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支教隊員扎紮實實地走在「愛心接力、薪火相傳」的西部支教之路上,寫下了一首首動人的青春之歌。李克強副總理熱情洋溢的回信,給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和全校廣大師生以極大的鼓舞和激勵,「志願服務,報效社會」正成為越來越多科大學子的自覺行動……
不忘囑託,在志願服務中歷練成長
「出徵的時候,李克強副總理為我們壯行;支教回來後,又收到他的回信。這令我們倍感榮幸!」中國科大第13屆支教隊隊員、在海原三中擔任信息課教學的周文樂已開始她在信息學院自動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習,李克強的回信,她和隊員們看了一遍又一遍,仔細領會回信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
李克強副總理視察中國科大並為支教隊出徵題詞
給李克強副總理寫一封信,是中國科大第13屆研究生支教隊成員的共同心願。2011年7月5日上午,李克強來到中國科大視察科技創新情況並看望師生。在郭沫若廣場東側的校風紀念碑前,恰逢第13屆支教隊舉行出徵儀式。得知同學們即將前往寧夏海原支教一年,李克強走到同學們中間,親切地與大家握手交談,對同學們選擇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決心和勇氣給予高度肯定,並勉勵大家在實踐中成長,在奉獻中閃光。他還在同學們遞上的《梅與牛——中國科大文化傳統》的扉頁上親筆題寫「志願服務,報效社會」八個大字,為支教隊同學壯行。
此後一年裡,支教隊8名同學時刻不忘李克強副總理的教誨和囑託,從點滴做起,從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到支教的各項工作中去。
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服務地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海原縣,這是一個「想看綠色都是一種奢侈」的貧瘠、乾涸的土壤,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馬成福、尹碧波、陸瀟榕等三名同學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西安中學任教,他們擠住在學校提供的一間宿舍裡,小小的房間被一張小床、一個上下鋪、三張小桌子、一個爐子擠得滿滿當當,走路都很費勁。由於當地嚴重乾旱,他們只能在周末的時候去縣城的「支教隊員之家」洗一次澡。不過,生活條件雖然艱苦,卻絲毫沒有動搖支教隊員們火熱的志願服務熱情。
由於當地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教學條件也很簡陋,剛開始時他們總感到難以掌握課程的難易程度,於是他們經常請教當地教師以及參加過支教的師兄師姐,不斷摸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條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和學生積極互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尹碧波在西安中學帶初二年級4個班物理課,他在教學中注意形式活潑多樣,經常穿插各類教學實驗,有效地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由於條件差,學校沒有什麼實驗設備,他就用紙、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為道具,給同學們演示物理實驗,引導同學們思考。
支教隊員尹碧波在開主題班會
馬成福負責初二年級2個班英語課,他在網上搜集了很多優秀的英語教學案例,在課堂中增加了很多活動環節,比如組織學生就某一個話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同學上臺表演情景模擬等,從而使英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都很踴躍融入課堂氣氛中。「給孩子們上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幫助他們打開視野,所以我上英語課不局限於英語,常常會結合英語單詞、句子,給同學們講授課本之外相關知識。」
在海原二中,有一個同學們都很嚮往的地方——科技實驗室,在這裡支教的羅向平和錢晨同學負責籌建和管理這個實驗室。「二中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室,但基本上形同虛設,孩子們幾乎沒有動手實踐的機會。」羅向平說,為了培養同學們對科技的熱愛,支教隊員們向學校申請了一間空教室,又從母校和校外單位積極爭取贊助,終於建成了一間科技實驗室,配備了2臺顯微鏡、1臺天文望遠鏡、6個電子積木、1臺電腦、生物標本和科技書籍。
「有了科技實驗室後,我們在班級組建了科技興趣小組,開展科普活動。」錢晨說,近距離接觸科學使同學們很興奮,參與熱情極高,每天晚飯時間以及晚自習前後,學生們都會來到科技實驗室擺弄一番。
學生家訪
為了解同學們的成長環境,更深入地貼近學生的心靈,支教隊8名隊員在課堂之外,還常常利用節假日,或徒步、或騎行、或乘車,翻山越嶺,走遍海原的每個鄉鎮,對家境貧寒、無力求學的學生進行家訪,將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送到貧寒學生手中,幫助輟學的同學回歸校園。羅向平擔任初一7個班級的信息技術課,為了家訪,他和隊友去過一個叫劉套的小山村,那裡是海原最貧困的地方,坐車在山路上盤旋3、4個小時才到達學生的家中。「當地幹部知道我們來這裡後,都非常驚訝,因為那裡實在是太人跡罕至了。」
