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2021-01-08 中國西藏網


當雄淨土牧場郭慶場。記者 廖嘉興 格桑倫珠 攝

  當雄,藏語意為「挑選出來的牧場」。這裡草原遼闊,水草豐美,是西藏傳統的天然牧場。

  隨著畜牧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西藏拉薩當雄縣傳統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低、草畜矛盾突出、牧民群眾受傳統觀念束縛商品意識淡薄等問題日漸凸顯。

  2017年2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在當雄縣調研時指出,「衡量一個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好不好,不僅要看規模,還要看項目帶動能力強不強、群眾錢包鼓不鼓。要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分清緩急、重點推進,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牧業。」

  按照吳英傑書記「大膽探索、抓好試點,把更多好經驗好做法向全區推廣,推動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指示要求,當雄縣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發展犛牛產業為基礎,以家庭牧場為運作平臺,以」有身份證的犛牛肉」為品牌的產業鏈為依託,積極探索高效養殖育肥技術,實現了草場生態持續好轉、群眾持續增收的總目標,成為了拉薩乃至全區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效益好不好,幹部群眾來算帳——組建淨土牧場和家庭牧場,打破傳統養殖模式

  7月的當雄綠意正濃。伴著泥土的清香味,當雄縣副縣長多吉平措和郭慶村黨委書記達桑又來到了村民貢嘎平措家。女主人嫻熟地打好酥油茶,幾個人圍坐在爐子旁聊了起來。

  「我們家以前養了90頭犛牛。如今在淨土牧場郭慶場入股了26頭犛牛,自己養殖了31頭犛牛,剩下的全賣掉了,摘掉了『超載戶』的帽子。」貢嘎平措掰著手指算了算,「我現在入股當了股東有收入。除此之外還幫著淨土牧場照看寄養的犛牛,一年下來有4萬元的收入。」在過去,由於不懂市場經濟,貢嘎平措家一年僅出欄9頭犛牛,收入也只有5萬元左右。

  草畜不平衡、牧民有資產沒資金、合作社專業化程度低……不打破傳統經營模式,意味著將走進一條死胡同。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何在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基礎上,將優勢犛牛產業轉化為牧民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成為當地政府的首要考量。當雄縣認真貫徹自治區和拉薩市發展犛牛產業的重要指示,先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專班,探索建設淨土牧場和家庭牧場。

  近年來,當雄縣投入2408.38萬元推進淨土牧場建設項目,在前期進行試點建設的基礎上,由縣淨土牧場公司以2元/畝/年的標準流轉郭慶村13萬餘畝草場。牧戶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把草畜平衡指標內的牲畜活體稱重後,以每斤20元的價格入股,佔有相應股份,獲取分紅收益。對於超載部分,公司一次性買斷。解放出的勞動力由公司根據需求,結合牧民意願和牲畜養殖經驗籤訂勞務協議,獲取相應報酬,鼓勵剩餘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提高家庭經濟收入。

  「草場流轉、犛牛入股、牧民入員」,這一試點建設收益到底怎麼樣?當雄縣領導幹部深入淨土牧場、企業和老百姓家中好好地算了一筆生態帳和經濟帳。

  「長期以來,有的牧民家庭條件非常簡陋,卻養著百十頭犛牛,有資產沒資金。」當雄縣政協主席次仁桑玻表示,高寒地區天然草場生態脆弱、產草量低,犛牛生長緩慢、飼養周期長,整體出欄率常年維持在15%左右。

  「在淨土牧場養殖的6齡左右的犛牛體重達到500斤以上就可以出欄,比傳統的養殖周期縮短了兩年,出欄體重增加了100多斤。經過我們的測算,一頭犛牛的養殖成本在7000元左右,通過採取精細化切割、反季節上市等措施,一頭犛牛可以賣到上萬元,收益達到3000元。」次仁桑玻說道,「規模化養殖有效地保護了生態平衡,全縣有望在2020年實現草畜平衡這一目標,同時實現百姓增收和企業增效『雙贏』。」

  「全村270多戶村民,大部分都參與入股,積極性越來越高。2018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3000元,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達桑說,「有了產業支撐,就能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除了發展淨土牧場,家庭牧場也是當雄縣發展規模化養殖的重要渠道。

