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2020-12-06 央廣網

【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

【解說】崗莎村因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聖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客前來轉神山、朝聖湖。由於這裡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當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1996年崗莎村犛牛運輸隊成立。當地牧民群眾開始用自己的犛牛和馬匹來為轉山者提供搬運服務。這為崗莎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

【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

每年的收入是每人1萬元左右的收入。

(犛牛運輸隊成立之前)家裡的車子什麼都沒有,家裡生活條件也很差,現在有了犛牛運輸公司之後,都建了新房子,每個家裡都有大車小車,還有摩託車,還有有些是三臺車子。

【解說】上午九點鐘,崗莎村的天空湛藍而透徹,遠處岡仁波齊在巍峨的群山中顯出耀眼而奪目的一抹白色。在傾瀉下來的陽光中,崗莎村犛牛運輸隊的隊員一邊哼著歌,一邊整理行裝開始一天的工作。

【解說】從之前的農牧業,到如今犛牛背上的生意,隊員悠揚的歌聲讓人感覺到這個邊境小村日新月異的變化。

【解說】1981年崗莎村村民自發組織成立犛牛運輸服務中心。1996年崗莎村村委會以全村88戶群眾入股的形式成立犛牛運輸隊。二十多年來,得益於國內外遊客人數持續增長,崗莎村犛牛運輸隊已成為一個擁有兩千兩百多頭犛牛的專業運輸隊。

【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

每個國家的人數是越來越多的。英語培訓班每年都有,而且我們都是用的小本子,手冊,這裡面有的是畫的,有的是下面是藏語,英文,漢語都有。

【解說】進入犛牛運輸隊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年輕的工作人員正在為遊客提供諮詢。久美多吉告訴記者,隨著運輸隊規模的擴大,運輸隊團隊開始吸納更多年輕人才的加入。

【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

今年開始都變成大學生和高中生的學生,他們參加進來,我們犛牛運輸公司都網上可以訂的。那個收錢都是二維碼掃碼,還有網上可以發訂金。

【解說】崗莎村犛牛運輸隊的成立也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在犛牛運輸隊之外,村民們有了新的主意。

【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

這邊都有裡面可以吃的,可以(住)賓館的,可以賣藥的,還有吸氧的。

【解說】在岡仁波齊的下山路上,遠望崗莎村,村落讓空曠的原野有了更多生活的氣息。說到未來的願景,久美多吉告訴記者,以後還要打造更為人性化的服務,走出一條綠色環保又可持續的致富路。

