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勺而海:北大給予我的教育

2020-11-29 北大新聞網

2012/05/10 信息來源: 《未名湖畔好讀書》

【編者按】:北京大學的精神魅力,存在於百年學府的歷史氣象之中,存在於未名博雅的湖光塔影之中,存在於學者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中,也存在於北大學子的內心感悟之中。在《未名湖畔好讀書——北大課堂之印象》一書裡,同學們回憶了對專業基礎課、通選課、公共必修課、國際交流項目、第二課堂,以及本科教學改革的感受和體悟,意切情真地表達了通過課堂感受到的北大的歷史傳統與學術精神,感受到的老師們的學識身材和授教風範。篇篇文章浸潤了學子們濃濃的北大情懷,展示了北大教師的精神魅力。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北大28樓旁如教堂穹頂般大氣生長的兩排銀杏樹,把葉子如金染黃、如雨播撒、如毯鋪陳……這種動人的景致,竟然已經是第三年看到,進而察覺,我的本科生活和學習,已經悄悄地走進了最後一年,依稀看到終點就在不遠處了。

家鄉有種蟲,長相跟知了並無二致,然而它們的臺詞和知了稍有不同,當地人稱之曰「伏了」。當三伏一過,往往是他們最先驚覺了夏天的遠去,於是大喊「伏了」,告訴大家秋天已不遠矣。站在本科尾巴上的我,短暫的瞬間覺得自己也變成了一隻「伏了」,以為應當喊些什麼,來喊出飛速從我臉側、肩頭、手間逝去的三年本科生活。它是個什麼樣子?它怎麼樣了?它往哪兒奔去?

然而一時間卻只張著口,不知該喊些什麼,也許要先沉下心來,好好地想想。

多年以前,在我開始上學的時候就被告知,北大、清華該是每一個中國學生心中的最高峰。有雲「志當存高遠」,有雲「胸有凌雲志」,有雲「勇攀最高峰」……在多少人的學生時代,北大一直是各種崇高無比的說法的指向。北大每年將全國成績最拔尖的高中生收入麾下,而且,它永遠激勵著無數不拔尖的學生去奮鬥和提高,它的盛名背後,魅力何在?

直到我自己也成這個學校的一名本科生,直到我在這裡學習和生活了三年,當我試著去回答這個問題時,一下子從腦子裡冒出四個字來——由「勺」而「海」。這四個字似乎非常不著邊際,然而這是我的直覺,有時候我喜歡去相信我的一些看似奇怪的小直覺,既然它冒出來了,那麼就肯定有冒出來的道理。我就順著這四個字,去找一找我在北大讀本科的經歷和形狀。

之所以一下子想到「勺」字,估計肯定是因為學校裡的勺園。勺園是明朝著名書畫家米萬鍾於明萬曆年間所建,有「取海澱之一勺」的意思。勺園旁邊就是勺海,約半個遊泳池那麼大,生滿荷花。無論是盛夏的闔池競放,還是嚴冬斂枝收葉,都有入畫之美。因此曾讓大一的我無數次頭腦發暈,總以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寫的就是這裡。

「勺」、「海」,這兩個意象,源於斯是沒錯的了。然而,我想要用它來表達的意思,卻和勺海沒太大關係。就先從「勺」說開去吧——

離開課本:從勺子裡倒出來

大一都憶高三苦。那個時候,課本、輔導書、自測卷、練習本,誰人不是從腳邊堆到頭頂?背誦、抄書、做題、分析,哪個沒有從早起忙到黃昏?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回憶之後多了些認識——似乎當年自己忙忙碌碌,拼命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其總量跟大學以來要掌握的東西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輕易地在極短的時間內將高中三年的文科綜合內容複述一遍已經成了一種消遣性的遊戲。它們以前在我們面前像一座泰山,需要用盡全力去攀援,現在正如一粒小石子,可以在手上扔來扔去。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和嘖嘖稱奇的變化。我,還有我身邊的同學,多次討論過這是為什麼。慢慢地我們找到了一些關鍵的原因:高中時候,知識再多,也有一個界限,對於很多科目而言,這個界限就是課本或者大綱,我們拼命消化的,不會超出課本和大綱的範圍。而到了大學之後則不然,我們博學多才的老師們,往往在講授過程中將課本往旁邊一擱,然後洋洋灑灑,旁徵博引,兩堂大課之後,聽得人手舞足蹈,淋漓酣暢,只覺得神清氣爽,大長見識,然後聽老師說一句「和課本上重複的內容我沒有多講,那都是比較常識的東西,同學們通過自學掌握就好」。才知道真正的大學老師的上課內容,已不是以解釋課本和強化記憶為主了,老師講的精彩處,全是歷史上的橫向延伸和前沿交叉內容的擴展,課上聽得沉醉之餘,才發現涉及的內容廣博到一望無際,要想把這門課學好,需要課下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了解和掌握,而且即便這樣,也不可能窮盡這方面所有的相關內容。雖然這樣學習起來要達到「完全掌握」的狀態,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憑自己的能力去主動尋找知識,的確樂在其中,而且不知不覺間,學習能力已有大幅增加。老師們對這種方式也比較認可,確認我們的基礎足夠牢靠之後,便放開思路,恣肆馳騁,談天說地,呼喚我們的思維舞蹈,為我們的眼界打開一扇扇新窗。這樣學習許久,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高中,那些知識,雖然看起來一堆一堆,但是界限明確,分類清晰,而且不會自行生長,一旦熟通,翻來覆去沒什麼變化,相對來說自然成為小兒科。

