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爛漫——追記「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

2020-11-2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引子

  藏在小巷深處的炎陵縣委大院,在冬日的暖陽中,迎來了2020年的第一天。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已於2017年成功脫貧摘帽的炎陵縣,不敢有絲毫鬆懈。

  然而,剛剛告別的2019年歲末,巨大的悲痛像洶湧的波濤,撞擊著人們的心。

  就在2019年11月29日,炎陵脫貧攻堅的「一線總指揮」,株洲市政協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因多日勞累,驟然倒下,年僅56歲。

  新年快要到了,他卻再也不能率領戰友們一起衝鋒陷陣了。8年5個月零4天,他像一顆釘子釘在脫貧攻堅的陣地,拼盡了最後的力氣。

  河流、山風和草木,將悲傷的消息,傳遍這片紅土地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含淚痛挽:「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切盼燕歸來」。

  詩言志,燕銜泥。羅霄山下,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用生命兌現「脫貧功成,務必在我」的莊嚴承諾,倒在了走向勝利的號角聲中。

  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上篇

  壹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

  2019年11月29日,上午8時30分。

  酃峰賓館三號樓,五樓會議室。電子屏幕顯示著「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調研會」。會議室坐著近百位戰鬥在炎陵脫貧攻堅戰線的關鍵人物。

  黃詩燕穿著那件人們熟悉的黑色夾克衫,臉色明顯憔悴。當他發言時,人們吃了一驚。他的聲音很低沉,甚至聽不太清,只講了20多分鐘。

  書記今天怎麼了?疑惑與不安浮現在人們心頭。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主持會議,特意在黃詩燕講話結束後,重複了他提出的幾點要求。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黃詩燕作為炎陵脫貧攻堅「一線總指揮」發出的最後一道戰鬥令。

  當晚,黃詩燕因突發心源性疾病逝去的消息震驚了整個縣委大院。11月30日清晨,送別黃詩燕的車隊緩緩繞城一周,悄然離開——

  他願意這樣悄悄地回家。「他平時最怕的,就是麻煩別人。」妻子彭建蘭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徹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沒能說服身體不舒服的黃詩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邊:「他說第二天有工作,連夜趕回了炎陵。」

  回想黃詩燕最後的生命軌跡,人們感慨,為了脫貧攻堅,為了美麗幸福新炎陵,他拼盡了最後的力氣。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劇痛徹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沒吃早餐,去縣醫院檢查,發現胃和心臟都有一點問題。但他只吃了點胃藥,就趕去參加了炎陵縣中醫院新址落成活動。

  11月29日早晨,黃詩燕只喝了點稀飯。饒祥明勸他不要去開會了。但黃詩燕說,脫貧攻堅是大事,必須參加。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壓倒一切!」

  「切實解決問題,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

  「落實、落細、落小,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

  與會者的筆記本上,留下了黃詩燕的最後囑託。

  貳 沉甸甸的數據,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2011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走進炎陵縣委大院,成為這個20多萬人口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

  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也有人背後咬耳朵:還不是鍍鍍金,過兩年「曲線救國」,進城升官咧。

  黃詩燕沒有理會這些閒言碎語。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頂草帽下鄉去了。

  他去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梨樹洲村。這裡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遊資源豐富,卻是當時株洲唯一的「無電村」。

  60多公裡崎嶇山路,黃詩燕花了3個多小時。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向他訴苦:村民自己裝的小型發電機電壓不穩,由於用電強度大幾次把發電機給燒了。全村共25戶80餘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餘元。

  他去了中團村的一戶果園,和正在忙碌的市農業科技特派員譚忠誠聊起了炎陵的黃桃。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縣農業局從上海引進了100株芽苗。雖然炎陵有適合栽種黃桃的獨特地理條件,但歷經近30年發展,還是規模不大,質量不高。

  黃詩燕短時間內先後走訪了全縣11個鄉鎮(場)、54個貧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圖景在心中揮之不去:船形鄉水壠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裡,逢雨必漏;下村鄉坳頭村村民好不容易種出來的水果,因山路閉塞,一公斤兩塊錢賤賣給商販……

  一個多月的調研下來,黃詩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分別相當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當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標準,全縣貧困發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數據讓他寢食難安。歷史的機遇,更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貧困是文明社會的頑疾。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許下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在戰勝貧困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奮鬥。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羅霄山片區列入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炎陵縣納入了羅霄山片區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5年11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脫貧攻堅大戰打響。炎陵扶貧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在了這個出身農家、畢業於農校、對農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漢子肩上。

  炎陵,這片浸透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領軍人物的到來,他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起這片土地積蓄起來的所有力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後一戰。

  叄 「山溝溝裡的縣委書記, 眼光放得很長遠」

  炎陵脫貧攻堅,路在何方?

