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我國的國花,她與松、竹合稱歲寒三友。梅花雖然不及牡丹的國色天香,月季的嬌豔浮華,玫瑰的奼紫嫣紅,荷花的高貴典雅,但它的美是別具一格的美。它的美綻放在風雪中,一棵梅花綻放在風雪中紅梅,誰不被它傾倒?誰不被它徵服?梅花的色,豔麗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蒼古而清秀。梅花從不與百花爭奪明媚的春天,也從不炫耀自己的美麗,梅花有著一副傲骨,也從不驕傲自大。每當寒冬的清晨,一股別具神韻、清逸幽雅的清香就從窗外飄來,梅花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讚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立志奮發的精神……
<一>
《雪梅·其一》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此是盧梅坡的名詩,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中有句;「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就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託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的言外之意: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二>
《墨梅》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出自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讚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豔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裡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讚譽梅花,實際上是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三>
【浣溪沙·題李中齋舟中梅屏】吳文英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蘭時。懶妝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窮清影在,日長春去畫簾垂。五湖水色掩西施。
◎詞中前兩句,繪出屏中梅樹之貌,兩句脫胎於成語「冰清玉潔」,贊梅樹之格調高雅。「木蘭」是木蘭舟的省稱。此言自己在觀賞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後,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傲霜鬥寒般的氣質。「懶妝」一句,以梅擬人,寫出梅枝的神韻。此句也是從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句中化出,贊屏中梅枝活似佳人之天生麗質,雖懶於梳妝打扮,然淡然而立,盡佔春色,不愧為「東風第一枝」之稱。此亦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贊梅枝也。「月落……」兩句,緊扣上片結句而生發開去。
林逋《山園小梅》有「暗香浮動月黃昏」句,詞人另闢蹊徑,寫自己對月落後溪邊梅枝的感受:月兒雖然已沉沒在小溪的盡頭,梅枝的倩影卻能長留在溪畔。此非影留,實是詞人感情所系也!接著詞人轉而寫實,言日長天久春天也會過盡,然而繪有「東風第一枝」的梅屏,卻長留在舟中。最後末句既點出「舟」字,也復贊梅屏。「五湖」即是太湖,西施曾從範蠡遊五湖,此言李中齋小舟載著的梅屏,在千頃太湖的水色掩映下如西子之暢遊五湖般的更顯婀娜多姿。全詞緊扣「舟中梅屏」去擬人狀物並反覆詠嘆,形神皆備,根本沒有「用事下語太晦,人不可曉」之病,可謂詞中佳作也。
<四>
【卜算子·詠梅】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陶淵明愛菊,為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周敦頤喜蓮,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而陸遊重梅,則為的是「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的堅貞。這闕《卜算子》是作者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像「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陸遊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
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悽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儘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誠如道源詩中所言: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楊維楨詩「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衝破了,因為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託。下闋託梅寄志。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這兩句表現出陸遊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悽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正是「末句想見盡節」,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於此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託物言志,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闕詠梅的傑作。
<五>
【卜算子·詠梅】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於梅花之中,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這裡所據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詠梅》的確與陸遊所寫大相逕庭。陸遊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毛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範,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稜,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鬥爭,詩人以隆冬裡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了,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
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而永不屈服。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它與嚴寒搏鬥,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後退去,並不強奪春天的美景。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它成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國裡,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