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2021-01-08 央視網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央視網消息:「在西藏,我們把犛牛叫做『諾爾』,意思就是『寶貝』,小時候的感受就是它給你提供奶、毛絨,甚至衣食住行都來自於這個物種。」生長於西藏牧區的姬秋梅,對犛牛有著天然的認知,也有著特殊的情感。

從23歲起,她便開始從事有關犛牛的科學研究,如今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黨委書記、西藏犛牛產業技術首席專家。

  當被問到當初為何選擇這個專業時,姬秋梅笑著回答:「剛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在牧區生活過,知道那裡的苦,所以想避開一切與畜牧獸醫有關的專業。」可最後,她還是等到了一份西藏民族學院農牧系的錄取通知書。

1988年,姬秋梅畢業後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當時所裡還沒有專門從事犛牛研究的課題組。「這麼重要的物種卻沒人做這個研究,我就想可以成立一個團隊去做這個工作。」

為了解第一手資料,她主動要求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羊八井切瑪鄉畜牧草原綜合實驗點,擔任農科院在該鄉實施的「草場、畜醫綜合服務項目」執行人。姬秋梅是當時實驗點唯一的女性,兩年時間裡,她經常騎上自行車,走村串組,跟遊牧民一起,實地了解畜牧飼料的枯榮,犛牛的生長過程,幫助當地牧民轉變牲畜病了求神不求醫的觀念,並寫下了幾十萬字的筆記。

姬秋梅還與畜科院的其它科研人員一道,對全藏區的犛牛進行了系統普查,基本摸清了西藏犛牛總數量、分布情況及各地犛牛的基本性能。他們深入萬裡羌唐草原無人區,實地考察世界珍稀動物野犛牛的活動規律、生活習性。

與此同時,姬秋梅撰寫了多篇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逐漸在西藏犛牛研究學術界嶄露頭角。

有人說:犛牛是刀尖上的科研。姬秋梅深以為然,這些年來,她和團隊成員一起克服了低溫、缺氧等各種困難,躲過了犛牛致命的攻擊,避過了各種下鄉路上的風險。

艱難險阻中,支撐她繼續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理由也有很多。有一次,姬秋梅做了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從內地回來,有個貧困戶的牧民,帶著家裡僅有的兩三斤酥油到拉薩來看望她。

姬秋梅說,這讓她體會到了被人需要的幸福和價值,也更堅定了自己的科研目標——努力推動犛牛科研發展,通過科技讓農牧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姬秋梅一直把自己的「辦公室」設在廣闊的西藏牧區,而且30多年來從未改變過。現在,在西藏的牧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利用人工飼養犛牛「借腹生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將全部精力都花費在了犛牛身上的姬秋梅。

她帶領著一個科研小組,把經過精心培育的健康母犛牛的胚胎移植到了人工飼養犛牛(受體母牛)的子宮內,結果,通過胚胎移植的4頭犛牛順利產下了犛牛幼崽。這在當時科技界可是件大事,因為胚胎移植技術在犛牛領域的應用還是一個空白。

犛牛是唯一一種能夠把海拔4500米以上的光、熱、水轉化成畜產品提供給人類的牲畜。在西藏,沒有犛牛就沒有西藏特色的畜牧業。

可一般都是4000米海拔以上的高寒地區,工作環境惡劣,科研條件有限也是姬秋梅面對的日常。「這樣艱苦的條件能不能講講怎麼艱苦的?」當記者這樣問時,姬秋梅卻輕描淡寫:「我們生長在那個地方,真正草原挺美的。」

翻開姬秋梅的履歷,可以看到多個「首次」,比如首次劃分了基於統計學結果的六個西藏畜牧業生產系統,區劃結果較為合理,對西藏農業生產的決策和管理具有指導意義;首次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犛牛能量流動體系,確立了適合於犛牛各種生產的能量轉換公式,為今後西藏其它家畜品種生產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模式和參考;首次發展了犛牛生產系統的計算機擬態模型,模擬了犛牛將草地的乾物質轉化成畜產品的能量流動過程,增強了家畜生產的系統概念;首次填補了犛牛胚胎移植技術空白……

這些成績在她看來離不開優秀的團隊。「做科研,團隊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團結起來就會有無限的價值。我慶幸自己有一個優秀的團隊,所以這些成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如今,在姬秋梅看來,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是人才和技術。「早期會有資金上的難題,但現在國家各種政策對我們很好,所以資金的問題基本已經解決。我們最缺的還是人才和技術。」

「因為條件艱苦周期長,不容易出成果,很多科技工作者不會選擇把這個領域作為工作方向,即便是實習生,一般不會再來第二次。」姬秋梅說。

對於未來,姬秋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從事犛牛研究工作,她們也將加大跟國內外團隊的合作,讓中國的犛牛研究工作更好服務牧民。

