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永定區:鄉村遊「串珠成鏈」鋪就致富路

2021-01-20 中國日報網

石堰坪村村民全雙平在自家的農家樂客棧前。

儘管剛剛入冬,張家界永定區王家坪鎮石堰坪村寒氣襲人,這裡群山環繞,氣溫比幾十公裡外的市區要低上好幾度。全喜平站在由自家房屋改建的農家樂客棧前,不時用嘴朝手上哈熱氣,臉上卻洋溢著充滿暖意的笑容:「去年我的客棧營業額有30多萬元,今年應該能超過去年。」

石堰坪村是一個土家族聚居的傳統村落,位於張家界永定區東南邊陲的大山深處,全喜平是石堰坪村土生土長的人,也是村裡頗有生意頭腦的人,以前做過木材經營生意。這些年,看到張家界不少地方鄉村遊發展勢頭很猛,全喜平覺得機遇來了,2014年,他花錢把自己家的房屋改建成了接待遊客的農家樂客棧,取名「樓屋客棧」。

「客棧剛建好的時候客人很少,頭兩年幾乎沒賺錢,」全喜平說,儘管自己看準了鄉村遊的發展勢頭,但由於石堰坪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來的遊客很少。近兩年,永定區政府將石堰坪村鄉村遊納入了該區的精品旅遊線路,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去年,當地政府還爭取湖南衛視支持,在村裡策劃了一次土家傳統民俗大型直播活動,石堰坪村的知名度也隨之日漸提升,遊客絡繹不絕。

永定區馬頭溪,82歲的村民龔桂梅用土家山歌歡迎遊客。

「來這裡的客人漸漸多起來了,山東、深圳的客人都有,有的客人來了一住就是半個月。」生意好起來了,去年,全喜平還對自己的客棧進行了重新整修,現在客棧除了提供特色餐飲服務,還有13個客房供遊客住宿。目前,客棧主要是由全喜平和妻子、兒子一起經營,另外聘用了一個大廚,客人多的時候就臨時請鄰居過來幫忙,這樣也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

張家界永定區馬兒山村,村民劉春芳在村裡的農莊工作。

同樣看準了鄉村遊的潛力,村裡的年輕後生全子恆選擇回石堰坪村創業,全子恆曾在上海打過工,回村後在村裡經營了一個網店,幫村民銷售魚腥草、葛根、野菊花等特色農產品。「一年的銷售收入有10多萬,利潤大概15%到20%。」全子恆說,村裡的一些特色產品在網上很受歡迎,去年村裡的野菊花就在網上脫銷了。

「今年我收購了村民2000多斤鮮菊花,蒸乾後大概有400多斤,每公斤在網上可以賣187元。」全子恆說,為了方便發貨,他特意購置了一輛麵包車,每兩天去一次30公裡外的沅古坪鎮上。全子恆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我家現在已經脫貧了,我目前主要是想多賺點錢,有了積累再把網店做大。」

石堰坪村村主任全子灼介紹說,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去年,村裡有14戶脫貧,村裡的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今年預計還有20多戶會脫貧。

大型實景演出《天門狐仙》劇照。

村裡的山歌又唱起來

距石堰坪村大約半小時車程的馬頭溪村,民俗鄉村旅遊也在蓬勃發展,不少貧困戶由此實現脫貧致富。

走到馬頭溪村的風雨橋邊,就傳了一陣陣充滿土家風味的歌聲。82歲的馬頭溪村村民龔桂梅站在風雨橋上,唱著土家山歌歡迎遊客。

自從17歲嫁到村裡,龔桂梅在村裡已經呆了60多年,由於喜歡唱土家山歌,她年輕時就是村裡的「歌星」。 龔桂梅參加過邊界民歌比賽、鄉間歌會,因歌喉清麗、歌詞生動詼諧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土家歌手。1958年8月,她獲得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屆民歌賽表演一等獎。前些年,村裡的年青人都紛紛外出打工,龔桂梅目睹了這個曾經熱鬧、歌聲不斷的山村變得沉寂,一度有些失落。