  2019年12月27日。在炎陵縣縣長文專文的辦公室裡,文專文指點著牆上一幅炎陵縣地圖,感慨黃詩燕作為炎陵脫貧攻堅的設計師,政治站位高,富有戰略眼光。

  「黃書記將炎陵作為一個大整體來規劃,提煉出『四老四地』的特點:老祖宗安寢福地、老人家革命聖地、老天爺生態寶地、老百姓宜居樂地。他堅持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遊三大產業,並通過修建102公裡的旅遊環線,改變了炎陵千百年來東、西、南不聯通的交通格局。實踐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炎陵縣副縣長陳黎明,同樣佩服黃詩燕的前瞻性:「山溝溝裡的縣委書記,眼光放得很長遠。2013年,黃書記提出了守住『綠水青山』是炎陵人民的第一選擇,實現率先全面脫貧、率先全面小康是炎陵人民的第一夢想。他很有定力,看準了、盯下去,一張藍圖幹到底。」

  2017年,炎陵縣成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16.57%下降到2017年的0.65%,實現高質量脫貧。

  2018年10月19日,炎陵縣召開全縣脫貧摘帽總結表彰暨鞏固提升動員大會。黃詩燕向全體與會人員深深鞠躬,講話非常動情,很多幹部都流下了眼淚。當他講到「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時,還脫稿說,大革命時期有3萬多炎陵人為革命獻出生命,希望大家發揚這種革命精神繼續努力。

  「黃書記為炎陵脫貧而來,為炎陵脫貧而去。」文專文紅了眼圈,「你看這幅株洲市地圖,從株洲到炎陵,就像一列火車從車頭到車尾,來回近500公裡,要花五六個小時。黃書記跑了差不多9年。單是堅持做到這一條,就不容易啊 。」

  中篇

  走進深冬的炎陵,隨處可見枝虯葉盡的黃桃樹,或大片桃林被青山翠竹環抱,或三三兩兩散種在屋前路邊。米粒大的新芽,正孕育著春的粉紅、秋的金黃。

  人們不會忘記,小小的黃桃,是黃詩燕選擇的炎陵縣脫貧攻堅突破口,農民們靠黃桃脫了貧,「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的順口溜,是老百姓對這位扶貧書記的最美頌揚。

  言為心聲,民心可鑑。炎陵縣脫貧攻堅從勝利走向勝利,幸有黃詩燕以長遠眼光規劃藍圖,幸有黃詩燕務實擔當,抓鐵有痕,鞠躬盡瘁。

  壹 「為脫貧站臺,我怕什麼?」

  藍圖變成高樓,唯有一磚一瓦的行動。

  通過深入調研與論證,黃詩燕與縣委、縣政府班子成員形成共識:打造炎陵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和特色水果、有機茶葉、無公害蔬菜、筍竹、油茶、酃縣白鵝、花卉苗木、藥材八大「農字號」特色產業,鼓勵村民「量體裁衣、宜養則養、宜種則種」。

  「一帶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裡?黃詩燕將目光盯準了炎陵的黃桃。2011年,炎陵縣將黃桃產業納入重點扶持,重點推廣良種「錦繡黃桃」,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獎勵扶持種植戶。

  對此決定,贊成的有,反對的也不少:財政本來就困難,黃桃產業看不到稅收預期,每年拿錢去「貼」,值嗎?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品質如何保證?都種黃桃,果賤傷農怎麼辦……

  黃詩燕不為所動。在他的主導下,全縣砍掉劣質黃桃苗,培育5個優質高效示範點,扶持171個科技示範戶;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模式,及時提供良種苗木、技術培訓、農資供應、銷售渠道等服務……

