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在那曲市色尼區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600多頭犛牛有序地進行著半牧半圈飼養,早上7點出欄散步,中午12點迴圈休息,犛牛們既親近了大自然,又不會因為過度散養而破壞草場,這就是那曲市近幾年大力推廣的「草畜平衡」生態養殖模式。 那曲市色尼區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全西藏生態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自然環境使得這裡的土地難以種植作物,靠天吃草的犛牛和藏羊就成為當地農牧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
解析巖畫中的犛牛文化_資訊_中國西藏網
11月16日,公益性學術講座《青藏巖畫的犛牛圖像分析》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邀請了考古界著名學者、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對巖畫中的犛牛進行了一堂生動形象的「解剖課」。 在青藏巖畫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犛牛巖畫。記者在西藏犛牛博物館看到,由阿里地區日土縣群眾捐贈的犛牛巖畫犛牛圖像清晰可見,運用鑿刻製作手法創作的犛牛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形體渾圓飽滿,有的強悍威猛。
-
西藏阿里: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當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1996年崗莎村犛牛運輸隊成立。當地牧民群眾開始用自己的犛牛和馬匹來為轉山者提供搬運服務。這為崗莎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每年的收入是每人1萬元左右的收入。
-
西藏旅遊:有主人的藏獒、犛牛不能拍攝,尊重藏人習俗很有必要
終於有了這次機會,跟隨河南省滑縣登山協會的「霞姐」和207圓了「西藏夢」。 從以前看到的網上文字和生活中去過西藏的朋友介紹,不能輕易對著有主人的藏獒、犛牛甚至房屋拍照,否則會惹來麻煩。 圖為前往羊卓雍措景區時經過的一個路邊觀景臺,一個藏民帶著自己的兩隻藏獒。
-
新疆哈拉奇邊境派出所備戰全國移民管理警察馬拉松健身悅跑賽
中新網新疆新聞12月30日電(何藹)1月4日至10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將舉辦「禮讚國門•最美衛士」全國移民管理警察馬拉松健身悅跑活動,作為全面檢驗全警實戰大練兵訓練成果的重要舉措。為推進好此項活動開展落實,12月28日,新疆克州邊境管理支隊哈拉奇邊境派出所積極開展訓練備戰馬拉松健身悅跑活動。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閻萍說,長角本是犛牛特有的生物屬性,在野生狀態下,具有防禦自衛等功能。但是,隨著傳統飼養方式的多元化、放牧加補飼、舍飼逐步發展,有角犛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了相互傷害、不易採食、破壞圈舍、損壞設施等弊端。 記者了解到,團隊培育的第一個品種大通犛牛,雖然性情比野生犛牛溫順很多,但仍然保留了有角的性狀。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每年的收入是每人1萬元左右的收入。(犛牛運輸隊成立之前)家裡的車子什麼都沒有,家裡生活條件也很差,現在有了犛牛運輸公司之後,都建了新房子,每個家裡都有大車小車,還有摩託車,還有有些是三臺車子。
-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中新社拉薩5月18日電 (貢桑拉姆 陳香玉)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建設中的西藏首座犛牛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當日在建築工地舉行接收捐贈儀式。 西藏犛牛博物館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建築面積達8088平方米。博物館創意人亞格博介紹,博物館是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創意工程,是中國乃至世界首座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趕著犛牛奔小康!和「牛」朋友一起走向致富路
在那曲市色尼區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600多頭犛牛有序地進行著半牧半圈飼養,早上7點出欄散步,中午12點迴圈休息,犛牛們既親近了大自然,又不會因為過度散養而破壞草場,這就是那曲市近幾年大力推廣的「草畜平衡」生態養殖模式。那曲市色尼區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全西藏生態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西藏白朗縣境內,正在耕地的犛牛。2011年,回西藏籌建犛牛博物館。「我的藏文名字叫『亞格博』。『亞』,藏文意思是犛牛,『格博』,藏語的意思是老頭。」第一次見面,吳雨初這樣自我介紹。在西藏拉薩市西郊的犛牛博物館,觀眾絡繹不絕,吳雨初一身藏族打扮,甚至臉色都是棕紅色。1976年大學畢業從江西進藏工作的吳雨初,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
-
「天氣冷,但是我的心被移民管理警察捂熱了」,「一束光」點亮侗寨...
