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2020-12-05 地球第三極

在自然登峰、人文成極的地球第三極,除了「雪山」、「青草」,還有什麼最能代表它獨特的魅力?

「犛牛」,或許是一個多少會讓你感到意外的答案。

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犛牛作為一種普通家畜,除了能夠適應高原的環境,給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提供肉食和運輸的便利以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但這樣的認識,只能說明你對它還不夠了解。

當你真正理解了犛牛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讀懂了犛牛和藏民族之間數千年來累積的深厚感情,你或許就會明白,「犛牛」對於地球第三極的意義所在……

在地球第三極有這樣一句流傳已久的諺語 ——「凡是有藏民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對於草原上的牧民來講,他們悉心照料的犛牛,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和經濟來源。

對於生活在河谷地區的農民來說,犛牛則是他們耕耘高原沃土時最為得力的助手,即使是在機械化逐漸普及的今天,犛牛在很多時候也依然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進行春耕的犛牛

在傳統的藏民族生活中,犛牛幾乎滿足了人們對於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

耐力超群的犛牛自古以來就是高原上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茶葉、鹽巴之類的重要物資,在歷史上都是依靠犛牛寬廣的脊背才得以在高原上流通。

即使是在發達的現代交通早已遍布高原各地的今天,犛牛作為「高原之舟」的地位依然無法被徹底取代。

今年的珠峰高程測量登山活動中,央視直播設備的運輸主力軍——犛牛

犛牛肉、犛牛奶、酥油以及各種奶製品,是傳統的高原飲食中最重要的熱量來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犛牛養育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民族。

犛牛毛織成的黑帳篷,則是牧人遮風避雨的家園。

堅韌的犛牛皮也是藏族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重要材料。

就連犛牛的糞便也是高原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在樹木匱乏的地球第三極,幹牛糞是藏族人生活中最好的燃料。

正是像這樣無處不在的聯繫,讓犛牛成為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族人最好的夥伴。

而犛牛與藏族人在高原上為伴的歷史,也幾乎貫穿了地球第三極的整個文明歷程……

在流傳於地球第三極的古老創世神話中,人們認為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是犛牛身上的各個部位演化而來。

這種與漢地「盤古開天闢地」的創世理論頗為相似的說法,雖然只是一種浪漫的神話傳說,但卻為我們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藏族人心中,犛牛這個物種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

不僅如此,在另一些傳說中,犛牛在高原文明的很多重要節點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布達拉宮的一幅壁畫中,就記錄了高原上的藏族人最早通過野犛牛發現鹽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同樣告訴我們,相比人類來說,犛牛在地球第三極上生活的資歷確實要老得多。

早在數百萬年以前,犛牛的祖先就已經適應了地球第三極的高寒氣候,成為這裡的常住居民。而從目前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人類最早在地球第三極上的活動則是在距今4萬年左右的時候。

不過,從人類加入到開拓地球第三極的行列的時候開始,他們和犛牛之間的相遇就已經註定。

大約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時候,在高原上共存了數萬年的人類和犛牛之間的關係出現了重要的變化,犛牛開始被人類馴化,成為和他們更親密的夥伴。

在距今近4000年左右的西藏拉薩北郊的「曲貢遺址」中,考古人員就曾發掘出了大量的犛牛骨殘骸,經鑑定都屬於家養犛牛。

而在漫長的高原文明發展史中,犛牛也成為高原文明的象徵,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諸多的烙印。

在廣泛分布於藏西、藏北、青海等地的大量原始巖畫中,犛牛是高原上的先民們最樂於刻畫的圖案。

在距今大約一千多年前的吐蕃時期,射獵犛牛的場景依然是高原民族繪畫中的重要題材。

而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一尊鑄造於吐蕃時期的,重達80公斤的青銅犛牛,更是見證了犛牛在吐蕃文化中的地位。

在吐蕃王朝以後的各個時期,犛牛的形象依然在地球第三極的各種藝術形式中頻繁出現。

不過,這些具象的遺存所記錄下的歷史,還不能完全反映犛牛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事實上,犛牛對於藏民族的意義,更多地還是體現在精神層面。

