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2021-01-08 新華社新媒體

▲西藏犛牛博物館。

▲亞格博在藏北牧區考察犛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覺果攝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方立新、田朝暉、王京雪、強曉玲)1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的報導。

編者按:

8年前,得知57歲的他辭官重回高原,朋友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天,終於來了!

他們知道,這個鄱陽湖養育的漢族男人,自22歲那年懷著熱血和懵懂前往雪域高原,那裡就成了他揮灑青春的第二故鄉,更成了他塑造靈魂的精神原鄉。

那片氧氣稀薄卻真情濃鬱的莽蒼大地,那段22歲到37歲最美好的年華,讓他對「此生何為」有了獨特的領悟和解答。

於是,第一次進藏35年後,他拒絕安享近在眼前的「歲月靜好」,果決堅定地再赴「天邊」,成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文化援藏者——他要建一座「世界獨一無二」的博物館。

「文博達人」單霽翔說:「我當了10年國家文物局局長,見識過很多博物館的建設,但沒有哪個博物館的籌建過程如此感人。」

他的故事,是信念的故事,夢想的故事,感恩的故事。究其根本,是一個人對一片土地愛得深沉、對生命價值的追尋至真至純的故事。

「不要寫我,多寫犛牛博物館和西藏的人吧。」

吳雨初一再推辭,推了好幾年,終於在拉薩的傍晚裡妥協,同意接受採訪。

「如果一定要寫,少寫我的本名,就叫我亞格博。」

亞格博,藏語是「老犛牛」的意思。起初,這是在拉薩八廓街上叫起來的名字。

2011年之後的那幾年,八廓街上的古董商們,天天都能見到這個穿藏裝、戴氈帽、背雙肩包的怪老頭。他不買銅佛唐卡,不買蜜蠟珊瑚,只收跟犛牛有關的「破爛兒」,說要為犛牛建博物館。

在古董商們的笑談間,北京的「吳雨初」變成了西藏的「亞格博」。

亞格博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拉薩,我們向許多人打聽,得到的回答是另一些問題,比如:「這個年代,怎麼還有這樣的人,放棄在北京優渥的工作和生活,拼死為藏族和犛牛做一件事?」

我們還聽到這樣一些描述——

「他是個詩人,身上有詩人的氣質,但又是個非常成熟、有能力的領導。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的是他的理想,他和他那代人是實實在在的理想主義者。」助他籌辦犛牛博物館的老友說。

「憨厚、忠勇、悲憫、盡命,這是他總結的犛牛品性。其實,這更是他的品性,特別是『盡命』。他就是一頭老犛牛,他把犛牛博物館當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同亞格博一起跑田野調查的志願者說。

「他不像領導,他和我們像父親和孩子。我們特別希望他多當幾年館長,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意思,大家都是這個意思。」博物館裡的講解員小夥子說。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做了最棒的事情。」「民族團結靠的就是這樣的東西,這樣的人。」他的藏族朋友們說。

亞格博是個怎樣的人?

(小標題)「人往高處走」

「聽說在小小的地球之上,

有一片大大的高原。

是誰招呼了一聲——

人往高處走呵!

這一群就這麼來了。

哦,兄弟!

我們一群,

是中國最後一代浪漫主義詩人……」

這詩句,出自1976年進藏的作家馬麗華。

有統計稱,20世紀70年代是和平時期進藏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年代,而1976年,很可能是其中進藏人數最多的一年。

那一年,亞格博也加入了「人往高處走」的隊伍。

這個22歲的江西青年,從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沒跟父母商量就報名支援西藏建設。

進藏後,他先被分配在海拔高、條件艱苦的藏北那曲地區嘉黎縣,接著,又被調到全縣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麥地卡。

