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教授身著漢服講課 在「化學與藝術」課堂領略華夏衣裳之美

2020-12-08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4月4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趙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幾經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重回漢唐》的音樂響起,身著漢家衣裳的華理學子翩翩起舞。3日晚間,由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王利民精心打造的「化學與藝術」公選課最後一講「回歸漢唐——簡論漢服與其色彩」,在奉賢校區通海廳伴著古典的民族舞正式開講。

  身著漢服的王利民(央廣網發 華東理工大學 供圖)

  一曲舞畢,拋磚引玉。身著漢服的王利民登上講臺,引經據典,借用《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天下式」將學生從華美漢服帶入色素髮展歷史長河之中。

  據了解,華東理工大學染料化學學科歷史悠久,建校開始就設置該專業,我國染料專業創始人之一陸靜蓀教授曾擔任當年華東化工學院「有機染料與中間體工學專業」教研組主任。課上,王利民介紹了中國及世界的染料發展的歷史、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發展過程之後,華理漢服社的學生們登上舞臺,為上課學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漢服走秀。布料有錦紗羅綾,染色遵循陰陽五行,以紋章為貴,右衽交領,繫結帶繩;襦裙翻,霞帔飛,深衣曲裾盡德貴……

  藉助現場展示,王利民向學生講解了漢服的發展歷史和基本構造,並通過影視資料著重講述了清朝「剃髮易服」造成「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華夏漢服至此漸行消亡,繁華落盡的悲慘歷史。

  「化學與藝術」公選課「回歸漢唐——簡論漢服與其色彩」(央廣網發 華東理工大學 供圖)

  據介紹,作為一門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選修課,「化學與藝術」自2018年開設,先後邀請了著名連環畫風俗畫家非遺傳承人羅希賢,上海民樂團二胡首席演奏家姚新峰,雕塑家版畫畫家吳曉申、顧健,收藏家車飛等文化大師走進課堂,與工科學子一同探索藝術之美。

  作為課程發起人,王利民告訴記者,這門課的目的是讓同學們從藝術氛圍中理解其中蘊藏的化學基本原理,同時通過化學的學習,體悟到化學中藝術美,從而發現生活中的美。本學期該課程進一步深化,將化學與藝術的結合,通過研究生的科研和本科生的「大創」結合起來,將日化精細化工科研成果進一步發展為文創產品,如組成12月花香的蠟燭、香囊的文創團隊。

  據華理化學分子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孟慶鵬介紹,學院將以「化學與藝術」現有課程為基礎,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化學」課程,聚焦中國化學發展史、華理在新中國化學發展中的貢獻、綠色化學的飛速發展等內容,鼓勵華理學子傳承先輩精神,開拓創新,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相關焦點