……
經過一年的西部支教生活,今年7月初,支教團隊員們回到科大校園。7月5日下午,在第13、14屆支教隊舉行交接儀式的座談會上,同學們不禁又回想起去年出徵時與李副總理在科大校園的不期而遇。當有人提議給李副總理寫封信,匯報一年來的工作與成長時,立刻得到全體隊員的響應。第13屆支教隊隊長吳茂乾同學執筆起草了這封信,大家又通過座談、討論、電話、電子郵件等形式反覆溝通,數易其稿,將長長的一封信寄往北京、寄往中南海……
收到同學們的來信,李克強副總理十分高興。9月1日,他在百忙中提筆給中國科大支教團同學回信,對他們表示誠摯問候,並提出殷切期望:「強國必須強教。一批批有知識、肯擔當、能奉獻的青年志願者奔赴中西部貧困地區支教,不僅傳授知識,為那裡的孩子開啟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照亮了他們的希望和夢想,而且自己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歷練成長,很有意義。經歷鑄就人生,奉獻體現價值,希望你們把支教生活作為加油站,更加勤奮地學習工作,在報效社會中創造美好生活。」
薪火相傳,在愛心接力中點燃夢想
「李克強副總理的回信,語言懇切,盡顯對支教隊員的愛心,對支教事業的關心,以及對支教成績的開心。作為第二屆支教隊的老隊員,我也倍感容幸!」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鋒這樣表達自己學習李克強回信後的感受。
2000年8月,作為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團第2屆支教隊的一員,23歲的楊鋒來到海原縣西安中學支教。在海原,他曾給孩子們解釋「lake」這個英文單詞,但無論怎樣形容都無法讓孩子們明白「湖泊」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為孩子們實在想像不出一個地方有那麼多水。他還記得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走了十幾裡路到學校找到他,只為說一句話:「非常謝謝老師!我這一輩子第一次在家裡聽到了讀書的聲音,這是我的孫子在讀書。」
「每當想到這些,我的血液中總會有激蕩和悲愴。那一年的時光深深印刻在我的生命中,成為我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支教結束後,楊鋒回到學校深造,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留校工作,現在是管理學院副教授,專攻決策分析、服務運作管理,已發表70多篇學術論文,主持了多項國家科研課題,並且入選了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他所講授的課程也被學校評為精品課程。
第五屆支教隊員李萌在羅山中學課堂上向學生提問
羅山中學,每周六晚上學校不供電,學生們點著蠟燭上自習
據統計,自1999年以來,中國科大已經連續組織了14屆共87名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分赴青海循化縣、甘肅榆中縣和寧夏海原縣等地開展為期一年的志願服務工作。這是當代青年學子奉獻大愛與智慧的一年,也是他們紮根基層接受靈魂洗滌的一年,更是他們在奉獻中求索人生價值、鑄就堅定信仰的一年——
歷屆支教隊員所代課程中,既包含了物理、數學、英語等主科,也包含了信息、生物、體健等副科。由於完成教學任務出色,支教隊員們深得服務中學的信任,承擔了很重的教學任務。以第13屆支教隊員為例,人均周課時高達12節。隊員們平時不僅要完成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常規的教學活動,還承擔了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們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教學能力得到了師生們的廣泛認可。
在西安中學,中國科大「支教接力班」自2007年啟動以來,已經走到了第5個年頭。接力班由支教隊員承擔主課教學任務,旨在通過支教接力的形式,保持歷屆支教隊員的教學連貫性,形成圍繞學生成長發展的教學模式。第一屆接力班35名初中畢業生中有6人考入重點高中、18人考入高中,成績在全縣鄉鎮中學裡名列前茅;第二屆「支教接力班」2010年9月組建至今,在年級4個平行班級裡歷次考試成績均位列第一。
「一幫一」啟明星導航活動旨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自己的求學夢想,自2004年在支教團服務地實施以來,共籌集資金76餘萬元,累計共使海原縣第三中學、第二中學、職業中學、羅山中學、興仁中學和西安中學的4480餘名中學生受益,每生每學期受助金額至少為200元。
「光明行」健康助學配鏡活動於2008年啟動,旨在幫助因長期惡劣的成長條件的影響而患上高度近視卻無力配眼鏡以至影響正常學習的學生,四年來,累計為8000多名同學提供了免費視力檢測,為800多名同學免費配送了眼鏡。
比比看誰笑得最燦爛
愛的港灣
在海原三中,為青春期學生搭建的「青春心語屋」交流平臺自2009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大手牽小手」、「掌上明珠」、「大聲說出我的愛」、「以書會友」等20期主題活動,成為青春期孩子們打開心靈的溫馨港灣。它讓同學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有了一個可以抒情表意、敞開心扉、傾訴煩惱與分享喜悅的地方。每一期活動都由孩子們自主設計並組織,活動現場座無虛席。
第12屆支教隊面向支教「接力班」組織了一個名叫「夢想角落」的圖書捐贈活動,目前這一活動已被推廣輻射到海原西安中學、海原二中、海原三中。支教隊員們通過微博、BBS、母校現場募捐、科大圖書館更新書籍、科大支教回訪團捐贈、石家莊二中捐贈等,已經募集到900多本書籍、1300多冊雜誌。