沒人引路,公社只給他牽來一匹馬。他問:「麥地卡在哪?我不知道啊!」送馬的人說:「哦,馬知道。」

背著行李卷,亞格博獨自「走馬上任」,在風雪中走到天黑也沒走到目的地。

他懷著凍死在路上的恐懼打馬到高處,看見遠方有燈光,騎過去,總算找到麥地卡。

援藏16年,從最基層的鄉文書幹起,亞格博在高原上度過了最熾熱的青春,也領教了風雪、揚沙、嚴寒、飢餓、高原反應和孤獨。但最後沉澱在記憶裡的,都是厚重的情誼。

「我有幸遇到那麼多善良的人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影響了我的一生。」

亞格博永遠記得,有一年冬天,他在草原騎行,被寒風吹得渾身僵冷,跌落在一頂帳篷邊。帳篷裡一位阿媽脫下他的靴子,將他冰冷的雙腳揣進袍襟,用體溫為他暖腳,才免於被截肢。「我從沒在哪本書裡讀到過這樣真實的崇高。」

和亞格博同年進藏的大學生李泉昌,一個風風火火的小個子,為確保工程所需木料順利運達,自告奮勇去探路。不料,車從200米高的懸崖摔進了怒江……

李泉昌的棺蓋,是亞格博親手合上的。「2006年,是我們進藏30周年。我從北京趕回那曲,在烈士陵園裡大哭了一場,哇哇大哭。」

還有犛牛。1977年冬,亞格博一行被暴雪困在零下30攝氏度的阿伊拉雪山,饑寒交迫中撐了5天4夜。嘉黎縣委得知消息,連夜動員各家各戶烙餅子送去救援。救援車開到中途陷住,換成馬隊,馬走到雪深處又陷住,換了犛牛。

「我們幾近絕望時,看到雪際出現一片黑點,知道縣裡的救兵到了。被困的人們捧著餅子,看著在雪地喘著粗氣的犛牛,很多人都哭了。是犛牛救了我們的命。」

多年後,亞格博常講起這個故事。他創建犛牛博物館的「執念」,正是源於這個雪夜。

(小標題)「藏北有文化」

其實,亞格博選擇文化援藏,起點也是這段藏北歲月。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遠在藏北高原的援藏青年「亞格博」們,同樣熱愛讀書。「高原生活是孤寂的,那時還不太會藏語,有時好多天找不到人交流,只有讀書。」

亞格博工作的地方,從縣城出發,騎馬要走三天。每月發工資,縣裡會派人騎馬送到鄉裡。他委託送工資的人,只要新華書店有新來的書,都買一本帶過來。

閱讀之後就是寫作。寫小說、寫詩,亞格博成了一名標準的文藝青年。

在西藏,素有「藏北沒文化」的說法。1984年起,亞格博歷任那曲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局長。在「沒文化」的地區當文化局長,他不服氣,一心想撕掉這個標籤。

蓋群藝館,建影劇院,辦那曲史上第一個攝影展,拍藏北史上第一部電影,提著一臺錄音機、兩箱大號電池請格薩爾民間藝人錄製格薩爾史詩,培養西藏本土文藝人才……

「沒文化」的那曲,漸漸成為西藏文化氛圍最熱的地區和文藝愛好者的大本營。亞格博接待過很多很多遠方來客,當中有久負盛名的老詩人蔡其矯,也有未來的先鋒作家馬原,先鋒戲劇先驅牟森,《流浪北京》導演吳文光……

1985年,亞格博帶領當地文化局治窮致富工作組到雙湖縣察桑鄉駐鄉。雙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縣,曾是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工作組在那裡一駐3個多月,終日面對的是無邊的空曠和寂寥。

日後隨亞格博建博物館的尼瑪次仁,那時剛20歲。他記得,在雙湖的那些寂寞長夜,其他人點著蠟燭喝酒聊天,亞格博獨自在一旁讀書,還用單卡錄音機放《命運交響曲》。他讀書用的蠟燭,滴出的「燭塔」有一米多高。

