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微課堂 | 來聽北大老師為你講授「藝術中的媒...

2020-11-29 澎湃新聞

暑期微課堂 | 來聽北大老師為你講授「藝術中的媒...

2019-07-18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暑期微課堂 | 來聽北大老師為你講授「藝術中的媒介問題」與「價值神經表徵的環境依賴」》

編者按

炎炎夏日的暑假,你是否正享受著空調Wi-Fi西瓜的假期生活?但,獲取知識的心從不會受限於假期。

這個暑期,北大官微將特別送出一些在北京大學第18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獲獎老師講授的課程,為大家「知識充電」!

想領略北大老師在講臺上的風採,想了解知識的魅力,想聽到更多生動趣味的課堂,請持續關注,不要缺課!

今天為大家呈現的兩個課堂:藝術學院唐宏峰老師講授的「藝術中的媒介問題」,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朱露莎老師講授的「價值神經表徵的環境依賴」。

現在上課~

1

「圖像-媒介理論」課程

唐宏峰

雕塑《拉奧孔》與

史詩《埃涅阿斯記》的

拉奧孔形象為何不同?

詩和畫的分界在哪裡?

藝術中的媒介和材料

有著怎樣的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藝術迷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感興趣

那麼千萬不要錯過這門課——

圖像-媒介理論

在北京大學第十八屆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

藝術學院唐宏峰老師

獲得人文社科類一等獎

走進唐老師的課堂

了解一下「藝術中的媒介問題」吧

戳視頻,觀看課堂精彩片段

雕塑和史詩中

描繪的兩種拉奧孔形象

讓我們看到不同媒介

帶來不同的藝術門類與效果

藝術作品總要使用

特定的媒介材料才能存在

它構成了藝術形象與意蘊的基礎

是藝術的重要內容

油畫作品中呈現的蛋糕

讓我們覺得蛋糕特別幼滑香濃

這個效果

並非來自於事物內容

更多來自於媒介本身

在這裡

「奶油」找到了特別能呈現它的

媒介形式——「油彩」

偉恩·第伯繪畫作品中展示的蛋糕

當代中國藝術家徐冰的

裝飾作品《鳳凰》華美浪漫

內裡使用的媒介材料

全部是建築工地上的廢料垃圾

最美的東西

恰從那些最粗陋的肌體裡生成

媒介和內容

形成強大的張力結構

中國藝術家徐冰「鳳凰」裝置在紐約大教堂展出

現代傳播媒介

深刻改變了藝術的傳播方式

藝術傳播

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和快捷

信息、文字、圖像的

自動性保存和傳播

使得媒介不再只是一個透明工具

反而具有能動性和主體性

從報刊連載

改變小說的結構

到微信公眾號形成的特有文風

再到自媒體改變人際關係

當下媒介對文化藝術

產生著巨大的作用

課程閱讀書目之一

圖像-媒介理論

涉及哲學、藝術史、人類學等不同領域

對教師學術功底

和教學能力的要求非同一般

在課堂上

唐老師清晰地

辨析理論之間的差異與聯繫

整體性的知識結構悄然建立

這門課不僅給予你

相關理論知識

更能令你掌握和了解

做學術課題的方法

教師介紹

唐宏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文藝美學方向博士,國家留學基金公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聯合培養博士生。

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在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藝術理論和視覺文化研究,並體現為理論、歷史與批評三方面。

2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程

朱露莎

商場中有兩種食物

試吃品種一多一少

哪一種銷量更高?

哪一種被試吃更多?

為什麼?

下圖中紫色

和黃色的圓一樣大嗎?

為什麼?

有關這些問題的研究

你可以通過這門課來了解——

神經經濟學專題

在北京大學第十八屆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朱露莎老師

獲得了理工科類二等獎

讓我們一起走進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堂

了解有關博弈行為信息交流的

有趣問題——

戳視頻,觀看課堂精彩片段

神經與經濟學

乍看起來毫無關係

其實

大腦中也有「貨幣」

a=1.2b,b=2.1c

則a=1.2×2.1c

傳遞性法則

在大腦中也成立

事件作為選項

在大腦中被賦予「價值」

價值的比較指引我們做出選擇

午飯吃什麼?

坐在參觀的哪個位置?

一份A套餐相當於1.5份B套餐

日常生活中

看似簡單的選擇

背後隱藏著

大腦中無數神經的工作

課程部分大綱

神經經濟學

研究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後

不簡單的決策機制

將大腦比做計算機

那麼每個神經元

也編碼0、1兩個值

然而大腦的決策

具有系統性偏差

選擇集合、決策環境都會造成

種種「可預測的非理性」

選項增多

決策就更可能非理性

環境相異

大腦也會像眼睛一樣被欺騙

為什麼感性和理性的答案

有所不同?

神經經濟學

探索可以解釋這些問題的模型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程

不僅系統介紹該領域的知識

更鼓勵學生反思現有文獻中的問題

專家提出的種種假說和模型

是否成立於所有實例之中?

