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故事:為了孩子們能進學堂,我們用心又流汗

2020-12-05 福貢縣融媒體中心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作為雲南省道路運輸管理局派駐怒江州福貢縣子里甲鄉臘母甲村一年多扶貧幹部的我,有幸參與了臘母甲村的脫貧攻堅工作,經歷了脫貧攻堅中的人和事,見證了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尤其是教育扶貧的故事讓我記憶深刻。

2019年7月,雲南省道路運輸管理局第三輪派出了6名駐村扶貧幹部,作為其中的一名扶貧幹部,駐村以來,我與其他戰友一道,一起利用到群眾家入戶、臘母甲村委會組織召開黨員群眾大會等場合,用「三寸不亂之舌」,不厭其煩的給群眾宣傳《義務教育法》,宣傳孩子接受教育對每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宣傳每個家庭必須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宣傳每名家長必須履行好送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十二年含窗苦讀,梅花香自苦寒來。2019年的8月,子里甲鄉臘母甲村的杜玉芳、李芳梅2位學生收到了印著昆明理工大學、滇西科技師範學院郵戳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整個家庭充滿了喜悅的心情。為確保準大學生家庭能安心送小孩上學,我認真履行一名駐村工作隊素質提升員的責任,及時將《福貢縣農村貧困大學生資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及福貢縣團委、婦聯、能投集團、農業銀行的有關助學活動的規定向2位大學生進行宣傳,並逐一幫助他們辦理申請助學需要提供的各種書面材料。2位準大學生都申請到了相應的助學補助,順利踏入了大學的校門。駐村隊員還到這些大學生家中經常走訪查看,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

贈人玫瑰,手留遺香。一同駐村的女同事段昌梅,將自己的一部手提電腦贈送給2019年臘母甲村考上昆明理工大學的一名準大學生,同時給予1000元的現金對其進行鼓勵,駐村隊員用心用情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李芳梅、鄧榮芳、李福娜、阿華義、當碧芳等7個大學生,就是7個家庭的未來希望,我們時常到這些大學生家庭中走訪看望慰問,主動幫助他們申報了福利彩票助學事項。

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和高中畢業的學生,但未考取普通高中和大學的兩後生,我和駐村隊員分別進行家訪,圍坐火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父母和孩子宣傳到廣東珠海、昆明技能型學校繼續學習,政府給予學費、生活費、每學年來迴路費的各種優惠政策。孩子上技能型學校,學一技之長,不僅可以養家餬口,還能開拓眼界。經過我們認真工作,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解釋教育扶貧的相關政策,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理解和認可,2019年9月臘母甲村的李星龍、李自成、普治國分別到雲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昆明技工繼續學習。

當臘母甲村的孩子帶著美好的憧憬、離開大山,陸續進入大學、技能型的學校去學習時,我和其他的駐村隊員心中的喜悅油然再生。在我們大家還沉浸在這喜悅中時,令大家頭痛的事來了,村裡聽說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有疑似輟學情況,疑似輟學生中並非因貧因病,大多是存在厭學逃課的傾向。駐村隊員和臘母甲村委會幹部逐一分析每個輟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論多遠,爬多高的山,流多少的汗,跑多少趟,都一一到學生家中對其進行勸返復學,向父母宣傳《義務教育法》,我們大家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同學生們交心談心,勸其繼續去完成學業。

抗魯二組李福華這個孩子,在架科底鄉中學讀初二,由於處於叛逆期,堅決不去上學。我們知道這種情況後,又一次去他家進行家訪,同他拉家常,聊技能,話親情,問其長大後的願望等等。李福華在我們親切的交談和引導下,放下戒心,終於說到將來想當一名廚師,也願意去福貢縣委黨校的普職融合班去繼續學習,學一門技能。俄衝二組的李義恰姑娘,長著漂亮秀氣的小臉蛋,也是經常逃課。我們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去找她至少十多次,有時在家,有時她一看到我們去她家,馬上一溜煙就跑了。我們每次去都不停的給她講要好好讀書,可以走出大山,開闊眼界,可以找好一點的工作,過更好的生活,她終於被我們大家的誠意感動,願意返校續讀……

為使臘母甲村學維修技術的孩子畢業後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雲南省汽車維修行業協會響應政府的號召,履行社會責任,發揮行業優勢,積極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同臘母甲村委會籤訂了願意為臘母甲村學習車輛維修技能的年輕畢業生提供就業的保障協議。交通運輸行業的公路養護、運輸、維修等企業都願意為村裡貧困技校生提供就業選擇。

