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趕著犛牛奔小康!和「牛」朋友一起走向致富路

2020-11-23 莆田新聞網

 

穿過草原、越過冰山,青藏鐵路仿佛一條巨龍,穿梭在世界屋脊。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藍天、白雲、碧草,一頭頭犛牛在設定的區域裡悠閒地曬著太陽、吃著草。在那曲市色尼區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600多頭犛牛有序地進行著半牧半圈飼養,早上7點出欄散步,中午12點迴圈休息,犛牛們既親近了大自然,又不會因為過度散養而破壞草場,這就是那曲市近幾年大力推廣的「草畜平衡」生態養殖模式。

那曲市色尼區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全西藏生態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自然環境使得這裡的土地難以種植作物,靠天吃草的犛牛和藏羊就成為當地農牧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西藏那曲色尼區牧民 普次仁:以前我們牧民是遊牧而生,養幾頭犛牛和藏羊,就是靠牛奶和羊毛賣些點錢,生活質量很差,在沒有加入合作社以前,我們全家四口人一年的收入不到9000元錢。

今年51歲的普次仁,是那曲色尼區地道的牧民,他說過去遊牧式的養殖犛牛主要是自給自足,自己家守著兩百多畝的草場,因為人手不足,也很難維護草場的健康生長。2017年普次仁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幫扶貧困牧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2018年當地進行了生態移民搬遷,普次仁一家和另外十多戶牧民從偏遠的山上搬到了鎮上。除了居住條件的改善,普次仁也見識到了犛牛養殖的新方法。

西藏那曲色尼區牧民 普次仁:我們牧民以前住得分散,擠出的犛牛奶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鎮上去買,很多時候就不新鮮了,現在我們住在鎮上了,家門口還建起了加工廠,這樣我們的犛牛奶就可以很快賣掉。

 2018年,搬遷到鎮上的普次仁把自家的兩百多畝草場入股合作社,交由村集體管理,因為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鎮上新建的生態養殖基地招聘他為養殖專員,他的妻子和孩子也相繼加入,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

 

 西藏那曲色尼區牧民 普次仁:加入了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以後,我們全家每個月將近有8000左右的工資,然後一年的話差不多9萬多,比以前翻了10倍。

 像普次仁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就有56人。當地大學畢業生南卡旺秋因為家人去世一度陷入困境,2018年他加入了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在這裡他發揮了一技之長,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西藏那曲色尼區村民 南卡旺秋:我現在做了一個檢驗員,然後在我每個月收入的話3200左右,然後在公司上完保險,然後再上住房公積金,然後我現在也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然後我繼續努力工作,繼續提高自己的收入。

推廣合作社整合草場資源,解放勞動力的同時利用龍頭企業科學化養殖犛牛,那曲市通過精細化管理的方式,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加「特色幫扶」的犛牛養殖思路,目前,那曲市40餘萬農牧民中,超過80%都已經加入專業合作社,通過草場入股、牲畜入股等方式,提高收入,那曲市現已孵化出多家品牌企業,實現了犛牛養殖集約化、科學化發展。

西藏那曲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石循凱:2019年我們全市的農牧民可支配收入是達到了12150元,同比2018年我們是增收增加了12.5%。(總臺央視記者 白央 馬力 昱皓)

