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2020-11-23 人民網

「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作為代表之一的「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旺堆難掩激動。

在高原從事畜牧業科技工作近30年的巴桑旺堆,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不善言辭,謙虛、樸實是他留給人的最大印象,也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對待畜牧業科技工作的態度。出生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一個農民家庭的巴桑旺堆,對犛牛再熟悉不過了。從小伴著犛牛長大,大學考入西藏農牧學院,1991年畢業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

西藏是我國第二大犛牛主產區,目前犛牛存欄量457萬多頭,約佔全國犛牛存欄總數的22%,犛牛遺傳資源十分豐富。壯大犛牛產業對發展牧區經濟、改善民生、脫貧攻堅、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巴桑旺堆說:「然而,長期以來靠天養畜的落後、粗放式養殖模式沒有根本性改變,造成犛牛飼養周期長、生產性能低、畜群周轉慢、犛牛出欄率低、商品率低,養殖效益差,科學養殖顯得十分迫切。」

巴桑旺堆參加工作時,西藏畜牧業科技基礎數據缺乏,許多領域的研究一片空白。1993年,巴桑旺堆利用大學所學的畜牧獸醫專業知識,參與了「江孜縣牛羊寄生蟲季節動態調查研究」項目。4年裡,他整天與牲畜的糞便、內臟打交道,統計分析、整理數據,首次全面系統地摸清了牛羊寄生蟲種類和危害,提出改春秋兩次驅蟲為冬季一次性驅蟲新技術,研究成果在高原牧區廣泛應用並取得顯著效益。

成績的取得,鼓舞了巴桑旺堆向著畜牧科技更多「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的攻關。由於高原獨特的地理氣候原因,母犛牛產犢率低,成年犛牛要六七年才能達到出欄體重標準。針對這一難題,巴桑旺堆率領團隊長年在藏北等高海拔牧區蹲點,進行科研攻關。經過多年研究,採取牛犢早期斷奶催生母牛發情、「冬棚夏草、冬圈夏草」半舍飼育肥等一整套措施,突破了過去海拔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區母犛牛產犢率低的關鍵技術瓶頸,母犛牛「一年一胎」比例達到68.6%,實現了犛牛日增重740克、提前2年出欄的核心關鍵技術,累計示範頭數8萬餘頭,新增經濟效益近2億元。

「成果留在農家牧戶,論文寫在高原大地。」這是巴桑旺堆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青藏高原犛牛產區屬國家「三區三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而犛牛是青藏高原實施精準脫貧的戰略性支撐產業,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畜牧業關鍵技術的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那曲市聶榮縣色慶鄉帕玉村以前是縣裡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在巴桑旺堆科研團隊的助力下,通過實施科學養牛,已形成集犛牛良種繁育、高效育肥和「聶牌」奶製品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犛牛產業科技示範基地,人均年收入從僅僅800元增長到1.6萬元,成為那曲市第一個小康示範新村。

為了更好地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畜牧業生產,巴桑旺堆曾先後3次主動請纓,歷時8年先後赴那曲市、日喀則市、阿里地區等32個縣20多個犛牛主產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幫助建立犛牛產業基地、培育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戶」的全產業鏈開發模式,實施產業扶貧,共舉辦培訓班20餘期,培訓農牧民6000餘人次,建立畜牧業科技示範基地12個,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8個,極大地帶動了周邊農牧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採訪中,記者得知巴桑旺堆又踏上了新的畜牧科技攻關徵程。目前他正在主持自治區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良種奶牛引進與凍精生產技術應用研究」和自治區財政專項「農區牛羊半舍飼化養殖技術示範」以及金犛牛科技工程後續項目。他說:「制約西藏畜牧業發展的難題,就像一座座高聳的雪山,只有堅持不懈科學攻關、勇攀高峰,才能讓高原之寶真正造福高原人民。」

(本報記者 尕瑪多吉)

(責編:趙竹青、呂騫)