海原地區的水鹼性重,是一種「苦鹹水」。為了給同學們改善水質,第13屆支教隊尹碧波同學聯繫企業贊助,給西安中學安裝了一臺價值6.3萬多元的飲用水淨化裝置,這是目前海原縣唯一的一臺淨水設備,它足以滿足全校師生飲用優質水的需求。
……
科大師生回訪團為當地學生帶來精彩絕倫的機器人表演
「或許,我們每一個支教隊員所做的工作都很微不足道,但是一屆一屆負責任地堅持做下去,一定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很精彩的、很有價值的結果。」第11屆支教隊隊長馬瓊同學說,支教隊的工作為西部的孩子們開啟了瞭望夢想的一個窗口,而在以前,這扇窗對他們來說或許是關著的。
一屆屆科大支教隊員肩負愛與責任,為海原的孩子們送去了知識和溫暖,開啟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與此同時,支教隊員們也在歷練和奉獻中不斷成長。
「西部支教讓我們經歷了一場精神洗禮。」第6屆支教隊員尚磊說:「青年志願者是幸運的,我們在支教服務中鍛鍊了自我,重塑了精神世界。」
「與其說是奉獻青春和力量,毋寧說是收穫經驗和智慧。」第9屆支教隊隊長付雷說,一年的時間裡,我們不僅學會了在陌生環境裡自力更生,學會了如何與外界溝通、如何融入新集體,而且教學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的看法,都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支教回來已經兩年多,現在我剛剛畢業參加工作,主動選擇到基層,在安徽淮南的上窯鎮工作。我的QQ上有我教過的500多個學生,他們並不多話,每天上線只是簡單地說一聲『老師好!』說實話,我很感動!沒有他們的話,我會感覺比較孤單。」第11屆支教隊隊長宮成說:「支教的經歷是我永遠的一份寶貴的財富,它為明確我的信仰奠定了基礎。」
「支教這一年讓我更多地接觸了社會,更深入地了解了社會,讓我變得更加果斷、勇敢,也更加懂得感恩與幫助他人。」第12屆支教隊隊長周光明說。
「這一年的時間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鍛鍊和提高,是一種成長和升華。一個人給那裡的同學帶去的幫助和支持雖然有限,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做了一些事情,給同學們帶去了一些小小的幫助。」第13屆支教隊隊長吳茂乾說。
「支教工作幫助了西部的孩子,西部的孩子也幫助了我們,造就了我們。他們給了我精神上的動力,因為那裡的條件那麼苦,而孩子們卻那麼堅強!這種堅強,促使我們更加珍惜美好生活,更加增強幫助他人的信念。」第12屆支教隊副隊長馬纓說,每當新學年開學,支教團都會組織大一新生報告會,給大家講過去一年的生活、體驗和收穫,讓新生看到科大有這麼一群年輕人,花了一年的青春,做了自己一輩子難忘的事情。
「每次報告會後,都有很多大一新生『纏』住我們,聯繫我們,想加入支教團。這是因為愛心接力的種子已在他們心中深深埋下。」馬纓說。
牢記教誨,在報效社會中創造價值
李克強副總理回信在中國科學院院網和中國科大校園網上刊登後,已經回校學習、工作的支教隊隊員,正在海原縣誌願服務的支教隊員和全校廣大師生,幾乎在同一時間獲取信息,大家認真閱讀回信,仔細體會回信中的每句話,感受著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期望。師生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按照李克強同志回信中所要求的,在實踐中認識社會,在奉獻中體現價值,在報效社會中創造美好生活。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傾力踐行志願服務,向生活學習、向群眾學習、向社會學習,這是青年學生開闊視野、磨練意志、增長才幹的重要途徑。」校黨委書記許武表示,李克強副總理的回信對科大支教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也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給予了殷切期望,我們要認真組織廣大師生深入學習貫徹李克強回信精神,把支教工作做得更好,把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工作做得更好。
校黨委副書記鹿明說,科大的支教工作充分體現了科大的文化傳統,那就是低調、踏實、負責任。許武書記、侯建國校長以及張淑林副校長等歷來十分關心支教隊隊員的成長和支教隊的工作,每年都會專門看望支教隊同學,和大家談感受、話體會、說打算;支教隊員出徵前在校內接受為期一年的教學技能、組織能力、體能訓練、生活技能、心理輔導、醫療急救等方面能力培訓,也得到了全校各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這充分體現了全校上下對支教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我們要以學習貫徹李克強副總理回信精神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養有知識、肯擔當、能奉獻的新一代高水平創新人才。
校學工部部長董雨表示,李克強副總理在信中說「經歷鑄就人生,奉獻提升價值」,這是我們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年輕人缺乏經歷就缺乏發現,缺乏發現就缺乏感動,缺乏感動就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因此,志願服務、愛心接力不僅僅是一年的事情,而應該成為一個人一輩子的事,它代表了一個人成功、成長、成才的方向。
