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8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暑期微課堂 | 來聽北大老師為你講授「藝術中的媒介問題」與「價值神經表徵的環境依賴」》
編者按
炎炎夏日的暑假,你是否正享受著空調Wi-Fi西瓜的假期生活?但,獲取知識的心從不會受限於假期。
這個暑期,北大官微將特別送出一些在北京大學第18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獲獎老師講授的課程,為大家「知識充電」!
想領略北大老師在講臺上的風採,想了解知識的魅力,想聽到更多生動趣味的課堂,請持續關注,不要缺課!
今天為大家呈現的兩個課堂:藝術學院唐宏峰老師講授的「藝術中的媒介問題」,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朱露莎老師講授的「價值神經表徵的環境依賴」。
現在上課~
1
「圖像-媒介理論」課程
唐宏峰
雕塑《拉奧孔》與
史詩《埃涅阿斯記》的
拉奧孔形象為何不同?
詩和畫的分界在哪裡?
藝術中的媒介和材料
有著怎樣的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藝術迷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感興趣
那麼千萬不要錯過這門課——
圖像-媒介理論
在北京大學第十八屆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
藝術學院唐宏峰老師
獲得人文社科類一等獎
走進唐老師的課堂
了解一下「藝術中的媒介問題」吧
戳視頻,觀看課堂精彩片段
雕塑和史詩中
描繪的兩種拉奧孔形象
讓我們看到不同媒介
帶來不同的藝術門類與效果
藝術作品總要使用
特定的媒介材料才能存在
它構成了藝術形象與意蘊的基礎
是藝術的重要內容
油畫作品中呈現的蛋糕
讓我們覺得蛋糕特別幼滑香濃
這個效果
並非來自於事物內容
更多來自於媒介本身
在這裡
「奶油」找到了特別能呈現它的
媒介形式——「油彩」
偉恩·第伯繪畫作品中展示的蛋糕
當代中國藝術家徐冰的
裝飾作品《鳳凰》華美浪漫
內裡使用的媒介材料
全部是建築工地上的廢料垃圾
最美的東西
恰從那些最粗陋的肌體裡生成
媒介和內容
形成強大的張力結構
中國藝術家徐冰「鳳凰」裝置在紐約大教堂展出
現代傳播媒介
深刻改變了藝術的傳播方式
藝術傳播
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和快捷
信息、文字、圖像的
自動性保存和傳播
使得媒介不再只是一個透明工具
反而具有能動性和主體性
從報刊連載
改變小說的結構
到微信公眾號形成的特有文風
再到自媒體改變人際關係
當下媒介對文化藝術
產生著巨大的作用
課程閱讀書目之一
圖像-媒介理論
涉及哲學、藝術史、人類學等不同領域
對教師學術功底
和教學能力的要求非同一般
在課堂上
唐老師清晰地
辨析理論之間的差異與聯繫
整體性的知識結構悄然建立
這門課不僅給予你
相關理論知識
更能令你掌握和了解
做學術課題的方法
教師介紹
唐宏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文藝美學方向博士,國家留學基金公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聯合培養博士生。
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在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藝術理論和視覺文化研究,並體現為理論、歷史與批評三方面。
2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程
朱露莎
商場中有兩種食物
試吃品種一多一少
哪一種銷量更高?
哪一種被試吃更多?
為什麼?
下圖中紫色
和黃色的圓一樣大嗎?
為什麼?
有關這些問題的研究
你可以通過這門課來了解——
神經經濟學專題
在北京大學第十八屆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朱露莎老師
獲得了理工科類二等獎
讓我們一起走進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堂
了解有關博弈行為信息交流的
有趣問題——
戳視頻,觀看課堂精彩片段
神經與經濟學
乍看起來毫無關係
其實
大腦中也有「貨幣」
a=1.2b,b=2.1c
則a=1.2×2.1c
傳遞性法則
在大腦中也成立
事件作為選項
在大腦中被賦予「價值」
價值的比較指引我們做出選擇
午飯吃什麼?
坐在參觀的哪個位置?
一份A套餐相當於1.5份B套餐
日常生活中
看似簡單的選擇
背後隱藏著
大腦中無數神經的工作
課程部分大綱
神經經濟學
研究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後
不簡單的決策機制
將大腦比做計算機
那麼每個神經元
也編碼0、1兩個值
然而大腦的決策
具有系統性偏差
選擇集合、決策環境都會造成
種種「可預測的非理性」
選項增多
決策就更可能非理性
環境相異
大腦也會像眼睛一樣被欺騙
為什麼感性和理性的答案
有所不同?
神經經濟學
探索可以解釋這些問題的模型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程
不僅系統介紹該領域的知識
更鼓勵學生反思現有文獻中的問題
專家提出的種種假說和模型
是否成立於所有實例之中?
答案不是唯一的
最具說服力的答案要靠自己獲得
知識的掌握
不應該只是死記硬背
思維與能力的養成
要靠反覆的思考與實驗
課程的考核方式
是書面報告和課堂展示
經過一學期的
思維體操與實際操演
知識真正與切身經驗結合在一起
同學們說
在興趣導向的
神經經濟學問題探索中
有種主動把握知識的快樂
課程簡介
「神經經濟學專題」課程針對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和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
從該領域所使用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的簡要概述開始,重點是決策理論、博弈論和認知神經科學。
接下來的課程從神經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介紹包括行動選擇和結果評估、社會偏好、戰略決策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每位學生應在學期內參與心理學/經濟學/神經科學實驗至少3個小時,並需要完成一個小組項目(不少於10個樣本的相關主題的實驗)。每個小組在學期末當堂介紹該項目,並提交一份報告。
教師介紹
朱露莎,山東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經濟學博士。
2010-201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AssociateConsultant,2011-2015維吉尼亞Carilion研究所研究員。
2015年加入北大心理系、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朱露莎實驗室致力於決策神經學(又稱神經經濟學)研究,旨在了解人類經濟和社會決策行為的行為、認知和神經生物學機制。
研究運用神經生物學實驗手段(如核磁共振、腦損傷、藥物)、結合經濟學實驗範式和數理行為模型,在健康和疾病人群中探討社會決策的認知過程和大腦機制。
更多精彩
受訪者:授課教師及選課學生
編輯:來星凡、劉文欣、王鈺琳
圖片:受訪者提供、視覺中國
排版:文婧
責編:以棲、昭花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