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第一書記·故事|馮芙蓉:五年駐村是生命中最美的花

2021-01-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

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

駐村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點。從2018年起,澎湃新聞連續三年推出「90後第一書記」專題,聚焦這一年輕群體。同時,我們也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更多的90後駐村第一書記,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邊就有,歡迎發郵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馮芙蓉(左一)慰問貧困戶

【人物檔案】

姓名:

馮芙蓉

出生年月:

1991年5月

駐村前職務: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民政局城鄉低保管理中心普通科員

駐村職務: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萬泉鄉北澗村第一書記

出任第一書記時間:

2015年7月

「出門三尺無平路,土窯土炕石頭多,七溝八嶺一面坡,梯田層層難勞作,送糞收穫憑肩挑,羊腸小道上下坡……」馮芙蓉告訴澎湃新聞,這就是她對北澗村的第一印象。

2015年7月,馮芙蓉來到北澗村任第一書記。那時她的孩子才十來個月,剛斷奶。接到這項工作時,馮芙蓉的內心很複雜:「作為一名工作時間並不長的90後,不知道前方要面對的是什麼。也擔心自己太年輕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完成不了領導的信任與重託。」

北澗村蔬菜大棚

北澗村位於孤峰山腳下,全村138戶512人。其中,貧困戶64戶257人,佔了約一半。多年來北澗村受困於土地稀少、缺水、交通不便,缺乏主導產業。如何帶領200多名貧困百姓脫貧摘帽?如何儘快讓這個小山村改頭換面?如何幫助村民尋找出一條致富路徑?這是駐村的每個夜晚,縈繞在馮芙蓉腦海裡的三個問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初到北澗村,我就被這個小山村的景象驚住了,一道道起伏的山溝中間,夾雜著七零八落的耕地,老舊的窯洞星羅棋布地排列在崖壁上。村民們對我也很質疑,覺得縣城裡來的年輕女娃娃在農村安下心工作就不錯了,還能摘除貧困村的帽子?」這樣毫不避諱的聲音讓馮芙蓉很失落,「但骨子裡我是個執拗的人,這些質疑聲連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統統在我的心中化作一股不服輸的力量,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就這樣,這個在村民看來「嬌滴滴」的城裡姑娘,開始了不一般的徵程。清晨,馮芙蓉伴著露水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摸底調查;中午,趁著村民吃飯時間,她走村串巷傳達講解各項政策;夜晚,她還要建立貧困戶信息檔案,與村幹部一起商議村裡的脫貧計劃。僅僅1個月的時間,馮芙蓉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誰家有幾口人、身體狀況如何、因何致貧,誰家女兒還在上初中,哪家兒子到了娶媳婦的年齡……每一戶的情況馮芙蓉都了如指掌。

「我也成了北澗村一個黑瘦黑瘦的『小村姑』,村民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己人』。」這個轉變讓馮芙蓉很欣慰,更是讓她對之後的工作有了信心和方向。

馮芙蓉在蔬菜大棚內

馮芙蓉意識到,精準扶貧貴在「精」,產業才是脫貧最為關鍵的環節,她決定帶領工作隊把脫貧攻堅「第一針」打在北澗村主導產業上。在走訪中馮芙蓉發現,北澗村的土壤氣候和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大棚蔬菜。春秋大棚種植是個長期產業,如果能在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種購銷一條龍全管。馮芙蓉想,這樣沒有風險、無任何後顧之憂的產業一定會得到村民們的大力支持。

然而,事情進展得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好不容易在溝溝岔岔中找了塊背風、向陽的平地,正準備建蔬菜大棚時,質疑聲紛至沓來:「祖墳在那兒,遷墳多不吉利。」「什麼都不懂,怎麼種?」

「那一刻,我深切地懂得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馮芙蓉只得和工作隊員一起,一次次上門去做工作。村民聲大了,她就好言相勸,等人家消消氣。今天說不通,明天再去。有時候,馮芙蓉乾脆褲腿一卷,和村民一起下地幹活,邊幹邊聊。

經過努力,1座、2座、3座……如今74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以前村民露天種菜,一年只能收成一次,而大棚菜只要管理到位,收入比以前能翻10番。2016年底,北澗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800元以上,完成了整村脫貧摘帽的任務。

