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2020-11-23 中國西藏網

畜牧業是玉樹的命脈產業、母體產業、支柱產業。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放牧員和犛牛在一起。

經過豐沛雨水的滋潤,玉樹的草原絢麗多姿,不知名的各色花兒肆意綻放,草色也青翠無比。玉樹最美的季節來臨了,犛牛最喜歡的季節也來臨了。

廣闊無垠的巴塘草原上,犛牛們正在悠閒地吃草,就像一顆顆黑珍珠鑲嵌在綠色的「絨毯」上,整個畫面顯得和諧、美麗、靜謐,就像一幅油畫般美麗動人。

動人的畫面背後,記者不禁想知道,玉樹要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它的資源稟賦是什麼?發展犛牛產業的意義具體是什麼?又將怎麼去發展犛牛產業?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有著天然豐厚的自然資源,可利用草場面積達1133.33億公頃,約佔全省草場總面積的36%。

截至2017年年底,玉樹州共存欄犛牛194.92萬頭,共產牛肉4.68萬噸,共產牛奶4.63萬噸。全州組建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04個,龍頭企業12家。2017年飼草料種植面積11萬畝,鮮草產量達到13.2萬噸。草蓄平衡331.87萬公頃,草場流轉面積達到123.612萬公頃。「玉樹犛牛」等5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曲麻萊縣取得了有機生產資格認證。

在數量上,玉樹犛牛佔全省犛牛總數的36%,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玉樹犛牛」被認定為全省唯一的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對於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玉樹人民來說,犛牛全身都是寶。犛牛是藏民族遊牧文化的生命之源、精神支柱,也是唯一能夠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資源的優勢和特有遺傳資源的高原物種,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

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是玉樹經濟發展的重要脈絡,犛牛是玉樹在千百年來發展過程中老祖宗留下來的飯碗,犛牛產業是玉樹能實現精準脫貧長效化、村集體經濟「破零」行動具體化、產權制度改革務實化的重要載體。「別的事情我們牧民可能不太擅長,但養牛絕對是好手。」玉樹州農牧科技局副局長昂文旦巴說。

犛牛產業是玉樹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和支撐,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更是推進農牧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作為全省犛牛產業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玉樹州加快發展犛牛產業,建立草畜平衡機制,推廣捨飼半舍飼、劃區輪牧、高效養殖等適用技術,也將對天然草地保護利用、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產業積極作用。

經過多年實踐,玉樹發展犛牛產業已經具備堅實的社會基礎。國家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機制和「糧改飼」試點工作的實施,有力夯實了玉樹州犛牛產業發展的草料基礎。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創新探索取得的豐碩成果,從體制機制上為發展犛牛產業積累了經驗。高效養殖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發展犛牛產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要進行總量控制,以保護草原,同時要進行犛牛品質提升,從而減量不減收。一句話概括,就是要養好牛,讓一頭犛牛體現三頭犛牛的價值。」昂文旦巴說。

犛牛肉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高、胺基酸種類豐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犛牛肉及其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國內外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堅持質量興牧、品牌強牧,用全產業鏈思維推進犛牛養殖提質增效、犛牛產業轉型升級,是玉樹州犛牛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

「目前正在和首農集團進行商議,希望將來在州上建立養殖基地,在北京建立銷售倉庫,以精深加工的方式,通過首農的品牌策劃、市場化運作,把我們的精品犛牛肉推向市場。」昂文旦巴告訴記者。

犛牛既是農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更是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牧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畜牧業強力支撐、離不開犛牛產業的健康發展。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有利於牧民群眾通過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新觀念,提高生產技能,增強致富本領。有利於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依靠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生產方式轉變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牧區貧困群眾通過新型經營組織建設享受資源資產收益權,實現精準脫貧、增收致富,是牧區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有效手段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

