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雖然不在了,但他留下了希望的種子!「鍾揚的紅樹林」將亮相工...

2021-01-09 東方網

  原標題:老師雖然不在了,但他留下了希望的種子!「鍾揚的紅樹林」將亮相工博會

  來到上海東南角的臨港新城,在南匯嘴觀海公園西面一大片蘆葦蕩的溼地之中,可以看到50畝的鐘揚紅樹林臨港基地,目前已經重新引種了各類紅樹種苗近20畝。穿過田壟和泥地,就能看到一壟壟整整齊齊的小樹苗。和其它「野蠻生長」的各色植物不同,它們被小心呵護著,像是保育箱中剛出生的嬰兒。桐花樹、秋茄、無瓣海桑……它們有個共同的名稱「紅樹」,原本生在熱帶,如今在這裡生長繁衍,綠油油一片,長勢喜人。

圖說:鍾揚紅樹林臨港基地來源/復旦大學(下同)

  這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生前所引種。2007年,他和團隊就開始引種紅樹。他離世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陳浩明、南蓬副教授和鍾揚生前助手經佐琴也從未停止過努力,紅樹北移的希望始終在被接續。十年培育,紅樹的第三代幼苗已基本適應上海冬天的低溫,正茁壯成長,並將亮相2018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圖說:南蓬副教授正在做實驗

  「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鍾揚曾這樣說,如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團隊正在繼承鍾揚的事業,在上海擴大面積引種紅樹。

  「別看剩下的不多,其實很不容易。」面對著曾經保留下來的兩壟小樹苗,曾是鍾揚助手的經佐琴說。如果砍開樹幹,其中含有豐富的單寧很快就被氧化,變成火紅色,紅樹因此而得名。十多年前,他們接觸到紅樹,是因為鍾揚的一個創新想法。鍾揚曾說,繁盛的紅樹林是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

圖說:經佐琴老師正在整理植物標本

  「海岸衛士」「海上森林」……紅樹林並非浪得虛名。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在印度尼西亞海嘯時,紅樹就在保護堤岸中立下大功,大大降低了沿岸的受災損失。在它們紮根的灘涂,能夠形成特殊的生態系統,養活各種各樣的底棲動物。深圳、海南的沿海,長成紅樹林的地方,蝦蟹產量大大提高。吸附氮磷鉀,淨化海水和空氣,只要有紅樹林在,近海的富營養化汙染也能得到大大緩解。

  然而,紅樹畢竟是熱帶植物,要在較高緯度的上海種植談何容易?鍾揚決定做第一個捅窗戶紙的人。他發現上海曾有過紅樹林,二十幾萬年前的化石就是證據,更何況,氣候正在變暖,海水溫度升高,植物對環境也有很強的適應性。沒想到,這個「奇思妙想」的課題申報了三年,最後成功了。

  2007年,鍾揚課題組用卡車從廣東珠海運回了包括秋茄、桐花樹、白骨壤、無瓣海桑、老鼠簕、木欖、拉關木7種真紅樹,黃槿、海杧果、銀葉樹3種半紅樹,總共10種紅樹實生苗12000株,採用地栽方式在上海臨港新城(30°53'N)種下,這是上海的最南端,但還是比原有紅樹分布界限北移了近3°。

圖說:無瓣海桑

  嚴寒、颱風,這個紅樹的試驗基地歷經風雨。去年,鍾揚意外離世,項目也因為資金和土地的缺乏而面臨中斷的危險。幾番思量,南蓬和經佐琴兩位老師決定長長久久地把這項未竟的事業繼續下去。「鍾老師雖然不在了,但他把希望留給我們,一定要守好,要守住。」她們信心滿滿,花上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也要把樹種活,「遲早有一天,紅樹能長到溫室外面去,長到自然的灘涂上,長成一片自我更新的紅樹林。到時候,除了表觀遺傳學的變化,其與抗寒抗凍相關的基因上發生的改變也將具有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

  今年夏天,浦東新區臨港新城鎮政府、臨港港城集團主動提出為紅樹林育苗基地提供土地和資金支持,鍾揚紅樹基金也募得不少錢,這為後續篩選並保存更適應上海氣候的紅樹植物進行引種試驗和種苗培育提供了保障。

