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肆意綻放的沉澱、純淨剔透的晶體、樹枝狀生長的金屬.....」「哇,太神奇了!這是魔法嗎?」「不,這是科學!」在青海省門源縣第二寄宿制初級中學的化學實驗課上,從前熟知的化學反應在微距鏡頭下變成了如夢似幻的奇妙世界,令初中生們大呼驚奇,圍著實驗臺興奮地又叫又跳。
日前,為了將科學探究與藝術創作一體化實施,指導學生用藝術的眼光鑑賞科學之美,江蘇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面向50餘名初中生實施了以「科學之美:鑑賞與創造」為主題的化學校本課程。
「身為支教教師,上好課、教好學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我們還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起孩子們探索科學世界的好奇心。」研支團隊長楊偉告訴記者,今年8月,剛剛踏上支教講臺的他們遇到了不少困難。「當地落後的教育現狀不說,碰上調皮搗蛋、愛打架的學生,還要想方設法引導管理他們。」
為此,研支團成員們一直試圖尋找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和授課內容。此時,曾經校園裡的科研創新「名人」,一直專注於可視化實驗技術研究和化學美育推廣工作的2016級本科生,如今也是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的凌一洲,得知研支團的需求後,主動和楊偉聯繫,表示願意提供幫助。
什麼是可視化實驗?簡單地說,就是把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想辦法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
「一直以來,自己所做研究的初衷就是希望用化學的美打動大眾,引起大眾特別是孩子和年輕人對化學的興趣。當下母校有需要,更當義不容辭。」凌一洲說。得知研支團需求後,暑假裡他花了一周時間,在自己原有的研究基礎上,錄製完成了「肆意綻放的沉澱」「漫漫生長的金屬」等主題的6個原創實驗教學視頻。
熟悉教學視頻、準備微距鏡頭和相關實驗器材、聯繫化學實驗室……為保證實驗安全,研支團成員在課前進行了多次事前實驗,對實驗現場各種可能的突發情況都做了相應且詳盡的應對方案,確保在學生實驗時做到萬無一失。
開課當天,在研支團五名成員的指導下,學生們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氫氧化鈉、氯化鐵、硝酸銀、鋅等常見化學試劑進行配比,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不同的化學試劑配比、不同時間段的化學反應,呈現出的美妙圖案讓學生們驚訝無比。
「換一個視角,普通的化學沉澱竟然蘊藏著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太震撼了!」
「有的像淡藍色水母,有的像絢麗的紅珊瑚,有的像生長的松針......化學裡似乎也有個自然世界,好神奇啊!」
「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上實驗課?下一次我們做什麼實驗啊?」
劇烈的反應現象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看到課堂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追問,門源第二寄宿制初級中學的校長白光東也不禁對研支團的付出豎起了大拇指。白光東評價到,「課程中涉及到的實驗操作和相關理論知識均為中考考察內容,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同時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引入微距攝影和美學教育,十分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鑑賞水平,能夠使學生開拓視野、活躍思維。」
「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科學與藝術的跨界融合成功地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未來也將一如既往堅持探索科學與美育的結合,努力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楊偉說。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姚偉 通訊員/高雅晶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