聽北大的課,意味著你再也不是那小小勺子裡的一勺水,即使你曾經是滿滿的一勺,那也太少了些。你被從小勺子裡倒了出來,灑向一片廣闊得多的新水域。

通選課:水域變寬了

北大一向以「兼容並包」的學術精神著稱,開設了各種學科的通選課,這實在是一個讓我很喜歡的做法。也許有人認為通選課只不過是為了讓學生多知道點知識,長長見識而已,然而其實沒那麼簡單。

在我的感覺裡,北大的各個專業,猶如一片片各自獨立的水域,有的沉靜如古井,有的浩瀚若洞庭,有的隱於山林,有的現於鬧市。而通選課的存在,正如在這些水域之間挖出了通渠,讓它們有了溝通和互相交融的平臺。於是古井邊上的老者去了解鬧市中心的噴泉,山泉邊的隱者攜杖以觀氣象磅礴的洞庭……這種溝通是生動而有意義的。當學經濟的同學在「環境保護」的課堂上陳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係並獲得無數掌聲時,當一名平日埋頭數學的高才生在「歌劇賞析」課上欣賞歌劇並流下感動的眼淚時,當一位埋首故紙堆的未來考古專家謙虛謹慎地去學習編程並成功寫出自己的程序時……我們能看到多少希望啊。

知識的水域,在通選課上被無限拓寬。

圖書館:給你深度

北大的教育用一種極其有遠見的手法,將學生從一片小水塘裡解放出來,拓寬成一片非常廣闊的水域,足以使人具備「通才」的模樣,然而,這個「模樣」如何能填充起來,或者說,這麼廣闊的一片水域,其深度如何保證呢?

我們如此幸運和自豪,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圖書帝國般的圖書館,它讓我們得到的橫向擴展不會膚淺,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知識的無限縱深。每個專業每個方向都有大量珍貴和重要的藏書,讓同學們按自己的方向和學習能力去選擇自己需要的資料來學習。於是我們能聽見一位物理學院的同學正兒八經地談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也能看到一個社會學的同學閱讀《細胞科學》,並且聽她發表一些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本源聯繫的真正精闢見解。

圖書館還在各個院系所設了分館,社會學系的圖書館陪伴我和我的同學們度過了無數的好時光,我敢說,我們系的圖書館建設,不論是設計思路還是具體工作,都是最好的。本專業的經典書目和前沿新著,數額龐大齊全、更新速度快,跟我們學科相關的其他專業的經典書籍和文學作品,也古今中外盡納其中。當我們想查找某個理論的全部內涵、或者某個學者的觀點,哪怕就是想找一本精彩的枕邊讀物,系圖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大家都喜歡去圖書館,因為他們知道,那裡有通往海洋的捷徑。

幾年來,北大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我的學習習慣,而且使我深深地喜歡上了這種學習方式。有時候在假期跟過去的同學聊起上課,會發現他們的課程和自習安排一如高中,大學生活似乎是高中生活的無差別延續,為此常常搖頭,跟同學爭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去掌握要學的東西:繼續局限在有限的容器裡灌輸知識,還是讓自己去打破「容器」的界限,用海納的胸懷去蔓延和被知識覆蓋?在自己對前者的不認同中,我才認識到自己有多麼幸運,被北大選擇,去享受北大獨特而大氣的教育方式,去學習如何把自己的精神財富拓寬和加深——沒有冰冷的邊緣,沒有死板的軌道,只有無限的可能。

似乎可以這麼說,當我們剛剛踏進這所學校的時候,還是一把小小的盛滿水的勺子,到我們準備離開這個園子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片海洋。由勺而海,發生在不知不覺中。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嗎?