「他幫過許多藏族朋友,比如第一個獲魯迅文學獎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熱。」《西藏人文地理》主編嘉措回憶,加央當時連完整句子都寫不太好,但對文學充滿熱情。亞格博鼓勵他學習,指導他寫作,還把他調到文化局,讓他從事文藝創作。

1985年,馬原打算應聘拉薩飯店總經理,亞格博聽到消息,連夜顛簸數百公裡趕到拉薩,只為講一句話:「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總經理。你馬原去做了總經理,中國就少了一個好的小說家。」

(小標題)「追夢回高原」

和西藏的情誼扎了根,發了芽,就再沒一天停止生長。

1991年,亞格博被調至北京市委宣傳部,之後20年,他從普通幹部做到北京市委副秘書長,隨後出任北京出版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工作越來越忙,但他從未與高原中斷聯繫,每年都要回西藏一趟。他也會在北京招待眾多西藏來客,人們戲說他家是「西藏第二招待所」。

2008年,亞格博的老部下次仁拉達因病去世。次仁拉達的女兒桑旦拉卓,成了亞格博的藏族女兒、藏文老師和他那座博物館的「創館」館員。「他對我像對親女兒一樣,是我的第二個父親。」桑旦拉卓說。

亞格博愛他的西藏朋友們,也被他們所愛。在離開高原的日子,他始終惦念西藏,促成了許多西藏題材書稿的出版。但是,他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

跟朋友閒聊時,他說自己將來一定會為西藏做一件事,但不是出書——那不足以表達他對西藏的感情。

亞格博當年在北京的辦公室,掛著他在西藏下鄉時跟次仁拉達、尼瑪次仁等人的合影。還有1985年他用傻瓜相機拍下的犛牛乾屍,那是一頭耗盡氣力、倒在馱運路上的馱牛,它的頭顱和雙角至死都朝著前進的方向。

忙碌之餘,這個北京幹部會對著舊照片懷念高原大地。在夜裡,他常夢見雪山和草原。「我熱愛西藏的土地和人民,我總覺得自己不該是高原的過客,我的後半生應該會與西藏聯繫在一起。」

2010年冬,亞格博做了一個夢,夢中的電腦屏幕上,「犛牛」與「博物館」兩個詞像動畫一樣拼在一塊兒,變成了「犛牛博物館」。

夢醒後的一個月,像懷揣不可洩露的天機,他壓抑著激動,熬夜查資料,做PPT,一點點完善「犛牛博物館」的創意。

他發現,全世界92%的犛牛生活在中國,其分布與藏族族群分布基本一致。約3500年至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將野犛牛馴養,從此,藏族馴養了犛牛,又被犛牛養育。

有人說:「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藏文教科書上也有這樣的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亞格博希望能通過犛牛這一載體,呈現其所馱載的西藏歷史和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西藏文化符號。

回高原的時候到了!

2011年,離開西藏整整20年後,他向北京市委提出辭職,申請返藏實現他的創意。

雖然那時他已經57歲,從沒做過博物館工作,辭去領導職務後,只有一個PPT。

(小標題)「生死1釐米」

「從側面端詳著他那張堅毅的臉。」

1986年,馬麗華在《中國青年》雜誌上,以這樣的開篇,寫亞格博和他的援藏戰友們在高原上的奉獻與犧牲。

30多年後,在亞格博拉薩的家裡,掛著一幅畫家朋友為他創作的畫像。畫中的他,輪廓更剛毅,雙耳下長出了一對牛角。

說不清這是怎樣的巧合,仿佛他這人有牛的脾氣、牛的堅毅,還將與牛結下不解之緣。

2011年,亞格博提出辭職時,幾位北京市領導聽了他的博物館設想,認為可以豐富北京對口援藏工作的內涵。市委決定,將犛牛博物館納入援藏工程,這讓本來想「化緣籌資」建館的亞格博分外驚喜。