答案不是唯一的

最具說服力的答案要靠自己獲得

知識的掌握

不應該只是死記硬背

思維與能力的養成

要靠反覆的思考與實驗

課程的考核方式

是書面報告和課堂展示

經過一學期的

思維體操與實際操演

知識真正與切身經驗結合在一起

同學們說

在興趣導向的

神經經濟學問題探索中

有種主動把握知識的快樂

課程簡介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程針對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和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

從該領域所使用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的簡要概述開始,重點是決策理論、博弈論和認知神經科學。

接下來的課程從神經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介紹包括行動選擇和結果評估、社會偏好、戰略決策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每位學生應在學期內參與心理學/經濟學/神經科學實驗至少3個小時,並需要完成一個小組項目(不少於10個樣本的相關主題的實驗)。每個小組在學期末當堂介紹該項目,並提交一份報告。

教師介紹

朱露莎,山東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經濟學博士。

2010-201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AssociateConsultant,2011-2015維吉尼亞Carilion研究所研究員。

2015年加入北大心理系、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朱露莎實驗室致力於決策神經學(又稱神經經濟學)研究,旨在了解人類經濟和社會決策行為的行為、認知和神經生物學機制。

研究運用神經生物學實驗手段(如核磁共振、腦損傷、藥物)、結合經濟學實驗範式和數理行為模型,在健康和疾病人群中探討社會決策的認知過程和大腦機制。

更多精彩

受訪者:授課教師及選課學生

編輯:來星凡、劉文欣、王鈺琳

圖片:受訪者提供、視覺中國

排版:文婧

責編:以棲、昭花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北大嘗試開放式課堂
    率先舉辦暑期學校向社會敞開大門  文/本報實習生賈佳  昨天,醞釀已久的北大暑期學校正式開課。北大校內3000餘名學生和來自社會上的360多人,將在北大開始他們為期5個星期的暑期學習。這也是我國高校第一次開辦暑期學校。
  • 北大老師變身,這一輪課亮啦!
    報以掌聲 可是老師聽不到怎麼辦?雖然經過線上培訓答疑,和助教們磨課,學習到新的技能,課程講授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在教學網和classin平臺上實現。雖然由於一些技術限制,我教案中的一些動畫和錄像無法流暢地表達,但第一周課程下來,和80多名同學線上相見,開啟新的「一生一故事」,累並快樂著。特別是用學生發給我們的北大鈴聲上下課,下課後和助教討論,沒下線的學生和我們一起交流溝通,就像在教室裡學生課後提問一樣,有趣。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用黏土創作植物精靈雕塑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澎湃新聞親子學堂攜手尤倫斯(UCCA )兒童藝術中心將免費為全國兒童提供線上藝術成長課,希望「藝術成長微課堂」欄目可以為待在家的孩子們提供獨特的藝術學習體驗。藝術成長微課堂|《植物精靈的誕生 6-8歲》(08:32)本期藝術老師將帶兒童用夢幻的視角去觀察植物,使用彩色的黏土完成童話般的植物精靈雕塑創作。在藝術分享環節中,老師介紹了兩位來自紐約的跨媒體藝術家Adam Frezza和Terri Chiao, 以植物為主題來進行的創作作品。
  • 北大客座教授、著名數學家張益唐答北大學生問,問的問題都很經典
    7月初,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教授為張益唐教授頒發客座教授聘書Q:老師您在北大度過了自己的本科和碩士生涯,您認為在您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北大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張益唐教授在講授暑期課程《模形式選講》Q:從學生、校友到老師的身份轉換,您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很欣慰。
  • 宅家上北大!北大面向社會開設慕課同步課堂
    為了讓公眾有機會共享北大優質課程,網絡授課當下,北大面向社會開設慕課同步課堂,分批將本學期直播課程的視頻,在華文慕課平臺上線,開啟「追劇」般的學習體驗。慕課相會,「宅家也能上北大」成為現實。北大同步課堂,為你點亮求知的星光,一起來看看這些精品課程。
  • ——清華-普林斯頓燃燒學暑期學校紀實
    圖為暑期學校課堂。記者 郭海軍 攝  7月7日,舉行了暑期學校的開班儀式。隨後,開始了為期5天的暑期學校課程教學。清華燃燒能源中心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羅忠敬教授特為參加本期暑期學校的學生邀請了4名在燃燒學領域的世界頂尖級教授,分別講授燃氣輪機、雷射診斷、燃燒理論、燃燒化學四門課程,包括: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迪莫西·魯汶教授(Timothy C.
  • 南洋社區開展「語言藝術」課堂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說,說話不只是一種藝術,還是很重要的一種處事本領。通過說話交流信息,彼此溝通,凝聚力量,整合資源,成就事業,實現夢想。不會說話,說不好話,胡亂說話,其結果極為嚴重,因此,對如何說話不能不高度,慎之又慎。
  • 開課第一周,聽聽這些北大老師的教學心得