那麼,我得到了答案,北大的魅力、我的本科生活的狀態、還有如果我是一隻「伏了」我該喊句什麼——也許,是輕輕地說出來,就夠了。

那自然是:由勺,而海。

(文/唐澤遠 社會學系04級本科生)

 

編輯:落泱

相關焦點

  • 美國劍橋國際教育與北大青鳥文教集團聯手加強國際教育
    2017年4月25日,美國波士頓 –近日,美國高中留學教育後端整合服務優選品牌及服務提供者-CIIE NETWORK(美國劍橋國際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劍橋)與北大青鳥文教集團在其美國波士頓總部籤署了合作備忘錄,旨在通過兩個機構緊密的合作加強國際教育、文化的體驗及交流,打造中美教育合作的典範。
  • 程美東: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
    這可以說是北大給予毛澤東最豐富的遺產!所以,從北大走出的毛澤東與此前相比較有了質的飛躍,因為他浸潤了北大的精氣神!  毛澤東在北大的成長得益於北大開放的精神,毛澤東在北大的成功經歷豐富了北大精神,透過毛澤東的一生啟示著北大未來的改革創新。
  • 北大青鳥職業教育斬獲2020年度中國好教育-社會信賴職業教育品牌
    2021年01月,以「重構教育生態,共繪未來藍圖」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好教育盛典在中國外文大廈順利舉行,北大青鳥職業教育受邀參加本次盛典,並憑藉深耕IT教育領域二十餘年取得的輝煌成績,斬獲「2020年度社會信賴職業教育品牌」。
  • 創新引領 卓越發展——北大醫學研究生教育會議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系列文件要求,在深化北大醫學綜合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著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服務國家戰略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北大醫學人才,11月25日,北大醫學研究生教育會議在醫學部逸夫樓209報告廳舉行。
  • 浙江小學生北大行 夢想教育從小開始
    這是北苑小學「北小學子北大勵志研學營」的第二站,15位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小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於6月16日抵達北京開啟了為期5天的研學之旅,以此探尋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恢宏壯觀的教育史詩,在走訪中感受高等學府的文化歷史積澱,在遊歷中體會知識力量和人生哲理。
  • 我與北大中文系
    後來我和夫人馬真一起回憶朱先生的講課:怎麼跟前一節銜接,怎麼切入,怎麼展開,舉什麼樣的例子,甚至包括板書怎麼安排,都很講究,始終在考慮怎麼讓學生喜歡聽,跟著自己的思路走。朱先生精心備課,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這反映了他高度的教育責任感。  北大有一個好的傳統,它的學風一直保持至今。就中文系來講,也有變化。
  • 街道辦招8人清華北大畢業生:理想主義者的陣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文/如海杭州市餘杭區招聘街道辦的8個崗位,錄用的清一色全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餘杭區街道辦,究竟有什麼魔力,如此吸引精英人才趨之若鶩?
  • 物理教育研討會暨趙凱華先生80壽辰慶祝會在北大舉行
    2010年5月22日,由北京大學、中國物理學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物理教育研討會暨趙凱華先生八十壽辰慶祝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隆重舉行。來自全國五十多所高校、科研單位、出版界、企業界的海內外嘉賓、校友及趙凱華先生的同仁、弟子近300人參加了慶祝會。
  • 《楚留香》製作人北大講課:世界觀設計對學生教育有哪些意義?
    北大的《電子遊戲通論》課是一門面向全校的公選課,開設者是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江,在北大校園中頗有名氣。關於這門課,陳江老師說:「我的立場可能會高一點,因為無論學生去政府、媒體,還是教育等行業,有更多的人未來多多少少會跟遊戲有一點交集,而不僅僅是說培養去遊戲公司的人才。」
  • 瓜苗龍鬚菜|海菜龍鬚菜,哪個好吃些?鮮嫩清脆,兩個我全要!
    瓜苗版龍鬚菜PK海菜版龍鬚菜,哪個更好吃?一種鮮嫩清脆,一種鮮香甜脆,都是適合三伏天的清爽涼菜。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當然要都嘗一遍,美味統統到我碗裡來!在文章的開頭,雷哥首先聲明一點:今天所說的龍鬚菜,指的是兩種蔬菜,一種是我們海邊的海髮菜,另一種是佛手瓜等瓜類蔬菜的嫩梢,這兩種菜,都被稱為龍鬚菜。