那年6月7日,亞格博踏上了二度進藏的旅程。此時的他如西行的玄奘,知道要去哪、要做什麼,但並不清楚將走多遠的路,經歷多少「難」。

在拉薩河畔的仙足島,亞格博租了房子作住所及臨時辦公室。他每天不停地拜訪和接待各界人士,一遍遍播放他的PPT,宣講創意,尋求支持。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亞格博離京前,聽他介紹犛牛博物館的設想,認為要能做成,將是一家「國內填補空白、世界獨一無二」的博物館,當即表示一個月內會去拉薩看他。

「我一個月內如約到了拉薩,我很替他著急。他當時什麼都沒有,一件藏品、一寸建築都沒有,只有兩個藏族青年當臨時志願者。」單霽翔自告奮勇,成了第3號誌願者。

單霽翔有理由為亞格博著急。雖然博物館資金有了著落,但具體的建設工作,每推進一步都太難。

亞格博像是回到了30多年前,那個孤獨騎行找尋麥地卡的雪夜。

2011年9月7日,返藏滿3個月那天,一心想著「館事」的亞格博,去超市買東西,恍惚間一頭撞碎玻璃門,被緊急送往醫院。

被玻璃切破鼻尖,醫生說傷口再往上1釐米,他可能就犧牲了!亞格博卻只希望傷口千萬別感染,如果感染,他就不得不離開西藏回北京治療,犛牛博物館八成就黃了。

這次事故引起了北京市和拉薩市領導的關注。在領導過問下,犛牛博物館籌備辦公室掛牌,北京市又給亞格博加掛援藏指揮部副總指揮頭銜,方便他開展工作。

工作人員也陸續到位:微博上招來的志願者、地方借調的工作人員、養女桑旦拉卓、曾在西藏工作過的龍冬……

老部下尼瑪次仁當時在拉薩建材市場銷售地板。亞格博一召喚,他關了店,丟下能賺錢的生意,成為犛牛博物館的專職志願者。

北京電視臺的援藏記者王健,看著「怪老頭」亞格博在拉薩寒冷的冬天出門辦事全靠走,實在看不下去,決定幫他跑腿。單位援藏任務結束後,他又申請多留了幾個月。

(小標題)「尋牛六萬裡」

建博物館,文物是關鍵。

為搜集文物,2012年起,亞格博帶著志願者,開著一輛借來的越野車,開始對犛牛產區做田野調查,總行程長達6萬裡。

旅途裡最寶貴的收穫,是他們這些要做「犛牛博物館」的人,得到了最懂犛牛的藏族牧民的理解。

藏文裡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概念,亞格博跟人解釋,他要建的是個「亞頗章」,即「犛牛的宮殿」,這迅速贏得牧民們的心。

申扎縣的牧民日諾聽說消息後,帶著一家8口忙活幾個月,織成一頂犛牛毛帳篷,讓兒子坐了3天車,送往拉薩。這種帳篷冬暖夏涼,價格不菲,日諾卻分文不取,「你一個漢族人,為我們建犛牛宮殿,我怎麼能要你錢呢?」這是犛牛博物館獲贈的第一件藏品。

比如縣的才崩,在亞格博一行離開後,成了「亞頗章」的義務宣傳員。他搜集自家和其他牧民家裡與犛牛有關的物件,像學者一樣細緻記錄每件東西的來歷,又一一編號,裝滿皮卡車拉往拉薩。他也分文不取,連汽油錢也不肯收。

加查縣愛犛牛成痴的牧民曲扎,一直自發做保護犛牛的事。「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這份心。」在給亞格博的信裡,曲扎寫道:「我們都熱愛西藏文化,我們是兄弟。」