在地球第三極,人們能夠看到犛牛最多的地方,除了牧場,可能就是瑪尼堆了。在散布於雪域高原每一個角落的瑪尼堆上,你總能看到許多刻寫著真言或者經文的犛牛頭骨。

相似的景觀,也常常出現在地球第三極上的很多民居建築中。

藏民族把犛牛頭骨當做聖物,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長年與自己為伴的犛牛不僅是生活中的夥伴,同時還是值得崇拜的圖騰。

藏族人對於犛牛的尊崇由來已久,在很多古老的神話中,犛牛被當做是宇宙星辰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許多山川河流也是以犛牛命名。

在地球第三極的早期本土宗教——苯教中,犛牛是神聖、威猛的象徵,苯教的各種重大祭祀儀式中往往都要以犛牛為祭,以求除災去禍。

在後來改變了地球第三極文化面貌的藏傳佛教中,犛牛的形象也常常與殊勝的佛法相聯繫。

古藏文文獻《于闐授記》中就曾記載,在古代于闐國有一個國王因為不信佛法,下令驅逐本國的僧人,這些僧人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遇到了一隻背上馱著東西的白犛牛將他們帶入吐蕃,而這頭犛牛實際上就是神的化身。

威猛剛正的犛牛形象在藏傳佛教中更是被直接作為護法神的形象,承擔著護佑佛法的使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流傳於藏區的傳說,也都能凸顯犛牛在藏族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傳說中,地球第三極上最初的六個部落就是犛牛的後裔。

藏族史書《王統世襲明鑑》中記載,吐蕃第八世贊普止貢贊普被害後,王妃在夢中與一白人交合,醒來後見一白犛牛從身邊走開,此後生下一名男嬰茹烈傑,他後來成為第九世贊普布德貢傑時期的大臣,發明了冶鐵、燒炭、犁耕等眾多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

在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也曾記載有格薩爾王降服野犛牛後,以犛牛的頭和角震懾妖魔的情節。

從這些古老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犛牛在藏民族的信仰體系中,從古至今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這一切很可能就是源於藏族人對於犛牛這種動物身上所具備的獨特品質的尊敬與崇拜。在與人類相遇之前,犛牛就已經在高寒的地球第三極上生活了數百萬年,它們堅韌、勇悍、不屈不撓;而在地球第三極的人類文明時代,它們則是以寬厚、忠誠的姿態融入高原民族的生活,成為人們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在今天,作為地球第三極的圖騰,犛牛的精神依然在滋養和激勵著高原上的人們繼續在地球第三極開拓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這也是地球第三極品牌的精神之極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未來,地球第三極品牌也將繼承和秉持堅韌、開拓的犛牛精神,在新的時代,為地球第三極的優質產品耕耘出一片更廣闊的市場,為西藏優勢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關焦點

