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梅州1月31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思念
——追記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葉子
陳華明走了,這位來自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被當地男女老少村民親切對稱為「僑聯大叔」的硬漢,獨自一人在地處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奮戰了17個月,三社村37戶貧困戶171位村民脫貧了,他自已卻在最後的關頭病倒了,去年12月18日下午,回廣州治病前夕,他還和送他的村幹部擊掌相約,病癒後再回到村裡為村裡單親孩子找贊助讓孩子能安心上學;還要將村希望小學大門口那100多平方米單邊泥土小道鋪成水泥路;村裡剛剛脫貧的村民曾繁平的新房即將建成,他答應曾繁平還要回來祝賀曾家搬遷新居並喝一口家釀的客家娘酒……。
然而,年僅46歲的陳華明這一走便沒再回來,1月28日晚上,他帶著對地處千裡之外小山村的牽掛,永遠離開了和他建立了骨肉之情的三社村民,只留給大山深處無盡的思念。陳華明逝世的消息傳到村裡,村民們相擁痛哭,65歲的村民張景針老人含著淚水對天長呼:「『僑聯大叔』,我們捨不得你啊……」
村支書:「僑聯大叔」是村裡最忙的人
206國道從三社村子中央逶迤而過,三社村四周青山環繞,清澈的三社河泉水日夜叮咚流淌,梯田沿河岸山腳綿延數裡。三社村雖然風景秀麗,然而綠水青山並沒有給村民帶來富足,村民世代靠耕種貧脊的山田度日。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結對幫扶三社村之前,全村334戶1369人中,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的貧困戶便有37戶171人,村集體收入為零。
現任村支書曾祥棍告訴記者,2010年7月,「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進村,由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結對幫扶三社村,3年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68萬元,改造住房31戶,改造村道3.5公裡,資助納入社保410人,組織勞務輸出45人,新建一個農業產業基地和改建村委會村址,全面完成了各項幫扶任務,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目標。其中:201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10.8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6689元。
曾祥棍說,陳華明是2011年進村的,一直到他離開,他與村民日夜相處了17個月。他雖然是大城市來的處長,又長得濃眉大眼一臉威武,卻十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把村幹部當兄弟,與村民打成一片,回廣州休假還天天不忘打電話回來關注跟進工作,逢年過節後回村都帶年貨給村民,象探望親戚一樣,村裡男女老少都親切地叫他「僑聯大叔」。
「『僑聯大叔』在村裡大累了……」,曾祥棍邊抹淚邊介紹。陳華明進村後,為幫助村民早日脫貧,嘔心瀝血一心撲在工作上。在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支持和陳華明的努力下,籌集48萬元,完成了村裡31戶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解決飲水安全334戶,解決了162戶780村民122畝農田的生產灌溉難題,建立文化衛生設施4宗,教育、醫療和公共衛生設施基本完善。如今村裡種下了150畝沙田柚樹,200多畝名貴樹木,4.5公裡長的3條村道鋪上了水泥路面並安裝了路燈、村民從此告別了行路難。過去村裡垃圾成山,陳華明帶領村民整治村容村貌,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村道兩邊種下了1萬株桂花樹。現在全村幾乎看不到一片垃圾,桂花香飄四季。
「『僑聯大叔』雖然走了,但他給三社村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幾乎無處不在,我們永遠懷念他。」曾祥棍說。
小學校長:「僑聯大叔」是山民的貼心人
三社村小學校張錦光校長告訴記者:「『僑聯大叔』是山民的貼心人」。三社村小學校由於建校年代久遠,十分破舊。陳華明十分關心學校的困難,於2011年11月引來廣州僑界熱心人士梁一新先生到三社村考察後,捐款14萬元對三社小學進行升級改造,對外牆進行翻新,門窗換新,並添置新電腦5臺、幻燈設備一套、大會議桌椅一套、傳真機一部、書籍一批、體育器材一批等。改造工作已於當年12月底完成。陳華明進村後,主動與老師交朋友,經常與老師們談心,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問題,探親回來專門給學校送來一大包好茶葉。他對小學生很愛護,開車經過學校門前,看到一名走路不便的殘疾學生,把孩子扶上車送回家,還給這個孩子20元錢買作業本。還有一次看到一名患腦癱的學生,他也護送回家。事後他掏錢請我轉交給他的爺爺給孩子買營養品。這位爺爺收到錢後,老淚縱橫,連聲說「感謝共產黨員培養的好幹部,感謝僑聯送來好後生」。
2011年10月,陳華明帶來廣州僑界熱心人士黃健生先生到三社村考察後,黃健生先生捐款20萬元為三社村白內障患者免費做手術,同年11月,請來梅州市殘聯康復醫院醫生到建橋開展篩查,如今村裡有26名白內障患者患者手術後重見光明。
建橋鎮鎮委書記:陳華明農民兒子本色未變
建橋鎮委書記羅炳元告訴記首者,陳華明同樣是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孩子,對農村沒有陌生感,一下了就融入工作。他生活簡樸,宿舍裡只有一張舊桌子,幾個破凳子。他從不抱怨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我多次提出幫他添置新的辦公用品,他都推卻。他有一股忘我工作的勁頭,經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我住他樓下,深夜了他的宿舍燈光還亮著,我幾次邀他一起出去宵夜,他都說要加班走不開,餓了自己就泡個方便麵行了。他是我們農民的孩子,把三社村當成自己的家鄉,為三社村扶貧作出了很多的貢獻。
三社村民:「僑聯大叔」我們等你回來搬新屋
今年51歲的村民村民曾繁平一家4口,2個孩子上初中,過去夫妻倆全靠種田,全家年收入才1000多元,一家人與雞鴨一起擠在40平方米的百年老屋生活,是村裡典型的貧困戶。陳華明進村後,了解到曾繁平會開拖拉機,便籌資1.08萬元,為曾繁平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讓他做機耕專業戶為村民耕地,每年收入上萬元。去年底,曾繁平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特邀了陳華明春節前回來為新居落成揭彩。
「我一直在等『僑聯大叔』回來搬新屋,喝一口我們自已釀的客家娘酒,沒想到『僑聯大叔』這麼快便走了……」曾繁平悲傷地說。
對陳華明最後離開三社村的日子,村支書曾祥棍至今難於忘懷。從去年11月開始,為迎接扶貧工作的考核驗收,陳華明連續駐村工作,雖然時常感到背部疼痛難耐,食不下飯,晚上難於入睡,仍一直在堅持工作。去年12月18日下午,陳華明忙前忙後陪驗收組檢查完三社村扶貧工作後,已是累得不行,有氣無力坐在椅子上喘氣。村幹部見他十分難受,建議送他去醫院,為了不給村裡增添麻煩,他婉拒了村幹部的好意,自已連夜駕車趕回廣州看病。臨別之時,他還與現場的村幹部相約,病癒後再回到村裡為村裡單親孩子找贊助讓孩子能安心上學;還要將村希望小學大門口那100多平方米單邊泥土小道鋪成水泥路;村裡剛剛脫貧的村民曾繁平的新房即將建成,他答應曾繁平還要回來祝賀曾家搬遷新居並喝一口家釀的客家娘酒……。
然而陳華明被診斷為肺癌並伴有多發轉移,病情十分嚴重。今年1月21日,曾祥棍和建橋鎮王副鎮長等人專程趕到廣州醫院,看望住院治療的陳華明。「當時他身體已十分虛弱,倒反過來安慰我們:『這個病不可怕,我要儘快治好回來,村裡還有許多事要做。』想不到才過了7天,他便走了……」曾祥棍哽咽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