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芙蓉
出生年月:1991年5月
駐村前職務: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民政局城鄉低保管理中心普通科員
駐村職務: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萬泉鄉北澗村第一書記
出任第一書記時間:2015年7月
「出門三尺無平路,土窯土炕石頭多,七溝八嶺一面坡,梯田層層難勞作,送糞收穫憑肩挑,羊腸小道上下坡……」馮芙蓉告訴澎湃新聞,這就是她對北澗村的第一印象。
2015年7月,馮芙蓉來到北澗村任第一書記。那時她的孩子才十來個月,剛斷奶。接到這項工作時,馮芙蓉的內心很複雜:「作為一名工作時間並不長的90後,不知道前方要面對的是什麼。也擔心自己太年輕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完成不了領導的信任與重託。」
北澗村蔬菜大棚北澗村位於孤峰山腳下,全村138戶512人。其中,貧困戶64戶257人,佔了約一半。多年來北澗村受困於土地稀少、缺水、交通不便,缺乏主導產業。如何帶領200多名貧困百姓脫貧摘帽?如何儘快讓這個小山村改頭換面?如何幫助村民尋找出一條致富路徑?這是駐村的每個夜晚,縈繞在馮芙蓉腦海裡的三個問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初到北澗村,我就被這個小山村的景象驚住了,一道道起伏的山溝中間,夾雜著七零八落的耕地,老舊的窯洞星羅棋布地排列在崖壁上。村民們對我也很質疑,覺得縣城裡來的年輕女娃娃在農村安下心工作就不錯了,還能摘除貧困村的帽子?」這樣毫不避諱的聲音讓馮芙蓉很失落,「但骨子裡我是個執拗的人,這些質疑聲連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統統在我的心中化作一股不服輸的力量,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就這樣,這個在村民看來「嬌滴滴」的城裡姑娘,開始了不一般的徵程。清晨,馮芙蓉伴著露水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摸底調查;中午,趁著村民吃飯時間,她走村串巷傳達講解各項政策;夜晚,她還要建立貧困戶信息檔案,與村幹部一起商議村裡的脫貧計劃。僅僅1個月的時間,馮芙蓉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誰家有幾口人、身體狀況如何、因何致貧,誰家女兒還在上初中,哪家兒子到了娶媳婦的年齡……每一戶的情況馮芙蓉都了如指掌。
「我也成了北澗村一個黑瘦黑瘦的『小村姑』,村民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己人』。」這個轉變讓馮芙蓉很欣慰,更是讓她對之後的工作有了信心和方向。
馮芙蓉在蔬菜大棚內馮芙蓉意識到,精準扶貧貴在「精」,產業才是脫貧最為關鍵的環節,她決定帶領工作隊把脫貧攻堅「第一針」打在北澗村主導產業上。在走訪中馮芙蓉發現,北澗村的土壤氣候和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大棚蔬菜。春秋大棚種植是個長期產業,如果能在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種購銷一條龍全管。馮芙蓉想,這樣沒有風險、無任何後顧之憂的產業一定會得到村民們的大力支持。
然而,事情進展得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好不容易在溝溝岔岔中找了塊背風、向陽的平地,正準備建蔬菜大棚時,質疑聲紛至沓來:「祖墳在那兒,遷墳多不吉利。」「什麼都不懂,怎麼種?」
「那一刻,我深切地懂得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馮芙蓉只得和工作隊員一起,一次次上門去做工作。村民聲大了,她就好言相勸,等人家消消氣。今天說不通,明天再去。有時候,馮芙蓉乾脆褲腿一卷,和村民一起下地幹活,邊幹邊聊。
經過努力,1座、2座、3座……如今74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以前村民露天種菜,一年只能收成一次,而大棚菜只要管理到位,收入比以前能翻10番。2016年底,北澗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800元以上,完成了整村脫貧摘帽的任務。
