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華:九旬暢談物理教育

2020-12-05 返樸

趙凱華先生1930年5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0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開始了長達70年的大學基礎物理教學生涯。幾十年來,趙先生一直活躍在物理教育戰線,教書育人,著書立說,推動物理學教育改革,為我國物理學教育作出了卓越貢獻。

撰文 | 趙凱華

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餘出身書香門第,父母皆因學習成績優異考取官費留美。本人自幼酷愛讀書。為了學好英語,我前後讀了兩個中學,都是教會學校。按當時的說法,中學的主要課程是英 (語) 國(文) 算 (學),我樣樣都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學好。有人問我,你的業餘愛好是什麼?很難回答。音樂嗎?我五音不全;美術嗎?我小時候畫過一些畫;戲曲嗎?我能夠欣賞一點京劇(主要是傳統劇目) ;體育嗎?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玩玩球。那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明。我在高中一年級後的那個暑假,除了偶爾約幾個同學到學校去玩籃球,都呆在家裡,解了一百多道幾何難題。這是我最大的愛好。我念中學的時候,教學計劃是高一學生物,高二學化學,高三學物理。我念完高二時 (1946年) 正值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復員,三校聯合在北平招生。我就想試一試,以同等學力報考 (注意:不是學歷,那時招生不問學歷) 。怎樣填志願呢?(那時家長和老師都不幹預,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 我最喜歡的學科是數學和物理 (雖然我那時在高中還沒學物理),當時我想,學數學不能兼顧物理,學物理卻可兼顧數學,於是我填的三個志願是物理、物理、物理。沒想到高考一次命中,決定了我終生的事業———物理學。

1950年我大學畢業,走上了教學工作崗位。那時個人的志願和愛好已不能自己選擇了,但我喜歡教學。實際上我在大學畢業前已經有過一點教學經歷。1948年國共內戰,一批東北學生流亡北平。北大學生自治會發動志願者為他們補課。我參加了,為他們補數學課。學生自治會還鼓勵為北大的工人上文化課,我也參加了。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還兼過胡寧教授的助教,輔導電磁學。

下面將結合自己的經歷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物理教育的看法。

1 物理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確立一個個正確的物理概念

古代沒有物理學。古希臘有自然哲學,也稱物理學,那不是現代意義下的物理學。自然哲學的宗師是亞里斯多德。他認為物體的運動是靠外力支持的,亦即,力是和速度聯繫在一起的,而不是與加速度聯繫在一起。在人類認知的歷史上「加速度」概念是一千多年後伽裡略建立的。其實亞里斯多德的觀念也是現代一個普通人從小到大由自己的經驗裡形成的觀念,自發地轉變過來是否也要經過上千年?縮短這個過程的唯一辦法是學習物理學。但不是每個人的思想都能轉過這個彎,用我國現在的說法叫做「思想改造」,不是那麼容易的。我講一個故事。我有一位朋友,Nachtigall (讀作「納赫替伽」) 教授,他是德國的首席物理教育專家。一次他來到北京,我到賓館去看他,在客廳裡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我國曾給他配了一位翻譯,由於我們兩人用英語交談,翻譯沒事就坐在一邊。Nachtigall教授認為,對物理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操作性的理解,一種是實質性的理解。他舉例,他認識一位從香港到德國去的中醫,身邊帶了一個輔助針灸的小盒子,上面有兩個旋鈕,一個標稱電壓,一個標稱頻率。問這位中醫對「電壓」和「頻率」這兩個概念怎麼理解,他說,「電壓」就是旋這個鈕,「頻率」就是旋那個鈕。Nachtigall教授說,這就是操作性的理解。Nachtigall教授談到這兒興致來了,建議我們當場做個實驗。他把坐在旁邊的翻譯叫過來。翻譯大學裡是學計算機的,上過物理課,而且通過了考試。Nachtigall教授一手拿起茶杯蓋高高舉起,鬆手後由另一隻手接住。這時問翻譯「茶杯蓋的加速度是什麼方向?」回答說「向下」。他又把茶杯蓋向上扔,對方的回答是「加速度向上」。他和我都笑了,但翻譯莫名其妙,不知道我們在笑什麼。外國有位教授說,什麼是素質?素質是學過後多年,大部分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是素質。看來,真正掌握物理素質是不容易的。物理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真正樹立起正確的物理概念,特別是對初學物理的人。