  黃詩燕成了炎陵黃桃的頭號推銷員。

  每年的桃花節、黃桃大會,黃詩燕都出面「站臺」吆喝;北京、廣州等地的供銷對接會,黃詩燕現場促銷;央視推廣炎陵黃桃,黃詩燕琢磨出推廣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每到黃桃成熟季節,黃詩燕還會到路邊水果店轉一轉,要求有關部門兩天報告一次全縣黃桃銷售信息。

  黃詩燕為炎陵黃桃的品牌推介不遺餘力,有人好心提醒:「領導幹部為產品站臺代言,不妥。你是縣委書記,更容易招來非議。」

  「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黃詩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黃桃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炎陵黃桃」獲頒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出口新加坡、阿聯和香港、澳門等地。目前,炎陵全縣8000多戶種植黃桃8萬多畝,近6萬人進入黃桃產業鏈,近60%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穩定脫貧。

  「農業產業需要培育期。沒有當年黃書記花大氣力抓黃桃產業,炎陵脫貧摘帽不見得有這麼早。」炎陵縣縣長文專文感嘆。

  2019年11月11日,市農業科技特派員、已擔任炎陵縣黃桃產業辦副主任的譚忠誠在紅軍標語博物館最後一次見到黃詩燕。臨走時,黃詩燕叫住他:「老譚啊,炎陵黃桃發展進入了關鍵期,你怎麼看?我們找個時間探討探討。」

  「炎陵黃桃確實碰到了同質化競爭等新問題,他一直在思考黃桃的未來。可惜再也不能和黃書記探討了。」譚忠誠遺憾地說。

  貳 高質量脫貧,要增強「造血」功能

  黃桃是炎陵老百姓脫貧的大功臣。但炎陵脫貧的舞臺上,單靠一個黃桃撐不起整臺戲。

  如何增強脫貧攻堅的「造血」功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以農為主的炎陵怎樣才有發展後勁?

  黃詩燕對炎陵脫貧攻堅有著長遠的考量。

  要實現高質量脫貧,關鍵是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增強「造血功能」。除了綠色農業,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也是黃詩燕緊緊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縣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2020年1月7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炎帝陵景區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書記在天有靈,會為此欣慰。」炎陵縣炎帝陵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園平感慨。不久前,黃詩燕來炎帝陵考察時還對他說:老李,5A要抓緊,千萬不能功虧一簣啊。

  為了引進一批優質項目,讓老百姓可以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下足了功夫。聽說企業老總來炎陵,他連夜從鳳凰趕回來。一家企業訴苦說招工難,他要求相關部門開著車,帶著招工信息直接進村入戶……

  幾年間,全縣首個年納稅過3000萬元、首個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首個落戶炎陵的民營500強企業等不斷湧現,被外界譽為貧困山區招商引資的「炎陵現象」。

  2019年11月26日,黃詩燕還陪同省裡一個考察組去湖南全康電子科技公司考察。但這一次,平常總是激情滿滿全程講解的黃詩燕,聲音低了,步子慢了,甚至一個人在角落裡坐了好幾分鐘……

  叄 「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清晨,陽光帶著一絲冬的冷冽傾灑,幾棟線條簡單的青灰小樓安然而臥。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炎陵縣委大院,樸素、低調。

  「2011年黃書記來炎陵時,大家統一認識,不建新大院,把錢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專文回憶。

  脫貧攻堅,攻的是最堅的堡壘,啃的是最硬的骨頭。貧困群眾「住房難」,就是炎陵要過的「坎」。

  黃詩燕決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對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資金3億多元。對當時年財政收入僅3億元的炎陵縣而言,這道「坎」實在不好過。

  「能否只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難題」;「資金缺口大,易地搬遷建房標準是不是低一點……」但黃詩燕態度鮮明:「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於是,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想方設法籌集資金,黃詩燕自己則帶頭「省錢」:工作人員幾次提議,對縣委書記辦公室進行簡單裝修,被拒絕;辦公桌褪色掉漆、書櫃變形,建議換新的,被拒絕……

  難關就這樣闖了過去。3年來,全縣1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住進了新房,2543戶農村貧困對象實現安居,6122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善。