2020年臘母甲村委會、駐村隊組織傈僳族闊時節文體活動時,駐村工作隊利用這個外出務工鄉親回家過節,孩子放假之際,請已在珠海技師學院就讀了兩年的女學生鄧榮芳,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到珠海上學,所享受到的怒江教育扶貧的各項政策。她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感恩黨和政府給了她學習機會,去珠海上學不僅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同時假期靠勤工儉學也減輕了家中的經濟負擔。鄧榮芳的親身感受,讓村裡的家長和孩子更加清楚了黨和國家教育扶貧的好政策,更加明白了學習教育帶來的好處。

教育扶貧是「斬斷窮根」的利器,是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對於提高人口素質、增強貧困群眾生存技能十分重要,臘母甲孩子們的教育、群眾素質的提升,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我們將繼續努力。

臘母甲村扶貧隊員 朱紅頻

編 輯:馬星星 少友葉

責 編:何 劍

監 審:張學坤

終 審:楊致遠

相關焦點

  • 行知學堂傳承先賢知行
    4年來,該校開辦了16所行知學堂,102名「小先生」參與活動,累計開展各類教學活動近300項。    開課以來,學堂將思想品德教育擺在首位。為了讓低學齡兒童接受愛黨愛國教育,同學們查閱資料、進行「頭腦風暴」,在孩子們喜愛的繪畫、唱歌、手工等活動中有效融入紅色元素。    「當孩子們隨著歌聲揮起自己繪製的國旗時,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楊柳小學行知學堂的「小先生」劉國慶說。
  • 【會員風採】林海霞:教育扶貧,是一朵彩虹色的花
    這個故事把林海霞帶進了那所教室,她好像看到了那雙大眼睛裡的渴望。原來她以為扶貧只是隔著千山萬水的西部落後地區,其實,即便是浙江這樣相對發達的地區,也有些角落隱藏在陽光的背後。而教育扶貧,可以把光引入到孩子的內心深處,點亮人類的靈魂。
  • ——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全體成員都能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履職盡責,多年來,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先後獲得「陝西省優秀志願者」「商洛市五四獎章」「商南縣最美志願者」等榮譽20餘項,「教學質量提升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教育教學榮譽40餘項,所帶科目成績均位於全縣前列,其知名度、美譽度在商南不斷提高。
  • 692篇「扶貧日記」背後的故事
    駱胤成給孩子們講課。受訪者供圖「晚飯後繼續入戶調查,天色漸漸黑了,今夜沒有月亮,大山上也沒有路燈,黑漆漆的一片,全靠我們的手機閃光燈,勉強照亮了前方的路。」駱胤成在日記裡寫道。兩年間,他用692篇扶貧日記記錄了小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後的張張笑臉,字裡行間也標記著大國脫貧路上一個個「駱胤成們」的小奮鬥。
  • 「扶貧故事」播撒科學的種子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扶貧路上的小故事大感動
    一本本整齊的資料彙編、一疊疊密集的工作記錄、一份份詳細的貧困戶資料、一張張樸實無華的工作照片,串聯起湖南永州聯通道縣基層單元扶貧專幹張滔感人的扶貧故事原來是因為孩子們家裡窮買不起籃球,所以對張滔帶來的籃球特別好奇。山裡的孩子不比大城市的孩子,他們沒有零食、沒有玩具、沒有好看的衣服,更沒有在我們看來人人都能買得起的一個籃球。這件小事深深觸動了第一天來扶貧的張滔,於是第二天他就進城買了一個新籃球帶回村裡送給孩子們,還成了他們的「籃球教練」。張滔說:「看見孩子們在籃球場上天真無邪的笑容,我覺得很開心。」
  • 教育扶貧讓月亮山區的孩子綻放「笑臉」
    久而久之,這個距離縣城20多公裡的苗寨因交通閉塞、教育落後,在貧困的泥淖裡越陷越深,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2%,成為當地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在大歹小學掛職副校長的貴陽市南明小學老師王玉看來,大歹村的貧窮有其難以擺脫的自然因素,更困頓於人們封閉、保守的思想。「扶貧先扶智,大歹的改變必須從教育開始。」她說。
  • 內鄉縣王店鎮中心校為教育扶貧注入「強心針」
    為教學扶貧注入了一支有力的「強心針」。 在熱烈的教研氛圍中,各個學片的教導主任圍繞期中考試成績進行了詳實的數據分析和認真總結。結合學片的優勢學科、劣勢學科談了取得成績的經驗和考試失利的原因。鎮中心校徐運題副校長的發言把大會推向了高潮。
  • 盡職盡責駐村 用心用情扶貧——記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駐村...
    、用心用情扶貧的一幕幕。2018年4月,中國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甘棠供電所設備班中級作業員宋志業欣然領命賓陽縣古辣鎮六窯村委扶貧工作隊員時,立下錚錚誓言。進村走訪途中。經常面帶笑容,精神抖擻,堅定的目光,這是宋志業的真實寫照。
  • 孩子們用心打造的自然角
