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
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人民在心、使命在肩,
奮鬥目標有多宏偉,
阿右旗的步伐就有多堅定,
五力齊發、盡銳出戰、善作善成,
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力度、規模和投入
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0.81%下降至2017年底清零,2018年實現「人脫貧、村出列、旗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2015年至2020年年均增長20%以上,入選「全球減貧案例」,創造了巴丹吉林大漠邊陲的「脫貧奇蹟」。
壓責任建機制 增強脫貧攻堅凝聚力
阿右旗總面積7.3萬平方公裡,現轄7個蘇木鎮、40個嘎查、9個社區,是全區26個區級貧困旗縣之一。特別是在嘎查村平均距離超50公裡、平均每7平方公裡才有1人,如何克服脫貧攻堅工作中地域遼闊、基礎薄弱帶來的困難成為頭號任務。
阿右旗堅守責任擔當,強化責任落實。成立由旗委書記任組長、旗長任副組長的旗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由分管副處級領導任組長的金融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等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18個脫貧攻堅專項推進組,選派駐村工作隊40支,形成自上而下的責任體系。實現了迅速、準確的信息傳達,任務下達,大大提升了脫貧攻堅工作效率。在遍訪貧困嘎查、基層走訪調研活動中,常常是旗委書記、蘇木鎮黨委書記、嘎查村黨支部書記「三級書記」與老百姓結伴而行,共同找問題、查不足、出對策。制定出臺了《阿右旗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工作規則》《阿右旗脫貧攻堅考評細則》《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四項管理制度》和《阿拉善右旗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實施方案》,把蘇木鎮、嘎查書記、包聯單位和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及「第一書記」全部納入考核範圍,巡察、扶貧、信訪等職能部門建立了協調配合、信息共享、問題收集、分類處置、核查問責、結果運用等六項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協調聯動機制。注重從基層一線鍛鍊幹部、識別幹部、重用幹部,提拔和重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幹部79名,服務群眾、聯繫群眾、為群眾辦實事在全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中蔚然成風,幹部身上有了「泥土味」,群眾們便吃下「定心丸」。
興產業穩增收 強化脫貧攻堅保障力
從貧困戶到年進百萬的養駝致富帶頭人永紅,從貧困戶到一年僅賣駝奶收入就達8萬元的敖特根巴特爾,從建駝圈有補貼、養駱駝有保險、駝奶定期有公司的人上門收購,想農牧民之所想,解農牧民之所困。阿右旗通過「公司+科研+基地+合作社+農牧戶(貧困戶)」產業鏈,讓越來越多的農牧民依「駝」致富。內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開發出駱駝奶4個系列8個種類產品,駝奶收購量由剛開始的每天幾百斤到現在的10-12噸,奶駝養殖佔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27.2%,佔經營性收入的52.5%,駱駝產業產值達1.2億元,駱駝產業生態效益、富民效益、社會效益充分釋放。
以駝產業為重點,阿右旗還制定出臺《2019-2020年產業項目扶貧規劃》《沙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駱駝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一攬子政策,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形成了「一蘇木鎮一特色,一嘎查一品牌」的產業格局。截至2019年底,全旗40個嘎查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00萬以上的有4個,50萬元以上的有11個,5萬元以上19個,8個貧困嘎查年遞增均在5萬元以上。全旗共有190戶39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特色產業發展。
補短板夯基礎 提升脫貧攻堅支撐力
教育、衛生、住房、飲水……群眾最關心的事就是阿右旗當下最迫切的任務。
整合一切力量、一切資源投入基礎建設,深入落實農牧區危房改造、遊牧民定居等惠民政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安置貧困戶239戶460人,入住率100%。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均達到B級及以上。建立健全精準教育資助和控輟保學機制,貧困家庭「兩免一補」、助學金等政策全面落實。全旗7個蘇木鎮、8個貧困嘎查衛生院(室)設施、藥品、設備全部達標。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1.33億元,實施安全飲水工程14項,有效解決了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415戶101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飲用水水量、水質、方便程度和保證率四項指標均已達標,讓世代居住在偏僻地區,靠拉車、牧畜馱水喝的牧民,在家就能喝上安全放心的自來水,實現了幾代人的安全飲水夢。家住阿右旗阿拉騰塔拉嘎查牧民其其格激動的說:「現在家裡通了自來水,駱駝也可以在家門口喝水了,家裡洗碗、洗東西都特別方便,真的特別高興。」
鄉村興百姓樂 激活脫貧攻堅原動力
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讓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
阿右旗立足旗情實際,按照「集中、轉移、流動」三種模式,補短板、強基礎、優環境。對於立地條件好、人口集中、生產要素集聚的沿線以及蘇木鎮駐地嘎查村,堅持村鎮一體、融合互補、集中覆蓋,高標準建成了13個集中區。在曼德拉蘇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一排排新房分布整齊、錯落有致,這裡共安置著曼德拉蘇木建檔立卡戶23戶56人。潘多才原本是呼德呼都格嘎查的貧困戶,2016年底,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僅僅花了1萬元就住進了80平米的安置房,新房寬敞明亮,水電路訊都很完備,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安居才能樂業,2019年,潘多才夫婦到附近的嘎查駝產業基地作飼養員,每人每月工資就有3600元。
對於生態環境脆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嘎查村,鼓勵農牧民向中心城鎮和基礎條件較好的蘇木鎮駐地轉移並融入城鎮生活,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公共服務。共累計搬遷轉移農牧民4700多名,並積極推行退牧還草、草原生態獎補等政策,實現了「搬遷區富起來、搬出區綠起來」的目標。
對生活居住在邊境、邊界、邊遠地區的農牧民,兼顧守土戍邊、生態保護需要,通過整合興邊富民等項目資金等方式,通過定點保障、流動覆蓋,切實解決農牧民用水用電及住房、醫療等生產生活問題。同時,全力抓好「十項清零達標」專項行動,持續補短板、強弱項。阿右旗將推進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結合,協調推動農牧區發展的做法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阿右旗額肯呼都格嘎查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轉作風真作為 激發脫貧攻堅戰鬥力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實踐表明,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黨的領導,越要充分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的內生動力,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全面如期實現剩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必須精準落實這些重要要求。
脫貧攻堅路上的
幸福生活
阿右旗建立「1121」長期包聯工作機制,即:1名旗處級領導幹部、1個旗直部門,2名科級後備幹部,共同包聯1個嘎查,包聯機制覆蓋全旗40個嘎查。阿右旗堅持盡銳出戰,把最優秀的黨員幹部聚焦到脫貧攻堅「前線」,40支工作隊、200名駐村工作隊員戮力決戰,全程參與扶貧政策宣傳、指導扶貧對象常態化動態管理、項目實施、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致富帶頭人培育等工作。持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駱駝精神」和「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方百計、千言萬語」的「四千精神」,講政治、講忠誠、講擔當,重實績、重實幹、重實效,以釘釘子精神抓整改促攻堅、保收關。以實施富民黨建「三鏈」工程為抓手,在農牧區設立黨員中心戶37戶、黨小組60個,建立產業黨支部13個,嘎查黨支部書記、「黨員中心戶」領辦合作社12家,實現實體化運作的27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堅持先富帶動後富,注重從農牧民群眾中選樹先進典型,湧現了寶花、永紅、敖特根巴特爾等致富帶頭人,形成了相互學習、互幫互帶、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文/阿右旗融媒體中心 吳雯)
來源:阿右旗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