  現在,一棟棟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臉。船形鄉水壠村134戶村民的土夯牆、杉皮頂房子,已變成了蓋著琉璃瓦的新磚瓦房。在距水壠村40公裡之外的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內,村民魏振靈的住房更「洋氣」:嶄新的紅磚房內,煤氣灶、電飯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鍋,破房爛瓦,哪裡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靈的老婆笑呵呵地說。屋後的菜地裡她種上了白菜、豌豆,還在不遠處的小雜屋裡餵了幾隻雞。

  肆 「不能為了摘帽而摘帽」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老一輩革命家陳雲的這句話,黃詩燕視為座右銘。

  炎陵縣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的住房時,黃詩燕就提出,為了方便老百姓過日子,要給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群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

  2016年,江西省的井岡山市率先脫貧。有些同志說,我們能不能也在2016年脫貧?通過深入調查思考,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盤曉文至今記得他說的話:「為了摘帽而摘帽,既不能保證脫貧質量,也無法向群眾交代,無法向黨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了數字脫貧、形象脫貧等急功冒進的現象,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說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對歷史真正負責。

  下篇

  一棟灰白的兩層小樓掩映在綠樹叢中。一棵桂花樹,正對著黃詩燕生前的辦公室。

  一套深黃色的舊沙發,一張桌邊掉了漆的辦公桌,兩個簡陋的書櫃。兩本發黃的《馬克思傳》放在書櫃裡醒目的位置。扉頁上,貼著一張紅底襯託的白紙,寫著一首名為「最美書記」的詩:

  縣委書記黃詩燕

  炎陵百姓好喜歡

  當官不擺官架子

  不恥下問真青天

  這是95歲的老黨員張朝秀,送給黃詩燕的禮物。

  這兩本197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標價1.75元的圖書,是這間寒酸的辦公室裡珍貴的寶貝,凝聚著兩代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信念。

  「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黃詩燕,將一名新時代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立在炎陵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感召來者,以啟後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前,黃詩燕身穿白襯衫,佩戴黨徽,精神煥發地站在最中間。

  「我很懷念黃書記。」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拿起桌上的這張合影照片細細端詳,「人們常說,當家3年狗都嫌。黃書記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還這麼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黃詩燕剛來炎陵時,饒祥明先後3次請他去自己家裡吃飯,他都推辭了。第3次黃詩燕說了心裡話:老饒啊,我這個人吃飯很簡單,再說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難得平衡,誰家都不去最好,我還可以省點時間做事。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在炎陵這些年,黃書記沒有接受過任何一次私人宴請。」饒祥明說。

  黃詩燕的老家就在攸縣,親戚多,但他從沒有插手過任何一個項目,打過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兒來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來回。

  宿舍裡,沙發破了,電視機舊了他都不準換,唯一要工作人員添的「家具」,是兩把摺疊的椅子。沙發太小,來了人坐不下,添兩把摺疊椅,方便他人,也不佔地方。

  黃詩燕去世後不久,饒祥明收到了黃詩燕女兒黃心雨發來的簡訊。她說,現在還有遠房親戚假借父親之名要求辦事,這是父親不願看到的,請他也不要為他們辦這些事。

  「心雨很年輕,但很懂事。黃書記的家教嚴、家風好。」饒祥明感慨。

  貳 「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入夜,炎陵縣委大院裡,掛在大樟樹上的一盞盞方形路燈亮起來。

  以往這個時候,是黃詩燕的散步時間。

  散步不僅是運動,也是黃詩燕細察民情、精準調研的微訪。路上少了一個井蓋,路邊的燈沒有亮,甚至大院門前樹下的一盞燈上有蜘蛛網,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黃桃上市,他常到路邊的小店去詢問,甚至走好幾裡地趕去集貿市場調查。

  有一次,黃詩燕在散步時發現,街頭垃圾堆得比較多。他立刻打電話詢問,原來是一個垃圾處理廠搬遷與當地百姓的協商出了問題。他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開會。「會上他發了火: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須連夜解決,明天早上看結果。」炎陵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建中回憶。

  散步,還是黃詩燕與幹部群眾心連心的貼近。

  和大院門口的保安聊天,他發現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風不好,馬上通知後勤部門改善;接龍橋邊碰到一位殘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並打電話請縣民政局將其送回家。

  黃詩燕去世後,炎陵縣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一直沒有勇氣再走那條熟悉的路線。因為「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

