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打造大型原生態實景劇《江孜印跡》

2020-12-05 東方網

    專題:

    東方網特別策劃:紀念上海對口援藏20周年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江孜印跡》實景劇是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充分利用江孜獨特的文脈、地脈、人脈,以宗山古堡、白居寺、祭祀山為背景,配以光、聲、電等高科技手段,穿越江孜1200多年的歷史,精心打造的一場原生態大型文化盛宴。

  實景劇共分《序》、《山的印跡》、《光的印跡》、《盛世印跡》、《英雄的印跡》及《不落的太陽》等六個篇章,從江孜古城的起源、發展、繁榮到抗擊外敵入侵,直至和平解放西藏、江孜迎來新生為演出內容。

  整場演出時間約為1小時,150名主要演員及100名群眾演員參與演出。

  作為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探索,《江孜印跡》是西藏首部縣級層面的實景劇,由上海援藏投資近2000萬元打造。

  實景劇注重挖掘江孜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及「紅河谷之旅」的文化內涵,展現江孜千年歷史,傳承西藏民族文化,引領文化旅遊產業升級發展,形成援藏造血機制,帶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當地經濟持續進步,最終實現農牧民增收致富。

  實景劇實行企業化運營,力爭三年收回投資,直接為演職員工、周邊居民及當地財政帶來收益,主要演員月薪3000元,群眾演員月薪1800元,管理人員月薪2000元。

  實景劇周邊的居民可為演出提供配套服務,設置有16個商鋪,預計每間商鋪在演出季月收入約5000-6000元。

  實景劇的推出,改變了「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旅遊發展模式,將極大帶動民族手工業產品、高原特色農牧產品的銷售,以及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產業的發展,促進江孜縣從「旅遊過境地」轉變為「旅遊目的地」。