  南蓬和經佐琴希望,等她們都退休了、幹不動了,還能有年輕的團隊把種活紅樹的希望延續下去,代代相傳,直到把希望變成現實。到時候,上海的海灘也能長成一片片茂密的紅樹林,再提起上海,人們會毫不吝嗇地稱讚其為「美麗的海濱城市」。

相關焦點

  • 悼念▕ 他為上海留下了唯一的紅樹林,卻倒在了為人類收集種子的路上……
    作為植物學家,鍾揚的一生幾乎都投身於此,他似乎總是不知疲倦,所做工作亦成就斐然。他是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博導,同時也是中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幹部,兼任西藏大學教授。到復旦後的這十幾年,鍾揚也一直在東西部之間穿梭。他常年工作在高原,在西藏行路逾10萬公裡,採集了無數珍貴的種子樣本。而在上海臨港海濱,他種下了一片紅樹林,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們。
  • 燃儘自己生命 播下未來種子 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圖說:鍾揚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的辦公室復旦大學供圖  「不希望是真的!」鍾揚教授逝世的消息一傳開,整個復旦校園沉浸在哀傷中。他踐行著這樣的信念,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9月25日,53歲的他如同一顆種子回歸大地,而他留下的千萬顆種子終將綻放新生。  永遠都在援藏的路上  2015年,因為長期高強度工作,鍾揚突發腦溢血,幸好被及時發現送醫。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出院後,鍾揚仿佛按了加速鍵,更加爭分奪秒。不少人這樣評價鍾揚,他用53歲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歲都做不完的事。「我有一種緊迫感,希望老天再給我10年時間,我還要去西藏,還要帶學生」,他總是這樣對妻子說。  離開ICU剛半年,他又進藏了。開始不敢坐飛機,就輾轉坐火車。怕在家人那裡「落埋怨」,就偷偷一個人行動。回來後,他驚喜又炫耀地對人說:看吧,我沒事哎!
  • 一雙腳一顆種子,他踏萬水千山,走生命之巔只為追尋珍稀植物種子
    復旦教授鍾揚的這句話詮釋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一生:科研道路上堅持不懈,跋山涉水做植物學研究;黨員使命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心為公;教學工作中竭心盡力,以育種之心育人彰顯先生之風。他用雙腳踏過青藏大地,踏過祖國山川,他愛民如子,辛勤播種,他創造了中國植物種子領域從無到有。從教30餘年,16年援藏,10年引進紅樹......
  • 藏族植物學博士追憶老師鍾揚:「他一輩子都在趕時間」
    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他都一直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讓他們紮根西藏。他的同事兼好友楊亞軍懷念他時說,他就像一顆流星,那麼激烈地燃燒自己,短暫卻璀璨。生命的綻放和枯萎只有短短53年,但他一直在努力播種,而留下的每一粒種子都會在未來生根發芽。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周甜  「打開遮光板,調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飛機即將下降,熟悉的播報聲在耳旁響起。
  • 追憶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那個為人類尋覓種子的人,那個為未來保存希望的人
    復旦大學鍾揚教授,是那個曾經說過,要給100年後的上海留下一片紅樹林,在上海造出一道美麗的海岸線的人。
  • 緬懷植物學家鍾揚:一個心懷家國的「善夢者」
    圖片說明:鍾揚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  工作日記《藏北的窗》中,鍾揚曾有這樣一段記錄,足見住宿條件之艱辛:「半夜,一陣胸悶將我從睡夢中驚醒。我急忙喚醒同屋的博士生老王,說『開點窗吧』,他應聲起床。  「他做的很多工作,很難量化。」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楚永全看來,無論是去西藏收集種子,還是在上海海邊種植紅樹林,鍾揚都是出於理想,而非私心,「不計眼前的功利。」  他回憶,鍾揚擔任復旦研究生院院長時,從沒有為自己的學科,為自己的學院爭取過任何特殊資源。
  • 「探界者」鍾揚:在青藏高原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
    儘管鍾揚對生活品質不講究,但對於「種子」卻一點也不將就。為了自己的「種子事業」,他的足跡延伸到了植物學家的「無人區」——西藏。從他到復旦大學的第二年,鍾揚就開始主動到西藏採集種子。2009年,鍾揚正式成為中組部援藏幹部。據統計,在這十幾年間,他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佔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 「科學怪人」辭官記——鍾揚的名利觀