這些年,在鄉村遊的帶動下,沉寂的山村又熱鬧起來,年過八旬的龔桂梅也有了一展才藝的機會。她發起成立了「油菜花土家民俗藝術團」,並說服在深圳工作的小兒子和兒媳回鄉創業,開辦農家樂。龔桂梅的小兒子鄭愛平在村裡投資建起了土家民俗客棧,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村裡有10多家農家樂,生意最好的一年有四五十萬收入,最差的也有七八萬。」鄭明華說,來的遊客多了,雞鴨、蔬菜的需求都很大,一個農家樂可以帶動一二十戶農民增收。這兩年,村裡通過大力發展農家樂,已有400多人先後脫貧,今年初步估計將有38戶建檔貧困戶脫貧。

鄭明華說,每年臘月二十八,村裡都會召集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個會,介紹村裡最新的情況,這兩年,由於鄉村遊發展勢頭很好,已有一些年青人放棄在外打工回村創業。

「村子附近有一條公路不久就要動工,修好後從我們村到市區只要50分鐘左右,路修好了,應該會有更多年輕人會回村裡。」鄭明華說。

張家界森林之花土家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向國春介紹公司的絲瓜瓤布鞋。

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村裡的旅遊公路修好後,感覺大家的信心都上來了。」

離張家界市區約40分鐘車程的馬兒山村,鄉村旅遊已初具規模,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當地村民發展鄉村遊的積極性高漲。

馬兒山村由於地勢高,雨水不足,以往一直靠天吃飯。「我父母有八個子女,我們家以前可以說是村裡最窮的!」馬兒山村村支書吳三藝自小在村裡長大,對於年幼時的貧窮生活,他至今記憶深刻。

成年後的吳三藝當過汽車修理工、保安、建築工,後來又做過建材生意,積累了一定資本,瞅準了鄉村遊的發展機遇,吳三藝又回到土生土長的馬兒山村,投資休閒農業,2016年,由於前任村支書生病去逝,他挑起了村裡的大梁。

「村裡通過引入投資商,打造了一家湖南省星級休閒農莊,解決了不少村民就業。」吳三藝說,村裡還正在打造生態果蔬採摘園、園林苗木觀賞園、休閒垂釣園等鄉村遊項目。

「我以前就是在家裡帶小孩,來山莊工作後,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村裡有20多人在山莊工作,既能增加收入,也能兼顧家裡的老人孩子。」41歲的吳春芳是馬兒山休閒農莊的一名員工,她一邊在廚房收拾東西一邊告訴記者,能在家門口找到這份工作,非常幸運。

吳三藝說,村裡正在和一位港商洽談合作項目,對方有初步意向在村裡投資一部實景劇。「這是個大項目,如果落地了,那我們村整體面貌會有很大改變。」吳三藝對馬兒山村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企業踴躍參與扶貧在張家界天門山雙峽村,重大旅遊項目的落地已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張家界天門狐仙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清文介紹說,雙峽村原來是一個貧困村,隨著大型實景演出「天門狐仙」項目的實施,現在家家戶戶都修建了漂亮的別墅。

李清文說,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自2009年建成開演以來,深受中外遊客喜愛,節目累計已演出2200多場,接待中外遊客315餘萬人次。該公司現有演職工430人,其中就聘用了當地約50名村民做群眾演員,同時,每年給張家界市中職院校的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300餘人。

「公司給我們修了小洋樓,比以前的破房子強一百倍。」在天門狐仙實景劇中擔任群眾演員的劉大姐是雙峽村村民,每晚8點,她會準時趕到劇場,直到9點50左右完成演出才回家,一個月下來可以賺800元左右。

雖然賺得不多,劉大姐相當滿意這份工作:「我在這裡演戲非常高興,能和年輕人一起交流,生活也變豐富了。」劉大姐說,除了晚上演戲,自己白天還到附近的農家樂幫忙,這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享受張家界旅遊產業紅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當地企業積極投身旅遊扶貧,張家界森林之花土家鞋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該公司生產的土家布鞋是張家界特色旅遊紀念品,除了和大公司合作,主要銷售給外地遊客。

「我們主打的絲瓜瓤布鞋和農戶進行了種植合作,並高價回收。」張家界森林之花土家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向國春說,該公司已和永定區王家坪鎮桑木村的37戶貧困戶籤訂了絲瓜瓤種植合作協議,攜手打造特色旅遊紀念品。