相關焦點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快旅慢遊 美麗中國
    【坐著高鐵看中國】快旅慢遊 美麗中國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隨著我國鐵路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特別是高鐵的飛速發展,「乘著高鐵去旅遊」成為很多人假日休閒的重要選擇之一。高鐵出遊,讓更多藏在「深閨」的旅遊資源得以開發,也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旅遊客流「井噴式」的增長,將「鐵路+旅遊」推向新高潮。  才飲珠江水,又賞洞庭月。武廣高鐵的開通,拉近了湖北、湖南和廣東三省的時空距離,成為串起珠三角、長株潭、武漢城市圈三大城市群的「黃金旅遊線」。中國之聲系列報導《坐著高鐵看中國》,10月3日推出:《快旅慢遊 美麗中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⑳】詩詠天津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野草詩社天津詩友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 和她一起奔小康 | 為蔚藍大海拼接上一片濃綠
    >全面小康是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壯麗篇章,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接續奮鬥,也為廣大婦女姐妹建功立業提供了歷史舞臺,讓她們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美麗人生。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海南省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人們穿行在炎炎夏日的棋子灣海邊的防風林,都稱讚這片樹林能遮陰乘涼。不遠處,幾名挑著擔子的農婦走過,那是陶鳳交和姐妹們組成的「綠色娘子軍」。
  •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啦~ 2020-11-20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著」雉雞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雉雞養殖戶大多陷入困境,合作社投入了5000多萬元形成一產和三產聯動的模式,希望以此幫助養殖戶走出困境、致富增收,一起過上小康日子。」有著25年雉雞養殖經驗的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袁紅豔說。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犛牛存欄近500萬頭,居全國首位。
  •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編輯:王佳堯    來源:延邊新聞網    2020-01-20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把鏡頭對準人民、版面留給人民,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從大西北的閩寧鎮到天涯海角的博後村,從「北大倉」佳木斯到湘西十八洞村,作為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能記錄這個偉大時刻,是我們的光榮和責任。
  • 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為了提升犛牛產業價值與經濟效益,為畜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加快實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集群目標。10月22日至25日,由中國畜牧業協會主辦、海西州人民政府和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承辦的以「創新發展思路、振興犛牛產業、加強精準扶貧、促進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在德令哈市召開。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的是他的理想,他和他那代人是實實在在的理想主義者。」助他籌辦犛牛博物館的老友說。「憨厚、忠勇、悲憫、盡命,這是他總結的犛牛品性。其實,這更是他的品性,特別是『盡命』。他就是一頭老犛牛,他把犛牛博物館當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同亞格博一起跑田野調查的志願者說。「他不像領導,他和我們像父親和孩子。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的是他的理想,他和他那代人是實實在在的理想主義者。」助他籌辦犛牛博物館的老友說。「憨厚、忠勇、悲憫、盡命,這是他總結的犛牛品性。其實,這更是他的品性,特別是『盡命』。他就是一頭老犛牛,他把犛牛博物館當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同亞格博一起跑田野調查的志願者說。「他不像領導,他和我們像父親和孩子。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列車前方到站→銅陵北站 ……
    日前,「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了《坐著高鐵看中國「最美高鐵」合福高鐵已經出發,即將抵達的是「銅陵北站」,讓我們一起聆聽、了解關於「銅陵」的這些事兒……其中,第14首詩寫道「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這首很有感染力的詩生動地寫出了古代冶煉銅礦的場景,是中國文學史上描寫工人勞作的佳篇。
  • 雪域之舟丨一頭好犛牛的「修煉」過程
    快端小板凳坐好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一探究竟說到品種的優秀在牛屆犛牛一定是排第一的犛牛與北極熊、企鵝被認為是世界僅存三大源種動物無基因改良現在的任何一頭犛牛與億萬年前的祖先在生理、基因結構上完全一樣目前我國黑白花奶牛是最早荷斯坦奶牛與黃牛雜交而來現在很多牧場也多通過引進國外優質奶牛的精子與國內奶牛進行人工授精育種顯然這都是原始基因發生了改變犛牛作為唯一的原生牛種產的奶無任何遺傳基因變異隱患可以說是地道的「非轉基因奶」安全係數更高一級哦!
  • 【我的小康是咋奔出來的】自強不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90後思政...
    終於,當他有了工作的那一刻,他覺得家庭都有了奔小康的希望……&nbsp&nbsp&nbsp&nbsp我們總是對歷經滄桑依然健行不息的人稱為「歸來依舊是少年」,而依然就是少年的劉強,小小年紀卻用自己真實生活經歷,告訴自己的學生,人格魅力與知行合一才是思政課的真意:教師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與學生一起說、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成長,理想信念便獲得了無窮的量和成功
  • 雲貴高原開高鐵加速實現全面小康夢
    雲貴高原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由於自然環境原因,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交通不便、出行困難,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地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的交通工具、飢轆的日常生活等等境況,更與小康社會相差十萬八千裡。幫助他們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小康夢,是黨中央的部署要求,也是各級組織和廣大企業的義務責任。
  • China 牛!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 柯爾克孜族牧民玉努斯·牙庫西,堅持18年趕著犛牛為邊防官兵運送...
    連隊通往哨所的路程很遠,還要翻越阿克青和博斯塔格兩座海拔4000多米的達坂,來回穿行50多次冰河,沿途山高坡陡、路險水急。運送途中,玉努斯渴了吃冰雪,餓了啃口饢,從未向部隊索要任何回報。久而久之,他被官兵們親切地稱為「保障部長」。2001年夏天,一場暴雪封住了出山的路,連隊好長時間吃不上蔬菜。看到戰士們因缺乏維生素嘴上長滿泡,玉努斯強行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