  2017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當時我覺得自己40歲了,有點本領恐慌,甚至不想幹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綜合材料後,邀我在大院裡散了幾圈步,以『老辦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經驗,我的心一下就安下來了。」

  令賀勇和其他幹部都記憶深刻的,還有黃詩燕的博學多才。他記憶力驚人,散步時,《資治通鑑》《三國演義》裡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來。「私下,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叄 「黃書記,你永遠是我們的好書記」

  2019年12月28日。炎陵縣霞陽鎮大源村。村委會窗明几淨,國旗飄揚,一條被村民命名為「大源高速路」的公路,通到了最高處的一戶人家。

  2015年,黃詩燕聯點幫扶大源村。

  黃詩燕出生於攸縣,是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的苦孩子,家裡油罈子難得舀出一勺油。貧苦的經歷,讓他對農村、對百姓、對脫貧攻堅傾注了最純樸真摯的情感。

  大源村黨支部書記唐自華記得,黃書記第一次到村裡,就去了貧困戶廖成運的家。70多歲的廖成運體弱多病,兒子廖建文勞動能力也不強。一家人住著兩間土坯房,幾乎家徒四壁。

  廖成運一家成了黃詩燕定點幫扶的對象,他還和廖建文同吃同住。儘管房子狹窄,旁邊還放著尿壺,他一點也不在乎。在他的幫助下,廖成運一家搬到了安置新房,廖建文到離家不遠的工廠上班,每個月有近4000元收入。

  2019年11月20日,黃詩燕來村裡考察危房改造工作,聽說廖成運身體不好,特地趕去看望,臨走時還說要給廖建文說門親事。

  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來到大源村。

  12月2日,大源村13位村民代表,一早就趕去株洲悼念黃詩燕。他們帶去了村口的一抔黃土,幾枝桂花,敬獻在黃詩燕靈前。

  沿著黃詩燕最後留下的足跡重訪大源村,一路皆是村民們深情的懷念。

  63歲的廖爹記得,那天他正在修橋的工地上做事,黃詩燕特意對他說,你年紀大了,要注意身體。「沒想到,黃書記他沒有保重好自己啊。」

  在整潔的安置房家中,廖成運望著牆上扶貧告示欄中「黃詩燕」3個字,老淚縱橫:「黃書記,你永遠是我們的好書記!」

  肆 一位95歲老黨員的遺願

  一條整潔的公路,沿著三河鎮天平村掛滿金橘的果園蜿蜒而上。老黨員張朝秀的家,就在路邊翠竹掩映的老屋裡。

  張朝秀是1960年入黨的老黨員。他出身貧寒,父親因病去世也無錢安葬。新中國成立後,他當過老師,1979年從炎陵縣檢察院退休回到家鄉。他感恩共產黨,總想著還要做點什麼。家門口有一段700多米長的公路,路面坑坑窪窪,30多年來,他就成了這段路的義務養護員,疏通溝渠、鋪整路面,風雨無阻。

  聽說了張朝秀的故事,2014年4月的一天,黃詩燕特地來到張朝秀家,看望這位甘於奉獻的老黨員。他拉著老人的手坐在一條長板凳上聊天,在村裡開了現場會,號召大家向張朝秀學習。

  2016年11月,95歲的張朝秀去世。臨終前,老人總念叨黃書記是個好書記,為村裡辦了很多實事。他將用牛皮紙包好的一份禮物交給兒子張福明,叮囑他送給黃書記——就是黃詩燕書櫃裡的那套《馬克思傳》。

  在《馬克思傳》的扉頁裡,張朝秀還夾了一張自己年輕時的黑白照片。這名老黨員打心眼裡認定,黃詩燕,就是百姓心中「最美的扶貧書記」。

  尾聲

  新年伊始,炎陵縣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再加力。

  整個縣委大院幾乎空了,幹部下到村組,挨家挨戶查找問題。賀勇兩天裡跑了23戶人家,每戶村民的名字、村民提的意見都記在筆記本上。這次下鄉讓他特別懷念黃詩燕:「他跟老百姓打交道從不迴避矛盾,常說老百姓發點牢騷,說點怪話怕什麼呢?多一些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真心誠意辦實事辦好事,老百姓就會記得你。」

  在梨樹洲村,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張羅著新建一家賓館。梨樹洲的名聲越來越響,村民的農家樂越辦越紅火。當年黃詩燕在這裡考察冰臼群時不小心滑倒的地方,也已修好了旅遊棧道。