相關焦點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生命密碼的破譯者——劉倩 劉倩,碩士研究生,201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她戴著眼鏡,一副斯斯文文的模樣,看似和人民警察這一職業風馬牛不相及,現在卻就職於衢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DNA室,從事著神秘的DNA
  • 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如果這些遺傳密碼得到破譯,人們就會從遺傳的層次上對生命的秘密有了根本的了解,也會知道哪個地方突變可以導致什麼樣的疾病,這對治療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陳潤生認為,測量人類的遺傳密碼已經變得可行且越來越便宜,每個人都可以測量出自己的遺傳密碼是一個可望而可及的事。
  • 西藏阿里,濃縮了雪域高原最極致的風光!
    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之禁區北坡陡而短 坐標: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 羌塘藏羚羊野犛牛國家公園
  • 雪域之舟丨一頭好犛牛的「修煉」過程
    說到品種的優秀在牛屆犛牛一定是排第一的犛牛與北極熊、企鵝被認為是世界僅存三大源種動物無基因改良現在的任何一頭犛牛與億萬年前的祖先在生理犛牛生長在海拔3500以上的青藏高原藍天白雲、碧草蔓蔓我們嚮往的目的地就是它們的故鄉犛牛們生活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純淨+無汙染+不被圈養沒有工業汙染沒有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危害它們每天遊走在大草原上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餓了就低頭吃草累了就隨意的趴在高原草甸上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有人問我,犛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我說是犛牛糞,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吳雨初說,「散發著高原牧草清香的犛牛糞,從人類學意義上,最能反映犛牛與藏民族的關係;從生態學角度,又體現了高原生物脆弱平衡中互相依存的生物鏈。」藏族有句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2018年8月,他離開了自己生活了6年的多巴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回到家鄉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開始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放犛牛的生活。多傑的鏡頭下,是藍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或白茫茫的雪原,清澈的河水,自己騎著馬兒或摩託車去放犛牛,身邊還有陪伴自己的藏獒……除此之外,多傑還拍下了草原真實生活的另一面,犛牛爭霸和草原藏獒。多傑說,我不希望自己身在城市心在草原。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大體過程如下:①通過簡單的排列組合推測遺傳密碼是三聯體→②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如何(重疊讀碼還是非重疊讀碼)→③克裡克通過T4噬菌體突變實驗證實了遺傳密碼是三聯體並採用非重疊的讀碼方式→④遺傳密碼與胺基酸如何對應→⑤尼倫伯格和馬太通過體外無細胞體系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破譯了UUU編碼苯丙氨酸→⑥AAA和CCC也隨之被破譯→⑦通過異聚核苷酸作為mRNA的體外合成蛋白實驗,找出了各種胺基酸密碼子的大體範圍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進行春耕的犛牛在傳統的藏民族生活中,犛牛幾乎滿足了人們對於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耐力超群的犛牛自古以來就是高原上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茶葉、鹽巴之類的重要物資,在歷史上都是依靠犛牛寬廣的脊背才得以在高原上流通。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野犛牛是何時、怎樣出現在青藏高原?科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裡,有兩具非常巨大的野犛牛頭骨化石,它們出土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經過檢測後顯示,其歷史超過45000年。這也足以證明,野犛牛比人類更早地出現在青藏高原。從現有資料分析,犛牛的馴養歷史大概在距今3500—4500年前就開始了。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要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分清緩急、重點推進,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牧業。」  「我們家以前養了90頭犛牛。如今在淨土牧場郭慶場入股了26頭犛牛,自己養殖了31頭犛牛,剩下的全賣掉了,摘掉了『超載戶』的帽子。」貢嘎平措掰著手指算了算,「我現在入股當了股東有收入。除此之外還幫著淨土牧場照看寄養的犛牛,一年下來有4萬元的收入。」在過去,由於不懂市場經濟,貢嘎平措家一年僅出欄9頭犛牛,收入也只有5萬元左右。
  • 高原人家犛牛酸奶 真正的酸奶長這樣
    在各式酸奶品牌中,高原人家犛牛酸奶作為一匹「行業黑馬」,後起而勃發,迅速進入消費者視野。尤其在當前市場上酸奶製品多以牛奶為原料,以凝固型、攪拌型和添加各種果汁果醬等輔料的果味型為多的情境下,高原人家犛牛酸奶堅持以犛牛奶為原料「異軍突起」,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
  • 遺傳密碼的破譯
    破譯遺傳密碼實際上就是要找到基因中DNA的鹼基順序與其編碼的蛋白質胺基酸順序的對應關係:幾個鹼基決定一個胺基酸?哪幾個鹼基決定哪種胺基酸?要判斷哪個三聯體密碼決定哪種胺基酸,首先需要一種人工合成RNA的方法和一個能夠在體外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系統,這樣,在試管中加入已知序列的RNA,再通過分析新合成的蛋白質產物的胺基酸排列順序就可以推斷密碼子和胺基酸的對應關係。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中國犛牛數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因此犛牛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起源地的特產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觀牛種。藏語稱犛牛為雅客,國外因此根據藏語翻譯過去,就通稱犛牛為為"yak"。西方國家見犛牛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因而也稱它為西藏牛。而因為犛牛的尾巴如馬尾,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馬尾牛。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 雪域高原見「圳」情
    進藏近三年來,高原紅、粗皮膚、大嗓門,已成為深圳的援藏幹部與當地融為一體的真實寫照。 按照廣東省統一安排,2013年6月,王建文、李勁章、歐繼喜、林浩、路永明5名深圳幹部踏上徵程,奔馳數千裡之遙,來到祖國雪域高原西藏的太陽寶座之地——林芝。 按照安排,深圳對口支援林芝市的察隅縣和察隅農場。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正如聖經裡諾亞方舟在一片汪洋中承載了人類生命和文明的星星之火,犛牛因其對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的出眾適應能力,以強壯的身軀和艱苦的毅力,在地球第三極承載起了人類跨越近萬年的生活與文明。
  • [衡陽]餐館攬生意 牽來西域犛牛做活廣告
    近兩天,常勝路某餐館新開業之際,店前系在樹邊的一頭活體犛牛引得許多市民駐足觀看。      記者聞訊趕到該店前一探究竟,果見一頭像大綿羊似的犛牛被繩子系在樹邊。部分市民見到這傢伙覺得稀奇,反覆觀看,小朋友也在一旁逗樂。此時,一中年男子興起,雙手掐住犛牛的角,與它「角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