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教師鍾揚:追尋生命高度 播種科學未來(圖)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援藏教師鍾揚在青藏高原上科考時留影。鍾揚供圖

  鍾揚,復旦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一名工作在青藏高原的生物學家,一名來自上海的援藏教師。十五年中,他培養出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為西藏大學培養的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如今已成為了教授,其高端人才培養「造血」模式也成功複製到了其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

  十五年間,他為國家和上海的種子庫,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四千萬顆種子,儲存下了綿延後世豐富的「基因」寶藏。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幫助西藏建立起的科研「地方隊」,成為西藏自治區第一位長江特聘教授,培養出了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已在進化生物學等研究方面,與日本、歐美鼎足而立。

  十五年櫛風沐雨,他卻說,「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所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鍾揚說,援藏,不僅僅是奉獻,更是探尋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走進西藏盤點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雪域高原的美,沒有親身走進,一般人無法體會。那裡不僅有著純淨如洗的藍天、高峻肅穆的雪山和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水,更有著漫天的黃沙、缺氧的高原、渺無人煙的空曠和對人類極限的無窮挑戰。

  而在鍾揚的眼裡,這才是那片土地令人神往的地方。

  為盤點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尋找一種高端人才培養的援藏新模式,他一次又一次地走進西藏,走進那些最偏遠、最荒涼、最艱苦的地方。一去就是十五年。

  2001年,鍾揚主動請纓來到這片土地,尋找青藏高原的生物進化的軌跡。因為他堅信,一個基因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希望,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從阿里無人區到滾滾流淌的雅魯藏布江邊。不管多麼危險,只要能對研究有幫助,他都會去。十五年間,他已走了超過四十萬公裡的路程。

  青藏高原有著2000種特有植物,「可西藏的植物資源從來沒有進行過徹底盤點,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種子資源庫中,也沒有西藏地區的植物種子。」

  鍾揚告訴記者,要盤點清楚這些生物「家底」卻並非易事,僅收集種子樣本一項,一年就至少要收集600個,而且每一個樣本都要收集5000顆種子,不同的樣本種群所在地相隔的直線距離還不能少於50公裡。按此計算,鍾揚一年至少行走3萬公裡。

  「科學研究嘛,本身就是對人類的挑戰。」高原反應差不多有十七種,十三年間每一次準備出發的水和食物時都會說:「我們也不能因為高原反應就怕了是吧?」

  死麵餅子加些涼菜和午餐肉,這些是鍾楊的野外佳餚,艱險的盤山路上,過往的車輛一不小心就會衝出路基,掉下懸崖;沒有水,就不洗臉;沒有旅店,就裹著大衣睡在車上,大雨、冰雹從天而降,只得貓在山窩子裡……

  為盤點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帶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走進西藏,走進那些最偏遠、最荒涼、最艱苦的地方。他和學生一起,花了整整3年時間,將全世界僅存的、在西藏的這3萬多棵巨柏都登記在冊。

鍾揚盤點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鍾揚供圖

  為了收集海拔4000米以上的香柏。鍾揚前往珠峰大本營,高速公路到了盡頭,就走搓板路。沒地住宿就睡連藏民也不住的、犛牛皮搭建的帳篷。因為嚴重缺氧,帳內的煤油燈根本點不亮,加了更易燃的酒精,也勉強只燃了一分鐘。蓋著三床被子仍然冷得瑟瑟發抖,幾乎不能合眼。而這樣難熬的夜晚鐘揚已數不清度過了多少個。

  走進西藏尋找高端人才培養援藏新模式

  走進西藏,鍾揚還為尋找一種高端人才培養的援藏新模式。高原植物學人才的培養不僅僅在課堂,也在雪山腳下,在荊棘叢中。「把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藏族學生心中,留下一支科研團隊,西藏的生態研究才能走得更遠。」鍾揚開始尋找合適的「博士徒弟」。

  「植物學研究必須走出課堂,走向野外。在探索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比天天待在課堂要有效率得多了。」十幾年來,從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底,從阿里無人區到雅魯藏布江邊,不管多麼危險,高原反應多麼嚴重,只要對研究有幫助,鍾揚就身體力行地帶學生到野外去。

  他所有的學生都吃過他做的飯,一半以上的學生在他宿舍住過。扎西次仁是鍾揚在復旦指導的一個藏族植物學博士生。2008年,在鍾揚的指導下,扎西次仁從復旦大學畢業,成為西藏大學理學院第一個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

  「世界上有多少玲瓏的花兒,出沒於雕梁畫棟;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羅花,在高山礫石間綻放……」這首著名的藏語詩是鍾揚為祝賀扎西次仁完成論文時特別為他朗誦的。一首詩念完,年輕人已經溼了眼眶。

  很少有人知道,鍾揚的隨身聽裡,錄著滿滿的藏語學習資料。他說,「我要一直保持熱愛學習的狀態,現在我已經能聽懂四分之一了!」

  在西藏大學,鍾揚招研究生,最重興趣,喜歡做植物學研究才會招。就這樣,他帶出了藏族的第一個植物學博士,也帶出了哈薩克族的第一個植物學博士。

  而今鍾揚的高端人才培養「造血」模式也成功複製到了其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他帶出的第一個哈薩克族植物學博士已開始嶄露頭角。

