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城區。 朱利 攝
「六月六」民俗活動。 張明濤 攝
田育才 田貴學
這是艱苦卓絕的攻堅決戰——數千名扶貧幹部進村入戶,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全面打響了一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脫貧大會戰。
這是前所未有的減貧實踐——一個個扶貧產業結出碩果,一片片田地變身「聚寶盆」,一座座村莊摘掉「貧困」標籤,一張張笑臉洋溢幸福。
時間的刻度,標註著張家界市永定區脫貧攻堅不斷向前邁進的腳步:2014至2020年,永定區每年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開展貧困退出工作。目前,全區86個貧困村全面出列,17805戶58980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其中2020年脫貧786戶1572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底的20.7%降至0。
「高標準開局、高水平推進、高質量交卷。」張家界市副市長、永定區委書記祝雲武說,全區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盡銳出戰,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交出了一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脫貧攻堅「永定答卷」。
上下一心戰窮困
初冬時節,寒氣逼人。走進南莊坪街道辦事處崇山村,村民們正忙著照料棚內的各種時令蔬菜,一派繁忙熱鬧的景象。「去年幫忙給公司種植蔬菜12畝,收入6萬多元,今年自己種植蔬菜20畝,收入9萬多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樊永遠樂呵呵地說。
「我們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的示範帶動作用,為全村14個村民組285戶村民增收致富找出一條種植反季蔬菜的特色之路,今年全村有95戶群眾種植了850多畝西紅柿、白菜、蘿蔔等反季蔬菜,僅此一項就為群眾增收350多萬元。」南莊坪街道辦事處包村幹部全飛雄信心滿滿地說。
豐收。 向韜 攝
這樣的脫貧攻堅熱度,自2014年以來,每天都在上演。該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抓在手上,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從調研謀劃、討論決策、上下協調,到組織實施、督查落實、跟蹤問效,都全程參與、親力親為,做到謀劃必思脫貧、開會必議脫貧、督查必看脫貧、考核必評脫貧。
堅持盡銳出戰,明確單位「一把手」擔任未出列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實行結對幫扶幹部首扶責任制,共選派238支駐村幫扶工作隊,575名工作隊員駐村幫扶86個貧困村和152個非貧困村、4794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1.7萬戶貧困戶,實現領導聯村、工作隊派駐、幹部幫扶「三個全覆蓋」。
同時,永定區還用好社會資源,全面整合「慈善助學」「中國社會扶貧網」等公益品牌,大力推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廣泛動員民營企業和非公經濟人士參與到脫貧攻堅中。
兩大工程潤民生
「出行方便,安居樂業,感謝扶貧好政策!」家住永定區西溪坪街道天樂山村二等上組的張先義,一談起現在的生活就止不住連聲道謝。
今年51歲的張先義,父母多病,子女讀書,經濟來源少,被評為建檔立卡戶。後經本人申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於2019年順利入住。如今,張先義在市裡開上了計程車,每天有近300元收入。
官黎坪易地搬遷安置點。 彭立平 攝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永定區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大力實施政策保障、基礎提升兩大工程,努力增進民生福祉。
「兩房」建設,貧困群眾住有所居。累計投入6.58億元,採取「大集中、小分散」模式,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42戶5914人,改造農村危房9703戶,並通過勞務協作、開發崗位、就業服務等方式,讓有勞動力的家庭實現「戶戶有人就業」目標,就業率達100%。
面向貧困群眾開展就業招聘。 向韜 攝
健康扶貧,困難群眾病有所醫。落實貧困人口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特殊病種和「兩病」門診報銷等政策,2020年綜合報銷比例達86.10%。組建136支600餘人家庭醫生團隊,開展慢病籤約服務,實現貧困人口應籤盡籤。
點亮未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大力實施教育扶貧,落實國家助學政策13.68萬人次1.11億元、「雨露計劃」1.28萬人次1878.65萬元,發放「陽光助學」補助5.25萬人次5038.95萬元,實現貧困家庭學生資助「不掉一戶、不漏一人」。
「以前不通公路,買一包肥料要走4個小時,現在公路通到家門口,打個電話,只需半個小時就送到家。」說起交通帶來的便利,王家坪鎮太陽山村村民全嶽洲如數家珍,「家裡種的稻穀、養的豬羊,有人到家裡直接收購……」
永定區大力實施交通、安全飲水、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推進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全面落地,實現交通建設「村村通達」,飲水安全「戶戶有水」,電力通訊「戶戶通網」、公共服務「人人共享」的目標。
