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藏族自治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舉措,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農村形勢好,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基礎支撐。但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牧區發展不充分,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後勁不足,農牧區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的問題依然突出。
立足實際、審時度勢,海南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我省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有利時機,積極融入全省犛牛產業發展戰略,在全省率先做出以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全鏈條增值、形成犛牛產業發展新優勢為目標,以建立健全犛牛養殖體系、加工體系、品牌體系、銷售體系全產業鏈為重點的創建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州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並於7月3日在貴南縣召開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州示範區啟動大會。
將如何打造全省犛牛產業聯盟示範區?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堅持市場導向,突出資源優勢,以建立健全犛牛產業鏈為主線,以草畜平衡、提質增效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品牌建設、基地建設、體系建設、標準機制建設為重點,充分應用現代科技、管理、營銷手段,全面振興犛牛產業,實現犛牛養殖增效、品牌增值、農牧民脫貧增收,形成犛牛產業發展新優勢。
——加快促成犛牛加工企業聯盟。貫徹落實《青海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積極引導州內犛牛肉、乳加工企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按照「統一規劃育種、統一飼料供應、統一技術規範、統一品牌策略、統一加工標準、統一市場銷售及各企業按分散經營」的經營管理模式,組建州縣耗牛產業協會和鄉鎮犛牛產業發展聯合體,形成犛牛產業聯合、抱團、集約、規模發展新機制。
——加強犛牛產業飼草基地建設。利用旱地資源,加大糧改飼力度,打造優質禾豆混播牧草、青燕麥種植、沿黃谷地全株玉米種植基地,形成區域性專業化草產業帶。建立犛牛專用飼料和預混合飼料加工基地。支持區域間開展草畜聯動和協同種養發展,形成飼草體系大聯盟。
——強化犛牛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南部良種犛牛繁育區,建設高端犛牛肉生產基地1個。環湖犛牛高效養殖區,利用2年時間,建設2個萬頭犛牛標準化養殖基地和1個萬頭犏牛養殖基地,建設50個千頭以上半舍飼和高效養殖犛牛生產基地。沿黃犛牛產業融合區,利用3年時間建成50個500頭以上舍飼和半舍飼犛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形成犛牛養殖體系大聯盟。
——加快推進犛牛倉儲加工體系建設。每個縣建立1個犛牛產品初加工基地,並逐步壯大基地規模,提升犛牛產品加工能力。認定一批犛牛產品主食加工示範企業,推介一批中央廚房發展新模式,提升主食品牌化水平。在共和縣恰卜恰地區建立1個集犛牛肉、乳精深加工基地,血、骨、毛、皮、角、尾、內臟研發加工基地和畜產品物流中心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
——健全犛牛良種繁育體系。合理利用現有犛牛品種資源,加強本品種選育和資源保護,制定選育方案,劃定選育區,建立核心群,通過科技引領逐步實現犛牛提純復壯,不斷提升犛牛品質。
——建立犛牛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構建省、州、縣、鄉四級技術服務團隊。州內技術推廣機構、省內外高校與企業、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共同設立犛牛產業博士專家工作站、科研基地。建立「網際網路+犛牛」智慧信息平臺,促進犛牛生產數據可追溯和產業數據融合共享。
——完善犛牛產業品牌營銷體系。開展犛牛產品品牌高端企劃工作,使全州犛牛產品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營銷,樹立青海高原犛牛產品的「金名片」。推進犛牛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的認證和商標註冊,積極與中國有機綠色食品實業有限公司深入合作,開展犛牛肉生產基地認證工作,在海南州建立有機犛牛生產基地,打響有機品牌。
——扶持培育犛牛產品深度研發。通過犛牛產業聯盟運營,進一步健全完善犛牛產品、副產品研發及市場開拓倒逼機制,強化企業主導作用,加快新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延伸,促進犛牛產品及副產品從粗加工、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為什麼選擇犛牛產業?
犛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世界上僅存的三種源種動物中唯一可以進行產業開發、可供人類食用的珍稀物種,犛牛渾身是寶,其產品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
犛牛肉屬半野生天然綠色食品,富蛋白質和胺基酸、鐵元素以及胡蘿蔔素、鈣、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別低,熱量特別高,對增強人體抗病力、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明顯作用。
犛牛奶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能夠幫助人體調節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同時犛牛奶中富含天然乳鈣,含有人體所必需的18種胺基酸、維生素H等多種稀有營養成分。
犛牛血液中富含蛋白質高達18.5%,且含有豐富的鈉等多種無機鹽,犛牛血中還含有大量獨特活性成分,全血製品具有耐缺氧、抗疲勞、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
犛牛骨富含的鈣、磷等礦物質成分,具有顯著的補鈣、增加骨礦物質含量和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疏鬆等保健功能,鈣、磷等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是鮮肉的數倍。
犛牛肚營養價值極高,口味鮮美,是餐桌美味;犛牛黃更是一種名貴藥材,具有強心、清熱、解毒、鎮靜等作用。
犛牛皮中膠原蛋白是含量最豐富的類蛋白質,其含量可達到20%以上。
犛牛毛捻成的繩子做成的帳篷禦寒力很強,犛牛絨紡成的上等呢絨暢銷國內外。
犛牛角味酸、鹹,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熄風的功效,常用於高熱驚癇、血熱出血等病症。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以發展生態畜牧業為突破口,推進農牧產業轉型升級,全國草地生態畜牧試驗區建設腳步明顯加快。
我省犛牛存欄數佔世界犛牛的40%,是農牧業的龍頭產業,犛牛產加銷一體化體系初步形成,全省從事犛牛肉、奶、毛絨的加工企業有500多家,帶動農牧戶50.6萬戶。可可西裡、西北驕、5369等一批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已成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中堅力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犛牛肉、犛牛乳及犛牛副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犛牛產業與休閒、旅遊、體育、工藝、養生、保健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斷緊密,國內外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為什麼要率先打造全省犛牛產業聯盟示範區?