  堅持夢想、無畏艱險。終有一天,夢想之花會在他們的腳下開放。在他眼中,當地學生熟悉地形,了解當地生物分布,如果受到良好的科研訓練,完全可以做出成果。令鍾揚欣慰的是,去年6月,西藏大學第一批7位生物學研究生畢業,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留在西藏工作。

  「因為國家需要、人類需要這些種子。做我們這些基礎性研究的,心裡想的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鍾揚的聲音不大卻是那麼擲地有聲。在「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

  「十年磨一劍,不敢試鋒芒。我想在西藏繼續幹下去,做得更多,」鍾揚說。雖已是幾年前的往事,可他依舊記得清晰,更早已付諸筆端:「窗戶掉下去的第二天清晨,隊伍重新啟程,車開了回頭看,熟悉的土牆,掛滿經幡的瑪尼旗杆,旅館老闆一家子揮舞告別的手臂……那後面,一縷晨光正巧投進洞開的窗口,心頭頓時湧起暖意。」

在西藏考察,鍾揚(左)採集植物的樣本。鍾揚供圖

  走進西藏去完成那個遙遠的夢想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種子殿堂令人震撼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40%的種子都是鍾揚提供的。在國家和上海的種子庫中,鍾揚和他的團隊已經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四千萬顆種子,這些種子很多被存放在冰庫裡,可以存放100至400年不等。

  「這些種子可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才能發揮作用、造福人類。生物學就是這樣的一門學科,我們所做的可能就是一天到晚採種子,眼前沒有任何經濟效益,一輩子也不一定能看到光明。」鍾揚說。

  他為國家和上海的種子庫儲存下了綿延後世的、豐富的「基因」寶藏。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幫助西藏建立起的科研「地方隊」已在進化生物學等研究方面,與日本、歐美鼎足而立。

  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這樣評價鍾揚:懷著對藏族學子成長成才的滿腔赤誠,義無反顧奔赴西部邊陲,撒播科學良種,收集上千種植物的四千萬顆種子,造就了西藏高端生物學科研團隊,令人欽佩。

  十幾年往返上海西藏兩地,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山上奔波探查,個子高大的鐘揚教授,如今每分鐘心跳只有44下。今年5月,他大病一場。但他一邊休養,一邊籌劃著明年在西藏的考察任務,仍然堅持著那個遙遠的夢想。

  雪域高原,藍天下矗立著一個播種未來的高大身影。陽光照射,閃耀著金色的光輝。

  曾有人問鍾揚,如果不去西藏,留在上海專心搞研究發論文,是否有更多成就。「也許是吧」,他答得坦率,卻並不後悔。在復旦大學先進黨員報告會上,他用自己對高山雪蓮的熱愛,來完整回答:「先鋒者為成功者奠定了基礎,它們在生命的高度上應該是一致的。這就是生長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山雪蓮給我的人生啟示。」(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延兵)