物體的運動是隨時間變化的,電磁場的空間分布通常是不均勻的,這正是豐富多彩自然現象的由來。當年法拉第創立電磁感應定律前前後後用了十年。起初當他得知奧斯特的電流使磁針偏轉的實驗後,他便想,磁鐵反過來也應該產生電流。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想法。當他把磁鐵插入一個線圈時,只看到稍縱即逝的脈衝,卻看不到持續的電流。這不符合他的預期。他的實驗斷斷續續地作了十年,終於意識到是磁場的變化率產生電流。從「恆定」到「變化率」,邁出這一步相當困難。

本人寫作此文時正值武漢疫情爆發,天天隔離在家在網上看新聞,其中經常展現疫情發展的曲線。人們關心何時出現曲線的拐點。拐點意味著什麼?是疫情發展速度為0嗎?非也,拐點是疫情發展速度最大的時刻,此刻加速度為0。經濟學裡有個難懂的概念,「邊際效應(marginal utility) 」,從數學的觀點看,其實就是拐點效應:效益最大之時,即是效應衰減之始。我們的中學物理課最大的缺點是只強調物理量均勻不變的情形。這是因為受到數學的限制,不能用微積分。其代價是使學生對物理量時空變化規律不理解,使得正確的物理概念難以確立。用曲線代替微積分來講解是一個可行的辦法,我編寫的中學物理教科書《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一開始就大量採用曲線的方法來闡述和訓練有關的物理概念。其實讓高中生懂一點淺鮮的微積分也是可行。在我讀中學的時代,高中教一點或學生自學一點微積分,不是太個別的現象。現在的物理競賽培訓中,也會教一點微積分。

教學中學生常問,某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問「能量」的物理意義,告訴他是「作功的本領」;什麼是「作功」?是力乘位移,但力必須是平行位移方向的。一個人在平路上挑著擔子走30裡,物理學家說他沒有作功。為什麼不算垂直方向的力?其實,物理概念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概念往往沒有正確與否之分,但有優劣之別。物理概念是為說明物理規律而建立的,好的物理概念可以表達廣泛的物理規律,說明廣泛的物理現象。「功」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這樣才能說明功能原理和能量守恆。我想對一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問題最根本的回答,是這樣定義能夠簡潔而深刻地表達某個自然規律。關於輔導和習題訓練這裡說的輔導指習題課、答疑和課外輔導。在北大常常是出一些概念上容易搞錯的問題,讓學生討論。為了使學生真正搞清楚概念,出一些「陷阱式」的問題把學生的錯誤想法調出來。「文化大革命」時有學生貼大字報,說這是「以學生為敵」。非也,其實這是一種對糾正概念錯誤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在課外給學生答疑的時候,發現學生有概念性錯誤時,也是這樣做的。因為學生的錯誤概念有時是非常頑固的。如果你正面回答他,他可能表面上接受了,考試時按你的想法回答,其實他心底裡並不服,多年以後他還是他。我的做法是順著他的思路提一些問題,把他引導到一個連他自己都會覺得荒謬的結果。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才會幡然省悟,虛心聽你的正面解說。此乃「不破不立」之謂也。在中學裡有些老師對優秀學生的輔導有很好的經驗。1991年上海學生王泰然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的金牌,記者問他物理老師對他有怎樣的幫助,他說,老師對他的最大幫助是允許他不去聽課。1995年陝西學生淤海濤獲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第一名。他在高一時參加過本省的化學競賽。物理老師把他叫來說,我來培養你參加物理競賽。辦法是為他指定一些參考書自己去學,有問題時再來找老師。淤海濤來問問題時,這位老師並不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一些問題。通常的情況是淤海濤不再問了,說我明白了。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主席Jossem教授曾經說,最好的老師能夠讓所教的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話有些拗口,意思是說,能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上文提到的兩位老師都是最好的老師。