    此刻的燕園卻更加光彩照人課堂上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面對面的交流在頭腦中激蕩出智慧的火花北大數學學科的學者們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辦公區為中式四合院,這裡有隨處可見的黑板和數學公式田剛老師「幾何分析」「這學期我開了一門本研課程,叫「幾何分析」,這是一門有學分的課,北大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來上。
  • 七彩雲課堂 在線藝術教育課堂
    在穿著睡衣就能收穫知識的這段日子裡,我們發現了身邊一群可愛的人,日常上課嚴肅的老師,紛紛變身成為了主播,為了上好每一節課,使出了渾身解數……網課中各種的大型翻車現場,你見過幾種?02一線名師執教,長期線上教學經驗匯集5000多名全國知名藝術院校出身的專業老師,主播老師均為一線教研骨幹,有長期線上教學經驗,教學質量考核、師訓教研常態化,培訓項目專業化,多元化。
  • 最具生命力的課堂——記北大光華MBA首次行業課程周之醫療健康產業
    原以為會是很輕鬆的5天行業課,最後被同學們公認為有史以來最累的MBA課程。課前大家搜集整理拍攝了來自醫療健康產業中相關客戶的聲音,課後整理整個行業課中的所聽所學。短短五天,大家帶著對這門課的期望,這個行業的問題而來。張煒老師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水平帶給我們一場關於醫療健康產業的盛宴。
  • 北大數學「拔尖計劃」十年記:打造數學高地 培養一流人才!
    2019年7—8月,北大數學科學學院舉辦應用數學暑期學校的課堂課程體系建設身為基礎數學拔尖計劃班主任的戴波副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數學科學學院已有完整、高質量的培養體系基礎上,我們為有研究興趣的同學提供自由良好的學習環境
  • 龍華區2020年藝術體育項目公益培訓課堂正式開課
    為了滿足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體育需求,龍華區2020年藝術、體育項目公益培訓課堂也趁著暑假這股熱浪,正式開課了。「媽媽快看,這馬好大呀。」預約前來體驗馬術公益培訓課程的張同學起了個大早,跟著媽媽來到矽谷動力清湖園的深圳尚武國際馬術騎射學院,看到了高大帥氣的駿馬。「很多人不知道在城市裡也可以騎馬,來到學院後看到這麼多馬很吃驚。」
  • 北大思政微講堂:戰「疫」時刻看中國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回信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北京大學黨委舉全校之力精心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精品思政課程,邀請林毅夫、金一南、楊河、潘維、韓毓海、顧海良、王逸舟、強世功等名師大家走上北大講壇,引導廣大學子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切實增強道路自信
  • 浙商大老師接地氣 全英文課堂討論「升職還是生娃」
    「『升職』還是『生娃』」、「彭于晏的身材」、「課堂低頭族」這些熱門的話題都在課堂上做討論,連時下流行的「體驗式消費」,任課老師都帶著學生們了解「幸福」背後的原因。一節課下來,學生的評價是:老師講得精彩!這位老師叫王曉辰,是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一名教師。不要以為專業課就一定庸常而刻板,他的每堂課幾乎都是學生爆滿,連外專業、外校的學生都過來蹭課。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圓滿落幕
    上午八點半,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員為學員們講授最後一堂課:關於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歷史、分析方法和應用。朱祥坤研究員是國際上最早開展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他系統介紹了這個新領域的起源,報告內容豐富有趣,學員們深受啟發,大家以熱烈的鼓掌表示感謝。
  • 讓老師走上「星光大道」 「開放式課堂」掀起樂學風潮
    課堂上,劉保國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時事新聞,對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講解,並與學生不斷交流互動。課後,思政教師們齊聚一堂,圍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等展開熱烈研討。大家一致認為,這堂課既有深度更有溫度,是一堂名副其實的思政「金課」。 以培訓來修煉內功,是教師的必修課。但坐在賓館裡聽專家講授理論知識的培訓方式,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指導性不夠強。
  • 課程回顧|家教微課堂第75期:隔代教育的利與弊
    課程回顧|家教微課堂第75期:隔代教育的利與弊 2021-01-01 1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由勺而海:北大給予我的教育
    在《未名湖畔好讀書——北大課堂之印象》一書裡,同學們回憶了對專業基礎課、通選課、公共必修課、國際交流項目、第二課堂,以及本科教學改革的感受和體悟,意切情真地表達了通過課堂感受到的北大的歷史傳統與學術精神,感受到的老師們的學識身材和授教風範。篇篇文章浸潤了學子們濃濃的北大情懷,展示了北大教師的精神魅力。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 謝謝您,北大老師!
    謝謝您,北大老師!編者按每個北大學子的心中或許都有幾位難忘的老師或許是一個溫柔的眼神暖流便溢滿四肢百骸,經年猶熱>或許是一句鞭辟入裡的話語心頭迷霧霎時如撥雲見月又或許是一次激賞、一點肯定人生的軌跡便由此改變代代北大老師在時代變遷中秉持初心在世事更迭裡堅守使命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裡他們更是用實踐和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