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張家界1月6日訊(通訊員 寧奎)深冬,慈利縣通津浦鎮泗虎坪村,這個山溝裡的小村莊機器聲轟鳴,山谷間迴響不斷。
轟鳴聲來自於一條進村1.2公裡的公路建設現場,工人們甚少交談,反覆對施工質量進行查看,似乎在打造一個藝術品。
進村公路400米處的拐角,是慈利縣審計局駐泗虎坪村第一書記唐乾,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地方。這條1.2公裡的拓寬道路完成後,將大大化解因道路狹窄導致的經常性擁堵,極大優化村裡的生產生活需求。
「唐書記走了,我們要以他的標準,最高質量完成這項工程。」村監委會主任黎德棉帶著記者走在已經基本完工的公路上,感受那份帶領全體村民奔向全面小康沉甸甸的使命與責任。
「脫貧致富路,容不得半點馬虎」
「唐書記,走了。」2020年12月8日,泗虎坪村村民沒有等來奇蹟。這個帶領他們走向致富路的好書記,徹底離開了他們。
這一天,村民們爭相報名,前往縣城弔唁。
「唐書記倒在了我懷裡。」黎德棉一直記得12月2日下午,他和唐乾在村部吃過中飯,未作休息,繼續到進村公路的工地上監工。一路上,兩人邊走,邊查看施工的細節問題,有不到位的地方,當即向施工負責人要求改正,並在他們需要時搭把手。
「這是一條脫貧致富路,是一條造福子孫後代的路,容不得半點馬虎。」黎德棉說,道路施工以來,唐乾不知道將這句話跟施工方說了多少遍。作為項目監督的黎德棉,在公路項目開始建設後,不管颳風下雨,幾乎天天與唐乾在工地上跑,只為了把村主幹道建設得更好,為村裡的發展服好務。
「15點38分!」黎德棉翻到那條通訊記錄。「當時,唐書記正在拍攝施工畫面,毫無徵兆地就往後側倒。」他眼疾手快,一把把唐乾摟住沒讓他倒地,隨後立即撥通了15點38分的那通急救電話。倒下的時候,是他們這一天在這條路上來回走的第四次,也是公路硬化施工的第一天。
一個星期的搶救,終究沒留住兢兢業業奮鬥在脫貧前線的唐乾。
在悼念唐書記時,黎德棉向他保證,一定繼承他的遺願,保質保量把這條致富路完成,打通泗虎坪村的發展瓶頸。於是,他每天天一亮,就來回走在這1.2公裡的公路上,把機器與車輛的轟鳴當做前進的鼓點,「感覺我繼續和唐書記走在這條路上,憧憬著泗虎坪村的未來發展之路。」
「一直想著要感謝他,現在卻沒機會了」
「趙建、蔣世國兩戶都發放了母牛,均寄養在別人家。目前,長勢很好。」「兜底貧困戶李保坤隨孫女一起生活,有兒媳照料。無法從事生產,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李經建家近期廚廁升級……」
唐乾留下的扶貧日誌,停留在11月30日。當天,他全天在公路現場監督施工,而此前的一個星期,他連續走訪了6位貧困戶。
「2019年8月27日,唐乾來到村裡的第一天,為了熟悉情況,步行繞著村子走了三四個小時。」村支部書記李新民一開始就認為,新來的唐書記是個「狠人」,半個月內就把52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半年走遍全村364戶人家。
一滴滴眼淚,一份份真情。在泗虎坪村採訪,村民對他的離去至今無法釋懷,似乎他的來訪就在昨日。
「唐書記對待群眾,沒說的!」貧困戶李經賢因兒子過世,70多歲的兩老曾整日以淚洗面。聽聞老人的情況,唐乾一有時間就上門勸導兩人放寬心,為他們辦理了五保,給腿腳不便的李經賢申請了一個輪椅,方便他出行。
貧困戶趙群勇因村民間的矛盾,屢次與別人鬧不愉快。唐乾三番五次做其工作,平息了矛盾。趙群勇在他的引導與幫助下,承包了幾畝魚塘,目前效益不錯,「一直想著要感謝他,現在卻沒機會了。」
「欠了他的,茶都沒喝過一杯。」貧困戶卓菊香說,生產最緊張的時候,他送來耕田機、打米機,解了燃眉之急,有什麼問題向唐書記提,都會想方設法幫忙解決,「去跳廣場舞,見到我都要叮囑路上小心,只可惜就這麼走了。」
「沿著他的腳步,繼續前進」
在泗虎坪村的杜仲基地,經過一年的生長,當初的杜仲苗已經有一人多高。待產業成熟後,基地一年收益將有上百萬元。
泗虎坪沒有產業,到村不久後,唐乾就上下奔波,為村裡引進了200畝杜仲基地,同時套種大三紅蜜柚,為村裡種下一個「綠色銀行」,並主導成立了一個合作社。200畝基地第一年就為村裡帶來了收益:村集體收入超過5萬,支付務工費4萬元,貧困戶人均分紅200元。
「沿著他的腳步,繼續前進。」村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李新民說,在唐乾的努力下,村裡已經打造出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隊,繼續帶領群眾奔向致富路。
李新民告訴記者,泗虎坪村以前是個基層組織渙散村,村裡召開黨員大會,30個黨員最多能到一半,最少只有七八個,還得發錢發物,「達不到半數,要議定的事項只有在會場上一個個電話對接。」
唐乾到村後,與黨員一個個談心,將每月的12日定為主題黨日,帶頭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召開「屋場會」進行精神宣講,成立以黨員為主的班子管理專業合作社……一系列措施,讓村黨組織建設與戰鬥力越來越強。
大學生李召輝與李貴霞補充進入村支兩委班子,年輕化的班子在唐乾的帶領下朝氣蓬勃,各項工作越理越順;79歲的老黨員李習銀原本對村裡與黨組織活動並不熱衷,而今每次村裡召開黨員會議,他總是第一個到,並力所能及地參加村裡的義務勞動;護林員趙建工作上遇到難題,想打退堂鼓,在唐乾的幫助下,問題順利解決,讓他堅定了繼續工作的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唐乾轉送給大學生村官李召輝的詩句,既是勉勵他,也體現出自己主動出戰扶貧一線的決心與毅力。
斯人已逝,風骨永存。
如今,進村公路修通了,扶貧產業起來了,基層組織強化了。而唐乾自己,卻倒在了他決心奮鬥的這片土地,與青山融為一體,默默見證著脫貧攻堅戰役的全面勝利,見證著泗虎坪村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