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他為上海留下了唯一的紅樹林,卻倒在了為人類收集種子的路上……

2021-02-12 花城幸福家

「不是傑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

----這是鍾教授寫給他的學生們和這個世界最寶貴的財富。

「攀枝花市女幹部履職能力及幸福家庭建設培訓班」在上海復旦大學成功舉辦,為期5天的學習,讓婦女姐妹們獲益匪淺,其中鍾揚教授繪聲繪色的授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天妒英才,世事難料……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生命定格在了53歲。

    鍾揚

  鍾揚,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

  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

  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5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1979年-1984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本科

  2002年-2005年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 Japan 博士研究生

  2000年-現在        復旦大學 教授

9月25日上午,這位著名植物學家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因公出差的路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


據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綜合辦主任先夢涵介紹,鍾揚是在趕前往銀川的早班飛機路上出了意外。目前,學校方面已緊急派人前往內蒙古處理後事,並著手聯繫家人。

當意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鍾揚的同事、學生,無不感到惋惜、哀悼。在同事眼中,他勤奮,研究上富有創見,是真正的富有情懷之人。在學生眼中,他博學,幽默、樂觀,是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作為植物學家,鍾揚的一生幾乎都投身於此,他似乎總是不知疲倦,所做工作亦成就斐然。他是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博導,同時也是中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幹部,兼任西藏大學教授。

到復旦後的這十幾年,鍾揚也一直在東西部之間穿梭。他常年工作在高原,在西藏行路逾10萬公裡,採集了無數珍貴的種子樣本。而在上海臨港海濱,他種下了一片紅樹林,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們。

近日他還在「一席」上演講《種子方舟》,講述了自己通過收集一顆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來造福蒼生的追求和故事。

種子方舟|鍾揚的《播種未來》

向53歲植物學家鍾揚致敬!

正是一個向植物科學攀登的黃金年齡,卻天妒英才!

曾援藏16年,他卻倒在了為人類尋覓種子的路上!

但願天堂裡沒有車來車往!

過去很多年,鍾揚每個月都要從復旦校園離開,除了去西藏,另一個地點就是80公裡遠的南匯臨港,那裡有他和同事親手培植的紅樹林。


他說,這是自己「留給上海未來的禮物」,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們。


事實上,2000年來到上海,鍾揚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上海的海濱顯得「光禿禿」?他希望,未來人們提起國際大都市上海,也能想到這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為此他想到要引種紅樹林,讓上海的海邊,有一天也長滿茂密繁盛而綿延不絕的紅樹。


此前,人工栽種的紅樹林中,最北是在溫州,緯度更高的上海是否可能成功種植,這是很多人懷疑的。有同事聽到這個想法,立馬勸他,「不能瞎搞,這個搞不活的。」


但鍾揚從自己的研究出發,認定這是可行的。2005年開始,他開始向上海市科委申報課題,申報了三次才通過。


2007年10月底,課題組用從珠海運回了12種紅樹的幼苗,兩三天後,在上海南匯臨港落了根。但第二年的冬天,就遇上了罕見的冰凍災害,野兔也來啃食,第一年,鍾揚的紅樹林遭遇了滅頂之災。


他想盡辦法,第二年,新種的紅樹終於全部活了下來。為了防止野兔糟蹋紅樹葉和紅樹果,他和同事用網攔住了兔子。多年過去後,無瓣海桑、秋茄、桐花樹、老鼠簕這四種紅樹已經基本適應了上海的氣候,能夠正常地生長和繁殖,即使在冬天,它們不需要大棚也能存活。


曾令鍾揚驚喜的是,第一年「貌似」死去的紅樹,第二年其實又「復活」了,葉子掉落,根卻仍在生長。2015年到訪這片試驗田,復旦的學生記者看到,最高的樹苗已經高出地面兩米多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寓意,人和樹都要堅持下去。」鍾揚說。