出行更通暢。投資12.17億元,新改擴建農村公路及安全防護設施工程6600多公裡,實現鄉鎮(街道)幹線公路全覆蓋、行政村全部通暢、25戶且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面通路,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支撐。
飲水更安全。累計投入1.87億元,實施貧困村170個安全飲水項目,貧困人口安全飲水保障率100%。
電力通訊「戶戶通網」。投入資金1.5億元,實現行政村4G網絡有效覆蓋率100%,行政村光纖到戶接入能力100%。完成86個貧困村農網改造項目,貧困人口電力通達率達100%。
公共服務「人人共享」。投入教育項目建設資金達22億元,改擴建新一中、民族小學、北門小學等13所學校,完成19所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和87所學校的維修改造,45個區直單位聯點支教45所薄弱學校。86個衛生室「空白村」實現清零,鄉村醫生實現全覆蓋。
三項計劃斬窮根
「客人多了,生意好了,日子越來越好過了。」說起現在的光景,永定區蘇木綽核心之地王家坪鎮馬頭溪村村民全慶根一臉喜悅。
「蘇木綽」景區打造以來,在永定區委辦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幫助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辦起了土家吊腳樓農家樂和家庭旅館,年收入5萬元以上,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永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朱法棟說,該區精準把脈、精準施策,探索出旅遊帶動、產業發展、就業轉移「三個脫貧萬人計劃」,斬斷窮根,摘掉窮帽。
該區大力實施「旅遊帶動、綠色崛起」戰略,探索「旅遊+扶貧」模式,做強旅遊核心服務區這「一核」,做大天門山、茅巖河「兩翼」,做精「民族村寨、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生態民宿」四條鄉村旅遊精品廊帶,推進「旅遊企業帶貧困村、致富能人(合作社)帶貧困群眾、貧困戶創業致富」三項行動,鼓勵和扶持發展「農家樂」、特色民宿、種養基地等業態,打造了旅遊扶貧的「永定樣本」。5年來,全區鄉村旅遊接待人數1687萬,實現鄉村旅遊綜合收入28.48億元,帶動4.4萬人就業增收,其中貧困人口8000多人,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
同時,依託生態資源優勢,永定區培育發展3大基礎產業和6大特色產業,培育出莓茶、菊花芯柚等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種植茶葉、中藥材、小水果、七星椒等10多萬畝,重點扶持張家界莓茶特色產業,創新實施「一畝園經濟」,讓3.7萬名貧困人口依託產業持續穩定增收。
此外,按照「勞務協作對外輸出一批、產業發展就近吸納一批、居家靈活就業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的思路,通過勞務協作、開發崗位、就業服務等方式,幫助2.3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或就近就業。
四項行動再提升
連日來,永定區醫保局分別在永定區沅古坪鎮紅土坪村和西溪坪街道辦事處宋家灣村舉辦微型集市,土雞、臘肉、蜂蜜等琳琅滿目的特色農產品,吸引了近百名幫扶幹部和近十家愛心企業爭相購買,現場銷售各類農產品4.5萬元。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汛情「加試題」,永定區保持定力、錨定目標,紮實開展就業、產業、消費扶貧、兜底保障四項行動,做好禁食退養、受災群眾幫扶等工作,順利實現全部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脫貧攻堅成效持續鞏固提升。2020年,全區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1286.55元,較去年增長13.6%。
「消費扶貧行動」再鋪開。開展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動員幫扶後盾單位購買貧困戶農副產品346.84萬元。全區認定扶貧產品供應商13個、扶貧產品70種,全區消費扶貧銷售額累計達1.5368億元。
「就業扶貧行動」再發力。疫情發生後,推出暢通務工信息、點對點送工服務、援企穩崗政策、公益崗位行動等「四大措施」,組織5批67臺「返崗直通車」輸送1708人返崗復工,發放貧困人口轉移交通補貼1.11萬人390多萬元,開展公益性崗位行動,實現2.3萬名貧困人口務工就業。
「產業扶貧行動」再推進。實施特色產業、「一畝園經濟」、農業產業獎補、重點產業「四大項目」,新增莓茶種植1.6萬畝、發放苗木92.5萬株;新增投入510萬元實施7個重點產業項目,帶動2096名貧困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實現穩定增收;24個村級光伏電站正常運行,每個貧困村年均增收4萬元左右。
「兜底保障行動」再織牢。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4020元/年,殘疾人「兩項補貼」提高到65元/月,按時足額落實補貼。
「脫貧不脫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永定區委副書記程漫說,如今,在各項政策幫扶下,永定區人民幹勁十足,對未來滿是憧憬,在實現「脫貧路上,不落一人」之後,又向著「小康路上,一個不少」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