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犛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雌體有2對乳頭。野犛牛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其長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臥雪,尾部長毛形成簇狀,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類中十分特殊。
-
青海野犛牛數量降至不足萬隻 比藏羚羊數量還少
新華社西寧4月24日報導: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最新調查顯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在青海境內的數量已不足萬隻,比藏羚羊數量還要少。轉自搜狐 調查顯示,野犛牛在青海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和海西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野犛牛是何時、怎樣出現在青藏高原?科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裡,有兩具非常巨大的野犛牛頭骨化石,它們出土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經過檢測後顯示,其歷史超過45000年。這也足以證明,野犛牛比人類更早地出現在青藏高原。從現有資料分析,犛牛的馴養歷史大概在距今3500—4500年前就開始了。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鎮館之寶」竟然是犛牛糞 這次展覽,西藏犛牛博物館搬來了遠古野犛牛頭骨化石、4 頭犛牛標本等。其中,遠古野犛牛頭骨化石是甘肅的一位市民捐贈的,它出土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的黃河古河床,經北京大學碳 14 鑑定,距今大於 4.5 萬年。
-
1萬多頭野犛牛,10萬多隻藏羚羊,8萬多頭藏野驢,這處草原很熱鬧
野犛牛則是很有氣魄的野生動物,堪稱野生動物王國的「將軍」。它強健碩壯,最重可超過一噸。野犛牛身上披著黑褐色的毛,走起路來威風凜凜。當它豎起尾巴,鼻冒「青煙」時,人們就得當心了,即便是越野車,也不是它的對手。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是犛牛主產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 總之,在藏族宗教、民族圖騰和藏族生產生活中缺少犛牛是絕對不完整的。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野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牛種,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也是一個兇猛好戰的種群。性情兇狠暴戾的孤牛常會主動攻擊在它面前經過的各種對象,能將行駛中的吉普車頂翻。受到傷害的野犛牛不論雌雄,都會拼命攻擊敵害,直到力竭死亡。在多傑分享的一條視頻中,一頭野犛牛衝來,人群四散而去。而在另一條視頻中,一頭野犛牛看到吉普車,直接橫衝過來,將汽車的前燈撞飛。
-
印度歸還中國17頭犛牛,印媒暗指:犛牛是被派過來的動物間諜
印度歸還中國17頭犛牛,印媒暗指:犛牛是被派過來的動物間諜前段時間,中國的13頭犛牛和4隻小牛犢「漫步」到了印度士兵非法佔據的區域裡,但是卻被印度人「綁架」了。在自稱「精心照顧」7天,印度士兵歸還牛之後,印媒卻暗指犛牛是「間諜」。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當你真正理解了犛牛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讀懂了犛牛和藏民族之間數千年來累積的深厚感情,你或許就會明白,「犛牛」對於地球第三極的意義所在……在地球第三極有這樣一句流傳已久的諺語 ——「凡是有藏民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
印軍歸還17頭犛牛,印媒:犛牛有可能是中國派遣的「動物間諜」
據《今日印度》網站報導:於當地時間9月7日,印度將此前越過實控線遭扣留的17頭犛牛歸還給中國。文章在最後還特別強調印度此舉是出於「人道主義」,並且文章還列舉了多個西方國家利用動物來當間諜的故事,讓人不禁咂舌。難道印度是認為這幾頭意外走失的犛牛是中國派出的「情報工作者」嗎?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時間:2019-07-08 1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目前主流的分類方法將野犛牛和家犛牛視為不同物種,也有部分學者將野犛牛作為家犛牛的一個亞種——誰叫林奈老爺子1766年就命名了家犛牛,而野犛牛直到1883年才由戰鬥民族的普熱瓦爾斯基(Nikolay Przhevalsky)採集到模式標本並命名。
-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藏羊耳標佩戴和溯源信息採集上傳工作,其中有犢犛牛5.75萬頭、藏羊羔6.68萬隻。」 據悉,全世界現有犛牛約1500萬頭,其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世界犛牛存欄量的94%以上。青海犛牛存欄量約佔中國的38%,居中國第一。2019年,青海省在興海、祁連、剛察等10個縣200個合作社(規模養殖場)和10個屠宰加工企業開展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試點工程,這也是中國首創開展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的省份。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王健攝犛牛博物館的這具化石顯示,在4.5萬年前,藏北地區還存在大面積的高山草甸和灌木叢。那時的野犛牛,體型比現在青藏高原的野犛牛大。藏族有句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吳雨初認為,數千年來,犛牛與高原人民相伴相隨,犛牛儘其所有,成就了這裡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涉及青藏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並且深刻地影響了藏民族的精神性格。野犛牛體毛密而厚,鼻腔大、口腔闊,肩胛骨呈三角形高高凸起,這些都是為適應高寒缺氧地區物種進化的結果。
-
可可西裡無人區發現幾頭死犛牛,死相很奇怪!
在同一個地方,發現了6頭死犛牛,不知什麼原因死之,都蜷曲著身體!四頭犛牛屍體在同一地方,另外兩頭在另一百米不遠處,看著實在太可憐這是其中兩頭犛牛!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醒來只見一頭白犛牛從身邊走開,後來王妃妊娠生下一個血團。她把血團放在一隻野牛角裡孵出一兒子。這兒子就是後來西藏歷史上著名的如列吉意即--一個從角中誕生的人奇特之人。在西藏佳山寨西面的白孔寺,「還犛牛願」也是一種傳統儀式。這個祖先祭的特點就是派人到甘孜州買犛牛,犛牛到通化後,所有這些村寨的羌民都要焚香迎接,沿途各寨還派人護送,直至白孔寺,獻犛牛於神。
-
印軍歸還中方17頭犛牛,印媒卻腦補這是「間諜」
當地時間9月7日,印方宣稱,出於人道主義理念,決定當天歸還曾「非法越界」的13頭犛牛,以及4頭小牛。據《今日印度》報導,17頭犛牛於8月31日越過所謂「實控線」,遭到印軍扣押。反過來說,印媒認為此次犛牛越界事件,是中方處心積慮的「動物間諜」行動,中方想通過操控犛牛,從印方獲取情報。該文章捕風捉影地提到,既然印方選擇歸還犛牛,就意味著印方可能對它們已經做過了詳盡的「調查」,並稱,在過去的歷史上,動物間諜並不罕見。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犛牛存欄近500萬頭,居全國首位。多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圍繞打造「世界犛牛之都」的宏偉藍圖,堅持將其作為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不遺餘力推進犛牛產業的現代化升級。轉方式、精加工、闖市場、促增收……成為了青海近年來發展犛牛產業最熱門的詞彙。
-
印軍向中國歸還17頭犛牛,被印媒「腦補」成間諜
印媒文章捕風捉影地稱,印度軍方歸還這些犛牛,可能意味著軍方已經做過「盡職調查」,但動物用於間諜行動的新聞並不罕見。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當地時間9月7日,印度東部軍區司令部官方發布推特確認,印度出於「人道主義姿態」,當天向中國歸還13頭犛牛,以及4頭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