學物理,做習題是不可少的訓練。但為了應付高考而採取的題海戰術是不可取的。提高習題訓練效果最好的做法,是鼓勵學生自己判自己的習題。判斷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有許多方法,如從物理上看結果是否合理,用不同的解法是否得到同樣的結果,倒過來算 (如用減法核對加法,用除法核對乘法) 是否還原,等等。這樣,好的學生認為自己解題只有兩種結果,要麼作不出,要麼自信做出來的結果肯定是對的 (哪怕與標準答案不符) 。也許還有第三種可能,認為題出錯了。若老師不同意,敢與老師辯論。在北大,培養參加國際競賽的學生時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讓他們自己編考題,之後同學們之間互相評論。這些都是加強習題訓練的高級手段。

2 發展物理學的動力和提高學生的興趣

有一段時間裡我們曾被教導:科學發展的動力是生產。這肯定是不對的。實際上科學發展的動力是人類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curiosity) 。功利的目的是有一點的,特別是對應用科學,而純粹科學發展的動力基本上是人類的求知慾。一個人的求知慾是隨著他的知識增長而增長的。以我個人為例。為什麼我考大學時所填的三個志願都是物理?雖然我高中裡沒有學過物理,但瀏覽過家裡訂的雜誌。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紹,從太陽光譜的分析得知,太陽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氦。物理學能讓我們坐在地球上就能知道天上的事,太奧妙了。我要學物理。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已學過力學、電磁學、熱學和光學,一度有過這樣的想法,物理學我已經差不多全懂了。不久開始上近代物理課,我才知道,我還差得遠呢。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有個比方:一個人的知識範圍是個圓,圓外是未知。知識越少,圓周越短,接觸的未知越少,他就會自滿,甚至於狂妄;知識越多,圓周越長,接觸的未知也越多,他就越謙虛,求知慾就越強。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有兩類:喜愛物理的和討厭物理的。也有一批中間的,你教得好,他們可以喜歡物理,教得不好,就討厭物理。好的教師應能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單靠說話風趣或開玩笑。某個老師說話很逗,跟說相聲似的。事後學生只記得笑話,但忘了老師想說明什麼物理問題。所以講笑話要圍繞著物理的內容,突出物理內容。關鍵的是老師要對自己講的東西充滿激情。我們教書多年,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一旦上了講臺,就像一個演員進入了角色,把自己融到要講的物理環境裡面,用激情去感染聽眾,讓他們感到被吸引,跟著你一起考慮問題。教師講某個問題時,首先自己要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用角色表達的感情去感染學生。北大已故的黃昆教授,在1952年和1953年的時候給一年級上普通物理大課。很多聽過黃先生的課的校友回憶起來,說黃先生上課時,從不講笑話,一上來就講主題。但是同學的反映是,只要黃先生一開口,自己的注意力就全都集中到他那裡了,然後就一步一步地跟著他的思想走。他們說聽黃先生講課是很大的享受。由於大班授課的局限,黃先生很少跟同學交流,就是一路這麼講下來。大家一路跟著他走下來,到了下課時間,都覺得時間過得不長。聽他的課不僅學到知識,還學到了思想方法。

考上大學的理科生,多是中學裡的佼佼者,他們對物理,特別是近代物理的各種激動人心的成就滿懷興趣。如果進得大學門來,兩年之內盡和一些滑輪、斜面和經典電路之類的東西打交道,他們會不會感到失望?可是物理最新成果的內容很深,無法給低年級學生講懂。一次我在德國考查教學時聽了一位教授給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講力學課。他在講摩擦力時聯繫到超流現象。課後我問他,你講這些學生能懂嗎?他說,有些內容學生可以不懂,但不能不知道。在這個想法的啟發下,我把我教課的內容分為基本和擴展兩個部分,基本部分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擴展部分只是為了擴大眼界,聽聽就算了,可以不懂。這一點我國的學生很不習慣,老師一講到這些內容時,學生就要問:「這個考不考?」我的經驗是講前事先聲明,下邊要介紹的一些內容是不考的。學生一下子就放心了,就專心來聽,懂多少算多少,興趣也來了。1993年我講力學課的時候,學生在調查表上反映,趙老師講的課很引發興趣,但我不能全懂。三年後,到了他們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做了一次跟蹤的調查。他們反映,說當時聽趙老師講的時候有的問題我不懂,可是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以後幾年學後繼課的時候,我帶著不懂的問題去學,把問題搞懂了。帶著問題學,比帶著一張空白紙去學效率要高得多。有些學生還說,現在要畢業了,有些問題還不懂,今後有機會我還希望把它搞懂。