  在寧中鄉堆靈村,家庭牧場主曲嘎告訴記者,以前家裡只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畜棚,養殖了151頭犛牛,養殖方式也比較傳統。2017年5月,政府投資20.71萬元修建了標準化的牛圈、飼草庫和防疫室,還打了一口水井。同時,畜牧獸醫站的獸醫也會定期來牧場,為養殖戶傳授、講解養殖新技術,提供牛羊疫病的防治、檢疫。

  「通過發展家庭牧場,不僅懂得了經營管理,還掌握了標準化養殖的實用技術。經過短期育肥,每頭平均增重75斤、淨增收2000多元。」曲嘎說道,「自組建家庭牧場以來,逐步減畜累計出欄犛牛67頭。縣淨土公司統一收購出欄的犛牛,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

  「按照整組推進、雙戶聯營、單戶經營的模式,全縣組建了18個家庭牧場。2018年,這18個家庭牧場犛牛存欄數4707頭,共育肥出欄960頭,累計增收194.7萬餘元。」當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邊巴倉覺介紹。

  增加科技投入,培育新型農牧民——吸納大學生和當地群眾就業,轉移富餘勞動力

  49歲的郭慶村村民平措次仁祖祖輩輩都以放牧為生,常年逐草而居。「沒有想到我一個土生土長的牧民還可以在淨土牧場當上員工,每個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平措次仁黝黑的臉龐上堆滿了笑容。

  在沒有進入淨土牧場郭慶場之前,平措次仁家養殖了90頭犛牛,每年在固定的季節出欄10頭。「自己放牧的時候總是擔心犛牛的繁殖和銷售問題,現在不用愁了,我把自己家的犛牛在牧場入了股,還成了這裡的員工。」平措次仁現在的工作是管理4號牛舍。

  淨土牧場郭慶場有4個牛舍,共有13名當地群眾在此就業,包括3名大學畢業生和6名貧困群眾,每個牛舍均配有管理員、監督員和獸醫。「一個牛舍可容納60頭基礎架子牛,這些牛在牛舍裡被精心飼養,平均每天可以增重4斤,經過3個月短期育肥體重達到500斤後就可以出欄。」該場負責人阿旺多吉介紹說,「通過短期育肥,不僅實現了犛牛規模化飼養,提高了犛牛肉供給能力,同時也減少了天然草場放牧量、有利於草畜平衡。」

  飼草不鮮、本地牧草資源薄弱是影響犛牛育肥的一個重要因素。2019年年初,當雄縣投入資金400餘萬元,在淨土牧場郭慶場修建了佔地416平方米的集裝化智能牧草生產廠房,牧草周產量能夠達到8—10噸,有效解決了全縣牧草資源短缺的現狀。

  「集裝化智能牧草生產項目引進德國先進設備,車間實現了對恆溫恆溼育草的智能化控制,保證了牧草的生長情況和總量,不受氣候的影響。」西藏伊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呂德全介紹,「這些鮮草全部由『藏青2000』培育而成,其粗蛋白、纖維等含量優於普通飼草,犛牛食用後體內可形成大理石花紋牛肉。大理石花紋越多,表明牛肉越嫩,品質越好,價格也越高。」

  西藏伊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實施「交鑰匙」工程,手把手培養了兩名當地技術員。拉巴次仁大學畢業後於2018年年初進入淨土牧場郭慶場工作,現在已逐漸熟悉和掌握了智能種植牧草的技術。「在這裡,我學會了很多科學養殖犛牛的技術,感受到了傳統養殖與現代養殖之間的明顯差異。」拉巴次仁說道。

  當雄縣犛牛產業規模化、科學化發展,增強了老百姓抗風險的能力,也讓群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據介紹,2018年當雄縣犛牛存欄量達28.42萬頭,出欄量達5.83萬頭;1.4萬勞動力中有效轉移勞動力9000多人;農牧民人均收入達15850元,增幅為10.58%。

  「以前動員老百姓從高海拔向低海拔搬遷改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擔心離開後放牧不穩定,不是很積極。現在,牧民們得到實惠後,信心十足,沒有一戶不願意搬遷。」拉薩市副市長、當雄縣縣委書記張正說道。