一件件珍貴的饋贈,一份份沉甸甸的情誼。

到2013年,亞格博已為犛牛博物館徵集到2000多件藏品。其中,群眾捐贈高達40%以上。這在國有博物館中幾乎絕無僅有。

2014年5月18日,歷經3年艱辛籌建,西藏犛牛博物館終於開館。

「那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各地活動的請柬像雪片似的飛到我的辦公桌上,但我哪兒也不去,我要去拉薩,參加西藏犛牛博物館的開館儀式。」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回憶。

「那些從沒進過博物館的藏族群眾,居然能把自己家裡珍藏的物品義無反顧地捐贈出來,這樣一個博物館的確成了人民的精神家園。我知道這個過程中他有多麼艱難,做了多少工作,我覺得,是他對博物館的理解、對西藏文化的理解、對西藏那片土地的熱愛,使他做成了一番事業。」單霽翔感喟。

(小標題)「填補了空白」

「西藏犛牛博物館——」

亞格博的領讀聲有些沙啞,孩子們的跟讀聲清脆而高亢。一遍藏語,一遍漢語,一遍英語,沙啞與清脆的一聲聲「西藏犛牛博物館」在大廳上空交織迴蕩。

這是5月末的一天,一家公益機構要將這群來自藏北雙湖縣牧區、面頰黑紅的小學生一路帶往北京遊覽。犛牛博物館被選為他們路過拉薩的第一站。

活動組織者範麗說:「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藏北牧區,第一次到拉薩。他們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幾乎是零,犛牛博物館填補了空白。」

亞格博喜歡在犛牛博物館裡看到孩子,他從中感受著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尤其當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淡出藏族人的生活,他希望孩子們能在這裡看到前人真實的日常,看到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創造。

犛牛博物館的書記瓊珍告訴我們,犛牛博物館開館5年,參觀者累計已達數十萬人次,成為人們了解西藏的窗口。

所有參觀者中,亞格博尤其看重藏族民眾的評價。他認為,成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家園,才是一家地方博物館的最高榮譽。

「草原上沒有犛牛,就像夜空中沒有星星。」藏族民歌手扎西尼瑪聊起參觀犛牛博物館的感受。「以前逛博物館,覺得跟自己沒什麼關係,不太愛去,到犛牛博物館,我腦子裡一下湧出很多回憶。那些黑帳篷、牛糞牆、耕地,所有一切都正經八百是藏人的生活。」

(小標題)「這輩子夠了」

在今年的犛牛博物館館慶活動上,亞格博在致辭中以藏漢雙語告訴人們,這可能將是他最後一次以館長的身份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慶典。

他已經65歲,覺得該給犛牛博物館找位新館長了。

「聽到這消息,我既心酸,又欣慰。」北京大學教授、原常務副校長吳志攀說,「心酸的是,博物館中的犛牛們將告別這位精心照料它們的老阿爸;欣慰的是,這位年近古稀、搭上老命去工作的老援藏幹部終於可以歇口氣了。」

20世紀80年代,亞格博差點走上職業作家的道路。但後來他回北京工作的20年,幾乎放棄了寫作。

西藏是他創作的氧氣,二度進藏,他邊建博物館邊拾起筆,連續寫出《藏北十二年》《最犛牛》《形色藏人》三部非虛構作品。

年輕時鐘情於詩歌和小說,如今,亞格博發現「真實比虛構更離奇」。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要了解今天的西藏,「最重要的是生活在當代西藏的人,是他們的身世和經歷、故事和命運。」

吳志攀用化名為《藏北十二年》繪製了上百幅插畫,他的女兒則是書中故事的英文譯者,亞格博的養女桑旦拉卓是這本書的藏文譯者。

亞格博不擅長談論自己,即使我們為他的故事而來,他熱情講述的也大都是朋友們的故事。

有時候,他會思考一個人的價值到底何在,他覺得肯定不在於能掙多少錢、有多大名。回首自己一路走來,他不無得意:「我這個人啥也不會,做了犛牛博物館,這輩子夠了。」

(小標題)「無言的戰友」

2019年7月1日,一場特殊展覽在西藏犛牛博物館開幕。這場名為《無言的戰友》的特展,是犛牛博物館給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川藏和青藏公路通車65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獻禮。

