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主辦,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候選名單已經確定,現予公示。
此次公示的候選案例共170個,公示時間為11月27日至12月7日。公示期間,如對候選案例有異議,請以書面形式及電子郵件形式向組委會提出,並籤署本人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聯繫電話,以便核實了解有關情況。公示結束後,推選活動評委會將從中推選出140個獲獎案例,並向社會公布。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文慧園北路10號中國教育新聞網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組委會
郵政編碼:100082
聯繫電話:010-82296625
電子郵箱:cxj@jyb.cn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區域和高校案例60個)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讓每個鄉村孩子讀好書
河北省石家莊市教育局:普職融通改革搭建學生成才立交橋
山西省晉中市教育局:突出四個重點深化中考改革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教育局:以高中帶動戰略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研究
遼寧省瀋陽市教育局:「全納·全額」創新實施彈性離校
吉林省教育廳:推進「大學區」管理 力促教育均衡發展
黑龍江省北安市教育局:借大平臺聯姻名校促區域教育品質提升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三駕馬車」發展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江蘇省教育廳:建設普通高中課程基地
江蘇省南京市教育局:建設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
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建設「泰微課」,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江蘇省鎮江市教育局:學前教育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新名校集團化:市域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杭州新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區域推進星級家長執照
浙江省寧波市教育局:「知行新說」——百名兼職思政導師進高校
安徽省教育廳:讓讀書創作活動在校園生根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人民政府:堅持「以縣為主」推進「縣鄉共管」
福建省教育廳:福建本科高校目標責任管理體制改革實踐
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創新縣級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機制
江西省撫州市教育局:以「五個引領」創新中小學校黨建工作
山東省教育廳:創新管理體制機制 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山東省教育廳:創新工作機制全面解決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
山東省青島市人民政府:中小學校管理辦法促進現代學校治理機制創新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創建辦人民滿意教育長效機制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教育局:紮實推進縣管校聘改革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河南省信陽市教育局:創新思維多措並舉讓特崗計劃真正發揮實效
湖北省教育廳:聚焦發力五個思政推進湖北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實施高中結構性改革推進特色高中發展
湖南省教育廳:湖南首創省市縣校四級互聯互通教育陽光服務平臺
湖南省長沙市教育局:推進中小學招生入學改革
廣東省教育廳:援藏新模式——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
廣東省深圳市教育局:百萬名中小學生在「創新風口」自由飛翔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建立多元普惠辦園新機制實現學前教育改革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統籌實施質量監測推進中職教育改革創新
重慶市江津區教育委員會:深化管辦評分離辦人民滿意教育
四川省教育廳:實施「一村一幼」夯實終身發展雙語基礎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創新「市域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兩自一包」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依託「金州教育雲平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陝西省教育廳:大力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著力破解入園難問題
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教育體育局:學區制下村「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
北京師範大學:面向未來的「三維度·一體化」卓越教師培養實踐
河北經貿大學:以實踐為熔爐以項目為抓手改進高校思政教育
山西農業大學: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遼寧科技大學:突出行業特色依託產教融合培養創新型應用性人才
復旦大學:立德、立學、立能:教師教學發展的創新與實踐
上海交通大學:深化醫教協同推進卓越醫學人才培養
蘇州大學:營造健康積極的海歸教師團隊創新創業環境
西交利物浦大學:紮根中國大地開展國際化辦學
安徽農業大學:精準扶貧的「大別山道路」升級版
合肥學院:體育課俱樂部制改革的實踐探索
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影響深遠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立足「三合」精準培養航空工匠新生代
汕頭大學:汕頭大學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三亞學院:銳意改革卓越發展辦人民滿意的大學
重慶大學:多元協同創新模式培養汽車領域複合型創新人才
電子科技大學: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打造電子信息領域海歸人才高原
西安交通大學:「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推進區域合作發展
陝西師範大學:陝西師大構建「四位一體」推動課改發展新模式
西安郵電大學:推進黨建進學生公寓打造立德樹人新格局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校長案例60個,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歡(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課程無界成長無限———史家課程綜合改革探索
王劍平(山東省青島市立新小學):用全維度育人實現從空間改造到課程再造