「去年以來,我們又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開展消費扶貧工作,對接縣消費扶貧中心,邀請他們到我們大棚基地來採購蔬菜。不僅幫助貧困人口培養造血能力,而且還持續穩定增了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受到了廣大貧困戶的認可。同時我們還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棚內打工,通過勞務輸出來增加收入。」馮芙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蔬菜大棚計劃大獲成功,但馮芙蓉沒有停下腳步尋找新的致富產業。2017年,為鞏固2016年的脫貧成果,馮芙蓉多次組織村兩委召開座談會,對北澗村傳統村落的發展定位、規劃建設、宣傳推介等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
北澗村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村內共有六、七十年代的窯洞138眼,五、六十年代的房屋院落115間。康熙年間的民間戲臺、龍王廟,具有地方特色的門窗、門罩、院牆等隨處可見。藉助全市推進全域旅遊的機遇,馮芙蓉決定將北澗村閒置的老村落開發,發展「澗溝煙村」特色旅遊項目。
「澗溝煙村」風貌澗溝煙村從前叫澗溝村,也就是北澗村的老村。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村子整體搬遷,澗溝村也就人去屋空,長期閒置。
「我們支村兩委去鄰縣發展好的古村落旅遊景點進行了學習考察,經研究決定,將北澗老村與春秋蔬菜大棚結合,形成觀光採摘農家樂為一體的旅遊產業。」據馮芙蓉介紹,村委會牽頭成立了泉澗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村委會控股,全村村民參股的形式經營,年底按收益給村民分紅,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還以此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此基礎之上,馮芙蓉邀請了北京農林科學院專家來實地考察,對北澗村進行整體規劃。為了提高北澗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馮芙蓉還邀請攝影愛好者、旅遊達人採風觀光,聯繫當地知名微信公眾號對北澗村進行宣傳。
目前,澗溝煙村已經打造了幾個別具特色的窯洞院落,有鄉愁文化印象館、窯洞主題館、窯洞賓館等。2019年初,澗溝煙村被山西省評委了3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
「我們還將繼續帶領、指導村民發展農家樂經營,完善大棚採摘、餐飲等旅遊相關配套設施。」馮芙蓉說,未來的北澗村將成為四季有景、特色突出、原汁原味的黃土高原第一生態古村落。春來北澗賞花、夏來北澗避暑、秋來北澗採摘、冬來北澗休閒。旅遊業搞起來,村民在傳統種植業基礎上可增加收入,由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鄉村旅遊業可以為這座小村落帶來新的生機。
澗溝煙村風貌「現在的農村正經歷巨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轉向現代化農業方式,村莊『空心化』『老齡化』加劇,懂種養、能種養、會種養的新型農民極度缺乏。因此做好當代農村青年工作極其重要。一是他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二是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快、有成長為新型農民的能力。三是他們幹事創業有激情,是建設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馮芙蓉告訴記者,如今她已從一名90後「小白」蛻變為一名農村第一書記,這些經歷也讓她更加明白青年在鄉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五年的駐村幫扶生活,馮芙蓉遠離了夏天空調、冬天暖氣的小日子,和昔日的朋友同學也漸漸疏遠。但看到北澗村一天一個變化,全村戶戶都安上了自來水、通上了天然氣、鋪設了下水管道,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馮芙蓉感覺所有的苦與累都太值了。
「如今的我,不會再因為一丁點的困難而退縮,不會再因為辛苦而患得患失。我真的很自豪,因為我的名字,在老支書手機通訊錄裡。我的名字,在貧困戶的感謝裡。鋪管道、修水池,村民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我的名字出現在鄉親們的歡呼裡。」在她的理解裡,「第一書記」的「第一」不僅僅只是「一把手」、「第一負責人」,還是一種模範、一根標杆,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馮芙蓉說,這一段駐村時光是她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歷程,是她人生中盛開的一朵最美麗的花,使她成長,也讓她更加努力地去面對人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