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城縣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8億元,建成產業扶貧基地713個,帶動3萬戶貧困戶增收。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通訊員 劉建平 攝)
在疫情肆虐之時,他們用堅守與擔當,帶給我們光亮;他們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9月21日,他們作為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代表,在人們充滿敬意的目光中,進入會場,戴上大紅花,從省領導手中接過獎章、證書、獎牌。走出會場,他們步履匆匆,滿懷對綠色發展的期盼,奔向武陵山,奔向大別山,奔向幕阜山,奔向脫貧攻堅的戰場。
通山縣楊芳林鄉黨委書記熊美萍
發動各方力量 鞏固脫貧成果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孔帆升
9月21日一大早,熊美萍和受表彰的先進代表一起步入會場。
會場大屏幕,滾動播放著戰「疫」宣傳片。「我們的制度優勢在這次戰『疫』中充分體現!」熊美萍感嘆。
熊美萍是通山縣楊芳林鄉黨委書記。今年除夕之夜,她召集全鄉黨員幹部開會,緊急叫停過年休假,啟動24小時值班。會議後,該鄉就封控了前往崇陽的道路,連夜排查從武漢、黃岡等地返鄉人員。
早行動贏得主動。該鄉9個村1個社區、89個村灣、2.15萬餘人口,未出現一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楊芳林鄉成為「無疫」鄉鎮。
在熊美萍看來,表彰只是一個起點,成績只代表過去,更重要的是傳承抗疫精神,把過硬的工作作風延續下去。
楊芳林鄉是通山縣的生態水源保護地,發展產業受到諸多限制。「保護不等於不發展,兩者並非是對立的。」熊美萍介紹,全鄉已脫貧,更重的任務反而在後面,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把脫貧工作做深做細。
今年3月中旬以後,楊芳林鄉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通過多種方式為滯留在家的勞動力提供崗位。村裡的扶貧專崗,如保潔員、護林員等,儘量多地提供給貧困戶;鄉裡在外做海綿生意的老闆比較多,疫情期間,這些老闆為口罩生產企業供貨,效益還不錯,該鄉搶抓機遇,把符合要求的勞動力,點對點精準推薦給同鄉老闆。
「疫情防控,社會各方力量密切配合。脫貧攻堅,我們也要繼續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讓大家都參與進來。」熊美萍規劃工作重點。
該鄉有一些分散居住的五保戶,政府已為他們的生活提供資助,但一些鄉賢走訪後發現,五保戶也有強烈的精神需求。這些鄉賢老闆購買了一批液晶電視機,送到五保戶家裡。「我也參與了慰問贈送,看到老人們開心的笑容,真是感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細緻。」熊美萍說,脫貧是動態的過程,將繼續宣傳、發動鄉賢和社會愛心人士,讓他們也加入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成為政府力量的有益補充。
長陽縣漁峽口鎮黨委書記王鳳蘭
讓清江椪柑成 致富「金果果」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樊華
「專家說清江椪柑可以賣到5元一個,我們要積極對接、提高品質,爭取這一天早日到來。」在來漢參加抗疫表彰大會的路上,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黨委書記王鳳蘭還在思索產業發展。
漁峽口鎮是長陽的偏遠鄉鎮,山大人稀。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王鳳蘭帶領鎮村兩級幹部,將全鎮16個村、105個村民小組,劃分成186個管理單元,統籌聯村領導、包村幹部、駐村工作隊、村組幹部、網格員、村醫、警察,以及居住在本村的返鄉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員骨幹等共計372人,包保到戶、到人,織密疫情防控大網。
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群眾的生活必需品如何保障?該鎮指定5家超市、24家商店,按照每3天購買一次商品的運行模式,在長陽率先實行生活物資統一代購、配送到戶。
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清江椪柑晚熟品種春柑大面積上市。「春柑賣得好不好,關係著老百姓一年收成,也直接影響著貧困戶的脫貧成效。」
漁峽口鎮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清江椪柑的主產區,椪柑是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為核實滯銷春柑產量,王鳳蘭走村串戶,調查核實,掌握第一手資料;尋求上級部門支持,在長陽、宜昌、武漢等地開展扶貧「愛心捐」義購活動。
戰「疫」與搶收,雙線推進。為避免人員聚集,該鎮制定詳細操作流程,組織一家一戶、錯峰採摘春柑。有的貧困戶被隔離在外地,鎮政府和村幹部組成採摘小分隊,幫助他們採摘果子。該鎮開闢綠色通道,把一箱箱新鮮果實運出大山,讓春柑未因疫情減收。