王稼偉(江蘇省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學生素養
叢濱(遼寧省大連市第八十中學):「生命教育」照亮美好人生
史曉燕(上海市園南中學):黃道婆棉紡文化的傳承——「非遺進校園」校本實踐
寧徵(青島市實驗幼兒園):開放教育的實踐探索
田樹林(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整體提升教師質量的機制創新研究與實踐
田祥平(重慶市南開中學校):普通高中特色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與創新
喬旭(南京工業大學):對接產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劉大偉(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示範性高中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模式
劉向兵(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發揮行業優勢 彰顯辦學特色
劉君玉(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和平中學):站在更高的角度以人為本推進新課程改革
劉照湧(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舟曲中學):「學院制+走班制+導師制」教育教學模式案例
呂建(江蘇省南通市海安高級中學):借力「網際網路+」解決綜合素質評價操作性難題
孫晉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呼圖壁縣第四小學):以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推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孫煥利(青島經濟職業學校):現代學徒制「引企入校」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孫錦明(江西省貴溪市象山學校):學科建設「三層九維」模型構建與協同實驗
何雲竹(四川省綿陽市花園實驗幼兒園):運用「自創符號」深化幼兒園遊戲活動
宋維明(北京林業大學):堅持產教融合探索「政產學研用」辦學新模式
張士平(河南省商務中等職業學校):創新文化育人模式培養出彩職校學生
張天佑(河南省鄭州市第五中學):數據驅動的有效教學行動架構與實踐策略
張寶成(山東省安丘市實驗小學):整合創生課程凸顯育人本質
張星(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小學):和美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張景和(山東省昌邑市第一中學):尋找教育回歸本源的路——校長職級制下的探索
李元輝(四川省成都市高新濱河學校):「橫向管理,學段評價」的學校管理實踐與研究
李長吾(大連工業大學):以移動網際網路思維多維構建學生成長教育新平臺
李志義(瀋陽化工大學):「113」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李金池(河北省石家莊市精英中學):精英中學高效6+1課堂
李勤(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學校快樂教育辦學的實踐
杜鵑(貴州省貴陽市雲巖區省府路小學):立足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楊立雄(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讓「生態教育」實現教育的純淨
楊培明(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南菁高級中學):以美育重構中學生活的南菁實踐
楊瑞清(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新時期「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探索
楊霖(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附屬學校):中小學品格教育的成都經驗
沈傑(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研學旅行課程研發與創新
肖朝雲(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基於高素質現代人培養的學生發展指導模式研究
鄒四雄(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第三高級中學):援藏教育研究
陳永平(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從課程到學習——高結構設計、低結構實施的探索
陳立華(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小學數位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陳杰(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創新課程資源供給實現學生個性發展
周慶(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正定中學):高中階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實踐研究
周振宇(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實驗小學):以項目學習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實驗
孟傑(山東省德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宋官屯聯合小學):「俱樂部」式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探索與實踐
林衛民(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基於「薄弱學校」現實的學校變革實踐研究
鄭立國(吉林動畫學院):學研產一體學用創相融創建人才培養新模式
鄭洪霞(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中心小學):拓寬美育途徑讓學生與美相遇
胡平(四川大學附屬中學西區學校):公立學校「三權」自主下現代學校制度改革探索
胡華(北京市朝陽區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構建中國化的幼兒園課程新體系——回歸傳統與自然
趙勇(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構建十二年一貫制主題活動德育課程體系
鍾櫻(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學):創建一所有文化的新學校
夏峰(上海市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終身學習視野下區域終身特殊教育服務體系的建設
袁國彬(山東省青島市第五十八中學):「心理體育課」助力高中學生全面發展
賈利民(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智慧素養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彭龍(北京外國語大學):服務國家戰略亟需探索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模式
溫濤(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創新創業教育一體化融入人才培養全程的探索實踐
董健(江蘇省泰州市泰州中學):辦平實的教育培養明體達用、健康有為的人
謝列衛(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請我喝杯茶
管傑(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育集群發展模式