  一本標記著戶主為「廖成運」的炎陵縣精準扶貧手冊,放在黃詩燕的辦公桌上。手冊方便實用,每一項表格都經過了黃詩燕的認真審定,曾受到國務院督查組的好評。桌角上的筆筒、檯曆,安靜地等待著再也不會回來的主人。

  牆上的時鐘,仍在嘀嘀嗒嗒地走著。

  時光深處,歷史將記住,在炎陵這片被譽為「湖南井岡山」的紅色土地上,一位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貧書記」,倒在共和國脫貧攻堅贏得最後勝利的前夕。

  當春風吹遍三湘大地,人們不會忘記,黃詩燕和所有那些為脫貧攻堅而獻出生命的人們。爛漫山花中,他們的笑容,溫暖、明亮。(記者 肖欣 李偉鋒 李永亮)

  (株洲日報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讀到這句詞你想到了什麼呢?在你的眼前一定浮現出來了她的樣子,一百個人的心目中就有一百個她的模樣。歷史上描寫梅花的詩句有很多,這首最值得人們細細的品味。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是描寫梅花最為經典的詩篇,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 第一位直播帶貨的「黃桃」書記,用生命扶貧的故事看哭了所有人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希望自己既能實現抱負又要為百姓做實事、紮根於人民因此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黃詩燕」 2011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 2011年7月29日黃詩燕輾轉來到山壠村一位桃農陳遠高家裡當他聽說眼前的這一棵黃桃樹一年就能收益7000塊錢時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 援非日記:待到山花爛漫時,我會漂洋過海來看你
    我們即將啟程回國,津巴和赤幾的抗疫徵程還遠沒結束,但不管千山萬水、遠隔重洋,這份關切是不會變的,待到來年山花爛漫時,我會漂洋過海來看你。
  • 詠梅詩詞名篇賞析丨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此是盧梅坡的名詩,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中有句;「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就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杜鵑》詩山爛漫,繁花似錦,落日羞紅
    整首詩的意境與描繪都不錯,要是最後一句能接受前語句的襯託就更好了,這首詩不能算格律詩。興安杜鵑花作者:飄飛的葉子塞上雪冰難盡融,枝頭已是點苞紅。杜鵑花作者:馬喜軍春深遍野寫忠貞,垂羽海棠讓幾分。爛漫妖嬈風韻美,熱情似火醉黃昏。
  • 「對鏡貼花黃」,電影《花木蘭》的「花黃」貼對了嗎?
    在初中,我們都背過《木蘭詩》,其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兩句,讓木蘭在我們的心中,不僅是一個叱吒疆場的將軍,更是一個美麗的少女。但這種印象,被美國迪士尼給破壞了,電影花木蘭的妝容備受爭議。這是大家心中的花木蘭嗎,生生地把神仙姐姐整成了日本藝伎的既視感。
  • 央視走進桃川鎮宣傳山茱萸花
    3月17日上午,陽光明媚天正藍,山茱萸花開正豔中央電視臺走進我縣桃川鎮宣傳報導這裡春天特有的山茱萸花用鏡頭記錄下了山茱萸花最美的瞬間>記錄下了山城太白小小的山茱萸花給當地鄉村旅遊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我們期待播出……還有更多的媒體、自發組織者也陸續為桃川山茱萸花「代言」期待他們筆下如詩如畫的桃川妙筆「桃川山茱萸,花開爛漫時,太極融山水,拳友笑開懷
  • 東大這僅有的一串玉蘭樹果,足以裝扮你最美的秋天
    四季是首浪漫的詩春光萌動,秋雨淅瀝有多少美好被風雨雕琢變了模樣便有多少風景驚豔了時光一夕之間,冷暖更迭空氣中添了幾分寒意秋風吹黃了夏日綠茵吹來了秋日寒涼紅了落葉,亦熟了綠果你是否發現藏在角落裡那些秋天的精靈
  • 《石頭開花》之《怒放的山花》:扶貧先扶志 險峻石山石斛怒放
    11月20日晚,江蘇衛視《石頭開花》之《信任》單元,林永健飾演的扶貧書記李愛民用一顆真心,贏得了曉起村村民的信任,巧用直播電商幫助鄉親們成功脫貧。21日晚,《怒放的山花》單元,馬天宇將「接棒」林永健,飾演村支書助理戴志強,為連喜村帶去致富的希望。
  • 大山深處的思念——追記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中新網梅州1月31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思念  ——追記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葉子  陳華明走了,這位來自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被當地男女老少村民親切對稱為「僑聯大叔」的硬漢,獨自一人在地處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奮戰了
