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2020-11-23 新華網

原標題:上世紀70年代援藏在無人區與犛牛結緣,6年前告別京城回西藏為犛牛建博物館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西藏白朗縣境內,正在耕地的犛牛。記者 扎西攝

在四川色達縣,吳雨初冒雪做田野調研。王健攝

犛牛博物館的這具化石顯示,在4.5萬年前,藏北地區還存在大面積的高山草甸和灌木叢。那時的野犛牛,體型比現在青藏高原的野犛牛大。記者 鄧建勝攝

人物檔案

吳雨初,1954年生於江西,1976年江西師範大學畢業後進藏工作,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生活十多年。1992年離藏到北京,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11年,回西藏籌建犛牛博物館。

「我的藏文名字叫『亞格博』。『亞』,藏文意思是犛牛,『格博』,藏語的意思是老頭。」第一次見面,吳雨初這樣自我介紹。在西藏拉薩市西郊的犛牛博物館,觀眾絡繹不絕,吳雨初一身藏族打扮,甚至臉色都是棕紅色。

1976年大學畢業從江西進藏工作的吳雨初,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11年,年近六旬的他,辭去京城的工作,重新回到拉薩,一心籌建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西藏犛牛博物館。

「犛牛的進化史,其實就是藏北羌塘草原生態的變遷史。作為喜馬拉雅滄海桑田造山運動中的孑遺物種,犛牛身上有著豐富的生態學研究課題。」吳雨初說。

「我的鎮館之寶是犛牛糞」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犛牛在這裡已經生活了上百萬年,從最初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古老物種,逐漸進化成為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的孑遺物種。

「有人問我,犛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我說是犛牛糞,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吳雨初說,「散發著高原牧草清香的犛牛糞,從人類學意義上,最能反映犛牛與藏民族的關係;從生態學角度,又體現了高原生物脆弱平衡中互相依存的生物鏈。」

藏族有句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吳雨初認為,數千年來,犛牛與高原人民相伴相隨,犛牛儘其所有,成就了這裡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涉及青藏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並且深刻地影響了藏民族的精神性格。

野犛牛體毛密而厚,鼻腔大、口腔闊,肩胛骨呈三角形高高凸起,這些都是為適應高寒缺氧地區物種進化的結果。「犛牛有高冠牙和堅固的臼齒,有帶刺的舌頭,非常適應取食寒漠植被。野犛牛舌頭的那層皮,是藏族婦女日常用的梳子。」吳雨初介紹說。

犛牛糞,是藏北牧區的主要燃料。千百年來,藏北高原牧民一年四季的飲食、取暖,都以犛牛糞為燃料。因為有這種燃料,牧民從來不用砍樹鏟草;犛牛隻取食長出地表的植被,對植被根系秋毫無犯;而犛牛的排洩物,是高寒植被珍貴的養料。經歷上百萬年的自然選擇,藏北高原的野生動植物,就這樣維繫著脆弱的生態平衡,在被人類視為「生命禁區」的雪域高原,頑強生活。

「海拔5000米以上,才有真風景」

把青春獻給了藏北高原的吳雨初,對高原生活、高原生態有著獨特的認知和感悟。

「海拔5000米以上,才有真風景。」吳雨初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他認為,低海拔地區人人都能去、各類動植物都易存活,而羌塘地區在極端嚴酷的自然條件下形成高原生態系統,因其獨特性和脆弱性而更具審美價值和保護價值。

「大學畢業就選擇到高寒的那曲地區,而且一下子就扎到無人區邊沿的麥迪卡,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樂觀主義使然,更有一種探索生命極限的衝動。在西藏16年,我真切體會到『憨厚、忠勇、悲憫、盡命』的犛牛品性。」吳雨初說,當年在藏北地區工作生活的很多片段,至今還時常清晰地出現在夢中。

1977年,他進藏的第二年。有次,他從那曲地區回嘉黎縣的路上,經過一座叫阿伊拉的雪山時,簡易公路已被三四米厚的積雪掩埋,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50多人被困了五天四夜。後來,終於等來了救援隊伍。「是犛牛蹚出了一條救援之路。馱著救援物資的犛牛,好似從天而降的天神。」想起多年前的這場經歷,吳雨初至今難抑激動之情。

吳雨初的辦公室掛著一幅他1985年1月拍的照片:在長江源頭,與格拉丹冬雪山相望的雀莫山,一具犛牛乾屍枯萎在荒涼的古道上。

「我常常會因為這張照片,內心有一種莫名的震撼,越發想念那片冰雪覆蓋的大地——我青春時的16年,就是在那度過的。」吳雨初說。

「羌塘草原的野畜要上去,家畜要下來」

今天的青藏高原,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作為「世界屋脊」之「脊梁」部分的藏北高原,絕大部分區域已被劃入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今後,該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我的觀點是『三上三下』。那就是牧區要上去,牧業要下來;投資要上去,居民要下來;野畜要上去,家畜要下來。」吳雨初說。

吳雨初建議,要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力度,大力實行生態移民,把更多的生存空間讓給諸如野犛牛、藏羚羊這樣的高原精靈,讓它們遠離人類活動的幹擾,逍遙自由,野蠻生長。