3 物理教師的自我修養

我體會,搞好教學工作,除了對學生負責的敬業精神和基本的表達能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對課程內容理解的程度要深一些,對於基礎課來說尤其如此。基礎課的內容雖然淺,對教師的要求卻更高。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但這不簡單是數量問題,關鍵在於提煉。不要以為只有科學研究需要鑽研,教學也需要鑽研。我們年輕的時候,同行間曾以郭沫若「絲、蜜、奶、漆」的比喻相鼓勵:

蠶食桑而吐絲,蜂採花而釀蜜。牛吃草而出奶,樹吸壤而生漆。

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融宇宙之萬有,憑嘔心之創作。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破」並非要把書本翻爛了,蓋破其卷而取其神也,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向書本學習,向文獻學習,向同行師友學習,還要向自己的學生學習。教師被學生問住是常有的事,這會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有時學生還會給出老師未曾想到的好回答。「教學相長」此之謂也。我本人在這方面深有體會。

4 物理教育是最重要的科學素質教育

物理學是唯一的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密科學。物理學中有一套最全面最有效的科學方法。現在物理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已被運用到化學、生命科學、地學等所有自然科學中,甚至滲透到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效果。物理學是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高級技術的原動力。最重要的科學素質包含在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中。物理課是科學素質教育最重要的陣地。

什麼是科學素質?或者問,什麼是科學?「科學」一詞,英文是science,德文是Wissenschaft,都含有知識和智慧的意思,日本人把它翻譯成「科學」,即分科的學問。請問「科學精神」是什麼,說是分科的精神,豈不滑稽。北大初創時,叫「格致學」,格物而致知,比較更接近「賽先生」的本意。可惜後來隨了日本,改成「科學」,延用到今天。我認為,科學的基本理念是兩條:理性思維 (合乎邏輯) 和尊重實驗,從而也就不屈從權勢,不迷信權威。科學的命題必須是能夠由實驗來證偽 (falsify) 的。這是真偽科學的分野。為什麼說「證偽」而不說「證實」?因為多少個正面的事例也不能保證今後不出現一個反例,而一個反例就足以否定它,所以理論是不能完全被證實的。為什麼要求能用實驗來證偽?假如有人宣稱:世界上有鬼魂,你怎麼用實驗來證偽?上帝的存在既不能實驗證實、也不能實驗證偽,這些都不是科學命題,那是信仰。哲學的命題許多也是不能用實驗來證偽的。如果能夠用實驗證偽而不承認,那是偽科學。尊重實踐檢驗,這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