  • 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地球第三極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面積大約5.1億平方公裡,但只有1.5億平方公裡是陸地,且平均高度在875米。地球第三極位於北緯25°—40°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是地表海拔最高的高原。如果把對流層頂部看做是天空的高度,南北兩極距離天空約8000米,赤道距離天空約16000米,地球第三極距離天空僅有5000多米。因此,可以說地球第三極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藏北秘嶺》曝光劇照 第三極「主宰者」首度現身
    《藏北秘嶺》曝光劇照 第三極「主宰者」首度現身 時間:2018.07.17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地球第三極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位於西藏,青藏高原又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高聳入雲的地勢,年輕而龐大的高原塊體,複雜多變的地形,高寒而又特殊的氣候,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地球上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
  • 「地球第三極·西藏新名片」驚豔亮相 西藏正式邁入大品牌時代
    此次品牌發布,國內各領域智庫專家、藝術家、媒體記者等齊聚拉薩,圍繞地球第三極品牌際遇、品牌建設及品牌願景交流思想、碰撞觀點,為地球第三極品牌戰略布局建言獻策。演出由藏族著名舞蹈藝術家萬瑪尖措傾力打造,不僅對地球第三極壯麗的山水風貌、瑰麗人文底蘊進行了抽象解讀,也從視覺、聽覺、精神層面演繹了地球第三極品牌精神內涵,給予觀眾一次滌蕩心靈的品牌極淨之旅。  以開放的視野構建發展格局,通過「地球第三極」品牌建設,努力在世界範圍內標定西藏坐標。
  • 《第三極》總導演曾海若領銜再起大製作央視大型紀錄片《極地...
    原標題:《第三極》總導演曾海若領銜再起大製作央視大型紀錄片《極地》即將推出   《第三極》總導演曾海若,製作團隊五星傳奇與央視聯手再創新作《極地》,再次聚焦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全新視角講述藏地傳統與現代交融,西藏與世界互動的故事,探尋其成為全世界心靈家園的內在精神。
  • 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2020-12-02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型西藏紀錄片《第三極》(在線觀看)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上的「第三極」,相比南極、北極,它是唯一有著人類豐富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
  • 地球第三極·輕稞時刻正式上線|每時每稞都在輕
    * 地球第三極·穀物水果麥片青稞,青藏高原的植物寶藏,跨越2000-4500m海拔,在高寒缺氧極端環境逆境生長,適應性極強,以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性成為了藏地飲食的標誌性名片,也代表著藏地堅忍的精神風貌。
  • 為了留在地球第三極,它們對身體進行了「大改造」
    科學家揭示樹麻雀對青藏高原適應機制  為了留在地球第三極, 它們對身體進行了「大改造」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嚴酷的高原高寒環境,但也有許多生物在那裡繁衍生息。  研究人員發現,作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藏羚羊的心臟重量高達214.7克,心臟的心肌收縮力強、心肌細胞線粒體含量增加等特點都有利於心臟血液的快速循環供氧;高原特有物種犛牛的肺出現了肺臟重量大、肺泡數多、肺部組織中的毛細血管網很發達的特點,這都有助於提高它們在缺氧條件下的氣體交換機能;生活在山地森林中的鳥類也發生了心肺質量增加等適應性的生理和形態改變,以便獲得足夠的氧氣。
  • 「最美第三極」:築起生態文明高地
    新華社拉薩8月4日電 題:「最美第三極」:築起生態文明高地  新華社記者田金文、唐弢、曹鵬遠  雪域高原的8月,綠草如茵,山川競秀。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多措並舉保護冰天雪地、綠水青山。如今,雪域高原成為美麗綠色高地,譜寫著經濟社會發展嶄新篇章。
  • 地球「第三極」的未來水資源
    地球「第三極」的未來水資源喜馬拉雅山脈。喀拉崑崙山脈。興都庫什山脈。亞洲高山的名字讓生活在遠方的人聯想到冒險,但對10億多人來說,這些名字是他們最可靠的水源。這些山脈中的雪和冰川包含了地球極地冰原之外最大的淡水量,這使得水文學者將這一地區稱為「第三極」。世界上七分之一的人口依靠從這些山區流出的河流來獲取飲用水和灌溉作物。
  • 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全域旅遊新體驗
    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全域旅遊新體驗 2019-12-15 20:32:44作者:李玉素 責任編輯:李玉素   中新社青海黃南12月15日電 題: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
  • 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數字宣告保護「地球第三極」擔當
    馬銘言 攝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題: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數字宣告保護「地球第三極」擔當作者 張添福 潘雨潔雄踞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如何守護地球「第三極」?28日在西寧舉行的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上,通過幾組數字或能展現該省保護「地球第三極」做出的昔日努力及未來決心。
  • 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④|走進地球「第三極「 感受青藏高原上治癒...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地球的南、北極之外,有一處地方被人們稱為「第三極」。這裡曾是地球運動最活躍的地帶,遠古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壯觀的痕跡,巨大的落差,也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別。2015年3月,紀錄片《第三極》開播,作為「西藏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其是中國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涉藏電視紀錄片。紀錄片用更清晰全面的視角,帶領觀眾了解這個靜謐的「第三極」。
  • 院士科學家進校園 | 親近地球三極 走進科學世界
    一起到市金禧中學,聽聽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高登義教授「親近地球三極」的專題科普講座,揭開「地球三極」的神秘面紗。高登義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也是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科學考察的研究人員,曾40多次赴地球三極進行科學考察。當高教授向同學們表示,地球除了「北極」和「南極」,還有「第三極」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感到意外和陌生,開始發揮想像,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 每一幀都是地球第三極
    每一幀都是地球第三極 2020-12-03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直播預告|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帶你走近南北極和珠峰
    挑戰極限,探秘地球,現實中的故事比電影裡更精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老師將為你講述親身經歷的地球三極探險!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也是《中國兒童地圖百科全書·地球三極探險》的編委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 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