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2020-11-23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北京和西藏兩地記者聯動,走進雪山冰湖納木錯附近的牧民家庭,聆聽他們講與犛牛相依相伴的生活故事;跟隨「犛牛老人」走進博物館,聽他講犛牛所承載的文化、歷史和傳奇。

相關焦點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2018年8月,他離開了自己生活了6年的多巴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回到家鄉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開始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放犛牛的生活。多傑的鏡頭下,是藍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或白茫茫的雪原,清澈的河水,自己騎著馬兒或摩託車去放犛牛,身邊還有陪伴自己的藏獒……除此之外,多傑還拍下了草原真實生活的另一面,犛牛爭霸和草原藏獒。多傑說,我不希望自己身在城市心在草原。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2017年2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在當雄縣調研時指出,「衡量一個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好不好,不僅要看規模,還要看項目帶動能力強不強、群眾錢包鼓不鼓。要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分清緩急、重點推進,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牧業。」
  • 高原人家犛牛酸奶 真正的酸奶長這樣
    在各式酸奶品牌中,高原人家犛牛酸奶作為一匹「行業黑馬」,後起而勃發,迅速進入消費者視野。尤其在當前市場上酸奶製品多以牛奶為原料,以凝固型、攪拌型和添加各種果汁果醬等輔料的果味型為多的情境下,高原人家犛牛酸奶堅持以犛牛奶為原料「異軍突起」,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野犛牛的歷史分布區遍及整個青藏高原。7300年前,家犛牛的馴化為藏族先民帶來了穩定的生存物資,引發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次人口爆炸
  • 【中國夢•黃河情】麥窪犛牛為這座黃河邊上的縣城帶來農牧業高...
    中國網阿壩22日訊(記者 宋柏霖)「紅色草原、綠色發展、領跑青藏高原現代草原畜牧業」,21日下午,記者來到紅原縣更攀農牧民專業合作聯合社,映入眼帘的便是展示廳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標語。聯合社工作人員澤旦多吉熱情地迎接我們並激動地說:「來了咱們聯合社一定要嘗嘗咱們的酸奶,這可是用咱們純正的麥窪犛牛乳製作而成,它淨、純、鮮、美,就像那高原湛藍天空上點綴著的潔白的雲朵,是源自雪山草地的珍貴禮物。」
  • 世界屋脊好奶 高原之寶犛牛乳製品開始進軍海外
    活動上,高原之寶介紹了犛牛乳製品相關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產品諸多優秀的特質。  高原之寶董事長王世全表示,高原之寶立足青藏高原1700多萬頭犛牛資源,在四川、青海、拉薩、甘肅等犛牛資源集中區域建立了四大犛牛奶加工養殖示範基地。
  • 四川高原犛牛奶粉瞄準國外嬰幼兒市場
    「一頭母犛牛一天能產一斤多到兩斤的奶,一斤奶現在收購價格能到3塊錢了。」羅一說,他的兩個兒子在40公裡外的遠牧點賣得更多,「犛牛有好幾百頭,一個月下來光賣犛牛奶的收入就有七八千塊錢。」  班佑村牧民的牛奶通過設在定居點上的採奶中心和遠牧點上的移動取奶平臺,運到縣城郊區的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若爾蓋基地,在這裡,生產出來的全脂奶粉、奶酪、酸奶等銷往全國各地。
  • 寫給寶寶的為什麼(60)為什麼犛牛生活在高原上
    60寫給寶寶的為什麼(爸爸,媽媽編的為什麼)60為什麼犛牛生活在高原上犛牛和駱駝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這兩朋友呢,和往常一樣又見面了,接著開始聊天,犛牛就先問到駱駝,小弟你現在一個月收入多少錢啊?親愛的同學,你知道犛牛為什麼生活在高原上嗎?
  • 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犛牛從降生便成為藏族家庭中的一員,擁有自己的名字,生病時得到照顧。它們一直與高原人民相伴相隨。" 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說。那麼,野犛牛什麼時候被馴化的呢?展廳中,一組唐卡圖,講述了野生犛牛被馴化成家養的故事。" 科學家們檢測認為,青藏高原野犛牛在 7300 年前就被馴化了。"
  • 天馬故鄉的犛牛
    【作者:豐收】       人們都認為犛牛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生活在海拔高處的草畜動物。然而,你恰恰沒有想到吧,在牧歌昭蘇,天馬故鄉,也有膘肥體壯的犛牛,成群結對地遊蕩在特克斯河畔的溼地草原上。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野犛牛是何時、怎樣出現在青藏高原?科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裡,有兩具非常巨大的野犛牛頭骨化石,它們出土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經過檢測後顯示,其歷史超過45000年。這也足以證明,野犛牛比人類更早地出現在青藏高原。從現有資料分析,犛牛的馴養歷史大概在距今3500—4500年前就開始了。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作為喜馬拉雅滄海桑田造山運動中的孑遺物種,犛牛身上有著豐富的生態學研究課題。」吳雨初說。「我的鎮館之寶是犛牛糞」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犛牛在這裡已經生活了上百萬年,從最初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古老物種,逐漸進化成為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的孑遺物種。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阿什旦犛牛的平均死亡率僅為百分之一點多,遠低於地方品種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而且,技術人員將阿什旦犛牛的性能指標和綜合品質與青海本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阿什旦犛牛在保持高原犛牛優秀抗逆性的基礎上,在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和體重等主要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上,全面超越青海高原犛牛、環湖犛牛等。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是的,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犛牛。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央視網消息:「在西藏,我們把犛牛叫做『諾爾』,意思就是『寶貝』,小時候的感受就是它給你提供奶、毛絨,甚至衣食住行都來自於這個物種。」生長於西藏牧區的姬秋梅,對犛牛有著天然的認知,也有著特殊的情感。
  • 阿壩探索實施犛牛標準化養殖 犛牛出欄周期縮短 牧民收入提高
    阿壩探索實施犛牛標準化養殖 犛牛出欄周期縮短 牧民收入提高   若爾蓋高原之寶犛牛乳業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們加班加點忙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