研究生院副院長屠兢說,因為工作關係,我一直關注支教工作。每次參加支教隊的活動,都十分感動。學習李克強副總理的回信,使我深有感觸。研究生院將繼續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做好支教工作。也希望參加支教的同學更上一層樓,更好地報效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選調生在安徽蕪湖參加工作已兩年的第8屆支教隊隊長劉福麗致信母校說,「有知識、肯擔當、能奉獻」是李副總理對青年志願者的高度評價,自己身為其中一員,倍感自豪。短短九個字,既肯定了我們以往在志願服務中所表現出的較高素養、務實作為、崇高境界,又是對我們未來發展的殷切希望和諄諄囑託。不斷學習汲取知識、面對歷史使命主動擔當、服務社會發展甘心奉獻,是每一個曾經「支教人」的底色,以前我們做到了,在今後更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更加堅定地去踐行。
第12屆支教隊隊長周光明說,看到李副總理的回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很替西部的孩子們高興!這表明我們的工作乃至整個國家的支教事業,得到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廣泛支持,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西部的孩子。只要有更多有知識、肯擔當、能奉獻的青年志願者到西部去,那裡的孩子受教育狀況一定會有很大改善。」
正在海原支教的第14屆支教隊隊員們讀到李克強回信後也倍感溫暖,他們從各自所在的支教點,相約回到平日只在周末回城休息、聚會、開會的「支教隊員之家」,認真學習李克強回信精神,暢談學習體會。
9月5日晚,第14屆支教隊8名同學從各支教點集中到海原縣城居住地,認真學習李克強副總理回信精神
「科大支教隊在海原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我們來到這裡後沒有感到絲毫的陌生,當地學校的老師就像是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一樣。我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支教團歷屆師兄師姐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曲美麗的讚歌,把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團這面旗幟深深地印在了海原縣父老鄉親的心中。」正在海原三中支教的第14屆支教隊隊長鄭偉同學說:「李副總理的回信令我們倍受鼓舞,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克服困難和壓力、高質量完成支教事業的信心。」
「剛到學校的時候,食堂還沒有開,看到學生就著水吃已經快風乾了的大饃卻笑得異常燦爛時,我知道,我面對的將是一群貧窮而又樂觀、堅強,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孩子。」在西安中學承擔初三數學課教學的支教隊副隊長龍家立同學表示,讀了李克強的回信,感受到莫大的鼓舞,我們一定會用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鬥志來對待支教工作,更加勤奮地學習、工作,深刻思考社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創造美好生活。
負責興仁中學初一年級英語教學的範逸文同學說,這裡的山都是黃土堆成的,這裡沒有寬廣的河流,也沒有奔騰的小溪,生活用水靠下雨天儲存雨水。「但是,跟孩子們相處不久,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我們支教隊員的熱情。在這裡,孩子們就是我的一切。作為支教隊一員,我會不辜負李副總理的殷切期望,努力工作,在奉獻中實現自身價值。」
在海原二中擔任初一年級地理課教學任務的魏琪同學說:「來到服務地後,我真切感受到當地貧困家庭生活的窘迫和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憧憬。我想,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為他們尋求和提供物質上的資助和學習上的幫助。同時,一年的支教工作也將會磨練我的意志,培養我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品質,增強我刻苦學習、奉獻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
「李副總理的回信讓我倍受鼓舞,或許我的人生基本上只能在三尺講臺邊站上這一年,但是現在,我們以一種近乎狂熱的熱情,在熱愛著教育,對自己的每個學生負責。」在西安中學負責初三物理課教學的洪佳楠同學說。
在西安中學負責初三英語課程教學的李醒民同學說:「讀了李克強副總理的回信,內心十分激動。為了能夠照亮西部孩子的希望和夢想,我要用手中的粉筆,用心中的熱血,在那三尺講臺上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盡全力幫助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在做好支教工作的同時,我會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識西部,認識社會,認識國情,從而得到鍛鍊,增加自己的人生閱歷。」
(新聞中心)
李克強副總理回信勉勵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隊
註:圖片由團委、新聞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