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縱觀古今,很多不相伯仲的天才,從在同一舞臺展現才學,到最後走上不同的道路,成就不同的人生。詩仙李白本想著為朝廷效力,卻不被重用,到最後放棄對朝廷的幻想,一心尋仙問道;詩聖杜甫心懷社稷,入朝為官,可惜好景不長,但他依然痴痴地為放棄他的朝廷憂心而死。蘇軾年少成名,後成朝廷重臣,但因被貶外放,半生流離,面對各種苦難,他依然樂觀闊達,一生禮佛,成為一代文學宗師。黃安石官至宰相,忠於帝皇,心懷天下,他推行變法,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相。歷史上不乏這樣的能人異士,而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兩位在數學領域年少成名的天才。
初露鋒芒
柳智宇,一個出生在湖北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他在2005年,奪得「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金獎,這時他才就讀高二,是公認的「數學天才」。2006年入選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並在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再奪一冠,連續2年為國爭光,這是何等的榮光,之後更被保送北大數學系,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那麼另一位天才呢?他比柳智宇幸運,因為他出生在德國,父母分別是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他叫舒爾茨,曾4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取得三金一銀的傲人成績,有種數學界天選之子的感覺。然而舒爾茨在這4次參賽中的那一敗,就是在2006年敗給了那個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柳智宇。
那一屆國際數學奧賽大賽,入選中國隊的柳智宇,與舒爾茨第一次有了交點;在各國精英雲集的賽場上,柳智宇不負眾望地進入決賽,他的對手正是備受矚目的德國天才舒爾茨,就這一次相遇,舒爾茨嘗到了失敗的滋味,柳智宇奪得金牌,而舒爾茨只能獲得銀牌,在這次大賽裡準北大才子戰勝了德國天才。
就這樣奪冠的柳智宇,回國後被保送北大,開啟新的歷程。而舒爾茨在次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奪得金牌後,考入波恩大學數學系繼續深造。如今14年已經過去,他們又如何了呢?
各有所思
柳智宇入讀北大後,似乎找到了比在數學領域深造更想做的事;他成為了北大「耕讀社」的社長,養成吃素的習慣,又各處尋訪名僧,更在寺廟當起了義工。「耕讀社」與龍泉寺素有淵源,因為該社團的創始人,在北大畢業後選擇了剃度出家,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柳智宇畢業後也選擇了和前輩一樣的道路。
大學期間柳智宇便有和朋友開辦討論班的想法,希望能夠幫同學脫離「苦海」。他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為人平和,成績優異,心地非常善良,只是性格比較內向,從沒出現過與別人的情感糾紛。據他的朋友評價說,柳智宇思想境界之高遠,是一個可以真正做到無我的人。令人們感嘆,世間少了一個數學天才,多了一個佛學大師。
在波恩大學就讀的舒爾茨,本科畢業僅用了3個學期,2年後研究生畢業,之後在Michael Rapoport教授的門下進修,再於2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他博士畢業論文中的「狀似完備幾何學」更是解開了數個代數幾何學的難題。而他並不知道多年前打敗自己的對手,已經出家為僧。
年僅24歲,舒爾茨就成為了波恩大學的在職教授,並在31歲時,成為菲爾茨獎史上最年輕獲得者。而現時他才33歲,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天才」這兩個字在他身上可謂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今,距兩人那次較量已經過去了14年,柳智宇已皈依佛門,潛心修道,舒爾茨成了當今算術幾何方向的第一人。兩人所做的選擇天差地別,令人感慨萬分。
結語
古往今來從不缺少天才,他們各有所能,但他們懂得選擇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上面講到的兩位天才的選擇了非常不同的道路,柳智宇的選擇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有人認為柳智宇的選擇脫離了現實,浪費了一身的本領,舒爾茨的選擇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在我看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去努力,一個是轉而從思想上為人們解除憂難,一個繼續在科學的道路上為人們的發展做貢獻,都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正確的認識世界,從而更好的享受生活。就像文章開篇所說的古之名人,雖然他們結局各不相同,但他們留給後世的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