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登峰、人文成極的地球第三極,除了「雪山」、「青草」,還有什麼最能代表它獨特的魅力?
「犛牛」,或許是一個多少會讓你感到意外的答案。
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犛牛作為一種普通家畜,除了能夠適應高原的環境,給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提供肉食和運輸的便利以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但這樣的認識,只能說明你對它還不夠了解。
當你真正理解了犛牛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讀懂了犛牛和藏民族之間數千年來累積的深厚感情,你或許就會明白,「犛牛」對於地球第三極的意義所在……
在地球第三極有這樣一句流傳已久的諺語 ——「凡是有藏民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對於草原上的牧民來講,他們悉心照料的犛牛,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和經濟來源。
對於生活在河谷地區的農民來說,犛牛則是他們耕耘高原沃土時最為得力的助手,即使是在機械化逐漸普及的今天,犛牛在很多時候也依然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進行春耕的犛牛
在傳統的藏民族生活中,犛牛幾乎滿足了人們對於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
耐力超群的犛牛自古以來就是高原上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茶葉、鹽巴之類的重要物資,在歷史上都是依靠犛牛寬廣的脊背才得以在高原上流通。
即使是在發達的現代交通早已遍布高原各地的今天,犛牛作為「高原之舟」的地位依然無法被徹底取代。
今年的珠峰高程測量登山活動中,央視直播設備的運輸主力軍——犛牛
犛牛肉、犛牛奶、酥油以及各種奶製品,是傳統的高原飲食中最重要的熱量來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犛牛養育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民族。
犛牛毛織成的黑帳篷,則是牧人遮風避雨的家園。
堅韌的犛牛皮也是藏族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重要材料。
就連犛牛的糞便也是高原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在樹木匱乏的地球第三極,幹牛糞是藏族人生活中最好的燃料。
正是像這樣無處不在的聯繫,讓犛牛成為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族人最好的夥伴。
而犛牛與藏族人在高原上為伴的歷史,也幾乎貫穿了地球第三極的整個文明歷程……
在流傳於地球第三極的古老創世神話中,人們認為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是犛牛身上的各個部位演化而來。
這種與漢地「盤古開天闢地」的創世理論頗為相似的說法,雖然只是一種浪漫的神話傳說,但卻為我們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藏族人心中,犛牛這個物種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
不僅如此,在另一些傳說中,犛牛在高原文明的很多重要節點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布達拉宮的一幅壁畫中,就記錄了高原上的藏族人最早通過野犛牛發現鹽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同樣告訴我們,相比人類來說,犛牛在地球第三極上生活的資歷確實要老得多。
早在數百萬年以前,犛牛的祖先就已經適應了地球第三極的高寒氣候,成為這裡的常住居民。而從目前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人類最早在地球第三極上的活動則是在距今4萬年左右的時候。
不過,從人類加入到開拓地球第三極的行列的時候開始,他們和犛牛之間的相遇就已經註定。
大約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時候,在高原上共存了數萬年的人類和犛牛之間的關係出現了重要的變化,犛牛開始被人類馴化,成為和他們更親密的夥伴。
在距今近4000年左右的西藏拉薩北郊的「曲貢遺址」中,考古人員就曾發掘出了大量的犛牛骨殘骸,經鑑定都屬於家養犛牛。
而在漫長的高原文明發展史中,犛牛也成為高原文明的象徵,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諸多的烙印。
在廣泛分布於藏西、藏北、青海等地的大量原始巖畫中,犛牛是高原上的先民們最樂於刻畫的圖案。
在距今大約一千多年前的吐蕃時期,射獵犛牛的場景依然是高原民族繪畫中的重要題材。
而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一尊鑄造於吐蕃時期的,重達80公斤的青銅犛牛,更是見證了犛牛在吐蕃文化中的地位。
在吐蕃王朝以後的各個時期,犛牛的形象依然在地球第三極的各種藝術形式中頻繁出現。
不過,這些具象的遺存所記錄下的歷史,還不能完全反映犛牛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事實上,犛牛對於藏民族的意義,更多地還是體現在精神層面。
在地球第三極,人們能夠看到犛牛最多的地方,除了牧場,可能就是瑪尼堆了。在散布於雪域高原每一個角落的瑪尼堆上,你總能看到許多刻寫著真言或者經文的犛牛頭骨。
相似的景觀,也常常出現在地球第三極上的很多民居建築中。
藏民族把犛牛頭骨當做聖物,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長年與自己為伴的犛牛不僅是生活中的夥伴,同時還是值得崇拜的圖騰。
藏族人對於犛牛的尊崇由來已久,在很多古老的神話中,犛牛被當做是宇宙星辰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許多山川河流也是以犛牛命名。
在地球第三極的早期本土宗教——苯教中,犛牛是神聖、威猛的象徵,苯教的各種重大祭祀儀式中往往都要以犛牛為祭,以求除災去禍。
在後來改變了地球第三極文化面貌的藏傳佛教中,犛牛的形象也常常與殊勝的佛法相聯繫。
古藏文文獻《于闐授記》中就曾記載,在古代于闐國有一個國王因為不信佛法,下令驅逐本國的僧人,這些僧人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遇到了一隻背上馱著東西的白犛牛將他們帶入吐蕃,而這頭犛牛實際上就是神的化身。
威猛剛正的犛牛形象在藏傳佛教中更是被直接作為護法神的形象,承擔著護佑佛法的使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流傳於藏區的傳說,也都能凸顯犛牛在藏族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傳說中,地球第三極上最初的六個部落就是犛牛的後裔。
藏族史書《王統世襲明鑑》中記載,吐蕃第八世贊普止貢贊普被害後,王妃在夢中與一白人交合,醒來後見一白犛牛從身邊走開,此後生下一名男嬰茹烈傑,他後來成為第九世贊普布德貢傑時期的大臣,發明了冶鐵、燒炭、犁耕等眾多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
在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也曾記載有格薩爾王降服野犛牛後,以犛牛的頭和角震懾妖魔的情節。
從這些古老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犛牛在藏民族的信仰體系中,從古至今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這一切很可能就是源於藏族人對於犛牛這種動物身上所具備的獨特品質的尊敬與崇拜。在與人類相遇之前,犛牛就已經在高寒的地球第三極上生活了數百萬年,它們堅韌、勇悍、不屈不撓;而在地球第三極的人類文明時代,它們則是以寬厚、忠誠的姿態融入高原民族的生活,成為人們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在今天,作為地球第三極的圖騰,犛牛的精神依然在滋養和激勵著高原上的人們繼續在地球第三極開拓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這也是地球第三極品牌的精神之極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未來,地球第三極品牌也將繼承和秉持堅韌、開拓的犛牛精神,在新的時代,為地球第三極的優質產品耕耘出一片更廣闊的市場,為西藏優勢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