「無言的戰友」就是犛牛,這是亞格博的研究成果。

2018年夏天,年過花甲的亞格博,在成都的街巷深處幾經輾轉,終於在幹休所找到了98歲的解放軍十八軍老同志魏克。這是與西藏結緣的兩代內地幹部的一場「犛牛會」,因為亞格博在研究犛牛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時發現,當年親歷十八軍進藏、和平解放西藏的魏克,曾用「無言的戰友」形容犛牛對解放軍進藏不可替代的幫助。

據魏克了解,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前的近5年時間裡,藏族人民出動犛牛達100多萬頭支援解放軍運輸。這些犛牛,不僅默默無言地給部隊運來了物資,還是解放軍在冰天雪地進軍時的開路先鋒!

亞格博更多的研究發現,令我們對「無言的戰友」更加肅然起敬:

——紅軍長徵過雪山草地,在中國革命最困難最危急的關頭,藏族人民趕著犛牛支援紅軍。革命勝利後,毛澤東曾對藏族老紅軍天寶說,「中國革命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犛牛革命』。」

——解放軍十八軍老同志王貴說過:「如果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那麼,西藏和平解放的勝利,是黨的政策的勝利,也是藏族人民用犛牛馱出來的。」

——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當時沒有公路,部隊給養全部靠人背牛馱,藏族群眾用犛牛支援前線,發揮了重要作用。藏族支前模範曲美巴珍趕著自家的犛牛,為人民解放軍馱運物資,至今仍被傳頌。

——在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過程中,趕著犛牛支援人民解放軍的藏族群眾,也比比皆是。

——在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中,邊境交通極為不便。據當時的作戰參謀、後任西藏林芝軍分區副司令員李春同志回憶:「沒有公路,印軍想不通,中國軍隊靠什麼供給給養?以為我們有什麼高級食品,吃一頓能管好幾天。其實,我們就是靠老鄉支前,靠犛牛運輸。」

——20世紀80年代,西藏阿里波林邊防連戰士收養了一頭無人認領的黑犛牛,這頭犛牛為戰士馱水十多年,直至衰老。戰士們為其養老送終、建墓塑像,向南疆軍區申報並獲得批准為其榮立三等功,這在軍史上獨一無二。

當年進軍西藏時的十八軍軍長張國華之女張小康、政委譚冠三之子譚戎生、西藏區黨委書記陰法唐之女陰建白,參觀《無言的戰友》深受感動:沒想到有這麼精彩的展覽,沒想到博物館把十八軍記得這麼深!

犛牛文化也是紅色的!在拉薩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期間,很多單位組織黨員幹部參觀《無言的戰友》特展。

在這裡,他們能聽到《初心 使命》的童聲合唱:「我們不忘初心,五星紅旗飄揚喜馬拉雅;我們牢記使命,西藏大地開遍幸福之花。啊,歲月流淌,追夢者永向天涯。」

這首歌,作詞的是亞格博。

追夢者永向天涯!這是革命前輩的精神不朽。

追夢者永向高原!這是共產黨員吳雨初的初心流淌——他的心,永駐精神高地。(完)