學物理的人處理問題的思路和別人不一樣。大學本科生做一點科研是很好的訓練,有一次我把北大物理系三年級的幾個學生交給宋菲君 (北大物理系60級校友,大恆公司總裁) 做點研究。一個晶片有四十幾條腿,必須在同一個平面上接受焊接。通過流水線時合格與否,必須在幾秒鐘內得到判斷。辦法當然是光學的,數據要經計算機處理。同學們的任務是編這個程序,同時公司的工程師也在編。很快程序都編出來了,但物理系學生編的程序有個特色,他們用胡克定律把管腳在重力場中的彈性形變也考慮進去了。楊再石 (北大物理系59級校友,高教出版社總編) 曾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星期天,他學物理的兒子和另一個學計算機的孩子在他家裡玩。他出個題目,把多體面的足球烯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來,視角方向可以轉動。兩個孩子很快都把程序編出來了,效果都不錯。但考察兩人的作法,思路是不一樣的。學計算機的是用已有的軟體完成的,學物理的則從多體面的方程式出發。楊再石說,如果我再加一個任務,把多面體砍上一刀。學計算機的可能要從頭來起,學物理的在原來的程序上加一個方程式就行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是統一分配的,理論上專業應該對口,大多數人一輩子沒有改行。改革開放後施行市場經濟,據統計,畢業生十年之內不改行的人是很少的。工作的變動有的是主動的,有的是被動的,但很多在專業上都改行了,留在國外的留學生更是如此。物理畢業生專業變動的幅度比較大,適應性也比較強。物理教育是科學素質教育,在物理系學生返校的集會上我常說「學物理的幹什麼都不算改行」,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我一貫的看法。1977級的學生羅龍,他的物理學習成績很好。畢業後考研究生,改學經濟,在人民大學獲經濟博士學位。他是廣西人,在提拔青年幹部時被提拔為南寧市副市長,主管外貿。一次我到南寧出差,他專門請我吃飯。一見面他就說,你是我的恩師。不是因為你教過我電磁學,而是我四年級的時候,你作為系主任批准我選修經濟系的課程。他在大學念物理的時候就決心日後搞經濟,但要在學好物理之後搞經濟。我問他,你現在覺得學物理真對你搞經濟有好處麼。他想了想回答道,我考慮事物的因果關係時,不像平常人那樣想:因為A所以B,而是解聯立方程:因為A,B,C,所以E,D,F。之後他又補充說,他的博士論文是建立一個國際貿易的數理模型,在大型計算機上完成的。不學物理能做到嗎?1978級的學生於大海比羅龍想得更遠,決心在拿到物理碩士學位後再轉入經濟學。1981年他通過CUSPEA考試赴美留學,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優秀的成績拿到碩士學位後,轉學經濟學。後來他參加了聯合國的工作。這兩位同學都是很有遠見的。物理系還有一位學生,1977級的夏廷康,他在美國拿到物理和法律兩個博士學位,現在是律師,專門處理智慧財產權專利方面的糾紛。

科學素質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我最欽佩的學長于敏的人生座右銘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他給《院士風採》大畫冊的題辭是「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謂寧靜,對於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的科學精神。」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人道主義者,他們關愛他人,團結友善,自由、平等、博愛。優秀的科學教師,應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對學生言傳身教。

吾嘗戲作無情對一副:「普世人性論 現代物理學」。所謂「無情對」,是上下聯逐字對仗極其工整,但語義風馬牛不相及。此聯逐字對仗可謂相當工整,上下聯是否一點也不相干?也許應了古詩「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之句 (劉禹錫《竹枝詞》),並非真的沒有關聯吧。

本人已屆耄耋之年,垂垂老矣。願年輕的物理教師們兢兢業業,物理教育的水平更上一層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相關焦點