    如何解決這些困感,我們也進行了些思考和探素。思考一自然角活動的教育期待是什麼?是否可以代替戶外自然探索活動?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科學探究」目標下的子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H和自然角直接相關,對應的年齡段目標有「喜歡接觸大自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術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3-4歲)條件(4-能5)」「能察覺動植 物的外形特徵 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係(S 6歲)」等。
  • 【我的扶貧故事】左聯燕:盡心盡力幫助村民奔小康
    摸清民情破難題  「剛接任駐村第一書記時,我感到『壓力山大』,因為我們人手不足,不過我還是希望可以盡最大的努力,為村民解決好他們的實際困難。」左聯燕回憶道。解民憂,首先要知民情。於是,她開始每天在村裡「兜兜轉轉」,尋找可以幫助羊角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門道。
  • 扶貧先鋒·孔慶勇:端豐盛科學大餐 送給山裡的孩子
    【駐村扶貧】幫助村裡實現「造血」功能孔慶勇說,在駐村之前,他認為扶貧工作只要努力幹就可以了,加強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貧困戶搞些特色種植和養殖,多幫著村裡賣些農副產品就好了,但實際情況和最初設想有很大差距。「剛到龍馬村時,常有人告訴我們:『龍馬村要啥有啥。』在我們深入開展扶貧的過程中卻發現:龍馬村是『要啥沒啥』。」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四寨村20.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500畝,其中田3500畝、地3000畝,林地面積2136畝。四寨村屬於布依族苗族少數民族村,擁有18個村民組,888戶、4032人。
  • 精準扶貧故事真實感人
    本報訊 (記者陳潮華)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廣東站)的客家山歌劇《春鬧》,經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在原基礎上進行了精心打磨,成為一出反映當下精準扶貧感人故事的山歌劇精品。在赴廣州參演前,26日、27日在廣東漢劇院南國牡丹劇場為梅州觀眾公開演出兩日,受到觀眾熱烈好評。 這是一個精準扶貧的故事。
  • 大連保險業開展「六一」主題多維教育扶貧活動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大連市保險行業協會在大連保監局指導下,以普蘭店、瓦房店等低收入村屯為試點,持續開展行業精準扶貧工作,與當地教育局建立扶貧結對關係,組織行業30餘家保險機構先後開展6期「開拓眼界 鑄就夢想」主題教育扶貧公益活動。  據了解,此次活動組織了300餘名生活困難的小學生參觀大連市自然博物館、現代博物館,了解我國海軍與海防的發展歷史。
  • 《駐村的阿外》獲大獎,用心用情最動人
    >本屆亞洲微電影節創設「中國扶貧」「國際單元」「能源中國」等主題單元,共徵集到5019部來自20個國家的參賽作品,講述了各行各業砥礪奮進的故事。由達拉特旗本土文藝人才參演的《駐村的阿外》,從5019部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本次電影節中5部「扶貧單元」最佳作品獎之一。付兵說:「收穫『扶貧單元』最佳作品獎實屬意外。雖然這個獎頒給了我,但是我認為這個獎是獎給眾多舍小家為大家、辛苦付出的駐村幹部們的。
  • 精準扶貧路上,那些動人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刊發在《求是》雜誌上關於精準扶貧的那些動人故事↓↓故事一 產業精準,「幹沙灘」變「金沙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加強產業扶貧,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增強了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
  •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在超過1250天的時間裡,他們用脫貧攻堅精神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用功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真實記錄這個貧困村「一步跨越千年」的艱苦而偉大的脫貧攻堅歷程。【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攝製團隊生活日常【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攝像師王童兼廚師三是拍攝工作艱辛。拍攝重裝備,攝影機、各種機架、燈光、鏡頭、滑軌等大小十幾件,加起來一千多斤。為了記錄每一個精彩的瞬間,攝製團隊常常背著沉重的器材早出晚歸、上山下田。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等天黑得看不見路了,夫妻倆才打起手電筒從坡上回到家,沒等他倆開口我便知道他們是為了搶季節栽種農作物。回來我立即跟幾位同事說了這情況,第二天,我們幾個便拿起生產工具和萬政明到他家田間一起搶收去了。劉常茂與同事們幫萬政明戶搶季節春耕種農作物我們覺得自己充當勞動力幫助缺少勞力的村民做點農活的事是最為平常不過的事情,但用萬政明的原話「小劉哥哥,你們是幹部,放下筆桿子來幫我們做農民的農活,這太難得、太難得啊!」
  • 7個動人故事,帶你走進天河精準扶貧第一線!
    健康扶助暖人心 …… 打造高質量精準扶貧樣本 天河這樣幹 7個動人故事 帶你走進天河精準扶貧第一線 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