相關焦點

  • 西藏阿里: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解說】崗莎村因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聖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客前來轉神山、朝聖湖。由於這裡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
  • 高原上盛開「格桑花」——西藏邊境縣發展觀察
    西藏是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整體性深度貧困地區,邊境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中之短、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如何堅持興邊惠民、促進穩邊固邊是重大時代課題。  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記者近日走進亞東縣、吉隆縣、噶爾縣等西藏邊境縣,了解到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邊貿火熱帶旺邊境小城、小康村建設促民致富等生動實踐,看到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受益於特色產業帶動,過上幸福生活,成為盛開在邊境一線的「格桑花」。
  • 西藏基層移民管理警察中有個「犛牛妹妹」
    唐欣 攝  中新網拉薩3月31日電 (鄧偉 應俊)記者3月31日從西藏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山南邊境管理支隊勒布邊境派出所(簡稱「派出所」)獲悉,有一群平均年齡25歲的女民警守護著當地的祥和與安寧,被稱為「犛牛妹妹」的新民警曲珍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圖為曲珍教轄區的孩子學寫字(資料圖)。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新疆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溼地 有湖有古...
    天山網訊(記者趙敏攝影報導)雪山、雲杉、湖泊、草原、溫泉、溼地、古楊……近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新疆是個好地方」採訪團一行來到新疆尼勒克喀什河國家溼地公園,看到景區內古樹參天,鳥兒在空中盤旋……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山南市錯那縣:高海拔縣有故事、有溫度
    抬眼望去雪山交錯,偶爾飄來的一片烏雲帶來了一場冰雹或風雪,讓氣溫驟降至零度。錯那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全縣平均海拔高達4400米,其中縣城所在地海拔4380米,年平均溫度-0.6℃,極端最低氣溫可達-37℃,全年無霜期僅有42天,是西藏典型的高寒縣。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解析巖畫中的犛牛文化_資訊_中國西藏網
    11月16日,公益性學術講座《青藏巖畫的犛牛圖像分析》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邀請了考古界著名學者、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對巖畫中的犛牛進行了一堂生動形象的「解剖課」。  在青藏巖畫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犛牛巖畫。記者在西藏犛牛博物館看到,由阿里地區日土縣群眾捐贈的犛牛巖畫犛牛圖像清晰可見,運用鑿刻製作手法創作的犛牛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形體渾圓飽滿,有的強悍威猛。
  • 吳英傑:大力實施「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戰略 不斷...
    在看望慰問駐墨脫縣邊防官兵時,吳英傑說,長期以來,廣大邊防官兵發揚「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舍小家、顧大家,始終堅守在一線、奉獻在邊關,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光榮神聖使命,為維護國家安全和西藏長治久安,加強和促進民族團結,保障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幸福安康作出了突出貢獻。
  • 莊嚴:立足邊境特點 打造特色村莊 合力齊抓共建邊境地區小康村
    原標題:立足邊境特點 打造特色村莊 合力齊抓共建邊境地區小康村 8月9日,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莊嚴在山南市錯那縣主持召開邊境地區小康村建設工作現場會,現場觀摩錯那縣邊境小康村示範點。
  • 新時代西藏故事:紅太陽照耀格桑花開
    拉薩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的美麗與富饒,將進一步展現在遠為廣大的世界面前。劉明  格桑花,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希望之花。她開放在美麗的雪域高原,開放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心間。  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  太陽就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太陽就是偉大的新時代思想。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中新社拉薩5月18日電 (貢桑拉姆 陳香玉)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建設中的西藏首座犛牛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當日在建築工地舉行接收捐贈儀式。
  • 【幸福花開新邊疆】北疆亮麗風景線的綠色生態新圖景
    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景觀。(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供圖)  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相鄰,在這裡,同樣有著因綠而興的幸福樣本。陳巴爾虎旗阿爾山嘎查牧民巴特爾,今年養了1200多隻羊、150多頭牛,年收入預計50萬元。  巴特爾家有大片牧場,但是曾經粗放的遊牧經濟受自然環境條件限制,「白災」和「黑災」常常給牧民帶來很大損失。
  • 西藏又一處世外桃源,穿越喜馬拉雅落差3000米的極致風情
    讓這裡成為茶馬古道的終點站 亞東原本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小村 英國人的槍炮聲 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約3500年至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將野犛牛馴養,從此,藏族馴養了犛牛,又被犛牛養育。有人說:「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藏文教科書上也有這樣的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亞格博希望能通過犛牛這一載體,呈現其所馱載的西藏歷史和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西藏文化符號。回高原的時候到了!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我熱愛西藏的土地和人民,我總覺得自己不該是高原的過客,我的後半生應該會與西藏聯繫在一起。」2010年冬,亞格博做了一個夢,夢中的電腦屏幕上,「犛牛」與「博物館」兩個詞像動畫一樣拼在一塊兒,變成了「犛牛博物館」。夢醒後的一個月,像懷揣不可洩露的天機,他壓抑著激動,熬夜查資料,做PPT,一點點完善「犛牛博物館」的創意。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特別是犛牛那一身皮毛,不但漂亮威風,而且非常實用,具有高度的耐寒性、耐缺氧性。     按照《中國犛牛學》的分類,在中國境內的犛牛,因生存環境和基因的不同,可以分為青海高原犛牛、甘肅大通犛牛、四川九龍犛牛、雲南中甸犛牛、新疆巴州犛牛、西藏斯布犛牛、西藏帕裡犛牛等十幾個品種類別,它們各具特點。
  • 西藏旅遊:有主人的藏獒、犛牛不能拍攝,尊重藏人習俗很有必要
    去一趟西藏,感受一下青藏高原上的風光和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是多年以來的夢想 終於有了這次機會,跟隨河南省滑縣登山協會的「霞姐」和207圓了「西藏夢」。 從以前看到的網上文字和生活中去過西藏的朋友介紹,不能輕易對著有主人的藏獒、犛牛甚至房屋拍照,否則會惹來麻煩。 圖為前往羊卓雍措景區時經過的一個路邊觀景臺,一個藏民帶著自己的兩隻藏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