「去年以來,我們又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開展消費扶貧工作,對接縣消費扶貧中心,邀請他們到我們大棚基地來採購蔬菜。不僅幫助貧困人口培養造血能力,而且還持續穩定增了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受到了廣大貧困戶的認可。同時我們還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棚內打工,通過勞務輸出來增加收入。」馮芙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打造黃土高原第一生態古村落

蔬菜大棚計劃大獲成功,但馮芙蓉沒有停下腳步尋找新的致富產業。2017年,為鞏固2016年的脫貧成果,馮芙蓉多次組織村兩委召開座談會,對北澗村傳統村落的發展定位、規劃建設、宣傳推介等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

北澗村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村內共有六、七十年代的窯洞138眼,五、六十年代的房屋院落115間。康熙年間的民間戲臺、龍王廟,具有地方特色的門窗、門罩、院牆等隨處可見。藉助全市推進全域旅遊的機遇,馮芙蓉決定將北澗村閒置的老村落開發,發展「澗溝煙村」特色旅遊項目。

「澗溝煙村」風貌

澗溝煙村從前叫澗溝村,也就是北澗村的老村。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村子整體搬遷,澗溝村也就人去屋空,長期閒置。

「我們支村兩委去鄰縣發展好的古村落旅遊景點進行了學習考察,經研究決定,將北澗老村與春秋蔬菜大棚結合,形成觀光採摘農家樂為一體的旅遊產業。」據馮芙蓉介紹,村委會牽頭成立了泉澗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村委會控股,全村村民參股的形式經營,年底按收益給村民分紅,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還以此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此基礎之上,馮芙蓉邀請了北京農林科學院專家來實地考察,對北澗村進行整體規劃。為了提高北澗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馮芙蓉還邀請攝影愛好者、旅遊達人採風觀光,聯繫當地知名微信公眾號對北澗村進行宣傳。

目前,澗溝煙村已經打造了幾個別具特色的窯洞院落,有鄉愁文化印象館、窯洞主題館、窯洞賓館等。2019年初,澗溝煙村被山西省評委了3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

「我們還將繼續帶領、指導村民發展農家樂經營,完善大棚採摘、餐飲等旅遊相關配套設施。」馮芙蓉說,未來的北澗村將成為四季有景、特色突出、原汁原味的黃土高原第一生態古村落。春來北澗賞花、夏來北澗避暑、秋來北澗採摘、冬來北澗休閒。旅遊業搞起來,村民在傳統種植業基礎上可增加收入,由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鄉村旅遊業可以為這座小村落帶來新的生機。

澗溝煙村風貌

「第一」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現在的農村正經歷巨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轉向現代化農業方式,村莊『空心化』『老齡化』加劇,懂種養、能種養、會種養的新型農民極度缺乏。因此做好當代農村青年工作極其重要。一是他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二是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快、有成長為新型農民的能力。三是他們幹事創業有激情,是建設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馮芙蓉告訴記者,如今她已從一名90後「小白」蛻變為一名農村第一書記,這些經歷也讓她更加明白青年在鄉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五年的駐村幫扶生活,馮芙蓉遠離了夏天空調、冬天暖氣的小日子,和昔日的朋友同學也漸漸疏遠。但看到北澗村一天一個變化,全村戶戶都安上了自來水、通上了天然氣、鋪設了下水管道,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馮芙蓉感覺所有的苦與累都太值了。

