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堰坪村村民全雙平在自家的農家樂客棧前。
儘管剛剛入冬,張家界永定區王家坪鎮石堰坪村寒氣襲人,這裡群山環繞,氣溫比幾十公裡外的市區要低上好幾度。全喜平站在由自家房屋改建的農家樂客棧前,不時用嘴朝手上哈熱氣,臉上卻洋溢著充滿暖意的笑容:「去年我的客棧營業額有30多萬元,今年應該能超過去年。」
石堰坪村是一個土家族聚居的傳統村落,位於張家界永定區東南邊陲的大山深處,全喜平是石堰坪村土生土長的人,也是村裡頗有生意頭腦的人,以前做過木材經營生意。這些年,看到張家界不少地方鄉村遊發展勢頭很猛,全喜平覺得機遇來了,2014年,他花錢把自己家的房屋改建成了接待遊客的農家樂客棧,取名「樓屋客棧」。
「客棧剛建好的時候客人很少,頭兩年幾乎沒賺錢,」全喜平說,儘管自己看準了鄉村遊的發展勢頭,但由於石堰坪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來的遊客很少。近兩年,永定區政府將石堰坪村鄉村遊納入了該區的精品旅遊線路,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去年,當地政府還爭取湖南衛視支持,在村裡策劃了一次土家傳統民俗大型直播活動,石堰坪村的知名度也隨之日漸提升,遊客絡繹不絕。
永定區馬頭溪,82歲的村民龔桂梅用土家山歌歡迎遊客。
「來這裡的客人漸漸多起來了,山東、深圳的客人都有,有的客人來了一住就是半個月。」生意好起來了,去年,全喜平還對自己的客棧進行了重新整修,現在客棧除了提供特色餐飲服務,還有13個客房供遊客住宿。目前,客棧主要是由全喜平和妻子、兒子一起經營,另外聘用了一個大廚,客人多的時候就臨時請鄰居過來幫忙,這樣也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
張家界永定區馬兒山村,村民劉春芳在村裡的農莊工作。
同樣看準了鄉村遊的潛力,村裡的年輕後生全子恆選擇回石堰坪村創業,全子恆曾在上海打過工,回村後在村裡經營了一個網店,幫村民銷售魚腥草、葛根、野菊花等特色農產品。「一年的銷售收入有10多萬,利潤大概15%到20%。」全子恆說,村裡的一些特色產品在網上很受歡迎,去年村裡的野菊花就在網上脫銷了。
「今年我收購了村民2000多斤鮮菊花,蒸乾後大概有400多斤,每公斤在網上可以賣187元。」全子恆說,為了方便發貨,他特意購置了一輛麵包車,每兩天去一次30公裡外的沅古坪鎮上。全子恆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我家現在已經脫貧了,我目前主要是想多賺點錢,有了積累再把網店做大。」
石堰坪村村主任全子灼介紹說,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去年,村裡有14戶脫貧,村裡的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今年預計還有20多戶會脫貧。
大型實景演出《天門狐仙》劇照。
村裡的山歌又唱起來
距石堰坪村大約半小時車程的馬頭溪村,民俗鄉村旅遊也在蓬勃發展,不少貧困戶由此實現脫貧致富。
走到馬頭溪村的風雨橋邊,就傳了一陣陣充滿土家風味的歌聲。82歲的馬頭溪村村民龔桂梅站在風雨橋上,唱著土家山歌歡迎遊客。
自從17歲嫁到村裡,龔桂梅在村裡已經呆了60多年,由於喜歡唱土家山歌,她年輕時就是村裡的「歌星」。 龔桂梅參加過邊界民歌比賽、鄉間歌會,因歌喉清麗、歌詞生動詼諧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土家歌手。1958年8月,她獲得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屆民歌賽表演一等獎。前些年,村裡的年青人都紛紛外出打工,龔桂梅目睹了這個曾經熱鬧、歌聲不斷的山村變得沉寂,一度有些失落。
這些年,在鄉村遊的帶動下,沉寂的山村又熱鬧起來,年過八旬的龔桂梅也有了一展才藝的機會。她發起成立了「油菜花土家民俗藝術團」,並說服在深圳工作的小兒子和兒媳回鄉創業,開辦農家樂。龔桂梅的小兒子鄭愛平在村裡投資建起了土家民俗客棧,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村裡有10多家農家樂,生意最好的一年有四五十萬收入,最差的也有七八萬。」鄭明華說,來的遊客多了,雞鴨、蔬菜的需求都很大,一個農家樂可以帶動一二十戶農民增收。這兩年,村裡通過大力發展農家樂,已有400多人先後脫貧,今年初步估計將有38戶建檔貧困戶脫貧。
鄭明華說,每年臘月二十八,村裡都會召集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個會,介紹村裡最新的情況,這兩年,由於鄉村遊發展勢頭很好,已有一些年青人放棄在外打工回村創業。
「村子附近有一條公路不久就要動工,修好後從我們村到市區只要50分鐘左右,路修好了,應該會有更多年輕人會回村裡。」鄭明華說。
張家界森林之花土家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向國春介紹公司的絲瓜瓤布鞋。
