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偉賓
□本報記者刁良梓本報通訊員高峰黨一鋒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習近平總書記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多次強調,必須把第一書記選準派強。
2017年,是我省扶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南陽共有7個貧困縣,713個貧困村,46.2萬農村貧困人口,在全省扶貧攻堅進程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2015年8月,22名省直機關選派的第一書記來到南陽,轉眼已過去一年有餘。
省派第一書記在扶貧攻堅中如何真正發揮作用,真扶貧、扶真貧?記者走進南陽貧困村一線,追蹤他們的奮鬥足跡,探尋他們的工作脈絡。
基層黨建基礎設施打通扶貧兩條「動脈」
2015年9月,省物資公司駐內鄉縣瓦亭鎮羅溝村第一書記武守巖剛入村便「攤上了大事兒」:村支部改選,村支書和副支書均未選出,村委班子全面癱瘓。
「黨群幹群關係非常緊張,調研走訪想找個帶路的人都沒有。」回想剛入村的困境,武守巖歷歷在目。
武守巖心裡琢磨,只有選個好支書、配齊班子,增強凝聚力,才能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很快,在鎮黨委的協助下,村裡選舉、任命了村支書和副支書,完成了對村班子的調整。村裡線路老化,武守巖和班子成員幫忙架設四五百米的新線路;為幫助貧困戶脫貧,武守巖到省裡爭取扶貧資金,發展村集體經濟……「手中無米雞不來」,武守巖說,村「兩委」班子只有不斷為群眾謀福利,真正成為群眾致富路上的「領頭羊」,才能在群眾中間樹立起威信。
「基礎設施先脫『貧』,產業發展才能跟上。」南陽師範學院駐淅川縣毛堂鄉老溝村第一書記冷楓說。老溝村地處山區,1000多人居住在四道溝30多個自然村,交通非常不便。冷楓到任後,爭取各項資金200多萬元,修通了村裡到省道3.5公裡長6米寬的主幹道,為產業發展打下基礎。目前老溝村共發展茶葉300多畝,發展軟籽石榴400多畝。「利用省集體經濟試點村專項資金髮展200畝獼猴桃,幫助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夢想。」談及今年的打算,冷楓笑得很燦爛。
「牽牛要牽牛鼻子。」南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韞認為,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就如人體的兩條動脈,只有動脈打通了,才能有『力量』助力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戶摘貧帽。
對症施治精準幫扶託底政策解急難
黃白相間的波爾山羊如今是方城縣廣陽鎮新集村村民王玉武的「寶貝疙瘩」。兩年前,王玉武省吃儉用半輩子終於蓋起了二層小樓,然而一場大病就讓他們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債臺高築。由於股骨頭壞死,王玉武基本喪失勞動能力,一家三口僅靠幾畝地的收入過日子。
中原工學院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李向東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認為他家符合因病致貧的範疇,就積極為其爭取低保名額,並利用到戶增收項目資金為其購買8隻波爾山羊,鼓勵他養羊脫貧。如今,王玉武家中的山羊已經繁衍到12隻,「年前賣了幾隻,終於過了個『肥』年。」老王說。
老溝村貧困戶童群生大女兒患上尿毒症,讓本來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村裡為我們一家四口都辦了低保,還給我們爭取了生態補償款。現在,日子還算過得去。」童群生感動得直落淚。在老溝村,像童群生這樣的貧困戶有21戶40人,全部享受到低保的託底保障。
冷楓還通過向淅川縣林業局爭取專項生態保護資金,在村裡組建起13人的生態護林員隊伍,幫助張起朝等13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
「很多貧困戶大字不識幾個,有的甚至幾十年都沒走出過大山,對政策一無所知,當疾病、天災人禍或家庭變故等突然降臨的時候,他們往往手足無措。」方城縣二郎廟鎮滹沱村駐村第一書記周迪克說,這種情況讓人很痛心,我們除了調動自己各方面的資源幫扶外,更要用足用活現有扶貧政策,幫助他們解燃眉之急、建立脫貧信心。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建立長效幫扶機制
「要輸血更要造血,通過精準發展產業,增強貧困戶的內生發展動力,才更長遠。」南陽一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鄉鎮黨委書記說,第一書記進村扶貧絕不能是一陣風,讓村集體經濟自身具備造血功能,為村裡後續發展打下根基,才能讓貧困戶真正脫貧不返貧。
內鄉縣師崗鎮曹營村屬於丘陵地帶,乾旱少雨,貧困人口眾多。省菸草公司駐該村第一書記燕德興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開展黃秋葵種植加工項目。去年11月份,燕德興爭取300萬元扶貧資金成立了農業綜合種植合作社,並與丹江源家庭農場合作,引導貧困戶入股,通過兩到三年時間,使黃秋葵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打造黃秋葵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力爭實現人均增收5000元。
方城縣二郎廟鎮滹沱村成立的滹沱村同樂生態葡萄種植合作社已經紅紅火火開張了,駐村第一書記周迪克通過爭取村集體經濟試點村專項資金和扶貧資金總共200多萬,作為集體經濟入股,「今年秋天貧困戶就能收到分紅紅包了。」周迪克忙並快樂著。
一年多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記者在採訪中看到,很多省派第一書記所在的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各色產業,有的已經彰顯成效,有的正在緊張籌劃。
2月3日,省教育廳駐南召縣城郊鄉竹園溝村第一書記劉禹佳春節假期還沒結束,就從鄭州回到竹園溝村,「不回來,心裡不安生,想著趕緊謀劃村裡的養殖項目,這是村裡的集體經濟項目,資金一到位,就立刻啟動後續工作。」劉禹佳忙得顧不上吃飯,恨不得一天24小時全部用在扶貧工作上。
編後
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是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扶貧不是簡單的救濟和支援,必須通過精準發展產業,從根本上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這才是治本之策。如果只是簡單給錢給物「變」出一個新村、一個新家,不生發其內在活力,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那麼這個村也好,這個家庭也罷,其下一步發展還是會有問題。
第一書記駐村幫扶,不僅要摸透地方情況、選準發展路子,還要切實把組織優勢化為扶貧優勢,變組織活力為攻堅動力。健全、壯實村「兩委」班子,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把扶貧工作轉化成一種長效工作機制,真正長久地造福百姓。
「必須把第一書記選準派強」,意義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