相關焦點

  • 大型原生態實景劇《江孜印跡》首次亮相日喀則
    央廣網日喀則江孜6月17日消息 (記者 普布次仁)大型原生態實景劇《江孜印跡》近日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首次亮相,該劇是由上海援藏斥資打造的西藏重點文化旅遊項目。據了解,該劇以海拔4020多米的江孜達瑪場為場地,以宗山、白居寺、羅布山為背景,再現了宗山抗英的歷史事件,此外居中還融入了獨具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羌姆神舞》、體現民俗節日「望果節」的《豐收望果》、藏族歌舞等內容。該劇於2014年首演,今年經上海戲劇學院優化創作提升。
  • 上海援藏江孜小組創新組建「一協會兩中心」 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為進一步鞏固江孜縣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進一步激發群眾創新創業的致富熱情和內生動力,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江孜小組按照上海市援藏聯絡組的要求,轉變發展理念、創新智力援藏、推進智慧富農
  • 援藏幹部的「小目標」
    在他看來,寧算科技成功紮根拉薩,打造面向南亞的國際數據核心節點孫金成發現,北京第九批援藏幹部均任實職、幹實活,讓當地老百姓感受到,大家是掛實職、幹實事兒,不是坐辦公室走過場、刷資歷。進藏僅半年,孫金成就多次到全市8個縣區和4個經濟功能區實地走訪調研,並全力做好資金管理與調度工作。對於拉薩市委市政府確定的76個重點項目,截至去年12月底實現投資133億元,有力扭轉了此前下滑的態勢。
  • 「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常德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的故事
    隆子縣航拍全景(常德日報傳媒集團記者劉頌提供) 2016年7月,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來到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的隆子縣工作。工作隊由5名黨政幹部和3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他們克服各種困難,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奮力改變高原面貌。 在隆子縣走訪5天,記者聽到了關於常德援藏人員的一個個感人故事,當地幹部群眾稱他們是「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 湖南日報要聞頭條丨瀏陽援藏幹部伍國強:援藏養蜂,漸入佳境
    伍國強,我省派駐貢嘎縣短期援藏隊的農牧業技術推廣專家、瀏陽市農業農村局幹部。今年是他第5次短期援藏。2019年,他獲評「最美支邊人」「中國好人」(敬業奉獻類)。 這次援藏伍國強於4月30日到達貢嘎,為期半年。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研討會在榕舉行 今年六月開機
    23日下午,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在福州舉行福建省重點文化項目——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研討會。該片劇本由福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孫永明執筆創作,歷時四年。影片講述一位漢族鋼琴老師周潔妮去西藏尋找音樂靈魂,在西藏遇到了具有彈鋼琴天賦的藏族女孩達娃及其母親、援藏幹部方松林等,演繹了援藏幹部方松林幫助達娃家戰勝貧困,並幫助達娃實現音樂夢想,展現援藏幹部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會上,與會專家對電影劇本的主題、結構、情節等予以高度評價,期待該電影早日拍攝,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 @丁真 上海援藏邀你來「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丁真 上海援藏邀你來「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2020-11-29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援藏幹部王詩龍:用愛點亮雪域高原上的教育之光
    煙臺第八批援藏幹部王詩龍將教育夢想灑向高原  大眾網煙臺9月8日訊 (記者 邢晨) 22年前,遙遠的聶拉木正式成為煙臺對口幫扶縣,也正是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的煙臺援藏幹部將汗水與夢想播撒在了這片廣袤而神聖的土地上。
  • 院黨委書記李恩年送第七批選派幹部到村任職
    4月8日下午,院黨委書記李恩年送第七批選派幹部、棉花研究所副所長朱加保到村任職,並出席在太湖縣桃鋪村召開的選派幹部交接座談會。太湖縣委書記程志翔,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方勇,縣委常委、副縣長江河,副縣長彭林出席會議,太湖縣徐橋鎮黨委書記葉劍明主持會議。院相關所處負責同志、太湖縣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太陽和月亮》開機 講述援藏幹部與藏族群眾故事
    福州新聞網8月1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8月10日,由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福建數字前沿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策劃的電影《太陽和月亮》在西藏昌都市舉行開機儀式。該片預計於年底完成所有後期製作,明年上映。  電影《太陽和月亮》講述了福建兩代援藏幹部與藏族群眾之間互相關愛、共同奮鬥、感人至深的故事,充滿了愛國愛家的藏漢一家親的民族情懷。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②:教育援藏,星星之火點亮雪域高原教育之光
    編者按:2016年6月,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以下簡稱「援藏工作組」),帶著濰坊市委、市政府的重託,進駐西藏南木林縣,開始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日前,記者跟隨濰坊採訪團前往南木林縣實地採訪援藏幹部的工作生活,鏤刻他們的創業足跡,感受他們的赤子情懷,凝望他們的援建豐碑。「馬蘭花開、馬蘭花開、風吹雨打都不怕......請你馬上就開花,開幾朵呢……」伴隨著濰坊育華學校老師「三朵」命令的發出,孩子們三三抱成團。
  • 柳工攜手援藏主題電影《太陽和月亮》綻放熒幕
    2019年6月18日,由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昌都市委宣傳部主辦、西藏恆躍柳工傾情贊助、董事長洪加友先生親自參與策劃,向祖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民族團結、援藏主題電影《太陽和月亮》路演啟動儀式圓滿落幕。
  • 「民生援藏」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同時,惠州援藏工作組提前謀劃「十四五」援藏項目,爭取為朗縣落實一批惠民生、效益優的「十四五」援藏項目,為朗縣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上報32個省規劃援藏項目,民生類佔比超85%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新時代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惠州援藏工作就是這麼做的,把大量的資金、精力投入到民生項目中。
  • 上遊•夜雨丨《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講述援藏人背後的故事
    1月10日下午,在新華傳媒九龍書城裡,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十佳主題圖書」獲獎作品《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上援藏幹部馬穎教授朗誦的這首詩,感動了現場的所有人,獲得了陣陣掌聲。講故事:詮釋信仰,一部有擔當有力量的書援藏是國家戰略決策。對口援建昌都,是重慶的光榮使命。自1995年開始,重慶已派出九批援藏幹部,對口支援昌都建設。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覺果攝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方立新、田朝暉、王京雪、強曉玲)1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的報導。編者按:8年前,得知57歲的他辭官重回高原,朋友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天,終於來了!
  • 全網沸點 | 天津積分落戶擬出新規;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今日...
    展覽入選的108幅圖片,從不同年代、不同角度反映了昌都的美麗風光、人文景觀、經濟發展、醫療衛生、脫貧攻堅、文化旅遊、援藏幹部等真實故事,見證了西藏昌都從貧窮落後發展為今天燦爛輝煌新昌都的巨變。展覽將持續到10月15日。天津大學直屬醫院體系布局濱海。
  • 2020年科普援藏活動結束 科普活動精彩紛呈
    廣東科學中心科普隊帶去科學實驗表演(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央廣網廣州9月23日消息(記者鄭澍)為進一步支持西藏科普能力建設,9月14日-20日,科技部聯合上海市科委、重慶市科技局、廣州市科技局、上海市浦東科經委、上海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等兄弟省市科技系統組成科普援藏工作組走進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 悼念▕ 他為上海留下了唯一的紅樹林,卻倒在了為人類收集種子的路上……
    「攀枝花市女幹部履職能力及幸福家庭建設培訓班」在上海復旦大學成功舉辦,為期5天的學習,讓婦女姐妹們獲益匪淺,其中鍾揚教授繪聲繪色的授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天妒英才,世事難料……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生命定格在了53歲。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藏北有文化」其實,亞格博選擇文化援藏,起點也是這段藏北歲月。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遠在藏北高原的援藏青年「亞格博」們,同樣熱愛讀書。「高原生活是孤寂的,那時還不太會藏語,有時好多天找不到人交流,只有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