張家界永定區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永定區用文化做線,將旅遊扶貧「串珠成鏈」,重點開發鄉村精品旅遊線路10條,目前全區鄉村農家樂已發展到489家,2.3萬貧困群眾吃上香噴噴的「旅遊飯」。2017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達1080.2萬人次,同比增長19%,旅遊總收入107.76億元,同比增長20%,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收穫到旅遊帶來的「紅利」,旅遊扶貧效果明顯,已促進18個貧困村出列、2.89萬貧困人口脫貧。

「我們的設想是,通過政府積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明年能夠力爭實現60%的貧困戶通過鄉村旅遊實現脫貧。」永定區扶貧辦副主任呂方規說。

相關英文報導見《中國日報》12月13日第1、3版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相關焦點

  • 【假期看消費】周邊遊「串珠成鏈」 為元旦出遊提供更多便利
    元旦前夕,成都「三繞」高速西段——蒲江至都江堰全線建成通車,「三繞」的上新將成都周邊的都江堰、崇州、蒲江等地以及14個高速互通點「串珠成鏈」,為大家元旦出遊提供了更多便利。走進蒲江縣的明月村,各具特色的古窯、村舍、竹林讓人目不暇接,在享受田園風情的同時,大家還可以體驗當地特有的手工扎染,感受不一樣的鄉村慢生活。 在廣東,極具南粵特色的英歌巡遊、醒獅表演等非遺文化吸引了大批遊客。隨著鼓聲擂動,一隻只色彩鮮豔、喜慶吉祥的醒獅在舞臺上騰空、踩高樁、採青,高難度動作贏得遊客陣陣掌聲。
  • 土家神茶——張家界莓茶
    相傳,1370年明朝洪武年間,覃垕為反抗明皇朝的暴政,在張家界永定區溫塘鎮茅巖山上揭竿而起,統領義軍殺富濟貧,搶州奪縣,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地方軍。朱元璋惟恐義軍奪他江山,急調25萬大軍徵剿,經過半年的激戰,由於官兵人多勢眾,義軍被圍困在茅巖山一帶。因義軍缺乏糧草,傷兵眾多,加上山中陰熱潮溼,許多人傷口潰爛,多數患有哮喘病,致使軍心渙散,戰鬥力幾乎喪失。
  • 一片莓茶葉承載脫貧致富夢 智慧財產權助力打造「張家界莓茶」公共品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幫扶不斷助力張家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而今,莓茶已成為張家界貧困山區農戶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支撐點。張家界莓茶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有機產品認證、中國馳名商標等品牌榮譽。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太倉打通鄉村振興「雙向道」 帶動沿線...
    近年來,瀏河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鋪就了一條條以便民惠民為目標、服務農村田園經濟、助推當地產業與旅遊業的「美麗鄉村路」。目前,瀏河全鎮農村公路104.365公裡,其中鄉道48.691公裡、村道55.674公裡,編織起龐大便捷的鄉村交通網絡,打通鄉村振興「出」與「進」的「雙向道」,不僅改變了村民的出行方式,更帶動沿線產業提檔升級,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 「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如今,在「千年藥鄉」宕昌縣,許多像劉海霞一樣的群眾,在富民政策指引下,用辛勤勞動託起致富的夢想。【來源:每日甘肅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產業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利用「支部+市場主體+產業+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荒廢土地,引導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中來,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正在基地務工的江群芳今年68歲,體弱多病的她和老伴兒沒有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天門山下 幸福綻放——張家界市永定區高質量高水平書寫脫貧攻堅...
    「我們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的示範帶動作用,為全村14個村民組285戶村民增收致富找出一條種植反季蔬菜的特色之路,今年全村有95戶群眾種植了850多畝西紅柿、白菜、蘿蔔等反季蔬菜,僅此一項就為群眾增收350多萬元。」南莊坪街道辦事處包村幹部全飛雄信心滿滿地說。豐收。
  • 天柱:鋪就群眾「致富路」搭建幹群「連心路」
    「凸屯村是我鎮以前的深度貧困村,農戶居住分散,交通也不方便,基本上都是靠外出務工維持生活,自從江夏華茗中藥材有限公司入駐之後,流轉土地和山林1702餘畝,發展種植竹節參、丹參、川烏、白朮等名貴中藥材700餘畝,林下套種了300多畝的七葉一枝花和竹節參,今年新增林下中藥材種植702畝,帶動了300餘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成了群眾的「金主」,而四通八達的道路理所當然的成了群眾的
  • 江蘇海安:玫瑰花鋪就農民致富「芬芳之路」
