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括
2013年以來,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39人青春接力,在國家級貧困縣——陝西省商南縣進行著一場青春接力支教行動,讓清脆的讀書聲在群山中迴響。他們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傳遞、改善教育民生」的重要抓手,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按照「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脫貧抓教育」的工作思路,紮實有序開展第一課堂基礎教育扶智、第二課堂多彩教育扶志、投身脫貧攻堅戰場扶貧,同時依託「實現一個微心願、進行一次家訪、完成一次心理輔導,結合X種個性因子制定人生規劃」的「3+X」模式,真正幫助國家級貧困縣學子脫精神世界的貧,解學習生活中的困。截至目前,支教團累計支教服務時間超過4萬小時,直接教育學生超過3000餘人,幫扶困難留守兒童超過600人,切實做到了精確扶智、精實扶志、精準扶貧,受到了當地政府、群眾和師生的肯定和好評。
二、案例背景
商南縣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陝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現有貧困戶家庭在校學生8750名,雖然對標「兩不愁、三保障」全部學生都能進行義務教育,但是仍存在著整體基礎教育薄弱、高水平師資匱乏、留守兒童居多需要社會關注等多方面的嚴重問題。長安大學作為商南縣的「雙百工程」定點包扶單位,秉承著「脫貧攻堅是第一政治責任」的原則,長期為商南縣輸送人、財、物等各方面資源,自2011年以來,學校便以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為扶貧扶志扶智先鋒隊,先後投身服務貧困縣基礎教學,立志通過教育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給予脫貧攻堅工作足夠的智力支持。
三、團體介紹
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主要來自於長安大學研究生,自2013年以來,累計派遣39人前往商南縣義務支教,累計支教服務時間超過4萬小時,教育學生超過3000餘人,幫扶困難留守兒童超過600人。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經公開招募、自願報名、學院推薦、資格審查、綜合考核等程序層層選拔,通過崗前授課實習、相關機關見習、政策法規學習、志願服務活動培訓等9大培訓模式,儲備了全面的系統知識和教學管理能力,具備了開展教育扶貧和公益活動的基本素質,均為品學兼優、熱愛公益的研究生同學。全體成員都能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履職盡責,多年來,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先後獲得「陝西省優秀志願者」「商洛市五四獎章」「商南縣最美志願者」等榮譽20餘項,「教學質量提升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教育教學榮譽40餘項,所帶科目成績均位於全縣前列,其知名度、美譽度在商南不斷提高。
四、問題對象
對標「兩不愁、三保障」和「577標準」,商南縣全部貧困戶都已經實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但仍不同程度存在因病致貧、因學返貧、非貧困村投入力度不夠、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部分貧困村,特別是深度貧困村的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小農思想嚴重,對怎樣脫貧致富懶思考、怕困難、怕擔風險。有的群眾通過教育脫貧意願不強烈,「等靠要」思想嚴重。大多數深度貧困片區,特別是丹南地區,80%以上家庭存在留守兒童現象,雙親至少有一人在外地務工,孩子無法得到切實的教育教學保障,往往義務教育進行完後便回家務農或外出務工。
五、服務內容
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高校定點扶貧是我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支教志願服務是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自工作以來,按照「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脫貧抓教育」的工作思路,依託扶貧扶志扶智「3+X」模式,第一課堂鏗鏘有力,第二課堂多彩繽紛,傾情助力扶貧扶志,較好的完成了上級交付的任務。
(一)教學質量突破新高
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始終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標準,致力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教學成績名列前茅。支教團成員全部擔任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等學生管理職務,人均承擔2個班以上的語數學英等主要課程教學任務,平均每周課時在30學時以上,累計完成超過30000課時教學任務,覆蓋超過3000名山區學子。教學成績方面,支教團成員所授主課成績平均分達到73分,及格率達79.15%,優秀率達29.16%,特別是第七屆支教團成員王鵬起所帶物理、地理兩門學科,在一年中六次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79分和83分,均位列全縣第一名。第三屆支教團成員高一博同學在全縣教學公開課大賽、課件製作大賽中名列第一。
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支教團結合實際、潛心設計,備好每一堂課、講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次卷,創新性地開展了「小組學習」、「少教多學」、「任務型練習」等多種教學模式,並針對後進生進行一對一精準輔導。同時,成員還在課餘時間教授孩子們學習計算機知識,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開設「在線視頻課堂」,讓孩子們在山區就能看到長安大學實驗室的全貌,了解實驗器材的原理,並通過讓學生們擔任「小老師」的方式,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解決了孩子們自主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強的難題。