  • 馬輝:「中外結合」帶你領略線性代數之美
    【教師簡介】馬輝,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教授。【課程簡介】線性代數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之一,在物理、計算機圖形學、工程、經濟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領域具有廣泛和深刻的應用,同時線性代數是高等學校理工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作為清華大學非數學理工科各專業學生重要的必修課程,課程介紹求解線性方程組、矩陣理論、向量空間和線性變換等線性代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強調線性代數的理論與應用的結合。
  • 中意文化盛典圓滿落幕 國風少年劉宇漢服之美醉千年
    北京時間12月20日,2019年「世夢圓華」中意文化盛典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圓滿落幕,在短短一天時間裡,來自義大利的國會議員,威尼斯市長和其他各市市長以及義大利和中國各地文化名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活動現場分為紅毯拍攝、市長致辭、聖雷莫音樂節頒獎典禮、品牌專訪、世夢圓華時尚走秀、頒獎典禮、時尚走秀等五大活動版塊,其中「世夢圓華時尚秀」也是本次盛典的重頭戲之一,更是為了向世界傳播國潮文化,唯美的華服秀讓人領略東方美學的魅力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直到道一名名叫華夏血脈的網友發表了《失落的文明——漢民族服飾》這一篇帖子,人們對漢服才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才有了第1批漢服復興之士。
  • 從一件漢服,看中國古典服飾美學的流變
    漢代前身是華夏族,整個漢族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由秦朝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蔡邕在《獨斷》中講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新年伊始,成都天府古鎮以千人漢服巡遊正式開啟「國風年」——穿華服,逛古鎮,遊竹海,賞國潮。  直到前些年,穿漢服出行或聚會還幾乎約等於COSPLAY,受驚路人的內心三連問往往是「熱嗎?」「拍戲嗎?」
  • 藝術與化學「強強」聯手 華理學子探索工科中的「美」
    藝術與化學「強強」聯手 華理學子探索工科中的「美」時間:2019/3/28 8:33:14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作者:金寒草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生活中常說的
  • 讓藝術之花在化學課堂上綻放 江蘇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講述「科學之美」
    日前,為了將科學探究與藝術創作一體化實施,指導學生用藝術的眼光鑑賞科學之美,江蘇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面向50餘名初中生實施了以「科學之美:鑑賞與創造」為主題的化學校本課程。   「一直以來,自己所做研究的初衷就是希望用化學的美打動大眾,引起大眾特別是孩子和年輕人對化學的興趣。當下母校有需要,更當義不容辭。」凌一洲說。得知研支團需求後,暑假裡他花了一周時間,在自己原有的研究基礎上,錄製完成了「肆意綻放的沉澱」「漫漫生長的金屬」等主題的6個原創實驗教學視頻。
  •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截至2019年10月8日,「漢服」持續佔據新浪微博的時尚美妝超話榜TOP 3位置,粉絲量多於「穿搭」「劉雯」「美妝」等涉及面廣、更加大眾的超話;#漢服#單個話題已吸引20.8億的閱讀量,這還沒加上周邊話題的數據。數據之猛、漢服產業增速之快,讓人驚訝,知道漢服會越來越火,但沒想到會火成這樣。拍攝漢服照,成為旅行的新潮流。漢服為什麼越來越火?
  • 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上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40年來,初心不改,在化學領域裡躬耕不輟,如今,更是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鼓勵更多的青年學子愛上化學,進而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為 學「在大學裡主要學什麼?
  • 永不落幕的漢服節 | KOL名單大公布,袍子們準備好了嗎?
    永不落幕的漢服節 | KOL名單大公布,袍子們準備好了嗎? 永不落幕的漢服節·修武將於8月15日-17日在榮盛雲臺古鎮隆重舉辦古風前衛 與子同袍漢服之美
  • STEAM教育創造科學和藝術之美
    提起科學,大家自然會想起理工科男生,提起藝術,大家自然會想到藝術館裡束之高閣的藏品,對理工科的刻板印象是理性、嚴謹、不苟言笑,沒有藝術細胞,還不懂浪漫。顯然很難把這兩者聯想到一起,格物斯坦小坦克覺得或許是我們不懂理工科男生的藝術和浪漫呢?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化學之美第5期 | 化學,讓生活更美好
    會是怎麼樣今天的雨 還是要懂欣賞管明天的花 會不會盛放眼前的蝶 還是迷戀花香管明天天空 會是怎麼樣今天的藍 也要好好讚賞管明天的蝶 會不會飛翔此刻的誰 也為它鼓過掌管人生還會 有多少無常迫在眉睫 是眼前的日常當每天好像 沒明天一樣才懂平常 有多麼不平常多簡單《化學之美
  • 「活動」潛望光學之境 領略物理之美——華夏科技學堂走進中國古代...
    本次「華夏科技學堂」將帶領大家探尋古代光學的奧秘。活動將分為4次課程,首先探尋我國古代通信技術,探究小孔成像實驗操作方法及原理,潛望鏡的製作及其原理,最後帶領大家了解古代物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相信你完成這4堂課後,一定會對光學有所了解的!
  • 暑期微課堂 | 來聽北大老師為你講授「藝術中的媒...
    暑期微課堂 | 來聽北大老師為你講授「藝術中的媒...想領略北大老師在講臺上的風採,想了解知識的魅力,想聽到更多生動趣味的課堂,請持續關注,不要缺課!今天為大家呈現的兩個課堂:藝術學院唐宏峰老師講授的「藝術中的媒介問題」,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朱露莎老師講授的「價值神經表徵的環境依賴」。
  • 90後打工仔穿漢服漫步銀杏林 「野狍子」式弘揚傳統被圍觀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銀杏林近日成了網紅打卡的地方,幾位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在一起互相拍照,他們的舉動也成為了這片銀杏林的一道風景。據了解他們並非大學生社團大多已經步入社會工作,他們自稱「野狍子」比較隨性自由,有空就會和幾個志同道合朋友一起走走聊聊天拍個照什麼的。
  • 走進課堂 體驗化學創造生活之美——記九江一中化學教研組曹端喜...
    課堂上曹老師娓娓道來,和同學們溝通愉快,互動精彩,輔以生動詳細的ppt課件,充分展示了化學學科在生活中的重要體現,課上學生代表更是現場演示了簡易肥皂的製取過程,並成功出色地完成了實驗,讓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充分體驗到化學創造生活之美,同學們報以了熱烈的掌聲,也給每一位聽課老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 漢族、漢語、漢字、漢服、漢朝,這個「漢」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道答案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漢」篆書書法)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所以我們先來說說華夏和華夏族。研究可知,這更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稱謂。「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有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種解讀完美詮釋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核——中國有服飾之美,故稱「華」,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
  • 漢服袍子應有的幾種氣質,你get到了嗎?
    林黛玉之所以能於女兒堆中牢牢牽住賈寶玉的心,不僅是因為她那如花似玉的容顏,還因為她那無與倫比的驚世之才。如果我們能寫得一手好字或是畫得一手好畫,抑或是能落筆成詩、脫口成詞,豈不快哉?作為漢服同袍,「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一直是我們多年來響亮的口號。因此穿漢服的我們一定要以禮待人,那些古時糟粕、繁文縟節可忽略不計,但是基本禮節不能忘,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一定要合乎禮儀。做到這一點,我們都是翩翩君子和大家閨秀,走到哪裡都是風景。
  • 漢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為啥被一些長輩說成奇裝異服?
    語言是文化的內涵,服飾是文化的外觀,服裝作為老百姓衣食住行之首,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社會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成了我們的精神文明內涵。商周時期紡織業的興起,人們將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的刺繡品做成服裝,誕生了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組成的冕服。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繡有章紋,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