海南州作為全省畜牧業大州,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明顯的產業基礎、突出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而且犛牛產業是海南州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農牧業產業之一,就海南州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布局來看,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是實現畜牧業現代化、帶動農牧民增收、加快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是海南州全力推動農牧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當地群眾改變生活、生產方式的最大期盼。
具體來看,海南州區位優勢獨特。海南州是三江源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橋頭堡,具有青藏線上經濟重鎮、文旅名鎮的戰略地位,交通條件便利;州屬所在地恰卜恰鎮位於西寧1小時經濟圈,成為青南乃至西藏地區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
資源優勢突出。全州擁有可利用天然草場5091.9萬畝,約佔全省草地面積的10%;建植人工飼草地60萬畝,年產草量達11.35億公斤,現有犛牛近百萬頭,農牧業總產值45.04億元。
政策紅利明顯。國家和省級層面對犛牛產業、農牧業產業化、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等項目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海南州犛牛產業研發基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產業基礎凸顯。全州現有犛牛屠宰加工企業13家,犛牛乳加工企業1家,飼料加工企業4家,年犛牛肉儲藏能力2.5萬噸以上,年儲備飼料能力35萬噸,年加工犛牛肉產品1萬噸以上,年加工犛牛乳產品1.5萬噸以上,年實現犛牛產業值達4.3億元。與國內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產品研發合作關係。
想做的不止如此——海南州將構建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體系
海南州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的實踐中,以發展現代生態農牧業為根本目標,以加快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為主要任務,以農牧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措施,以現代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為重要支撐,以提高現代農牧業基礎設施配套水平為基本條件,以循環、低碳、綠色發展為主要途徑,全面推進農牧業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進程,形成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體系。
為此,海南州立足資源稟賦、產業承接、發展優勢和基礎條件,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加大農牧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構建環湖現代生態農牧業、沿黃流域現代生態循環農牧業、南部高寒牧區生態畜牧業「三大」產業經濟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緊緊圍繞「三大」產業經濟帶建設布局,發揮比較優勢,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牧業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牧業轉型提質增效。另外,抓住國家深入推進藏區建設、脫貧攻堅、西部大開發及三江源二期項目、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的重大政策機遇,統籌謀劃、精心組織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後勁、利長遠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夯實農牧業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後勁。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扶持和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切實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提升生態農牧業現代化水平。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牧業科技含量,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潛能、經濟效益、競爭優勢。
到2020年,海南州以生態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將初步建立,企業+基地帶農牧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初步形成,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主要經營機制的農牧業組織化程度達到70%以上。
以現代生態農牧業為主導的市場化、標準化、專業化綠色產業形態基本形成,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分別佔草場、耕地基本生產面積的95%和60%以上。
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基地為紐帶、農牧戶為基礎的現代農牧業生產經營體系基本建立,帶動全州35%以上的農牧戶實現產業化經營,真正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
主要農畜產品基本實現就地加工,本地農畜產品品牌化佔商品量的35%以上,把海南州建成最具影響力、最具優勢和最重要的綠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把恰卜恰鎮建成最具影響力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商貿集散地,真正發揮三江源綠色產業集聚發展先行區的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農牧區通水、通電、通路及通訊覆蓋率達到100%;全州農牧戶基礎設施綜合配套率達90%以上。
以州為龍頭、縣為重點、鄉為骨幹、村為基礎的四級現代生態農牧業服務網絡基本建立。以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為基地,實現農牧業技術服務網點全覆蓋,並逐步推進農牧業社會化服務。
畜牧業高效養殖比例達到78%,能繁母羊比例達到70%以上、能繁母牛比例達到55%以上,商品率達到60%,犛牛良種率達到80%以上,藏系羊良種率達到55%以上;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
現代生態農牧業依法監管體系逐步建立。保障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的法律監管體系、農牧業生產要素合法經營、依法流動的法律監管體系逐步形成,依法保障現代生態農牧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