玉樹市下拉秀鎮鑽多村曾經是貧困村,通過發展犛牛產業,不僅村集體經濟有了突破,2017年全村的分紅達到304萬元,是整個玉樹州最高的,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2016年加入鑽多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江才,當時一共入社60多頭犛牛,還把自家的33.33公頃草山流轉了。2017年一共分紅7萬多元,加上他在合作社的商場裡經營五金店,一年的工資有18000元,年收入達到了9萬元左右,一家人的日子跟以前相比有了大變樣。

「以前還真沒想過日子還能這樣過,現在全家人都有幹勁兒有奔頭!」穿著乾淨白襯衫的江才告訴記者。

發展犛牛產業,對於玉樹州意義重大。那麼,要怎麼走發展之路?

「概括起來說,就是要加強犛牛飼草料、規模化養殖、倉促加工基地建設,為犛牛產業發展搭建平臺,健全犛牛良種繁育、科技服務、品牌及營銷體系。」玉樹州農牧科技局局長才仁扎西說。

同時,玉樹州還將制定犛牛產業生產加工標準,為犛牛產業發展注入活力。根據「玉樹犛牛」遺傳資源申報標準,制定完善犛牛品種、飼養、防疫、糞汙資源化利用、收購、加工、屠宰、分級、分割、包裝、運輸、標識等標準及技術規範。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生產信息資料庫,加強各級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配備儀器設備,完善檢測標準和數據追溯體系。