教學改革亮點紛呈。支教團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形成了高水平的教育教學體系,針對服務學校學生特點,支教團在教學崗的成員將德育工作引入課堂,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運用實景視頻、實際案例等措施激發學生興趣,把教學與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注重引導,將教育工作帶到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第二課堂綻放新顏
針對山區學校素質教育基礎薄弱,第二課堂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研究生支教團在學校支持下精心搭建第二課堂舞臺,實現多層次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成長成才奠基。
一是打造校園品牌活動。支教團注重加強載體建設,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基於支教學校實際,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打造出「快樂足球」項目、「我是向善小隊員」演講比賽、漢字聽寫比賽等特色品牌校園活動。此外,支教團還相繼開展了「與人生對話」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童畫世界」師生互贈繪畫作品、「我是環保小衛士」主題徵文、重陽節走進敬老院獻愛心、「法制在我心」主題徵文、「夏季防溺水」安全教育大會、「暖心圍脖,愛滿商南」公益捐贈等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二是助力學生社團建設。支教團注重社團活動開展,成員多半都擔任學校社團指導老師的職務,第七屆支教團成員周默白、沈世悅除了指導學校書法社、廣播室外,還成立了商南縣小學中的首個戲劇社,其作品飽受全縣師生好評,反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支教團成員靳晨笛和張偉所參與指導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作品手語舞「追夢者」和舞蹈「夜笙歌」分獲商南縣文藝匯演的二等獎和三等獎。這些舉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盛宴、展示自我的平臺,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氛圍,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
三是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支教團堅持素質教育為導向,努力為學生打開多彩的世界,點燃希望之光,現已形成了以「三課堂」為代表的系列素質拓展活動。溫暖課堂是結合重大節慶日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其中涵蓋兒童節「爭做好兒童、好少年」主題活動,國慶節「我和國旗合個影」主題活動等8大類活動;興趣課堂是為培養孩子們全面發展的興趣課堂,其中分為踢毽子興趣課、手工興趣課、足球興趣課等13個小課堂,極大地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夢想課堂則是通過收集孩子們的夢想,為其聯繫該方面相關的長安大學師生,採用在線「1對1」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夢想,極大拓展了的視野,堅定了志向。
(三)扶貧扶志培育新苗
支教團以「教育扶貧、科技扶貧」為立足點開展扶貧工作,依託特色產業開展「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立志做貧困學子的領路人、扶貧工程的踐行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為商南縣如期打贏打好脫貧摘帽攻堅戰奉獻青春力量。
一是圍繞大局顯真心。支教團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籌辦「蓓蕾計劃」「愛心學堂」「七彩課堂」等扶志扶智專題活動39場,積極配合縣委、縣政府參與志願活動,累計服務高考志願活動、「創國文 我先行」活動會等百餘場。2017年暑假以來,支教團成員依託「網際網路+」大賽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新媒體等手段,教會支教點深度貧困村的村民學開通並使用微店和淘寶店鋪,幫助商南縣茶葉、香菇、天麻等特產走出大山,同時注重為受眾用戶畫像,及時聯繫用戶訴求,挖掘土特產的附加值,幫貧困戶增收,助其早日脫貧。
二是家訪調研暖人心。支教團堅持以走進學生為理念,主動對接服務地相關部門,在城關第七小學、富水初中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七彩小屋」、「長大愛心書屋」等扶貧扶志陣地,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等主題,定期舉行「五點半課堂」、「動感周末」等教育實踐活動,累計開展家訪調研180餘次,覆蓋建檔立卡貧困生136名,用愛撫慰留守兒童的「情感飢餓」。特別是在2018年寒假期間,志願者們齊上陣,人均步行山路超過10公裡為商南縣20個行政村的30戶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送去米、面、油、牛奶、糖果等慰問品,給他們帶去新春的關懷與溫暖。
三是捐資捐物獻愛心。支教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凝聚多元社會力量,先後發起了多項公益活動,支持當地教育,關愛貧困學子成長。6年來先後組織開展了「來自世界的善意」「點亮微心願、青春助扶貧」等六場系列活動,為2000餘名貧困學子捐贈了價值9萬餘元的物資,特別是支教團聯繫的福建省石獅青年公益協會,為留守兒童資助冬衣600套,價值30萬元;同時支教團依託「捐出一本書,傳遞一片愛,成就一個夢」「鄉村書海工程」活動為試馬鎮中心小學學校捐贈書籍7500餘本,並建立了「長安大學圖書角」,讓學生徜徉在書的海洋,營造了全社會關愛貧困人口、關心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2018年,研究生支教團王博在得知學校六年級成勝朋同學患嚴重血液病,急需骨髓移植,但家庭窘迫湊不齊手術費時,立即發動社會力量,在兩天內就募集到1萬元的愛心捐款。
