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2日,由北京大學、中國物理學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物理教育研討會暨趙凱華先生八十壽辰慶祝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隆重舉行。來自全國五十多所高校、科研單位、出版界、企業界的海內外嘉賓、校友及趙凱華先生的同仁、弟子近300人參加了慶祝會。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建華代表北京大學對趙凱華先生表示祝賀,並對各位嘉賓表示歡迎。他高度評價了趙凱華先生作為一名物理教育家對物理高等教育作出的傑出貢獻,認為研討會對於弘揚先生的高尚師德和大師風範,促進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必將產生積極的意義。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王恩哥介紹了趙凱華先生的學術成就。王恩哥院長從趙先生的童年和青年時代談起,回顧了先生與北大、與北大物理的深厚淵源,以及在物理教學、教材建設、教學模式改革等領域立下的卓越功勳。趙先生對教育的摯愛和奉獻傳承了北大物理的精神,傳承了前輩物理學家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精神。提出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向趙先生學習、向老一輩學習,努力推動北大物理下一個百年的發展。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吳愛華副處長發言,稱讚趙凱華先生倡導物理教學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對大學基礎物理改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為中國的大學基礎物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起到帶頭和推動作用。並送上教育部高教司張大良師長的頌詞:跨世紀教改奏凱歌,八十載格物著華章。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楊國楨介紹了趙凱華先生為中國物理學會恢復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盟(IUPAP)合法地位、積極推動與促進我國物理教學改革與現代化以及組織我國中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楊國楨院士致辭
高等教育出版社總編輯張增順回顧了趙先生《電磁學》、《新概念物理》等系列教材出版的情況,衷心的感謝趙凱華先生在教材編寫方面所做出的成就,希望趙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物理基礎教育中去。
兄弟單位代表,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以及廣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羅星凱教授分別代表各自單位向趙先生致賀,感謝先生對他們的幫助和指導,並表示要學習和弘揚先生的精神,共同促進我國物理學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朱邦芬回憶當初清華物理系重新興起時趙先生親自為他們上量子物理課的情景時稱,「雖然趙先生北大情結很重,可他卻注重院系之間的交流勝過競爭;趙先生的確是我們教師的楷模,他對於教育的追求超過他對自身發展的需求。」羅星凱認為,「趙凱華先生以各種方式影響著基礎教育,他把探索聯繫未知與已知的世界引入了中小學教育」。
趙凱華先生身著灰色西裝,一條暗紅色的領帶襯著一塵不染的白襯衫,顯得格外精神。中氣十足的他在報告中向大家介紹了他從事物理教育六十年來的感悟,並且對於基礎物理教育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趙凱華詳細的向大家講著他從1958開始在蘇聯莫斯科大學讀博士時候的見聞,在莫斯科大學,他被告知「教授怎麼教,大綱就怎麼定」,這樣的學術自由,讓趙凱華想到了西南聯大「尊重知識」的教學傳統。「科學探索不能靠計劃,科研必須教授說了算」。這樣的想法在心中生根發芽後,趙凱華以及其他幾位學者不斷的為這一點而努力,改革開放後教育部廢除大學的教學大綱,這其中也有他們的一份努力和呼籲。
趙凱華始終以開放的心態吸取各國教育中的精華然後向國內加以介紹,他說,「關起門是做不出來的,改革開放很必要」。 趙凱華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引進匈牙利的中學教材,「這麼一個小國,有不止八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幾乎全部畢業於布達佩斯的一所中學。」
趙凱華先生教授過的學生們都紛紛趕來為老師慶祝,他們中有很多特地從國外趕回來。雖然學生中有很多已經是頭頂白髮的老人,在各自的領域中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彼此說起老師來,仍然是滿臉的崇敬之情。北大文革後第一屆物理系學生,現在任教於德克薩斯大學物理系的77級校友牛謙對記者說,「聽趙老師的課是種享受,他講的東西很形象化,幽默但不搞笑,有回味。」77級校友田光善也有相同的感受,「趙先生授課觀點鮮明,論述精闢,邏輯清楚,語言簡潔,一氣呵成,不由得我不集中注意力,心無旁騖。」他說,只有在自己也成為別人的老師以後,才能夠真正深刻體會到趙先生當年的言傳身教的影響有多大。「實際上,現在我備課時,經常想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某些關鍵地方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他們走神,以便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此時,我往往會回想起趙先生當年給我們上課時的情景,從中得到啟發。」