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村裡的旅遊公路修好後,感覺大家的信心都上來了。」
離張家界市區約40分鐘車程的馬兒山村,鄉村旅遊已初具規模,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當地村民發展鄉村遊的積極性高漲。
馬兒山村由於地勢高,雨水不足,以往一直靠天吃飯。「我父母有八個子女,我們家以前可以說是村裡最窮的!」馬兒山村村支書吳三藝自小在村裡長大,對於年幼時的貧窮生活,他至今記憶深刻。
成年後的吳三藝當過汽車修理工、保安、建築工,後來又做過建材生意,積累了一定資本,瞅準了鄉村遊的發展機遇,吳三藝又回到土生土長的馬兒山村,投資休閒農業,2016年,由於前任村支書生病去逝,他挑起了村裡的大梁。
「村裡通過引入投資商,打造了一家湖南省星級休閒農莊,解決了不少村民就業。」吳三藝說,村裡還正在打造生態果蔬採摘園、園林苗木觀賞園、休閒垂釣園等鄉村遊項目。
「我以前就是在家裡帶小孩,來山莊工作後,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村裡有20多人在山莊工作,既能增加收入,也能兼顧家裡的老人孩子。」41歲的吳春芳是馬兒山休閒農莊的一名員工,她一邊在廚房收拾東西一邊告訴記者,能在家門口找到這份工作,非常幸運。
吳三藝說,村裡正在和一位港商洽談合作項目,對方有初步意向在村裡投資一部實景劇。「這是個大項目,如果落地了,那我們村整體面貌會有很大改變。」吳三藝對馬兒山村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企業踴躍參與扶貧在張家界天門山雙峽村,重大旅遊項目的落地已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張家界天門狐仙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清文介紹說,雙峽村原來是一個貧困村,隨著大型實景演出「天門狐仙」項目的實施,現在家家戶戶都修建了漂亮的別墅。
李清文說,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自2009年建成開演以來,深受中外遊客喜愛,節目累計已演出2200多場,接待中外遊客315餘萬人次。該公司現有演職工430人,其中就聘用了當地約50名村民做群眾演員,同時,每年給張家界市中職院校的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300餘人。
「公司給我們修了小洋樓,比以前的破房子強一百倍。」在天門狐仙實景劇中擔任群眾演員的劉大姐是雙峽村村民,每晚8點,她會準時趕到劇場,直到9點50左右完成演出才回家,一個月下來可以賺800元左右。
雖然賺得不多,劉大姐相當滿意這份工作:「我在這裡演戲非常高興,能和年輕人一起交流,生活也變豐富了。」劉大姐說,除了晚上演戲,自己白天還到附近的農家樂幫忙,這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享受張家界旅遊產業紅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當地企業積極投身旅遊扶貧,張家界森林之花土家鞋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該公司生產的土家布鞋是張家界特色旅遊紀念品,除了和大公司合作,主要銷售給外地遊客。
「我們主打的絲瓜瓤布鞋和農戶進行了種植合作,並高價回收。」張家界森林之花土家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向國春說,該公司已和永定區王家坪鎮桑木村的37戶貧困戶籤訂了絲瓜瓤種植合作協議,攜手打造特色旅遊紀念品。
張家界永定區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永定區用文化做線,將旅遊扶貧「串珠成鏈」,重點開發鄉村精品旅遊線路10條,目前全區鄉村農家樂已發展到489家,2.3萬貧困群眾吃上香噴噴的「旅遊飯」。2017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達1080.2萬人次,同比增長19%,旅遊總收入107.76億元,同比增長20%,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收穫到旅遊帶來的「紅利」,旅遊扶貧效果明顯,已促進18個貧困村出列、2.89萬貧困人口脫貧。
「我們的設想是,通過政府積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明年能夠力爭實現60%的貧困戶通過鄉村旅遊實現脫貧。」永定區扶貧辦副主任呂方規說。
相關英文報導見《中國日報》12月13日第1、3版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