(四)靶向施策再續新篇
研究生支教團力求弘揚青年志願者精神和扶貧支教相結合,不斷用自身事跡引領志願服務風尚,使支教團逐漸成為長大學子志願服務社會、紮根西部基層的一面旗幟,成為長大學子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與先鋒隊。
一是當好政策宣傳「發聲筒」。支教團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責主業之一,先後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十九大開幕式、五四運動一百周年講話等系列重要會議,以易於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堂生動的主題團課,幫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時,支教團發揮自身優勢,組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團,深入各鎮辦黨支部進行專題宣講會,並於今年五月在支教學校開展「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系列巡講活動,培育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是打造線上線下「主陣地」。支教團成員堅持在中國青年網、西部網等主流媒體開設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專欄,積極撰寫高水平稿件,廣泛宣傳開展支教情況和支教團先進事跡。線下開展「我在長大,也在長大」「帶你走進長大」等系列班會,每年定期舉辦「中國夢·西部情」暨「我的成長故事」主題報告會活動,分享支教團成員經歷、交流項目工作經驗,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
三是擦亮當地團隊「金招牌」。支教團成員用真誠的愛心、辛勤的汗水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認可和肯定,並取得了一定的榮譽和成績。張偉等3人獲得「商洛五四青年獎章」等市級表彰榮譽,並作為代表在市縣「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主題活動中宣講先進事跡。葉潤澤等18人次獲得「最美志願者」、「優秀指導老師」等縣級榮譽,王博等53人次先後獲得支教學校及所在鄉鎮表彰。其中,第七屆支教團團長葉潤澤還在商南縣大講堂作為主講人授課,有效提高了研究生支教團在商南縣的美譽度。
薪火相傳,圓夢西部。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作為志願先鋒隊,依託第一課堂講臺、第二課堂舞臺、精準扶貧平臺「三臺聯動」模式,開展「啟智、扶志、弘德」系列教育扶貧工作,扶貧扶智又扶志,書寫著新時代教育扶貧的奮進之筆,努力為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商南縣打贏打好脫貧摘帽攻堅戰做出更大的貢獻!
(五)投入成本
學校結對幫扶陝西省商南縣以來,共計向陝西省商南縣派遣39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研究生支教團在商南支教期間,支教團累計支教服務時間超過4萬小時,直接教育學生超過3000餘人,幫扶困難留守兒童超過600人。支教團發起的「長安大學圖書角」募捐活動、「點亮微心願,青春助扶貧」活動,累計向長安大學全校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募捐圖書、文具、文體用品、衣物共計60餘萬元。
(六)服務效果
支教團成員人均承擔2個班以上的語數學英等主要課程教學任務,平均每周課時在30學時以上,累計完成超過40000小時課時教學任務,覆蓋超過3000名山區學子。教學成績方面,支教團成員所授主課成績平均分達到73分,及格率達79.15%,優秀率達29.16%,所教小學生全部考入初中,所教初中生68%考取高中(中專),20%直接就業。支教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長安大學為橋梁,充分撬動社會資源,先後組織開展了「來自世界的善意」「點亮微心願、青春助扶貧」活動,為支教學校和留守兒童捐贈了價值60餘萬元的物資,在支教的每個學校建立了長安大學圖書室,在每個班級設立了圖書角,讓孩子們徜徉在書的海洋。
(七)影響力
長安大學支教團通過務實的工作態度、敬業的工作精神、出色的工作業績,受到主流媒體廣泛關注、當地政府充分認可、人民群眾爭相點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擦亮了支教團的「金字招牌」。
社會關注方面,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先進事跡先後被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教育部官網、西部網、騰訊網、新浪網、陝西省教育廳官網、《商洛日報》等主流媒體報導數十餘次。2017年3月5日,中國青年報刊登《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扶貧扶智,於無聲處》,介紹了長安大學支教團成員在陝西商南教育扶貧扶智的感人事跡,在社會引發廣泛反響。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官網《紮根秦巴山區 助力脫貧攻堅 「三臺聯動」書寫教育扶貧奮進之筆》報導了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教育扶貧的典型事跡。2019年,支教團成員完成的調研課題《從粗放到細分:基於用戶畫像挖掘的陝西商南中藥材產業扶貧實證調研》獲得陝西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2015年,由支教團成員完成的調研課題《西部山區家庭教育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以陝西山區為例》獲陝西省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