翟小寧(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教學創新綜合實踐
魏述省(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裡辛街道辦事處第一中學):創建「校外成長共同體」,打造家校新模式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教師案例50個,以姓氏筆畫為序)
兀靜(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呦呦寸草心——千千幼教情
尹淑嫻(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第一中學):課改班改一體化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
王易(中國人民大學):基於思想理論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型教學探索
王星(四川省德陽市第五中學):基於「學會成長」理念的班級共同體建設
王維平(蘭州大學):高校馬列原著選讀課「六位一體」教學法探索實踐
馮務中(清華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四項要素
馮永華(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一中學):改革班級民主管理方式 優化高中班級民主管理
史恩勝(安徽省銅陵市特殊教育學校):「微課程」讓無聲課堂精彩無限
龍鵬飛(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羅嶺中心學校):互聯千家融春風百草香
兆文忠(大連交通大學):聚焦能力提升致力產業報國培養高鐵發展需要人才
呂慶生(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中學):初中學段多元維度與縱深向度特色育人體系
嚴瑾團隊(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學程周:兒童學習新時空的實踐樣態
何志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華夏文明》:面向生活與實踐的國學校本課程
吳海麗(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師者創新與實踐:小學班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吳惠英(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中畈鄉漢墩小學):讓讀書點燃弋陽教育人的夢想
張文峰(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三小學):社區的公益課——周末藝術課
張文翰(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難選鐵礦石降硫技術研究與應用
張學新(復旦大學):踐行課堂革命構建本土原創課堂教學新模式
張曉容(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中學):以校為本聯動區域推動全省科技教育改革
李忠(江蘇省常州市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工匠精神」塑造學生職業技能
杜若松(長春師範大學):發展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能力成就創新型人才培養
杜繼凱(山東省即墨市實驗學校):以詩育人 詩意生活
楊珂(山東省濟南市勝利大街小學):立足生活教育課程開發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
沈國全(上海市嘉定區教師進修學院):語文本心論——基於心靈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陳剛(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三臺中學校):點擊「網際網路+」連結「新課改」智慧課堂實踐
陳順寶(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中職社團活動課程化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周開寶(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會館巷小學):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
苗懷儀(吉林省長春市實驗中學):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加強3P教學模型研究
範秀麗(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第一小學校):「問題導學」生本教育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鬱建生(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帶團隊建平臺努力服務民族中獸藥產業創新發展
姚志恩(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基於技術工作坊的中職師生專業化成長共同體
胡巖(瀋陽工業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電路原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胡忠成(吉林省長春市清華實驗學校):守初心思教育,以「生命課堂」育有根的農村娃
胡淑英(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高級中學校):寄宿制高中家校共育途徑的評價研究
荊延君(遼寧省遼陽市第一中學):創新美術教學,提升西藏學生的藝術素質
賀來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第二中學):農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徐玉生(江南大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拓教學」法
秦有才(湖南省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建立名學生工作室打造學校科技創新特色
袁衛星(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
陶慶(上海師範大學):大創協同—創刊反哺:培育文化自信的共享型模式
崔志鈺(江蘇省南通市海門中等專業學校):「錯位評價」讓每個中職生都出彩
黃麗萍(江蘇省宜興市新莊小學):墨韻流香潤澤童年——書法特色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黃春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有聲作文——新派作文的「現代曲」
黃榮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做中華傳統文化優秀基因的現代傳譯者
蔣蓉(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
謝軍(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百畝中學):以經典誦讀為基礎、回歸純正天性的自然教育法
謝淑美(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數學寫作導學引領學生的數學成長
褚晶(山東省棗莊市立新小學):善思求變為小學英語教學上下求索
薛虓嵩(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七中學):「網際網路+」背景下的學生生物學發展方案開發與應用
魏敏傑(中國醫科大學):醫藥兼修的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