  犛牛有了「身份證」,拓寬了銷售渠道——線上線下銷售相集合,市場前景廣闊

  當雄縣作為拉薩市唯一的純牧業縣,傳統散養的犛牛養殖方式簡單、粗放,加之牧民惜殺、惜售,缺少銷售渠道,始終不能實現規模化、集中化養殖。

  近年來,當雄縣投資303.66萬元,為全縣滿3齡的27萬頭犛牛佩戴了晶片耳標,通過晶片紀錄犛牛的基本情況,包括高齡、健康狀況、疫苗接種等,並將有效信息收集到牲畜信息庫中,還專門配備了200餘人的獸醫隊伍進行監管,實現了對牲畜的有效管控。

  2015年,當雄縣根據縣域實際,成立了當雄縣淨土健康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推出了「有身份證的犛牛肉」特色品牌,成功註冊「當雄犛牛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地理標誌商標保護」,完成了當雄「有身份證的犛牛肉」SC認證。

  2018年,當雄縣銷售 「有身份證的犛牛肉」休閒食品3.5萬餘份,年銷售收入達1300餘萬元;與北京東城區扶貧工作站籤訂當雄縣「有身份證的犛牛肉」休閒食品供貨協議,預計可帶來經濟效益300餘萬元;與中國牛人俱樂部籤訂了為期三年的1億元銷售合同;與環球捕手籤訂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協議,在銷售平臺上線僅4小時銷售額達到120餘萬元;與上海餐飲協會籤訂300噸牛肉銷售訂單……目前,當雄縣「有身份證的犛牛肉」成功打入了北京、上海、江蘇等地高端市場。

  據統計,2016年以來,當雄縣共銷售犛牛7162頭,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直接受益群眾2800餘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00戶,戶均增收1500餘元,實現就業600多人。

  正是基於豐富的畜牧業資源優勢,犛牛肉具有「原生態、純天然、全綠色」和品質好、口感好的優點,2018年4月,西藏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和西藏高原藍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當雄縣聯合實施了「犛牛產業萬戶脫貧致富」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解決1000人就業,輻射帶動牧區1萬戶家庭脫貧致富。該項目是當雄縣創新實行「金融+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科技」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模式的探索新舉措。

  只有把產業做強了,市場「蛋糕」才能做大。目前,當雄縣全力推進犛牛產業園申報國家級現代產業園區工作,截至去年底,當雄縣犛牛產業園市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認定已順利完成,並已通過自治區級現代農牧業產業園認定評審。