相關焦點

  • 憶鍾揚:用生命播種未來的植物學家
    復旦大學提供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12月13日報導:當師生們再次回憶起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時,他生前指導的藏族學生邊珍眼眶還是忍不住溼潤了,她激動地說:「鍾老師就像一位父親,除了教學問,更多地教會我們如何做人,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堅持追求夢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卻會一直鼓勵我們不斷前行,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 燃儘自己生命 播下未來種子 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原標題:中國夢·申城美丨燃儘自己生命播下未來種子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10月11日,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作出《關於開展向鍾揚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13日下午,復旦校黨委舉行學習鍾揚同志先進事跡大會,號召全校黨員、幹部和師生向鍾揚同志學習。
  • 「科學怪人」辭官記——鍾揚的名利觀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題:「科學怪人」辭官記——鍾揚的名利觀編者的話:從今日起,連續5天,我們每天播發著名植物學家、已故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故事。16年如一日,堅持援藏事業;4000萬顆種子,填補種質資源空白。
  • 「探界者」鍾揚:在青藏高原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
    植物學家、科普達人、援藏幹部、教育專家……哪一個身份都可以以一種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現,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英雄」少年「這是我所經歷的1979年高考:全省錄取率不到4%,我所在班級80%的同學是農村戶口
  • 藏族植物學博士追憶老師鍾揚:「他一輩子都在趕時間」
    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他都一直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讓他們紮根西藏。他的同事兼好友楊亞軍懷念他時說,他就像一顆流星,那麼激烈地燃燒自己,短暫卻璀璨。生命的綻放和枯萎只有短短53年,但他一直在努力播種,而留下的每一粒種子都會在未來生根發芽。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周甜  「打開遮光板,調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飛機即將下降,熟悉的播報聲在耳旁響起。
  • 一雙腳一顆種子,他踏萬水千山,走生命之巔只為追尋珍稀植物種子
    復旦教授鍾揚的這句話詮釋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一生:科研道路上堅持不懈,跋山涉水做植物學研究;黨員使命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心為公;教學工作中竭心盡力,以育種之心育人彰顯先生之風。他用雙腳踏過青藏大地,踏過祖國山川,他愛民如子,辛勤播種,他創造了中國植物種子領域從無到有。從教30餘年,16年援藏,10年引進紅樹......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誰曾想,這個無線電專業畢業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而與植物結緣;又因心懷為國育才之夢,2000年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教,從此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2013年7月,鍾揚在西藏日喀則採樣路上。   馮 艾攝  植物學中,也有「領土」。「晚清時期中國貧窮落後,英國人先後來華採集了幾萬顆種子、2000多種珍稀植物。」
  • 追憶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那個為人類尋覓種子的人,那個為未來保存希望的人
    與鍾揚同年被引進到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寶榮告訴記者,鍾揚做完這個決定沒多久,就又坐著飛機出差,又去西藏了。今年,他又有一名藏族博士生畢業了。遵從內心,聰明而有大智慧      1979年,鍾揚初中剛畢業,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當時,他的父親任湖北省高招辦主任。
  • 緬懷植物學家鍾揚:一個心懷家國的「善夢者」
    懷念時,很多人援引鍾揚生前說一句話: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的確如此,世界上有夢想的人很多,但是能夠把種種夢想付諸實踐,並追尋到底的人並不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助理趙斌說。  鍾揚回答說,「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要從小培養的,現在讓他們多一點興趣,說不定今後就多出幾個科學家。」  凌晨三點的鬧鐘  看起來不知疲倦的鐘揚,始終在和時間賽跑。
  • 教育·人物:援藏教師李鵬的教學試驗(圖)
    北京援藏教師李鵬和學生們。受訪者供圖  拉薩的4月,雲朵稀稀落落地飄在空中,太陽曬得人喘不過氣來。  這是33歲的數學教師李鵬援藏的第9個月,他來自北京市東鐵營一中。1米7個頭的他穿著一件藍色衝鋒衣,頭髮稍有些凌亂,臉龐也泛出高原特有的黝黑色。  在拉薩市北京實驗中學多位校領導的介紹中,李鵬的名字,已成為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數學教學的一個符號。  在這個連走路和呼吸都要放慢節奏的城市,藏族少年的數學成績也比北京慢出一大截。
  • 「鍾揚的紅樹林」將亮相工...
    「鍾揚的紅樹林」將亮相工博會  來到上海東南角的臨港新城,在南匯嘴觀海公園西面一大片蘆葦蕩的溼地之中,可以看到50畝的鐘揚紅樹林臨港基地,目前已經重新引種了各類紅樹種苗近20畝。穿過田壟和泥地,就能看到一壟壟整整齊齊的小樹苗。和其它「野蠻生長」的各色植物不同,它們被小心呵護著,像是保育箱中剛出生的嬰兒。
  • 廣東智力援藏、產業援藏等 合作項目籤約
    據悉,本次對接會共籤約智力援藏、產業援藏、旅遊援藏等16個合作項目。其中,林芝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佛山高新技術區籤訂結對共建合作協議,兩區將加強人才培養和交流,促進兩地企業及行業協會之間建立對口協作關係,建立優勢互補、產業對接、技術合作、信息互通機制。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②:教育援藏,星星之火點亮雪域高原教育之光
    吳堅曲達話語中充滿了對援藏工作組無限感激。據介紹,像夏嘎完小一樣,秋木鄉中心小學的教師和學生在援藏工作組的幫助下也告別寒冬「過暖冬」。而與此同時,濰坊第六批援藏工作組還帶動地方投入931萬元,為拉布普鄉中心小學、仁堆鄉中心小學、卡孜鄉中心小學、熱當鄉中心小學等四所小學進行了空氣源熱泵取暖改造,效果良好。
  • 援藏幹部王詩龍:用愛點亮雪域高原上的教育之光
    編者按:我們常常用蠟燭比喻教師,因為蠟燭既沒有煙火的璀璨,又沒有太陽的炙熱,但它卻捨得燃燒自己溫暖他人。2017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3個教師節,煙臺大眾網開設「靜靜的燭光」系列專欄,我們將走近一線教師以及援藏隊伍中的教育工作者,通過質樸的筆觸、感性的鏡頭,忠實記錄下他們的教育人生,感悟他們的教育情懷。
  • 湖南日報要聞頭條丨瀏陽援藏幹部伍國強:援藏養蜂,漸入佳境
    伍國強,我省派駐貢嘎縣短期援藏隊的農牧業技術推廣專家、瀏陽市農業農村局幹部。今年是他第5次短期援藏。2019年,他獲評「最美支邊人」「中國好人」(敬業奉獻類)。 這次援藏伍國強於4月30日到達貢嘎,為期半年。
  • 「民生援藏」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同時,惠州援藏工作組提前謀劃「十四五」援藏項目,爭取為朗縣落實一批惠民生、效益優的「十四五」援藏項目,為朗縣築牢美好生活根基。 上報32個省規劃援藏項目,民生類佔比超85%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新時代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惠州援藏工作就是這麼做的,把大量的資金、精力投入到民生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