「一束光」點亮侗寨幸福夢——廣西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幫扶三江縣脫貧攻堅紀實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唐朝、知了等11個村開展「冬日送溫暖」活動,為11個村的1243戶受助群眾贈送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資,累計14萬餘元。村民胡樹支領到物資笑呵呵地說:「天氣冷,但是我的心被移民管理警察捂熱了!」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達桑說,「有了產業支撐,就能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除了發展淨土牧場,家庭牧場也是當雄縣發展規模化養殖的重要渠道。 在寧中鄉堆靈村,家庭牧場主曲嘎告訴記者,以前家裡只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畜棚,養殖了151頭犛牛,養殖方式也比較傳統。2017年5月,政府投資20.71萬元修建了標準化的牛圈、飼草庫和防疫室,還打了一口水井。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特別是犛牛那一身皮毛,不但漂亮威風,而且非常實用,具有高度的耐寒性、耐缺氧性。 按照《中國犛牛學》的分類,在中國境內的犛牛,因生存環境和基因的不同,可以分為青海高原犛牛、甘肅大通犛牛、四川九龍犛牛、雲南中甸犛牛、新疆巴州犛牛、西藏斯布犛牛、西藏帕裡犛牛等十幾個品種類別,它們各具特點。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我們還聽到這樣一些描述——「他是個詩人,身上有詩人的氣質,但又是個非常成熟、有能力的領導。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的是他的理想,他和他那代人是實實在在的理想主義者。」助他籌辦犛牛博物館的老友說。「憨厚、忠勇、悲憫、盡命,這是他總結的犛牛品性。其實,這更是他的品性,特別是『盡命』。他就是一頭老犛牛,他把犛牛博物館當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他不買銅佛唐卡,不買蜜蠟珊瑚,只收跟犛牛有關的「破爛兒」,說要為犛牛建博物館。在古董商們的笑談間,北京的「吳雨初」變成了西藏的「亞格博」。亞格博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拉薩,我們向許多人打聽,得到的回答是另一些問題,比如:「這個年代,怎麼還有這樣的人,放棄在北京優渥的工作和生活,拼死為藏族和犛牛做一件事?」我們還聽到這樣一些描述——「他是個詩人,身上有詩人的氣質,但又是個非常成熟、有能力的領導。
-
姬秋梅:行走雪域高原31載,破譯犛牛「生命密碼」
從23歲起,她便開始從事有關犛牛的科學研究,如今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黨委書記、西藏犛牛產業技術首席專家。他們深入萬裡羌唐草原無人區,實地考察世界珍稀動物野犛牛的活動規律、生活習性。與此同時,姬秋梅撰寫了多篇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逐漸在西藏犛牛研究學術界嶄露頭角。有人說:犛牛是刀尖上的科研。姬秋梅深以為然,這些年來,她和團隊成員一起克服了低溫、缺氧等各種困難,躲過了犛牛致命的攻擊,避過了各種下鄉路上的風險。艱難險阻中,支撐她繼續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理由也有很多。
-
犛牛犛牛
[3]馮祚建,蔡桂全,鄭昌琳.西藏哺乳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4]SchallerGB.WildlifeoftheTibetanSteppe.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373.[5]犛牛的分類學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2loop序列的分析.
-
犛牛走進北京 背後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
這就是犛牛,藏語稱為「亞克」(???)。12月15日,「犛牛走進北京——高原犛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500餘件展品悉數亮相。其中,有3處展品背後的故事有些不同尋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張照片是由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親手拍攝的。茫茫藏北草原,一頭馱載著食鹽的犛牛永遠地倒下了,再沒能跟上遠去的馱鹽隊伍。鹽粒灑落一地,它的頭卻始終朝著前行的方向。歲月更迭,長沙漫漫,吳雨初偶然見到這個場景,深受觸動,用手中的傻瓜相機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白石山林區基層法院司法警察大隊疫情防控落地生根
白石山林區基層法院司法警察大隊疫情防控落地生根 2021-01-08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