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新聞
—分享—
記者: 聶雄 鄧皎 攝像 陳衛 李晟 楚彬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視察國防科大時,曾經拿起一塊軍用導航晶片,問北鬥團隊負責人:核心技術是不是掌握在我們手裡?這個讓習近平主席牽掛的問題,也是國防科技大學北鬥導航團隊20多年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因為,掌握了中國人自己研發的導航定位通訊系統,才不會在信息競爭中受制於人。讓人自豪地是,國防科大人給了習近平主席一個滿意的回答。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陳華明就是為北鬥導航研發作出卓越貢獻的人。
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三樓,一隻大號不鏽鋼水杯靜靜地擺在那裡,這隻杯子可以裝下一斤水,他的主人就是陳華明。
(喝水)陳華明:一次可以多喝點,這樣出來喝水的次數少一些。
十年前,陳華明博士畢業,留校加入國防科大北鬥團隊,從那以後,他的世界裡除了北鬥還是北鬥。
(打飯、吃飯)陳華明:你再做個試驗,看看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回家的路上,陳華明經常忍不住睡意連連連,也不希望我們的拍攝佔用他過多的時間。
陳華明:夠了,不要拍了……
陳華明的妻子:我覺得他早早晚晚腦子裡轉的可能都是他的工作,即便有時候,送孩子上學順道,去上班順道帶一下孩子,他可能也會走到他上班的路上去,然後我提醒他他才會轉回來,經常是家裡的事情有點心不在焉。
(測試車開出……)
國防科大北鬥團隊,每一個人都和陳華明一樣,在他們的心裡,都裝著一個共同的對手。
陳華明:一旦發生重大衝突,對手只需關閉GPS,我們的整個軍民系統可能會陷入癱瘓。
2003年以前,我國的交通、電力、金融甚至軍事裝備等關係國家命脈的領域,全部都要依靠美國的GPS實現導航、定位及授時。
(北鬥二號試驗衛星發射升空)
2007年4月14日凌晨4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北鬥二號試驗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不久,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狀況:在有些區域遭到大功率電磁幹擾,接收信號成功率不足50%。幹擾問題解決不了,北鬥工程將就此擱淺;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人說其難度,無異於將一頭大象裝進家裡的冰箱。2008年初,這塊沒人敢啃的硬骨頭被國防科大接下,軍令狀給陳華明他們限定的時間是三個月。
國防科技大學北鬥導航技術工程中心主任王飛雪:這是一個倒計時,按照09年衛星發射,發射前的各種實驗,再倒計時到工程化,最後留給樣機的時間,也只有三個月。
三個月,90天,這支以電磁幹擾為敵人的尖兵部隊,首先排除了與工作無關的一切幹擾。天上的北鬥升起又落下,實驗室裡的北鬥攻關一刻不停。陳華明,這個出身農家的寧鄉漢子硬是和他的團隊一起,將看似不可能的難題如期破解。
陳華明:使北鬥衛星的抗幹擾能力比之前提高了一千倍。
1969年出生的陳華明,老家在寧鄉縣青山橋鎮永豐村,兄妹三人,他是老大,由於經濟條件不好,讀書的時候經常吃不飽飯。
陳華明:我們那時候大約是讀高三,下了晚自習以後,一個同學說,他第二天他姐嫁人以後做回門酒,會有好多肉吃。然後我們就從寧鄉,從寧鄉七中晚上走山路,走到你們那個田坪芙蓉那邊,應該有三十裡地,走了四個小時,跑到他們家以後吃了一頓肉,睡了一覺,第二天又到(寧鄉)七中去了。
1987年,陳華明高中畢業,考入總裝指揮技術學院。
陳華明:當時那個學校的名字很好聽,專業的名字叫航天測控。少年的時候總是有一種理想,想搞宇航、航天這方面,是一種夢想。人類能夠離開地球,那種感覺很好。
陳華明自己說,當年報考軍校,一則因為父親是一個老兵,受人尊敬,二來是因為父親對自己過於嚴厲,想遠走高飛,與父親保持距離。47年前,父親參加了援越抗美戰爭。
陳華明:這是用美軍飛機殘骸做的紀念章……
這個抽屜保存了當年戰爭的記憶,也保存了一個老兵的榮光。
轉業後,父親成了老家的一名鄉村郵遞員,靠微薄的工資供陳華明兄妹三人讀書。老郵遞員沒想到的是,兒子現在成天忙碌的,也是要準確無誤地給國家「送信」。
陳華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都是一個信息的載體。但是,我們這種工作雖然沒有風裡來雨裡去,但是都是必須遵守這種平時工作的嚴謹性和一種細緻性,就是不能出錯。
(衛星發射)
2012年10月,隨著第16顆北鬥二號衛星發射進入軌道,我國已建成覆蓋亞太地區的無源定位衛星導航。從1994年開始,國防科大的北鬥研究團隊經過數萬次試驗,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解決了困擾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工程的一系列難題,多項成果獲得全軍和國家科技部的獎勵。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唯一能承擔衛星、運控和應用三大系統研製任務的單位,他們研製的數以萬計的軍用終端晶片,已經應用到我國的高端武器裝備。
2013年11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校長報告)國防科大校長:同志們好,首長好……
習近平主席在視察時,拿起一塊軍用導航晶片,問北鬥團隊負責人:核心技術是不是掌握在我們手裡?得到肯定答覆後,習主席說,希望大家繼續努力把北鬥系統建設好。這句話的語氣雖然很平靜,但在每一個北鬥人的心裡,是一份沉甸甸的囑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