「還要完善犛牛產業發展機制,依靠發展生態畜牧業,通過生產方式轉變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引領玉樹犛牛產品走出玉樹、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才仁扎西告訴記者。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青海省纖維檢驗局深入牧區開展犛牛絨活體取樣工作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按照青海省市場監管局「崗位大練兵」工作要求,為切實推進犛牛絨高附加值開發利用項目和犛牛絨纖維質量監測工作,省纖維檢驗局立足實際,圍繞工作職能,於7月13日至22日,組織工作人員前往海北州祁連縣、剛察縣,黃南州河南縣、澤庫縣,玉樹州稱多縣等地犛牛養殖合作社進行犛牛絨活體取樣工作。
  • 青海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煥發新活力
    原標題:我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煥發新活力 4月2日,全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動員部署大會在西寧召開。青海省農牧廳將犛牛產業作為突破口,力爭用3年時間取得實質突破,重點建設三大基地、完善三大體系,制定一套標準和一套機制,全面補齊犛牛產業發展短板,抓好薄弱環節。
  • 西藏阿里: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
    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解說】崗莎村因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聖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客前來轉神山、朝聖湖。由於這裡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是犛牛養殖大省和犛牛資源大省,存欄近500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8%,居全國首位。 在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制高點,號稱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刻畫了青海省72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青海犛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州等以 「三江源」 為中心輻射的周邊草原牧區,放牧區域佔青海總面積的一半。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解說】崗莎村因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聖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客前來轉神山、朝聖湖。由於這裡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
  • 青海省擴大藏系羊犛牛保險範圍
    記者從青海省保監局了解到,今年我省將藏系羊犛牛保險在原有6個縣的基礎上,新增玉樹市、曲麻萊縣和剛察縣,涉及全省5個州9個縣市,計劃承保數量達470多萬頭。同時,保險責任範圍進一步擴大,疫苗免疫應激反應納入保險責任範圍。為進一步提高藏區牧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和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效防範和化解因災害造成的風險。
  •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位於四川涼山州普格縣的沐洋鴕鳥專業養殖合作社,現有社員50名,貧困戶30戶。該合作社一期自籌基建引種投入資金110萬元,在普基鎮新農村1組建立養殖場,流轉土地、林地、水田共計100餘畝。現養殖鴕鳥50隻、商品鳥20隻、雉雞300隻、跑山雞2000隻,走出了一條特色致富路。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2020-04-15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於命名青海省首批「誠信守法示範企業」的通知
    附件:青海省首批「誠信守法示範企業」名單中共青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守法普法協調小組 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青海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青海省司法廳 青海省工商業聯合會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2020年12月29日附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2020-11-2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州】打造農牧品牌樣板 創建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示範區
    、品牌體系、銷售體系全產業鏈為重點的創建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州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並於7月3日在貴南縣召開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州示範區啟動大會。  ——加快促成犛牛加工企業聯盟。貫徹落實《青海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積極引導州內犛牛肉、乳加工企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按照「統一規劃育種、統一飼料供應、統一技術規範、統一品牌策略、統一加工標準、統一市場銷售及各企業按分散經營」的經營管理模式,組建州縣耗牛產業協會和鄉鎮犛牛產業發展聯合體,形成犛牛產業聯合、抱團、集約、規模發展新機制。
  • 青海省枸杞犛牛等優勢特色產業地方標準 覆審工作正式啟動
    12月3日,青海省特色優勢產業地方標準集中覆審會在省農業農村廳召開。省市場監管局、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業務工作負責人,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省畜牧總站、大通種牛場等單位專家學者及省質監信息中心有關人員共15人參加會議。
  • 減畜增效:青海省犛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原標題:減畜增效:我省犛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鎖定了一條成功有效、有美好前景的草地生態畜牧業之路。 實現這條路,既要減畜減壓保護草原生態,又要增加牧民收入、保障市場供給。
  • 鴕鳥「馱起」致富路
  • 多彩中國之大國崛起——世界最大犛牛氈黑帳篷
    2019年7月15日上午,中國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經世界紀錄認證(WRCA)官方工作人員現場測量審核,該帳篷面積為1838.37平方米,最高度達6米,被確認為「世界最大的犛牛氈黑帳篷」。傳統的犛牛氈黑帳篷製作技藝富有很深的歷史,是藏民族的傳統。2015年由蘇格帶頭成立了囊謙蘇格黑帳篷生態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組織江尕為首的牧民家庭和周邊牧民群眾,以犛牛毛為主要材料,經過3年手工製作完成了這頂可容納700餘人的藏式黑帳篷。
  •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 打響犛牛火鍋中餐雙響炮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南華松茸配犛牛湯鍋+草原酸菜犛牛火鍋紅鍋莊藏文化餐廳昆明市新亞洲體育城星耀廣場S13-1,昆明市前福路160號兩個連鎖店,特別推出燒烤松茸犛牛肉、秘制老滷犛牛肉、犛牛涼片、芝麻犛牛肉乾、青稞犛牛肉包子、青稞饅頭、青稞蔬菜餅、青稞犛牛肉蒸餃、青稞犛牛肉鍋貼、酥油茶、青稞果茶、青稞酒、青稞啤酒、犛牛酸奶等等藏家風味美食
  •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藏羊耳標佩戴和溯源信息採集上傳工作,其中有犢犛牛5.75萬頭、藏羊羔6.68萬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才仁太22日表示。  據悉,全世界現有犛牛約1500萬頭,其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世界犛牛存欄量的94%以上。青海犛牛存欄量約佔中國的38%,居中國第一。2019年,青海省在興海、祁連、剛察等10個縣200個合作社(規模養殖場)和10個屠宰加工企業開展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試點工程,這也是中國首創開展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的省份。
  • 『名家經典』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溫亞軍《馱水的日子》
    上等兵是半年前接上這個工作的。這個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趕上一頭驢去山下的蓋孜河邊,往山上馱水。全連吃用的水都是這樣一趟一趟由驢馱到山上的。  在此之前,是下士趕著一頭犛牛馱水,可犛牛有一天死了,是老死的。連裡本來是要再買一頭犛牛馱水的,剛上任的司務長去了一趟石頭城,牽回來的卻是一頭驢。連長問司務長怎麼不買犛牛,司務長說驢便宜,一頭犛牛的錢可以買兩頭驢呢。連長很讚賞地對司務長說了聲你還真會過日子,就算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