「如今的我,不會再因為一丁點的困難而退縮,不會再因為辛苦而患得患失。我真的很自豪,因為我的名字,在老支書手機通訊錄裡。我的名字,在貧困戶的感謝裡。鋪管道、修水池,村民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我的名字出現在鄉親們的歡呼裡。」在她的理解裡,「第一書記」的「第一」不僅僅只是「一把手」、「第一負責人」,還是一種模範、一根標杆,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馮芙蓉說,這一段駐村時光是她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歷程,是她人生中盛開的一朵最美麗的花,使她成長,也讓她更加努力地去面對人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漫畫丨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地圖
    漫畫丨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地圖 在稅務機關, 有著這樣一群駐村「第一書記」: 他們,蹲在村頭村尾
  • 駐村第一書記劉明生:退伍不褪色 譜寫鏗鏘有力的脫貧樂章
    第一播報訊 (都昌臺 杜春泉)從軍20載,轉業到地方;勇挑重擔,成為市扶貧和移民辦駐都昌縣陽峰鄉共升村 第一書記;從軍營轉戰到農村脫貧攻堅一線,他延續軍人的血性,譜寫了一曲鏗鏘有力的脫貧樂章。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都昌陽峰鄉共升村 駐村第一書記劉明生的扶貧故事。
  • 省派第一書記南陽駐村扶貧工作調查第一書記如何打贏「扶貧仗」
    習近平總書記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多次強調,必須把第一書記選準派強。2017年,是我省扶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南陽共有7個貧困縣,713個貧困村,46.2萬農村貧困人口,在全省扶貧攻堅進程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2015年8月,22名省直機關選派的第一書記來到南陽,轉眼已過去一年有餘。省派第一書記在扶貧攻堅中如何真正發揮作用,真扶貧、扶真貧?
  • 駐村第一書記「年終總結」裡的喜與憂
    新華社銀川2月22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年終總結」裡的喜與憂  新華社記者任瑋  到底要不要種黃花菜?就這個問題猶豫、爭論過多次後,賈廷升和媳婦終於達成了共識:「種!15畝地全改種黃花菜!虎書記說了,種黃花菜有補貼,村裡合作社管加工、有銷路,還擔心啥?」  賈廷升口中的虎書記叫虎正南,是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柳泉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寧夏國土資源廳派駐柳泉鄉扶貧工作隊的一員。這個春節,閒下來的虎正南盤點自己一年的工作,發現最大的收穫,是念好了「黃花經」。  柳泉村是移民村,也是全鄉貧困人口最多的村。
  • 駐村第一書記白雲:一手老繭 攪熱山村
    新華社銀川1月1日電 題:駐村第一書記白云:一手老繭 攪熱山村   新華社記者於瑤、陳澤安   寒冬時節,翻山越嶺後,終於見到了白雲。一握手,感覺白雲熱乎乎的手上滿是老繭。   「老繭是幫村民鍘草留下的,一般我到哪家碰上正幹活,就上手幫著幹,邊幹邊聊。」
  • 警徽在扶貧路上閃光——記興和縣賽烏素鎮興隆堡村駐村第一書記...
    2018年5月,賈鵬潮被選派至興和縣賽烏素鎮興隆堡村開展駐村工作,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 在興隆堡村的700多個日日夜夜,賈鵬潮這名「80後」駐村書記,紮根農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讓肩上的警徽在扶貧路上熠熠閃光。
  • 一張地圖、一支隊伍和一個特殊的通訊錄 「天路」上的駐村第一書記
    從18年前該村23戶村民自發在老虎嘴絕壁上摳出一條1.2公裡的「天路」, 花了4年半時間可見一斑。 今年3月,走馬上任的蘭英村駐村第一書記雷憲斌卻給村子帶來了不一樣的面貌。 這樣一支由駐村工作隊、村幹部以及鄉駐村幹部組成的「流動便民服務工作隊」是雷憲斌到蘭英村後成立的,目的是不定期地上門為村民進行各種便民服務,上門辦理社保就是其中之一。 周祖剛和老人比較熟,他兩隻手不停地對著肖仁聰打手語,最明顯的是右手不停的數錢動作,嘴裡還咿咿呀呀。
  • 我的駐村故事|老鄉送來的蒲公英花,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夏書記來了,我們夏家衝村變化真大」,溮河港鎮張麗副鎮長最近老這樣說。夏海軍是夏家衝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村子位於信陽市溮河區溮河港鎮,是出了名的毛尖產地,茶葉銷售也成了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何保證本村茶葉的銷路?如何拓寬村裡的營收渠道?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貧苦戶的生活難問題?這些成為夏海軍日夜思索的問題。
  • 淅川縣毛堂鄉洞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芳:小蜜蜂帶動扶貧產業大發展
    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是脫貧攻堅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方式,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淅川縣委編辦派駐淅川縣毛堂鄉洞河村第一書記劉芳,帶著組織信任,到鄉村振興重點村和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洞河村委報到。洞河村10個村民小組,共266戶898人,遠離縣城居住分散,全村貧困戶有38戶82人。