相關焦點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於是,第一次進藏35年後,他拒絕安享近在眼前的「歲月靜好」,果決堅定地再赴「天邊」,成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文化援藏者——他要建一座「世界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文博達人」單霽翔說:「我當了10年國家文物局局長,見識過很多博物館的建設,但沒有哪個博物館的籌建過程如此感人。」
  • 湖南日報要聞頭條丨瀏陽援藏幹部伍國強:援藏養蜂,漸入佳境
    伍國強,我省派駐貢嘎縣短期援藏隊的農牧業技術推廣專家、瀏陽市農業農村局幹部。今年是他第5次短期援藏。2019年,他獲評「最美支邊人」「中國好人」(敬業奉獻類)。 這次援藏伍國強於4月30日到達貢嘎,為期半年。
  • 援藏幹部的「小目標」
    如今,北京援藏科技企業、註冊資本10億元的寧算科技拉薩數據中心一期一階段已完成建設,並開始試運營,著實讓人大吃一驚。孫金成出生於1979年10月,長期在北京發改委工作,此前為社會發展處副處長,去年7月按照組織安排,出任拉薩市發改委副主任。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研討會在榕舉行 今年六月開機
    23日下午,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在福州舉行福建省重點文化項目——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研討會。該片劇本由福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孫永明執筆創作,歷時四年。影片講述一位漢族鋼琴老師周潔妮去西藏尋找音樂靈魂,在西藏遇到了具有彈鋼琴天賦的藏族女孩達娃及其母親、援藏幹部方松林等,演繹了援藏幹部方松林幫助達娃家戰勝貧困,並幫助達娃實現音樂夢想,展現援藏幹部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會上,與會專家對電影劇本的主題、結構、情節等予以高度評價,期待該電影早日拍攝,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 《太陽和月亮》開機 講述援藏幹部與藏族群眾故事
    福州新聞網8月1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8月10日,由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福建數字前沿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策劃的電影《太陽和月亮》在西藏昌都市舉行開機儀式。該片預計於年底完成所有後期製作,明年上映。  電影《太陽和月亮》講述了福建兩代援藏幹部與藏族群眾之間互相關愛、共同奮鬥、感人至深的故事,充滿了愛國愛家的藏漢一家親的民族情懷。
  • 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打造大型原生態實景劇《江孜印跡》
    專題:    東方網特別策劃:紀念上海對口援藏20周年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江孜印跡》實景劇是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充分利用江孜獨特的文脈、地脈、人脈,以宗山古堡、白居寺、祭祀山為背景,配以光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  一位被稱作「犛牛老人」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北京和西藏兩地記者聯動,走進雪山冰湖納木錯附近的牧民家庭,聆聽他們講與犛牛相依相伴的生活故事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首映
    2019年10月13日,民族團結和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首映儀式在福州大戲院隆重舉行。影片總長90分鐘,這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獻禮的一部電影,講述了兩代援藏工作者與藏族同胞互相關愛、共同奮鬥、友情至深的故事,生動展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之美、民族團結之美、援藏事業之美、青藏高原之美。而《太陽和月亮》則是古諾鋼琴首次登上電影熒幕的作品。
  • 犛牛產業發展活起來 藏區群眾腰包鼓起來
    「非常感謝浙江溫州的援藏幹部和企業家,在犛牛乳、肉、毛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方面投入的資金、資源和人才,為紅原縣脫貧攻堅作出了很大貢獻。」紅原縣委書記廖敏說,圍繞犛牛全產業鏈培育,溫州支持紅原創新幫扶模式,助力犛牛企業和犛牛產業活起來,通過犛牛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全縣13個貧困村1354戶51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
  • 「民生援藏」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同時,惠州援藏工作組提前謀劃「十四五」援藏項目,爭取為朗縣落實一批惠民生、效益優的「十四五」援藏項目,為朗縣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上報32個省規劃援藏項目,民生類佔比超85%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新時代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惠州援藏工作就是這麼做的,把大量的資金、精力投入到民生項目中。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②:教育援藏,星星之火點亮雪域高原教育之光
