畢竟犛牛媽媽的奶是要先給自己孩子喝的

為了給自己孩子最好的奶喝

犛牛媽媽還會自己去尋找最優質肥美的草吃呢

遵循自然規律

自然受孕、自然泌乳的犛牛媽媽是幸福的

它們沒有被打過催乳素

沒有被催奶的痛苦

完全順應大自然的規律

所以一年之中只有6月到10月才是產奶期

而且在先保證了小犛牛寶寶的需求後

犛牛主人才會開始擠奶

實際上供應出來的,一天只有1.5kg

彌足珍貴可不是說說而已呀

相關焦點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央視網消息:「在西藏,我們把犛牛叫做『諾爾』,意思就是『寶貝』,小時候的感受就是它給你提供奶、毛絨,甚至衣食住行都來自於這個物種。」生長於西藏牧區的姬秋梅,對犛牛有著天然的認知,也有著特殊的情感。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聽牧民說,犛牛還有一種本領,遠途旅行時不愛睡覺。它們通過凝望星辰能記住地理方位,所以永遠不會迷路。要說犛牛走丟了,其實很可能是它生氣故意跑了。     在高原人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犛牛的身影,處處都離不開犛牛。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即使是在發達的現代交通早已遍布高原各地的今天,犛牛作為「高原之舟」的地位依然無法被徹底取代。事實上,犛牛對於藏民族的意義,更多地還是體現在精神層面。在地球第三極,人們能夠看到犛牛最多的地方,除了牧場,可能就是瑪尼堆了。在散布於雪域高原每一個角落的瑪尼堆上,你總能看到許多刻寫著真言或者經文的犛牛頭骨。相似的景觀,也常常出現在地球第三極上的很多民居建築中。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2011年,年近六旬的他,辭去京城的工作,重新回到拉薩,一心籌建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西藏犛牛博物館。「犛牛的進化史,其實就是藏北羌塘草原生態的變遷史。作為喜馬拉雅滄海桑田造山運動中的孑遺物種,犛牛身上有著豐富的生態學研究課題。」吳雨初說。「我的鎮館之寶是犛牛糞」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獻上,都說犛牛是起源於中國的西藏,雖然這一說法存在頗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犛牛在西藏文化以及宗教中是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藏族style犛牛與藏族圖騰在雪域高原,犛牛與藏族人民相生相伴、生生不息,深刻影響著藏族人民的性格和生活。
  • 減畜增效:青海省犛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評審專家總結,在傳統養殖方式下,犛牛4至5歲開始繁殖,兩年產一胎,繁殖率只有50.67%。但組裝模型使犛牛生產性能和繁殖特性提高了一倍多,打破了教科書中「犛牛對高寒缺氧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生產發育緩慢,性成熟晚,繁殖效率和生產性能較低」的定論。 以色列「幸福奶牛」帶來啟示 2007年,是於明勝最為特殊的一年。前往以色列考察學習的他,被當地畜牧業巨大的效益驚的目瞪口呆。
  •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 打響犛牛火鍋中餐雙響炮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南華松茸配犛牛湯鍋+草原酸菜犛牛火鍋紅鍋莊藏文化餐廳昆明市新亞洲體育城星耀廣場S13-1,昆明市前福路160號兩個連鎖店,特別推出燒烤松茸犛牛肉、秘制老滷犛牛肉、犛牛涼片、芝麻犛牛肉乾、青稞犛牛肉包子、青稞饅頭、青稞蔬菜餅、青稞犛牛肉蒸餃、青稞犛牛肉鍋貼、酥油茶、青稞果茶、青稞酒、青稞啤酒、犛牛酸奶等等藏家風味美食
  • 天祝白犛牛:雪峰青草孕化的精靈
    惟中國獨有中國白犛牛惟天祝獨有雪山下的精靈天祝白犛牛生長於甘肅境內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天祝白犛牛因天祝獨有,因此被命名為「天祝白犛牛」。天祝白犛牛,最早是生活在崑崙山至祁連雪山一帶的野犛牛,由古代西部羌人馴化而成,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 犛牛走進北京 背後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
    這就是犛牛,藏語稱為「亞克」(???)。12月15日,「犛牛走進北京——高原犛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500餘件展品悉數亮相。其中,有3處展品背後的故事有些不同尋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張照片是由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親手拍攝的。茫茫藏北草原,一頭馱載著食鹽的犛牛永遠地倒下了,再沒能跟上遠去的馱鹽隊伍。鹽粒灑落一地,它的頭卻始終朝著前行的方向。歲月更迭,長沙漫漫,吳雨初偶然見到這個場景,深受觸動,用手中的傻瓜相機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衡陽]餐館攬生意 牽來西域犛牛做活廣告
    近兩天,常勝路某餐館新開業之際,店前系在樹邊的一頭活體犛牛引得許多市民駐足觀看。      記者聞訊趕到該店前一探究竟,果見一頭像大綿羊似的犛牛被繩子系在樹邊。部分市民見到這傢伙覺得稀奇,反覆觀看,小朋友也在一旁逗樂。此時,一中年男子興起,雙手掐住犛牛的角,與它「角鬥」起來。
  • 山丹軍馬場春日馬兒犛牛生機勃勃 (1/5)
    山丹軍馬場春日馬兒犛牛生機勃勃/5) "← →"翻頁 3月18日,春日時節,雪域祁連山下的絲路
  • 軍馬無法通行解放軍騎犛牛巡邏
    在祖國帕米爾高原之巔,有一個叫紅其拉甫的地方,這裡有一支享譽全軍的犛牛巡邏隊,官兵們每一次巡邏都是對生命極限的一次挑戰。紅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力常年在七八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多攝氏度,塔吉克語是「血染的通道」的意思,早在西漢時期就是我國對外商貿的重要驛站。
  •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全程!(附震撼視頻)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天舟飛船與長徵七號首次組合發射長徵七號首次挑戰「零窗口」發射成功這是天舟貨運飛船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組成的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飛行試驗。視頻值得收藏!天舟一號升空全過程↓   因為天舟一號「只運貨、不送人」,它被一些媒體形象地稱為「快遞小哥」。我們就以快遞單的形式來介紹一下「小哥」此行的任務。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犛牛存欄近500萬頭,居全國首位。多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圍繞打造「世界犛牛之都」的宏偉藍圖,堅持將其作為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不遺餘力推進犛牛產業的現代化升級。轉方式、精加工、闖市場、促增收……成為了青海近年來發展犛牛產業最熱門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