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孩子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作為一個普通人成功的躍層,集聚了孩子們多年的辛苦汗水。
而清華北大作為我國頂級的高等學府,一直是眾多學子的嚮往,只要考入,就意味著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有很多孩子為了考入清華北大而努力,而有一位學霸已經考入了北大,即將畢業展現自己的時候,卻選擇了讓人不能理解的一條道路。
數學天才一路榮光:
柳智宇家境優越,媽媽是一位工程師,爸爸是一名老師,而他從小到大都頂著「數學天才」的稱號。
身為名副其實的學霸,柳智宇高一時憑藉論文拿下省級大獎;高二時代表中國隊獲得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冠軍;高三參加中學生奧林匹克,一舉奪下冠軍。
就在這種種光環下,柳智宇被北大的數學系直接保送。
而在柳智宇順利進入北大後,不僅表現優異,還獲得了麻省理工大學的獎學金,未來一片光明。
但是天才二字給父母帶來了優越,對柳智宇來說卻更像是一層束縛。
從大學的某一刻開始,柳智宇突然喪失了對數學的渴望,執著的加入了禪學社,開始在龍泉寺做志願工。
然後在北大畢業後,柳智宇做了個驚人的決定,他忽略了麻省理工的橄欖枝,無視父母的垂淚請求,直接出了家。
面對眾人的疑惑不解,他的師妹蔣方舟卻表示,自己理解師兄的決定,因為她也經歷過。
那麼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柳智宇做了這樣的決定呢?答案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就可以得出。
北大天才執意出家,「禍首」竟是父母:
身為一名天才柳智宇身負家長的期望,柳智宇從小保持著學校、家裡、數學競賽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
他的父母謹慎又嚴格,一直以數學家的期望培養柳智宇,這一切都導致柳智宇喘不過氣。
就在這壓抑的環境中,柳智宇內心十分迷茫與不安,把全部的空閒時間都放在了閱讀上面,最終他在《莊子》上找到了安全感。
佛學名著讓柳智宇的心靈得到寄託,最終做出了出家的選擇。
就是一顆壓抑的小種子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方向,柳智宇父母的錯誤教育手段催生了種子,影響了柳智宇的一生。
由此可見作為父母的我們平時應該注意到孩子的迷茫,及時開導,也應該減少掌控欲,避免過度指揮孩子的人生。
如何讓孩子快樂的贏在起跑線?
1、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2015年的兒童心理研究報告中,費雪曾表示:當代的家長,注重孩子智商高低與成績優異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性格發育。
孩子們的心理狀態十分脆弱,會隨著外界的影響、年齡的增長隨時的發生改變。
家長們要想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就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溝通過程中,我們會逐漸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過程,然後我們就可以抓住孩子的困惑,及時的給予解答,幫助孩子鬆一口氣。
2、給孩子空間
對於孩子們來說,學習生活很重要,但是其他生活也不可以缺少。
觀看各省的高考狀元,沒有一個孩子只會死讀書,都是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的。
而柳智宇完全脫離了正常的生活方式,被家長固定在學習生活中,長此以往,心理才出現了問題。
所以我們在提高孩子的成績的前提下,要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擁有獨立生活的人格。
我們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給孩子設定學習的安排,其他時間讓孩子自己支配,無論他是選擇發展興趣愛好還是玩耍遊戲。
家長都不要進行幹預,我們要當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引者,而不是掌控者。
3、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風靡了整個育兒圈,但是什麼才叫做不輸呢?
很多商業根據家長的這些焦慮,違反正常的教育規則,開展了各種補課機構、競賽班。
但是家長們真正思考過,孩子想要什麼嗎?
教育不是單向的,它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不聽孩子的想法,或者貶低孩子的願望,強制安排孩子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
只會讓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我們一定要給予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這才是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式。
孩子們想要快樂健康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關注與支持。
我們要引導孩子形成社會能力,幫助其產生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最終帶著穩定的心理情緒贏在起跑線上。作為家長的我們除了以上三種引導方式,扎克伯格推薦的繪本教育也是不錯的選擇,《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解析了教育中家長會做出的錯誤手段,給予了明確的分析。
《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這套書依據心理學與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不僅提供了具體可改進的建議,讓家長能更好的保護孩子的心靈健康,還能讓孩子做的有成就感、有健康、有成長。
全書共有6冊,由中國師範大學出版,質量值得家長信賴,讓孩子與家長一起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