    日前,記者跟隨濰坊採訪團前往南木林縣實地採訪援藏幹部的工作生活,鏤刻他們的創業足跡,感受他們的赤子情懷,凝望他們的援建豐碑。「馬蘭花開、馬蘭花開、風吹雨打都不怕......請你馬上就開花,開幾朵呢……」伴隨著濰坊育華學校老師「三朵」命令的發出,孩子們三三抱成團。
  • 援藏幹部王詩龍:用愛點亮雪域高原上的教育之光
    2017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3個教師節,煙臺大眾網開設「靜靜的燭光」系列專欄,我們將走近一線教師以及援藏隊伍中的教育工作者,通過質樸的筆觸、感性的鏡頭,忠實記錄下他們的教育人生,感悟他們的教育情懷。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首映式在福建福州舉行
    新華網 張婷婷 攝  講述民族團結的援藏題材影片《太陽和月亮》13日在福建福州舉行首映式。電影總長90分鐘,預計於12月在全國公映。  據介紹,電影《太陽和月亮》以援藏幹部修路為引,通過講述援藏幹部在幫助西藏貧困村修路過程中,與藏族孩子結下深厚的友誼並資助她圓了鋼琴夢的故事,展示了兩代援藏工作者與藏族同胞互相關愛、共同奮鬥的深厚友情,生動展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之美、民族團結之美、援藏事業之美、青藏高原之美。  電影取景西藏,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
  • 大連市2019年度擔當作為好幹部記二等功獎勵人員名單
    ,注重幹部梯隊建設,全年有11名年輕幹部走上處級領導崗位。2019年,帶領全局黨員幹部榮獲省委、省政府「保平安、迎大慶」一等功。李濤,男,1973年10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西崗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李濤同志著力推動全區政治生態持續向好,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辦理全市首個掃黑除惡「保護傘」案件,涉案人員68人、留置7人;查處人防系統腐敗案件,挽回經濟損失1000餘萬元。
  • 「活儲+寄養+犛牛租賃」見實效
    西藏日報訊:為積極響應黨中央援藏工作部署,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在區金融辦、銀監局和扶貧辦的指導幫助下,西藏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深入那曲地區索縣,因地制宜,推行 「活儲+寄養+犛牛租賃」的產業模式,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開展。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援派幹部工作匯報會
    1月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援派幹部工作匯報會,聽取援藏幹部黃彥飛同志的年度工作匯報。該校黨委書記王傳亮,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永生,校黨委副書記王秀彥,副校長於世潔,校黨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魯雷出席會議,人事處處長兼教師工作部部長謝新偉及組織部相關人員參加會議。
  • 「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常德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的故事
    隆子縣航拍全景(常德日報傳媒集團記者劉頌提供) 2016年7月,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來到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的隆子縣工作。工作隊由5名黨政幹部和3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他們克服各種困難,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奮力改變高原面貌。 在隆子縣走訪5天,記者聽到了關於常德援藏人員的一個個感人故事,當地幹部群眾稱他們是「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 氣象部門全力援藏成效顯著_資訊_中國...
    覆蓋西藏562個鄉鎮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建成;55名氣象科技工作者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籤訂11項合作協議;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基本形成……自2016年全國氣象部門第六次西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重視支持和氣象部門各援藏單位的積極援助下,西藏自治區和四川
  • 福建援藏電影三部曲 《太陽和月亮》將開拍
    N海都記者 吳開興 海都訊 去年,福建一部援藏電影《追你到天邊》上映,得到許多觀眾好評。昨日,作為福建援藏電影三部曲第二部的《太陽和月亮》的劇本研討會在福州舉行,編劇孫永明和福建一些援藏幹部一起討論劇本創作,西藏影視家協會秘書長也到場參加。據介紹,這部電影將在今年年底開拍。
  • 堅守一顆初心 援藏發揮作用 □吳麗珠
    為了守護醫者初心,也為了踐行人生使命,我參加過柔性援疆工作,去年,我又踏上了對口援藏之路。 徵求家人意見時,他們曾表達了很多顧慮,高原反應、飲食習慣、身體狀況等都是重點關注的話題。我深知援藏工作勢必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也清楚這是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所在。我是一名懷揣初心的普通醫生,也是一名肩扛使命的光榮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