  • 北大校長回應質疑:我的性格不想改(圖)
    以「化學歌」闖進公眾視野的周其鳳陸續經歷了「抨擊美國教育」、「對領導媚笑」、「億萬富翁論」、「跪哭母親」等等風波,以致他無論以何種行為、何種表達方式出現,都會被質疑。昨日,周其鳳一一回應質疑。這位65歲的北大校長教育他的學生:「這些事從不影響我的睡覺吃飯,如果說我這個校長有哪一點值得你們學習,就是這個。」
  • 以「未名學者計劃」為名,北大開啟「拔尖計劃2.0」
    這意味著,北大將人文社會科學(即中國語言文學)和醫學(即基礎醫學)首次納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中,拔尖計劃將走出北大校本部,拓展至北大醫學部; 每個基地都將設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和校(國)外指導教授組成的三人專家指導組。
  • 北大附屬實驗將入駐 世茂御龍海灣再添精英教育
    自8月底在上海宣布世茂旅遊地產戰略模式後,世茂集團日前在京召開與北大青鳥集團戰略合作新聞發布會,雙方宣布,將在大連「世茂御龍海灣」建立北大附屬實驗學校,不久的將來,在大連的孩子也有機會享受北大提供的、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程精英教育。這是世茂旅遊繼上海佘山納米魔幻城亮相後,再次將公眾的視野聚焦在其明確提出的「旅居地產」模式上。
  • 北大男生砍死同學的背後:高校心理教育相對滯後
    來源:法制早報  □文/圖 黑丁 莉萍    北大男生80餘刀砍死情敵 其母稱兒子精神有問題    北大男生殺同班同學案開庭 男生認罪只說9句話    北大男生殺人案兇手被判死緩 原告將向學校索賠
  • 教育資訊丨北大附中台州飛龍湖學校最全師資大公開!快來了解吧!
    北大附中台州飛龍湖學校,雖然今年第一屆招生,但絲毫不影響台州小升初家長們對它的熱情。北大附中作為傳統名校,高考多年來保持北大清華錄取比例12%,雙一流大學錄取50%,211大學錄取75%,近十年高考本科一段率99%以上。北大附中國際部畢業生每年有90%的錄取來自美國排名前50的研究型大學、文理學院及藝術大學。
  • 「清華北大研究生又怎樣,還不是跟我一樣到中學教書」
    近日,「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公號,發布了一則「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人員公示」。從公示中看到,該校本次擬錄用的35名新教師,學歷全部為碩士或博士,其中有33人來自清華、北大兩所國內最頂級的名校,另外兩名老師分別來自美國範德堡大學(教授英語)和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體育)。
  • 北大哲學系「70後」同學會在京舉行
    64級系友在北大哲學系門口合影。 魏長海供圖。  據北大儒學院副院長李中華介紹,1964年,北大哲學系哲學專業和心理學共錄取了63位同學,大家畢業後分布海內外工作,經過歲月的洗禮,都已成為專家教授或省地市領導幹部,如今依然健在的共有53名,平均年齡已經70多歲。
  • 一中學錄用35名教師,33人畢業於清華北大,教育春天來了?
    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擬錄用35名教師,其中33人畢業於清華北大!再看看學校的錄用信息。這所學校,面向社會招聘,經過了筆試、專業和綜合面試等環節,又經過了集體研究,最終錄取了這35位人員,其中有33人畢業於清華北大,並且最低學歷是碩士。另外兩個是北京體育大學的碩士和美國範德堡大學的碩士。男性12人,女性23人。在性別上,女性多於男性。
  • 考上北大又如何?數學天才畢業後堅持出家,真相讓父母追悔莫及
    而清華北大作為我國頂級的高等學府,一直是眾多學子的嚮往,只要考入,就意味著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有很多孩子為了考入清華北大而努力,而有一位學霸已經考入了北大,即將畢業展現自己的時候,卻選擇了讓人不能理解的一條道路。數學天才一路榮光:柳智宇家境優越,媽媽是一位工程師,爸爸是一名老師,而他從小到大都頂著「數學天才」的稱號。
  • 我是北大培養的廢物?
    「我是1997年從北大畢業的,我告訴大家,那年,我們系畢業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99%都是廢物。我認識的很多北大校友現在都混得慘不忍睹……這些人不僅丟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計也成問題。」    這是一個名叫《我是北大培養的廢物?》的帖子。最近一段時間,這個帖子成為「一塌糊塗BBS」最熱門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