    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玫瑰種植為主打的休閒觀光農業,這裡的玫瑰花銷往全國各地,鋪就了農民致富的「芬芳之路」。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玫瑰種植為主打的休閒觀光農業,這裡的玫瑰花銷往全國各地,鋪就了農民致富的「芬芳之路」。
  • 永定區:寒衣送「親人」
    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3日訊(通訊員 梁英傑)「謝謝你們的關愛,謝謝黨的好政策……」12月2日,寒風凜冽,當永定區四都坪鄉四都坪村低保兜底貧困戶吳良鳳接過該區統計局駐四都坪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梁英傑送上的棉大衣時,激動得連聲道謝。
  • 鄉村遊,開拓「新的可能性」
    鄉村遊,開拓「新的可能性」 人民日報 楊春滋責任編輯 程永高2016年02月26日 08:46:00
  •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樅陽周刊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國內統一刊號: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路過G347樅陽段相國大橋,遠遠就能看見路邊豎立的指示牌  致富後的錢葉平「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決心回饋鄉鄰,擴大規模後的草莓種植園,錢葉平夫妻倆忙不過來,於是他把村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吸納了過來,忙時幫助他打理草莓採摘園,草莓開園採摘的季節,一天能安排周邊群眾就業10餘人,錢葉平的草莓園為全家帶來穩定收入的同時,也成為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的「甜蜜園」。
  • 巧家紅山:小小蠟蟲「引客入鄉」鋪就致富路
    今年,紅山鄉蠟蟲產業又喜獲豐收,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蠟蟲,小小蠟蟲「引客入鄉」,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當地老百姓鋪就了致富路。「蠟蟲是我們增收致富的『寶貝蟲』,『蟲客』都說我們這裡的蠟蟲質量好,今年賣出了每市斤120元的最高價。我家今年的產量有90多斤,全部都是以每市斤110元出售的,光這項收入就有1萬元左右。加上花椒、務工及其它收入,現在我家已經脫貧了,相信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專家的指導下,明年的收入一定比今年高,我們致富奔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美滿。」
  • 張家界拿出「十百千萬」套裝
    ▲2020年度張家界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研究部署相關工作。6月11日,張家界永定區沅古坪鎮的李文秀手機響起,電話那頭傳來好消息:「你參加沅古坪鎮定向選聘基層人才服務專員面試排名第一,進了下一步的考察範圍!」李文秀接到的不是普通的面試電話,她即將成為沅古坪鎮唯一一個、更是全省首名鄉鎮「雙創」人才服務的專員。
  •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20-12-03 15:51
  • 【鄉村之變】古老土地變出生態觀光園
    鄉村之變。開欄語:這幾年,一幅幅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畫卷正在張家界鄉村全面展開。2016年,武陵源區率先摘帽,成為全省最早的二區之一;今年,張家界將力爭79241人脫貧,180村退出,永定區和慈利縣摘帽;明年,深度貧困縣桑植也要摘帽。在中共張家界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指導下,紅網張家界站聯合省紅網,推出大型系列報導《鄉村之變》。
  • 南京高淳:拓展螃蟹產業鏈 鋪就特色致富路
    位於團結圩的120畝養殖基地成了他最好的試驗田。記者看到,這裡的蟹塘配備了微孔增氧和輪葉水車,實行「兩道增氧」,扁擔草、水葫蘆等水草搖曳。「蟹養得好不好,要看水質、蟹種和餌料,尤其水質是關鍵。」創新無止境,鋪就「致富路」除了個人增收,孔祥華還將村民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組建和豐園生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蟹農提供水產養殖、水質處理、電商銷售等技術指導。據悉,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員105戶,水產面積達3960餘畝。
  • 永定區新階聯委員工作室被授予「湖南省示範性政協委員工作室」
    2020-11-26 14:33:49 來源: 紅網張家界站 舉報
  • 張家界一男子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獲刑受罰
    最終,永定區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向某犯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拘役五個月,緩刑九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對偵查機關扣押的供被告人向某犯罪所用的白色塑料桶1個,捕撈網2個,予以沒收,上繳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