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傑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
----這是鍾教授寫給他的學生們和這個世界最寶貴的財富。
「攀枝花市女幹部履職能力及幸福家庭建設培訓班」在上海復旦大學成功舉辦,為期5天的學習,讓婦女姐妹們獲益匪淺,其中鍾揚教授繪聲繪色的授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天妒英才,世事難料……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生命定格在了53歲。
鍾揚
鍾揚,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
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
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5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1979年-1984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本科
2002年-2005年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 Japan 博士研究生
2000年-現在 復旦大學 教授
9月25日上午,這位著名植物學家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因公出差的路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
據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綜合辦主任先夢涵介紹,鍾揚是在趕前往銀川的早班飛機路上出了意外。目前,學校方面已緊急派人前往內蒙古處理後事,並著手聯繫家人。
當意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鍾揚的同事、學生,無不感到惋惜、哀悼。在同事眼中,他勤奮,研究上富有創見,是真正的富有情懷之人。在學生眼中,他博學,幽默、樂觀,是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作為植物學家,鍾揚的一生幾乎都投身於此,他似乎總是不知疲倦,所做工作亦成就斐然。他是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博導,同時也是中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幹部,兼任西藏大學教授。
到復旦後的這十幾年,鍾揚也一直在東西部之間穿梭。他常年工作在高原,在西藏行路逾10萬公裡,採集了無數珍貴的種子樣本。而在上海臨港海濱,他種下了一片紅樹林,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們。
近日他還在「一席」上演講《種子方舟》,講述了自己通過收集一顆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來造福蒼生的追求和故事。
種子方舟|鍾揚的《播種未來》向53歲植物學家鍾揚致敬!
正是一個向植物科學攀登的黃金年齡,卻天妒英才!
曾援藏16年,他卻倒在了為人類尋覓種子的路上!
但願天堂裡沒有車來車往!
過去很多年,鍾揚每個月都要從復旦校園離開,除了去西藏,另一個地點就是80公裡遠的南匯臨港,那裡有他和同事親手培植的紅樹林。
他說,這是自己「留給上海未來的禮物」,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們。
事實上,2000年來到上海,鍾揚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上海的海濱顯得「光禿禿」?他希望,未來人們提起國際大都市上海,也能想到這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為此他想到要引種紅樹林,讓上海的海邊,有一天也長滿茂密繁盛而綿延不絕的紅樹。
此前,人工栽種的紅樹林中,最北是在溫州,緯度更高的上海是否可能成功種植,這是很多人懷疑的。有同事聽到這個想法,立馬勸他,「不能瞎搞,這個搞不活的。」
但鍾揚從自己的研究出發,認定這是可行的。2005年開始,他開始向上海市科委申報課題,申報了三次才通過。
2007年10月底,課題組用從珠海運回了12種紅樹的幼苗,兩三天後,在上海南匯臨港落了根。但第二年的冬天,就遇上了罕見的冰凍災害,野兔也來啃食,第一年,鍾揚的紅樹林遭遇了滅頂之災。
他想盡辦法,第二年,新種的紅樹終於全部活了下來。為了防止野兔糟蹋紅樹葉和紅樹果,他和同事用網攔住了兔子。多年過去後,無瓣海桑、秋茄、桐花樹、老鼠簕這四種紅樹已經基本適應了上海的氣候,能夠正常地生長和繁殖,即使在冬天,它們不需要大棚也能存活。
曾令鍾揚驚喜的是,第一年「貌似」死去的紅樹,第二年其實又「復活」了,葉子掉落,根卻仍在生長。2015年到訪這片試驗田,復旦的學生記者看到,最高的樹苗已經高出地面兩米多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寓意,人和樹都要堅持下去。」鍾揚說。
附: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
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微電影《播種未來》記錄鍾揚教授在西藏進行植物學研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