「5個深度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不少村民還買了小轎車。他們希望道路再寬點,錯車時不用停車讓道。」王鳳蘭說,該鎮將不斷改善提升鄉村基礎設施,讓道路更暢通,村民出行更便捷。
眼下,王鳳蘭正在謀劃今年的清江椪柑節,以節會友,進一步擴大產品知名度。她表示,該鎮將夯實椪柑產業基礎,在做精、做細上謀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讓清江椪柑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五峯縣政府辦公室調研信息室主任王程
當好政策宣傳員 百姓服務員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樊華
「這是金燦燦的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面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90後小夥王程重複著這句話:「我只是抗疫戰場上的普通一員,做了我該做的事情。」
王程是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政府辦公室調研信息室主任。從1月24日起,他在縣疫情防控指揮部連續奮戰63天。根據工作安排,王程留守後方「大本營」,負責統計各鄉鎮上報的疫情信息,為疫情分析研判提供及時、準確的資料。他還要處理各類會議記錄紀要、匯報材料,編發《每日快報》等資料。
高強度的工作,容不得半點疏忽。最忙的時候,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錯過飯點,就吃泡麵對付一餐。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五峰地處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王程負責聯繫3戶貧困戶,定期上門服務。其中,陳師傅一家最讓他牽掛。
50多歲的陳師傅與一雙兒女相依為命,家裡只有2畝茶園。前幾年兒女小,家裡收入少,日子過得緊巴巴,陳師傅也變得意志消沉。王程多次來到陳家,宣傳扶貧政策,幫陳師傅加油打氣。聽說有就業機會,王程與當地村幹部商量,為他爭取到一個生態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如今,陳師傅每年收入超過5000元,兒子在廣東一家企業上班,女兒也走上工作崗位,日子越過越紅火。
「陳師傅把我當親人,總給我發視頻、圖片,讓我看他家的新變化。」王程發現,陳師傅有了精氣神兒,每天樂呵呵的,還熱衷村裡的公益事業。最近,王程入戶走訪,看到陳師傅在村裡義務修路。前段時間,陳師傅還主動加入防汛小分隊,參與抗洪救災。
「團結一心,其利斷金。」難忘的抗疫經歷,讓王程刻骨銘心,激勵他不斷前行。王程告訴記者,他即將奔赴縣融媒體中心新的工作崗位,會把黨的好政策傳播到大山裡的每個角落,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當好宣傳員、服務員。
來鳳縣興隆坳村脫貧攻堅「尖刀班」班長陳小民
200多戶貧困戶每月聯繫一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走上領獎臺的一刻,陳小民眼裡含著淚水。
「我只是做了職責範圍內的事,得到黨委政府的肯定,很激動,也非常慚愧。」9月21日,接受表彰現場,陳小民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小民是恩施州來鳳縣第二實驗小學教務處副主任、漫水鄉興隆坳村脫貧攻堅「尖刀班」班長。今年大年初一6點多,他匆忙收拾行李,驅車趕到村裡,召集扶貧「尖刀班」9個人一起開會。
「我們村是一個口子村,封控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和村委會、村民黨小組長、村醫、志願者等近50人,一直守到3月底。」陳小民說:「大家齊心協力,取得疫情防控的勝利。這份榮譽屬於所有人!」
2019年,興隆坳村全面脫貧。「各項大考我們都通過了,但鞏固脫貧成果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陳小民感嘆:「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跟著黨中央,依靠老百姓,沒有過不去的坎。」
疫情防控,黨組織就在身邊,黨員就在身邊。「脫貧攻堅也是一樣的,黨組織、黨員時刻都在我們身邊。」走出會場,陳小民想起村裡的羅姓貧困戶。
這是該村最後一個脫貧的貧困戶。羅女士聽力三級殘疾,丈夫早逝,孩子又在外地上大學。
結對幫扶中,羅女士非常信賴陳小民,經常把政策兜底發放的生活費都交給陳小民管理,委託他幫忙買米、買油。在陳小民的撮合下,去年12月份,羅女士重新組建家庭,開始養蜂、養豬。
「回去之後,我就去這家看看。看他們的產業發展得怎麼樣,看下她的身體健康狀況。」陳小民說。
陳小民的手機裡存著200多戶貧困戶的電話、微信。每個月,陳小民和同事都要把所有貧困戶走訪、聯繫一遍。
「這個月還剩下20多戶沒有聯繫到位。」陳小民說,「『尖刀班』就是要多走訪、多了解,對全村貧困戶家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像關心自己的家人一樣關心他們。」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關鍵。陳小民已在心中畫好「行動路線圖」。「貧困戶養一頭豬補助500元,養一頭牛補助1000元,種一畝紅苕補助200元……」他對各項政策爛熟於心:「產業政策一定要落實到人、到戶,把國家的政策用好、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