附: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

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微電影《播種未來》記錄鍾揚教授在西藏進行植物學研究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老師雖然不在了,但他留下了希望的種子!「鍾揚的紅樹林」將亮相工...
    原標題:老師雖然不在了,但他留下了希望的種子!「鍾揚的紅樹林」將亮相工博會  來到上海東南角的臨港新城,在南匯嘴觀海公園西面一大片蘆葦蕩的溼地之中,可以看到50畝的鐘揚紅樹林臨港基地,目前已經重新引種了各類紅樹種苗近20畝。穿過田壟和泥地,就能看到一壟壟整整齊齊的小樹苗。
  • 一雙腳一顆種子,他踏萬水千山,走生命之巔只為追尋珍稀植物種子
    復旦教授鍾揚的這句話詮釋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一生:科研道路上堅持不懈,跋山涉水做植物學研究;黨員使命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心為公;教學工作中竭心盡力,以育種之心育人彰顯先生之風。他用雙腳踏過青藏大地,踏過祖國山川,他愛民如子,辛勤播種,他創造了中國植物種子領域從無到有。從教30餘年,16年援藏,10年引進紅樹......
  • 追憶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那個為人類尋覓種子的人,那個為未來保存希望的人
    復旦大學鍾揚教授,是那個曾經說過,要給100年後的上海留下一片紅樹林,在上海造出一道美麗的海岸線的人。
  • 燃儘自己生命 播下未來種子 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他堅守報國理想,每年跋山涉水數萬公裡,盤點青藏高原植物資源,收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綿延後世的基因寶藏。他踐行著這樣的信念,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9月25日,53歲的他如同一顆種子回歸大地,而他留下的千萬顆種子終將綻放新生。  永遠都在援藏的路上  2015年,因為長期高強度工作,鍾揚突發腦溢血,幸好被及時發現送醫。
  • 為消除飢餓創建了種子庫的科學家,餓死了
    這一批糧食嚴格來說是作為種子儲存的,是瓦維洛夫花費近20年走遍五大洲50多個國家收集回來的野生作物種子,可以說凝聚了他半輩子的心血,而此時的瓦維洛夫已經被蘇聯當局逮捕關押在薩拉託夫1號監獄的死囚牢房裡。
  • 比生命更重要的種子:那些為消除飢餓創建種子庫的科學家們
    死守列寧格勒的軍民們最缺的正是糧食,但這些珍貴的糧食根本沒有打算發給飢餓的市民,他們要守護的是人類的未來,這也是他們心中想著的那個人所希望的。這一批糧食嚴格來說是作為種子儲存的,是瓦維洛夫花費近20年走遍五大洲50多個國家收集回來的野生作物種子,可以說凝聚了他半輩子的心血,而此時的瓦維洛夫已經被蘇聯當局逮捕關押在薩拉託夫1號監獄的死囚牢房裡。
  • 外星人綁架人類只為「交配體驗」最後取走「種子」
    外星人綁架人類只為「交配體驗 」,最後取走「種子」。科學家猜測,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頻繁發生的外星人綁架事件,似乎都與外星人進行的某些地球試驗有關係,其中最為重要的,可能就是所謂的「交配體驗」了。外星人綁架地球適齡男女與他們進行交配,同時記錄體驗感,並在最後取走「種子」。
  • 馬拉度納屍檢為自然死亡,阿根廷為其國葬、足壇群星悼念
    月初,馬拉度納因貧血和脫水等症狀入院治療,醫院確診為腦部出現硬膜下血腫,馬拉度納隨即接受了手術。術後,他回到阿根廷進行康復治療,但他在恢復過程中狀態並不如預期的那麼好。當地時間25日中午,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醫護人員搶救幾十分鐘後,未能留住他的生命。
  • 北海紅樹林,明明綠色的,為何叫紅樹林呢?
    在廣西北海,有一片紅樹林。1990年10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五個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1991年5月被國家海洋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定為"國家級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全長50公裡。 在這個保護區內,紅樹林的品種多達十餘種。因為紅樹林的存在,保護著灘涂的生物鏈,讓這片灘涂的海產品與眾不同。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作為中國植物學家,鍾揚立誓,要為祖國守護植物基因寶庫;作為對人類負責的植物學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的當下,為人類建一艘種子的「諾亞方舟」。  這個想法,終因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的結緣成為現實。自此,鍾揚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雙肩包,帶著學生開啟了為國家收集種子的徵程。  2011年7月,珠穆朗瑪峰一號大本營,海拔5327米。