  • 北大舉行物理教育研討會暨趙凱華80壽辰慶祝會
    5月22日,由北京大學、中國物理學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物理教育研討會暨趙凱華先生八十壽辰慶祝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全國五十多所高校、科研單位、出版界、企業界的海內外嘉賓、校友及趙凱華先生的同仁、弟子近300人參加了慶祝會。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王恩哥、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吳愛華副處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楊國楨、高等教育出版社總編輯張增順、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廣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羅星凱教授分別發言,對趙先生祝賀。
  • 物理教育研討會暨趙凱華先生80壽辰慶祝會在北大舉行
    他高度評價了趙凱華先生作為一名物理教育家對物理高等教育作出的傑出貢獻,認為研討會對於弘揚先生的高尚師德和大師風範,促進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必將產生積極的意義。,稱讚趙凱華先生倡導物理教學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對大學基礎物理改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為中國的大學基礎物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起到帶頭和推動作用。
  • 物理學院舉辦高等物理教育國際會議
    這個特別活動由物理學院副院長朱守華教授安排並主持,以表達對本科教學的重視和以趙凱華教授為代表的廣大教師的敬意。>高松首先代表學校對我國著名高等物理教育家、2015年國際物理教育獎章(ICPE-Medal)獲得者、86歲高齡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趙凱華表示了誠摯的祝賀並獻上鮮花(趙凱華教授獲得國際物理教育獎章的新聞報導見: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6-07/21/content_294496.htm)。
  • 師者趙凱華:講課是一種享受,我喜歡講課
    這是由趙凱華先生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寫的前言——《走進物理課堂之前》中的一段話。 正是當初這個自己孵鳥蛋養蝌蚪的「小頑童」,在十幾年後,站上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講臺。從趙凱華1950年接觸基礎課教學起到今天,已整整六十年了。
  • 電磁學 趙凱華 & 陳熙謀 上下冊合併本 掃描版 PDF
    《電磁學》第一版是由趙凱華、陳熙謀兩同志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使用的電磁學講義的基礎上,
  • 如何報考北大物理系-考研-中國教育在線
    2.凝聚態物理      北京大學物理系設有固體物理研究所和人工微結構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的研究工作覆蓋下列分支學科領域:磁性材料和磁性物理,半導體物理,超導材料和超導物理,低溫物理,半導體發光和雷射物理,固體光譜,表面物理,固體結構,凝聚態理論等。
  • 九旬教授 撰寫「一看就懂」的高數書
    年過九旬的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謝緒愷,與他悉數手寫、十餘次審校、近日出版的高等數學參考書《高數筆談》,解答了這個問題:數學縱然神秘,但教數學的人要摘掉那層故弄玄虛的面紗。  「高數題只有兩種。第一種:這也用證?第二種:這也能證!」這句在理工科學生中廣為流傳的戲謔,也側面展現了高等數學的玄妙與高冷。
  • 新概念物理教程之力學答案(趙凱華)
    2012-08-20 14:55:08中教育星電子圖書館
  • 參與審定中小學教材,創辦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建設博士後制度
    40多年前,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發起並成功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簡稱CUSPEA);CUSPEA項目對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增進了中國學子對美國一流大學研究生教育以及物理學前沿新進展的了解。
  • 九旬老人騎電動車逆行,本溪交警安全提醒送頭盔
    九旬老人騎電動車逆行
  • 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椎體術後當天下地行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宋蓉 陳展鵬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歷經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轉為為安,術後六個小時就在家人的攙扶下重新站了起來,這樣的場景真實發生在煙臺市中醫 醫院頸肩腰腿痛科。為此,老人的家人激動不已,連連稱是醫生的妙手給了老人「二次生命」。
  • 數學家丘成桐中學開講座 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數學家丘成桐中學開講座 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2020年12月01日 14:51   來源:金羊網   參與互動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金羊網  作者:蔣雋;高焓  2020-12-01 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相關部門改進工作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並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近日,一段九旬老人被眾人抬上三層樓辦理社保年審手續的視頻在網上傳播。  九旬老人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三層樓  老人的女兒白女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父親今年90歲,退休前在黃岡市紅安縣工作,最近幾年老人身體不好,坐上了輪椅,被兩個孩子接到武漢生活。
  • 九旬老太隱藏身份,臨終前真實身份被揭開,沒想到藏得這麼深!
    不過在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到了中國,而這位九旬老人便是其中一個。那麼,在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九旬老人就像今天我所說的這位九旬老太水崎秀子。除此之外,我國的政策也出現完善起來,老人的一些福利待遇也都在逐年上升,現今老人的年紀已經有九旬了,到了可以享受福利補貼的年紀,只是在工作人員登記的時候發現她並沒有上戶口,為了能讓老人享受到福利待遇,所以他們就勸老人趕緊去上戶口。但是他卻並不願意並拒絕上戶口。
  • 九旬教師葉連平:做一隻和時間賽跑的「螢火蟲」
    新華社照片,和縣(安徽),2019年8月1日 九旬老人
  • 文科生的物理教材,不應是簡化版的費曼講義
    文科物理教材 不應是簡化版費曼講義文科生學物理的話題一直備受關注。為了提高文科生的科學素養,近年來不少院校紛紛專門開設文科物理課程,並編寫了相應教材。相比專業物理教材,不少文科物理教材雖然相對簡單,但仍然逃不了被文科生吐槽「看不懂」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