高寒缺氧的羌塘地區,植被覆蓋度在20%—50%之間,植被的平均高度不過十幾釐米,植物每年的生長期也只有幾十天。

吳雨初認為,一定面積的草原能承載多少畜牧,是有定數的。要是牛羊養多了,就必然對高寒植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對野生動植物帶來滅頂之災。

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一些「無人區」被開發出來,成為牧場。「但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如果再鼓勵農牧業、採礦業向『無人區』進軍,那就是對大自然的犯罪,不可饒恕。」吳雨初說。

吳雨初建議,在羌塘保護區的基礎上,可將藏北高原建成超大規模的國家公園。通過生態補償等辦法,保證當地牧民的利益,使他們在保護生態中獲益並脫貧致富,儘可能將那些被人類侵擾的「無人區」,恢復成為野犛牛等高原特有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相關焦點

  • 犛牛走進北京 背後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
    這就是犛牛,藏語稱為「亞克」(???)。12月15日,「犛牛走進北京——高原犛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500餘件展品悉數亮相。其中,有3處展品背後的故事有些不同尋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張照片是由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親手拍攝的。茫茫藏北草原,一頭馱載著食鹽的犛牛永遠地倒下了,再沒能跟上遠去的馱鹽隊伍。鹽粒灑落一地,它的頭卻始終朝著前行的方向。歲月更迭,長沙漫漫,吳雨初偶然見到這個場景,深受觸動,用手中的傻瓜相機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不要寫我,多寫犛牛博物館和西藏的人吧。」吳雨初一再推辭,推了好幾年,終於在拉薩的傍晚裡妥協,同意接受採訪。「如果一定要寫,少寫我的本名,就叫我亞格博。」亞格博,藏語是「老犛牛」的意思。起初,這是在拉薩八廓街上叫起來的名字。2011年之後的那幾年,八廓街上的古董商們,天天都能見到這個穿藏裝、戴氈帽、背雙肩包的怪老頭。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2011年之後的那幾年,八廓街上的古董商們,天天都能見到這個穿藏裝、戴氈帽、背雙肩包的怪老頭。他不買銅佛唐卡,不買蜜蠟珊瑚,只收跟犛牛有關的「破爛兒」,說要為犛牛建博物館。在古董商們的笑談間,北京的「吳雨初」變成了西藏的「亞格博」。亞格博是個什麼樣的人?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動物是人類最重要的朋友,犛牛是藏族最重要的朋友。藏族馴養了犛牛,犛牛養育了藏族。     數千年來,犛牛與藏族人民相伴相隨,儘其所有,成就了這裡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涉及青藏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並且深刻地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中國犛牛數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因此犛牛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起源地的特產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觀牛種。藏語稱犛牛為雅客,國外因此根據藏語翻譯過去,就通稱犛牛為為"yak"。西方國家見犛牛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因而也稱它為西藏牛。而因為犛牛的尾巴如馬尾,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馬尾牛。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犛牛毛是什麼 犛牛毛價格
    犛牛毛是什麼 犛牛毛價格 2017-04-10 09:34:48 來源:全球紡織網 犛牛毛是什麼?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高原人家犛牛酸奶 真正的酸奶長這樣
    在各式酸奶品牌中,高原人家犛牛酸奶作為一匹「行業黑馬」,後起而勃發,迅速進入消費者視野。尤其在當前市場上酸奶製品多以牛奶為原料,以凝固型、攪拌型和添加各種果汁果醬等輔料的果味型為多的情境下,高原人家犛牛酸奶堅持以犛牛奶為原料「異軍突起」,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
  • 犛牛犛牛
    [5]犛牛的分類學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2loop序列的分析.獸類學報,2006,26(4):325~330. 郭松長,劉建全,祁得林等.[7]動物學雜誌  ChineseJournalofZoology2009,44:148~150  犛牛的分布及保護  張知貴,夏霖,楊奇森[8]《中國新近紀晚期三趾馬動物群的生活環境的化石穩定碳同位素證據》《中國古生物志》《中國的馬類動物》《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本文轉載自 Tibet一Tibet(ID
  •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西藏犛牛博物館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建築面積達8088平方米。博物館創意人亞格博介紹,博物館是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創意工程,是中國乃至世界首座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犛牛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高海拔地區,數千年來與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相伴相隨,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並深刻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獨特的犛牛文化。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從小伴著犛牛長大,大學考入西藏農牧學院,1991年畢業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 西藏是我國第二大犛牛主產區,目前犛牛存欄量457萬多頭,約佔全國犛牛存欄總數的22%,犛牛遺傳資源十分豐富。壯大犛牛產業對發展牧區經濟、改善民生、脫貧攻堅、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時間:2019-07-08 1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 天馬故鄉的犛牛
    【作者:豐收】       人們都認為犛牛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生活在海拔高處的草畜動物。然而,你恰恰沒有想到吧,在牧歌昭蘇,天馬故鄉,也有膘肥體壯的犛牛,成群結對地遊蕩在特克斯河畔的溼地草原上。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曾打著手電筒去看「犛牛爭霸」龍公多傑家有200多隻犛牛、100多隻特種歐巴羊。不過,直爽的多傑說,自己並不喜歡羊。所以,他們家裡的分工通常是父親放羊,自己放犛牛。犛牛,無論是家養的還是野生的,給人的最初印象都是行動遲緩,呆呆木木地吃著草或是看著行人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