    鍾揚生前講述和同事、親友回憶的這些故事,展示的是一位一線科研工作者和人民教師的「精神珠峰」,也是一位共產黨員為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奮鬥到生命最後一息的生命豐碑。讓我們從一個個有溫度的小故事中,走近鍾揚的「種子夢」,感受他的科學家精神,讀懂這位共產黨人對國家的深沉摯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 憶鍾揚:用生命播種未來的植物學家
    復旦大學提供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12月13日報導:當師生們再次回憶起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時,他生前指導的藏族學生邊珍眼眶還是忍不住溼潤了,她激動地說:「鍾老師就像一位父親,除了教學問,更多地教會我們如何做人,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堅持追求夢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卻會一直鼓勵我們不斷前行,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 援藏教師鍾揚:追尋生命高度 播種科學未來(圖)
    十五年櫛風沐雨,他卻說,「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所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鍾揚說,援藏,不僅僅是奉獻,更是探尋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 連線新知識,認識紅樹林
    本次直播連線邀請了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葦(以下稱呼為張工)、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鮑錕山老師和郭程軒老師參與。三位嘉賓分別以「湛江紅樹林溼地資源及其保護措施」「紅樹林溼地與海平面上升」以及「認識紅樹林」為主題進行介紹。
  • 種子為何能「定時」發芽?小小研究員問題多,答案就在普陀攜手打造...
    「為什麼我家的酸奶和別人家的酸奶味道不一樣?為什麼種子不用定鬧鐘就知道自己該發芽了呢……」在一場科創之旅中,亞東中學的12位小研究員找到了答案。11月11日-18日,上海援藏亞東小組組織亞東中學鍾揚種子實驗室6個課題小組共12名學生遠赴上海,開啟了為期8天的「2020上海科創研學營活動」。
  • 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紅樹林由紅樹科植物構成,這些植物富含「神奇」的單寧酸,一旦刮開樹皮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迅速氧化成紅色。紅樹林是「胎生」?這真是一個大自然的奇特現象。當紅樹植物開花結果後,種子可以在樹上的果實中萌芽長成小苗,然後再脫離母株,墜落於淤泥中發育生長,這是海邊潮間帶不穩定且惡劣的環境決定的。
  • 世界海洋日,認識紅樹林
    這次海洋日的主題,在咱們國內被定為「保護紅樹林」。紅樹林長什麼樣,我在文稿裡放了一張圖,你一看就知道了。這個主題就很奇怪了。你想,我們一般說保護海洋,通常會說,保護海洋的整個生態系統,比如拒絕工業排放,或者減少白色塑料汙染。為什麼這一次,要把紅樹林這種植物,單拿出來說事呢?我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一下我們得到上《如何培養親近自然的孩子》的課程主理人,徐佳老師。
  • 世界海洋日丨明明是綠色的,紅樹林為何叫紅樹林?
    紅樹林是「胎生」?  這真是一個大自然的奇特現象。當紅樹植物開花結果後,種子可以在樹上的果實中萌芽長成小苗,然後再脫離母株,墜落於淤泥中發育生長,這是海邊潮間帶不穩定且惡劣的環境決定的。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種子裡還富含營養物質,補充了種子可能在海上漂流過程中的消耗。
  • 廣東陽江海陵島,不只有碧海銀沙,還有一片美麗的紅樹林
    退潮的時候,又會暴露整個,恢復紅樹林形象,就像「海底森林」。舉目遠望,似乎是樹幹、樹枝和樹根看不見盡頭的綠色海洋。溼地公園、棧道、上圖所示的小動物、小魚、螃蟹數不勝數,偽裝得非常出色,不仔細觀察就很難發現的小動物隨處可見。
  • 科普 | 探索植物世界——紅樹林的秘密
    為什麼同一種樹的葉子會長的不一樣?「老鼠簕」為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秋茄」是因為它的種子長得像茄子嗎?別著急,精彩的還在後頭呢!由於海陸交界處的生存環境非常特殊,受到間歇性的風浪衝刷和潮水浸漬、高鹽、缺氧等,因此,紅樹林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特徵來適應這種特殊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