  張正表示,當雄縣正在大膽探索實現雙贏的現代畜牧業改革發展道路,助推具有當雄特色的淨土健康品牌走出去,已經初步闖出了一條牧民增收、牧業增效、牧區增綠的改革新路子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當雄縣有信心和決心把這條邁向全面小康的道路闖成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犛牛產業發展活起來 藏區群眾腰包鼓起來
    紅原縣委書記廖敏說,圍繞犛牛全產業鏈培育,溫州支持紅原創新幫扶模式,助力犛牛企業和犛牛產業活起來,通過犛牛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全縣13個貧困村1354戶51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  紅原縣是川西北高原高寒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和牧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
  • 2017年中國犛牛乳產業發展論壇在甘南州舉行
    原標題:2017年中國犛牛乳產業發展論壇在甘南州舉行  中國甘肅網7月14日訊 據民族日報報導 (記者 趙淑嫻 馬麗亞) 7月13日,2017年中國犛牛乳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犛牛乳都」授牌儀式在甘南州合作市舉行。
  • 世界屋脊好奶 高原之寶犛牛乳製品開始進軍海外
    活動上,高原之寶介紹了犛牛乳製品相關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產品諸多優秀的特質。  高原之寶董事長王世全表示,高原之寶立足青藏高原1700多萬頭犛牛資源,在四川、青海、拉薩、甘肅等犛牛資源集中區域建立了四大犛牛奶加工養殖示範基地。
  • 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
    8月28日,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寧發來賀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致辭。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農民日報社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劉寧在賀詞中說,值此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舉行之際,受省委書記王建軍委託,我謹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 四川高原犛牛奶粉瞄準國外嬰幼兒市場
    「一頭母犛牛一天能產一斤多到兩斤的奶,一斤奶現在收購價格能到3塊錢了。」羅一說,他的兩個兒子在40公裡外的遠牧點賣得更多,「犛牛有好幾百頭,一個月下來光賣犛牛奶的收入就有七八千塊錢。」  班佑村牧民的牛奶通過設在定居點上的採奶中心和遠牧點上的移動取奶平臺,運到縣城郊區的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若爾蓋基地,在這裡,生產出來的全脂奶粉、奶酪、酸奶等銷往全國各地。
  • 四川省紅原縣紅原犛牛 社社聯合再造老產業
    粗放經營——生態好產品卻無好收益「肉可食,乳可飲,毛皮可用,連糞便都能生火取暖……」說起高原之舟犛牛的好,聯合社社長八寶停不下來。資料顯示,犛牛是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與企鵝、北極熊並稱為世界三大源種動物,至今仍然以原始自然狀態生產,擁有超強的免疫力、抗寒性、抗缺氧和抗紫外線的能力。
  • 2018青海犛牛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辦
    6月26日,美麗的夏都氣候宜人,正值2018年青洽會召開之際,由青海省農牧廳、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農民日報主辦的2018年青海犛牛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如期舉辦。本次論壇邀請了國內犛牛育種、產品加工、品牌營銷等各個領域的頂級專家,為我省犛牛產業發展、生態畜牧業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操作性很強的新理念、新成果、新建議。
  •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全球最大犛牛骨肽生產基地落戶西寧
    高原犛牛渾身是寶,除了肉和牛毛外,犛牛骨經過高科技精深加工後,變身為生物界的寵兒。12月26日,記者從生物園區管委會了解到,由國內知名肽健康企業——人民國肽集團投資的青海國肽生產項目正式落戶生物園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犛牛骨肽生產基地。    據悉,青海國肽生產項目總計劃投資10億元以上,建成投產後,年產總值有望突破50億元。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科研人員抱著阿什旦犛牛幼崽。  我國是犛牛的主產國,如何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犛牛產業發展活力、促進高寒牧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是動物育種學家尤為關注的事情。阿什旦犛牛的平均死亡率僅為百分之一點多,遠低於地方品種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而且,技術人員將阿什旦犛牛的性能指標和綜合品質與青海本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阿什旦犛牛在保持高原犛牛優秀抗逆性的基礎上,在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和體重等主要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上,全面超越青海高原犛牛、環湖犛牛等。
  • 【海南州】打造農牧品牌樣板 創建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示範區
    立足實際、審時度勢,海南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我省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有利時機,積極融入全省犛牛產業發展戰略,在全省率先做出以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全鏈條增值、形成犛牛產業發展新優勢為目標,以建立健全犛牛養殖體系、加工體系
  • 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為了提升犛牛產業價值與經濟效益,為畜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加快實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集群目標。10月22日至25日,由中國畜牧業協會主辦、海西州人民政府和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承辦的以「創新發展思路、振興犛牛產業、加強精準扶貧、促進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在德令哈市召開。
  • 高原人家犛牛酸奶 真正的酸奶長這樣
    在各式酸奶品牌中,高原人家犛牛酸奶作為一匹「行業黑馬」,後起而勃發,迅速進入消費者視野。尤其在當前市場上酸奶製品多以牛奶為原料,以凝固型、攪拌型和添加各種果汁果醬等輔料的果味型為多的情境下,高原人家犛牛酸奶堅持以犛牛奶為原料「異軍突起」,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畜牧業是玉樹的命脈產業、母體產業、支柱產業。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2018年8月,他離開了自己生活了6年的多巴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回到家鄉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開始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放犛牛的生活。多傑的鏡頭下,是藍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或白茫茫的雪原,清澈的河水,自己騎著馬兒或摩託車去放犛牛,身邊還有陪伴自己的藏獒……除此之外,多傑還拍下了草原真實生活的另一面,犛牛爭霸和草原藏獒。多傑說,我不希望自己身在城市心在草原。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
  • 阿壩探索實施犛牛標準化養殖 犛牛出欄周期縮短 牧民收入提高
    阿壩探索實施犛牛標準化養殖 犛牛出欄周期縮短 牧民收入提高   若爾蓋高原之寶犛牛乳業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們加班加點忙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