下午的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王稼軍、劉寄星、葉沿林、畢國強、陸果、宋菲君、劉川、曹則賢、田光善、王笑君等分別圍繞弘揚北大普物教學傳統、著書立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工程及應用人才培養、本科生科研指導、與兄弟單位合作等話題作了專題發言。自由討論階段,來自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代表踴躍發言,表達對趙先生的敬意並就教學改革、素質教育以及科普工作等發表了各自的見解,為正在進行的物理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加大會的嘉賓還有:中國核工業部研究生部主任王乃彥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冼顯鼎昌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歐陽鍾燦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夏建白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蔣毅堅教授、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方新貴、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甘子釗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楊應昌院士、北卡諾林娜大學吳躍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牛謙教授、賓希法利亞州立大學郗小星教授、美國Wellesley College 胡越教授、上海交大千人計劃學者物理系主任季向東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李師群教授等。
為了傳承北大物理教育的優秀傳統,嘉獎教學,在趙凱華先生從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壽辰之際,北京大學還設立了「北京大學趙凱華物理教育基金」, 用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獎勵和資助為教育教學做出突出貢獻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師、研究生助教和單位。(文/馮穎)
趙凱華先生簡介:
趙凱華先生於1930年5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父親趙迺摶和母親駱涵素都是官費留美學生。翌年父母攜他回國。歸國後趙迺摶先生任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1931—1949)。母親駱涵素女士為中國第一代營養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凱華先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0年畢業,留校任教。1958年獲蘇聯的副博士學位回國。
趙先生大學畢業後,即開始了他長達60年的大學基礎物理教學生涯,趙先生熱愛教學,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積極鑽研。由於趙先生理論功底紮實,知識面寬廣,他的講課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嚴謹、精煉,又生動、優美。聽過他的課的學生,都覺得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
他與陳熙謀編著的《電磁學》和與鍾錫華編著的《光學》二書,都獲得1987年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獲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從90年代中期開始,趙先生以10 多年的時間,作為主要作者與合作者編寫了《新概念物理學》共5卷:力學卷、熱學卷、量子物理卷(以上三卷與中山大學羅蔚茵教授合作)、電磁學卷(與陳熙謀教授合作)和光學卷。《新概念力學》(面向21世紀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獲1997年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新概念物理》獲1998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5年,趙先生牽頭的《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建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鑑於趙先生為我國大學基礎物理教育做出的重大貢獻和取得的突出成就,為表達全國從事基礎物理教學的老師們對趙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謝意,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和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於2008年授予趙先生「物理教學傑出成就獎」。
1983到1990年,趙先生繼虞福春教授之後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他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兩屆,1991-1999)和所屬的教學委員會主任及名詞委員會主任(三屆,1991-2003),又是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委員、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1994年主持了由中國物理學會承辦的第25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他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學名詞》(1991年和1996年),主編了《英漢物理學詞彙》,繼老一輩物理學家王竹溪等之後,為我國物理學名詞術語的規範化作出重要貢獻。趙先生還前後三屆擔任IUPAP下屬ICPE的委員,為中外物理學教育的交流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多次出國參加IUPAP的會議和ICPE及其支持的各種物理教育會議。他還組織和推薦了一些外國優秀物理教材的引進和翻譯(如A. Hobson的Physics: Concepts and Connections和G. Marx主編的匈牙利高中學物理教材)。
趙先生於60年代擔任《物理通報》副主編,70年代擔任《物理》雜誌副主編,80年代初創建《大學物理》,擔任主編直到2009年。他在這些刊物和其他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教學研究論文和物理學史及科普方面的文章。他在上世紀90年代還主編了《科學家談物理》叢書。
編輯: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