  • 大理的花都開好了,網友開啟雲賞花模式,看看究竟哪裡的花最美?
    之後再去一次弘聖路大理大學,這裡是大理櫻花開得最美的地方,行至此處,山水相望,繁花似錦,溫情而浪漫。每年3月,大理大學古城校區7000餘株春櫻花競相綻放,成了大理最熱門的賞花景點,前來賞櫻的遊人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 省派第一書記南陽駐村扶貧工作調查第一書記如何打贏「扶貧仗」
    習近平總書記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多次強調,必須把第一書記選準派強。2017年,是我省扶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南陽共有7個貧困縣,713個貧困村,46.2萬農村貧困人口,在全省扶貧攻堅進程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2015年8月,22名省直機關選派的第一書記來到南陽,轉眼已過去一年有餘。省派第一書記在扶貧攻堅中如何真正發揮作用,真扶貧、扶真貧?
  • 扶貧書記「三劍客」
    殷選擇 攝  「其實,在扶貧這件大事上,我們個人的作用是很小的。」我採訪的一位第一書記扶扶眼鏡,給了我這樣一個開場白。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普安縣,是公安部對口幫扶的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省已宣布脫貧摘帽。
  • 好想等一個人,陪我去看中國最美的花
    唐代詩人楊巨源在《城東早春》中寫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南宋文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多情的詩人嚴揮甚至天天向著花兒發問,你到底為誰開放,為誰凋落,「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宋代詩人邵雍更把「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當作人生的最高享受,最美境界。
  • 為什麼我認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最美的詩?
    本人雖然喜歡詩詞,但畢竟精力和時間有限,涉獵不多,而中國的古詩詞又浩如煙海,我只能:就我所知,就我所感,就我所喜好,推薦我認為的一首最美詩詞,這首詩就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原詩是怎麼樣寫得,再來探討這首詩到底美在何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和心境?
  • ...星鎮打瓦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王秋婷——生命之花在打瓦山鄉絢麗綻放
    原標題:大關縣紀委監委派駐天星鎮打瓦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王秋婷——生命之花在打瓦山鄉絢麗綻放  王秋婷,大關縣紀委監委派駐大關縣天星鎮打瓦村扶貧工作隊隊員。2017年10月進駐打瓦村,2018年11月19日,曾誓言「走遍打瓦村的每個角落」的她不幸遭遇車禍,因公殉職。
  • 一花一鳥一世界,再過20天中國版聖託裡尼,將迎來最美螢光海
    一花,一鳥,一世界喜歡看偶像劇,也喜歡墾丁式的小清新。於是,便總想尋一座小島,找一間溫柔雅致的民宿,過幾天枕海而眠的小日子。待到夕陽西下,花鳥燈塔旁便熱鬧了起來,因為這裡是整個東海看日落最佳的地方,遊人大多會選擇在這裡等待一場日落。每當夜幕降臨,塔頂便會射出一道熾亮的白光,給迷途的船隻照亮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來,一直如此。
  • 漫畫丨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地圖
    漫畫丨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地圖 在稅務機關, 有著這樣一群駐村「第一書記」: 他們,蹲在村頭村尾
  • 黃景教:用生命詮釋初心和使命
    黃景教剛到地平村,村部連睡覺的床鋪都沒有。為了儘快掌握地平村的情況,進村第二天開始,他用近一個月的時間,走遍地平村的山山弄弄,了解村民最迫切需要什麼,村「兩委」最急需解決什麼,明確了工作方向。「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黃景教首先從抓黨建入手,積極組織開展主題黨課。
  • 這位第一書記紮根徐嶺,澆築幸福花
    我叫黃紹鵬,今年43歲,目前擔任縣城市管理局駐城關鎮徐嶺村扶貧第一書記,同時兼任村黨支部書記。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駐村工作以來的苦辣酸甜,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