相關焦點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聽牧民說,犛牛還有一種本領,遠途旅行時不愛睡覺。它們通過凝望星辰能記住地理方位,所以永遠不會迷路。要說犛牛走丟了,其實很可能是它生氣故意跑了。     在高原人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犛牛的身影,處處都離不開犛牛。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
  • 高原人家犛牛酸奶 真正的酸奶長這樣
    在各式酸奶品牌中,高原人家犛牛酸奶作為一匹「行業黑馬」,後起而勃發,迅速進入消費者視野。尤其在當前市場上酸奶製品多以牛奶為原料,以凝固型、攪拌型和添加各種果汁果醬等輔料的果味型為多的情境下,高原人家犛牛酸奶堅持以犛牛奶為原料「異軍突起」,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2018年8月,他離開了自己生活了6年的多巴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回到家鄉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開始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放犛牛的生活。多傑的鏡頭下,是藍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或白茫茫的雪原,清澈的河水,自己騎著馬兒或摩託車去放犛牛,身邊還有陪伴自己的藏獒……除此之外,多傑還拍下了草原真實生活的另一面,犛牛爭霸和草原藏獒。多傑說,我不希望自己身在城市心在草原。
  •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央視網消息:「在西藏,我們把犛牛叫做『諾爾』,意思就是『寶貝』,小時候的感受就是它給你提供奶、毛絨,甚至衣食住行都來自於這個物種。」生長於西藏牧區的姬秋梅,對犛牛有著天然的認知,也有著特殊的情感。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要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分清緩急、重點推進,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牧業。」  「我們家以前養了90頭犛牛。如今在淨土牧場郭慶場入股了26頭犛牛,自己養殖了31頭犛牛,剩下的全賣掉了,摘掉了『超載戶』的帽子。」貢嘎平措掰著手指算了算,「我現在入股當了股東有收入。除此之外還幫著淨土牧場照看寄養的犛牛,一年下來有4萬元的收入。」在過去,由於不懂市場經濟,貢嘎平措家一年僅出欄9頭犛牛,收入也只有5萬元左右。
  • 世界屋脊好奶 高原之寶犛牛乳製品開始進軍海外
    活動上,高原之寶介紹了犛牛乳製品相關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產品諸多優秀的特質。  高原之寶董事長王世全表示,高原之寶立足青藏高原1700多萬頭犛牛資源,在四川、青海、拉薩、甘肅等犛牛資源集中區域建立了四大犛牛奶加工養殖示範基地。
  • 四川高原犛牛奶粉瞄準國外嬰幼兒市場
    「一頭母犛牛一天能產一斤多到兩斤的奶,一斤奶現在收購價格能到3塊錢了。」羅一說,他的兩個兒子在40公裡外的遠牧點賣得更多,「犛牛有好幾百頭,一個月下來光賣犛牛奶的收入就有七八千塊錢。」  班佑村牧民的牛奶通過設在定居點上的採奶中心和遠牧點上的移動取奶平臺,運到縣城郊區的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若爾蓋基地,在這裡,生產出來的全脂奶粉、奶酪、酸奶等銷往全國各地。
  • 寫給寶寶的為什麼(60)為什麼犛牛生活在高原上
    60寫給寶寶的為什麼(爸爸,媽媽編的為什麼)60為什麼犛牛生活在高原上犛牛和駱駝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這兩朋友呢,和往常一樣又見面了,接著開始聊天,犛牛就先問到駱駝,小弟你現在一個月收入多少錢啊?親愛的同學,你知道犛牛為什麼生活在高原上嗎?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他們知道,這個鄱陽湖養育的漢族男人,自22歲那年懷著熱血和懵懂前往雪域高原,那裡就成了他揮灑青春的第二故鄉,更成了他塑造靈魂的精神原鄉。那片氧氣稀薄卻真情濃鬱的莽蒼大地,那段22歲到37歲最美好的年華,讓他對「此生何為」有了獨特的領悟和解答。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他們知道,這個鄱陽湖養育的漢族男人,自22歲那年懷著熱血和懵懂前往雪域高原,那裡就成了他揮灑青春的第二故鄉,更成了他塑造靈魂的精神原鄉。那片氧氣稀薄卻真情濃鬱的莽蒼大地,那段22歲到37歲最美好的年華,讓他對「此生何為」有了獨特的領悟和解答。
  • 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野犛牛的歷史分布區遍及整個青藏高原。圖片:山子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雨雪風霜,人類獲得了犛牛的所有給予,也為犛牛付出全部。幾千年來,人類和犛牛就這樣在青藏高原上互相依存。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作為喜馬拉雅滄海桑田造山運動中的孑遺物種,犛牛身上有著豐富的生態學研究課題。」吳雨初說。「我的鎮館之寶是犛牛糞」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犛牛在這裡已經生活了上百萬年,從最初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古老物種,逐漸進化成為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的孑遺物種。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研究所副所長、犛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閻萍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紮根高原,為我國的犛牛育種事業無私地奉獻著青春與汗水。30多年來,團隊成功培育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犛牛培育品種——「大通犛牛」和「阿什旦犛牛」。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這個剛剛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的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 全世界野犛牛不超過15000頭
    主頁 新 聞 雲南 地產 法律 報刊 娛 樂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遊 時 尚 IT 汽車 各地 專題簡訊郵件全世界野犛牛不超過15000頭 http://www.yndaily.comvar dd=20050303;varhh=0903; for (i=0;i 雲南日報網  新華社拉薩3月2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德吉)西藏自治區林業勘察設計院院長
  • 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
    8月28日,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寧發來賀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致辭。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農民日報社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劉寧在賀詞中說,值此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舉行之際,受省委書記王建軍委託,我謹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 激勵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54萬多名專職農技人員中,縣鄉兩級農技人員數量佔到92.26%,他們利用現代通訊視訊傳播手段、經常走向田間地頭以技術服務聯結分散在廣袤大地上的億萬農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扶智扶志和助農富民作用。修改職稱條例,突出推廣績效,鼓勵農技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增加高級職稱的比例,讓基層農技員晉升有望。賦予農技隊伍有競爭力的薪酬,解決青年人才流失、隊伍結構老化等問題。五是創新制度以激發農技員的內在動力。堅持農業推廣為農戶服務的公益屬性,但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因一些農業技術還有市場屬性,可以審慎探索農技員提供有償市場服務的空間。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