  • 徽縣:群眾不讓走的駐村書記吳康平
    ……  今年6月下旬,在徽縣嘉陵鎮稻坪村黨支部召開的旅遊產業座談會上,與會的村社幹部、群眾代表聽說第一書記吳康平的任期快滿了,紛紛著急地出言挽留。  吳康平是市委組織部派駐徽縣嘉陵鎮稻坪村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自2019年5月初到崗後,就一頭扎進了駐村幫扶工作中。他堅守崗位,顧大家舍小家,真幹事幹實事,千方百計帶領群眾致富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是我最大的幸福|赫章縣結構鄉沙壩村第一書記...
    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 最高法院《人民司法》刊登新會法院駐村「第一書記」林偉豪...
    最高法院《人民司法》刊登新會法院駐村「第一書記」林偉豪同志抗疫文章 2020-04-0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使命在肩 不負韶華|惠水縣斷杉鎮定理村駐村第一...
    我叫吳弘毅,2019年11月,在組織的安排下,從黔南州生態環境局選派到惠水縣斷杉鎮定理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使命在肩,不負韶華,到村後立即向村支兩委和其他駐村幹部交流諮詢,謙虛討教,第二天便和網格員深入群眾家中開展遍訪了解情況,極力克服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的困難,很快熟悉了環境、熟悉了村情,較短時間內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 「越是危難當頭,村民越需要我」 ——交行河南省分行駐村書記劉闖...
    「楊行長,讓我們村『第一書記』留任吧!村裡離不開他啊……」一道道期待的目光,一聲聲誠懇的挽留,打動著在場的每一人。村民們說的第一書記,正是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派駐駐馬店市正陽縣熊寨鎮王樓村駐村的第一書記劉闖。
  • 重慶工程職院教師葉正泉:駐村一年多 寫下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
    「我由山村之外的思索者,轉變成山村內部的組成者,脫貧攻堅之後的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一本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記錄著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葉正泉奔赴雲陽縣棲霞鎮吉平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所經歷的駐村扶貧故事。
  • 澄海這個村黨支部書記入圍全國「最美村官」!快看看是不是你們村裡...
    開展這一活動,旨在引領村官內在素質培育,培養造就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個人風度的最美村官。評選從多方推薦的人選中,產生442名入圍名單,其中有現任的村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民組長、婦聯主任;有德高望重的老書記、原主任;有各級黨政機關下派的「第一書記」;還有社會各界的村官志願者「榮譽村官」、「第三村長」;涵蓋了村官的各個層面。
  • ...勇當「戰疫」先鋒——記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張黎
    (本刊記者靳豔 通訊員吳壽靜)走田間,進羊圈,鑽樹林,入農家是張黎每天在新場村的必修課。自張黎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後,只要是村民的事,他有求必應。現如今,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採樣、核酸篩查,是他的日常工作。從脫貧攻堅轉戰疫情防控一線,他用「疾控人」的一絲不苟和黨員的擔當作為「逆行」而上,衝鋒在最前沿,為群眾生命安全築起一道防線。
  • 第一書記「省親」記
    李柯於2015年擔任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黨巴村第一書記。在近三年的時間裡,他紮根黨巴,與群眾一同生活與勞作,帶著當地藏族同胞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緻富路。「來了,來了……」21日下午3點,兩輛越野車駛入了黨巴村。村民們有的雙手沾滿麵粉、有的拿著哈達就跑了出來,他們爭先恐後地擁向回訪的親人們,不一會李柯的脖子上就掛滿了哈達。
  • 用責任與擔當書寫無悔青春——記興和縣賽烏素鎮三股水村駐村第一...
    「自從薛書記來到我們村,為我們扶貧工作注入了年輕的活力,這小夥有想法、有幹勁……」三股水村村幹部們一提到駐村第一書記薛書元都這樣誇獎。  1990年出生的薛書元,一名毫無農村工作經歷的興和縣公安局工作人員,組織的一紙調令,讓他成了賽烏素鎮三股水村的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
  • 山東連續多年選派省直單位黨員幹部駐村,替群眾紓憂解難 第一書記...
    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擔任第一書記。這裡講述的,是幾位第三輪省派第一書記的故事。——編  者  第一書記不好當,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得會使。既要強班子、找路子、脫帽子,還須結對子、解梁子、樹牌子,時不時會遇到撓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