  • 未來上海的海灘也能長滿繁盛紅樹
    這上千株家鄉在熱帶海濱的紅樹,現在最高的也不過兩米,只有香蕉那般粗細,小的則剛剛從種子裡探出頭。要知道,為了落戶上海,這上千株小苗已歷經了10年適應,是從最初數萬株紅樹苗和種子中篩選出來的。  和自然打交道需要耐心,10年並不算長  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一直沒有「美麗的海岸線」,因為上海海邊多是灘涂,光禿禿的沒有植被。
  • 北京世園會植物館:紅樹林搬進北方溫室
    象徵著植物根系的褐色鋼管將四方形建築物整體包圍,將原本隱藏於地下的植物生命力直觀呈現給參觀者,這就是北京世園會主場館之一的植物館,也是唯一一個以展示熱帶植物為主的場館。遠遠望去,植物館拔地而起,屋頂寓意著土壤,外立面長短不一的鋼管象徵著為植物提供養分的根系,充分闡釋了「升起的地平線」設計理念。人們走進這座建築,就仿佛走入地表之下,探尋植物根系古老而神秘的智慧。
  • 莫逆之交丨紅樹林遊記
    紅樹林是喜鹽植,對鹽土的適應能力比任何陸生植物都強。據測定,紅樹林帶外緣的海水含鹽量為3.2~3.4%,內緣的含鹽量為1.98~2.2%,在河流出口處,海水的含鹽量要低些。廣西北海紅樹林基地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經國家林業局國家計委批准成立的一個紅樹林育苗、紅樹林保護、紅樹林宣傳、紅樹林科研的一個基地。
  • 資源君問答:神奇的紅樹林
    由於紅樹林生長的海岸環境風浪大,土壤泥濘鬆軟且厭氧,紅樹植物為能「立足」,發育出了功能各異的根系。 為抵抗海浪的衝擊,它們的支柱根從樹幹基部長出,牢牢抓住地面,形成了穩固的支架,使得紅樹林在風浪摧殘中屹立不倒;為呼吸到足夠的氧氣,紅樹植物讓部分根露出土壤,背地向上生長,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呼吸根」。
  • 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 為消除飢餓,保留人類末世希望而創建了種子庫的科學家,餓死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世界種子庫這個特殊的機構,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在我們地球野外環境下,很多植物尤其是農作物的品種都已經找不到了,它們有的是被人為滅絕,有的是因為物競天擇,適應不了現在的狀況而導致消亡。
  • 總是收集紫茉莉的種子,卻從來都沒有種過
    「【 紫茉莉 】紫茉莉科 >> 紫茉莉屬Mirabilis」小時候在農村過暑假,總能在牆角地頭見到一叢叢看起來貌不驚人的紫茉莉:小喇叭形的花朵,通常是紫紅色的,偶爾會有白色或是雜色,黃色最是少見;紫茉莉花落之後,結出一粒粒黑色的地雷形的種子
  • 英國「蒲公英」在中國留下合作的「種子」
    英國「蒲公英」在中國留下合作的「種子」     本報訊(記者周凱)幾乎每個到過上海世博會的遊客,都會為英國館的獨特造型而震撼。被稱為「種子聖殿」的英國館由6萬多根纖細的透明亞克力「觸鬚」組成,向外伸展、隨風搖曳,很多遊客親切地稱其為「蒲公英」。白天,每根長達7.5米的觸鬚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敞亮肅穆的空間感;到了晚上,「觸鬚」內含的光源會使整個展館散發出璀璨迷人的光影。每根「觸鬚」的頂端都嵌有不同種類、形態各異的植物種子。成千上萬顆種子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野生生物種子資源庫。
  • 科普解密|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由於生長在浪潮之間,如果紅樹種子成熟後馬上脫落入海,就會被洶湧的海浪捲走,從而失去生長繁殖的機會。於是,就像哺乳動物懷胎生娃一樣,紅樹林也是「胎生」。當紅樹植物在春、秋兩季完成開花結果後,果實並不急著落地發芽,而是繼續在母樹上生長,萌生出胚軸,胚軸成熟後才會離開母樹,散落到海灘上,當遇到適宜的環境,便會紮根發芽。惡劣的生存環境還賦予紅樹植物異常發達的根系。
  • 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追記倒在脫貧攻堅路上的第一書記唐乾
    作為項目監督的黎德棉,在公路項目開始建設後,不管颳風下雨,幾乎天天與唐乾在工地上跑,只為了把村主幹道建設得更好,為村裡的發展服好務。「15點38分!」黎德棉翻到那條通訊記錄。「當時,唐書記正在拍攝施工畫面,毫無徵兆地就往後側倒。」他眼疾手快,一把把唐乾摟住沒讓他倒地,隨後立即撥通了15點38分的那通急救電話。倒下的時候,是他們這一天在這條路上來回走的第四次,也是公路硬化施工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