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採訪的路上——追記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文燕 王彥輝...

2020-12-04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他們,永遠留在脫貧採訪的路上

——追記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文燕 王彥輝 閔江偉

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電視裡;當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路上。」可是,這一次他們年輕的生命,在歸來的路上永遠回不來了……

記者 李建舟 張繼元

2019年10月7日,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三位新聞工作者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他們在完成曲告納鎮脫貧攻堅新聞採訪後,返回途中所乘坐的車在隴南市兩水鎮不慎墜江,三人不幸遇難。

他們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回家的途中,停留在他們所熱愛並為之孜孜以求的新聞採訪路上,也離開了他們關心牽掛的至親、朋友們!

11月4日,州委、州政府決定,追授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全州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無悔選擇

筆尖鏡頭凝聚起真情

無悔的選擇,不懈的追求,用筆尖記錄點點滴滴,用鏡頭凝聚人間真情,忠心於自己的新聞工作,選擇了開始,便選擇了艱辛。

本該是女孩裝扮自己,盡情揮灑青春的年紀,而她卻毅然選擇了上山 下鄉,風餐露宿的新聞工作,並為堅守自己的初心,踐行自己的使命,燃燒了青春,升華了生命,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無限赤誠。她就是舟曲縣融媒體中心新聞工作者陳文燕。

陳文燕,2015年11月步入新聞行業,四年來,長期活躍在舟曲新聞工作一線,將自己的滿腔熱情與舟曲的新聞事業牢牢系在一起。用鏡頭記錄了舟曲的發展足跡,用圖像和聲音向群眾傳遞了最新的信息和社會正能量。出鏡、撰稿、攝像、編輯、新媒體運營,她對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她信念堅定,克己奉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忘我奉獻」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

「下次有機會,大家再聚啊,我好好請你們,剛接到單位通知,我現在要去下鄉,採訪脫貧攻堅。」陳文燕對她的好朋友舟曲峰迭新區幼兒園老師韓貞媛說。韓貞媛和陳文燕從小學四年級就一起上學,一起玩耍,幾十年感情讓她們成為無話不談的閨蜜。

她告訴閨蜜韓貞媛,「選擇了電視新聞工作,就是選擇了一份執著和堅守,付出和熱愛」。

「由於她忙於工作,本來約定今年十一的重慶之旅,也沒有成行,也成為了最終的遺憾。」韓貞媛告訴記者。

熱愛生活、喜歡舞蹈的她和舟曲縣咔蔻舞蹈工作室的老師劉念成為好朋友。「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真的不敢相信,但好多學員都告訴我這是真的。」劉念幾度哽咽,「燕子因為工作忙,三四周都沒有來這裡學習舞蹈了,本來說好這次下鄉回來,就把最近幾周落下的課補回來,但真的沒有機會了」。

匆忙的腳步,不是在採訪,就是奔波在採訪的路上,疲倦的身影常常陪伴漫天星光,不管是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突發災害第一線,重大活動報導現場,她都始終以一種忘我的精神和勤懇的態度紮實高效地工作。

「下次休息,回家一定給父母做一頓飯。」這是陳文燕對父母承諾,也變成了無法兌現的承諾。

「我喜歡我的專業,我更愛這份工作,我一定要發光出彩。」這是她常激勵自己的話,也是給疑惑她一個女孩子為啥幹上了男孩子都有點怵的電視新聞工作的人的心裡話。

「攝像機她拿過、攝像機架子她扛著往山上爬,從來沒有說過苦喊過累,和男記者一樣,什麼苦什麼累都能吃。」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孫曉文聊起陳文燕的時候說。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山路泥濘,她從不退縮畏懼,有時候男同事都不敢走的山路,她就往前衝,做大家的開路「先鋒」,劃傷擦傷是常有的事。有時下鄉採訪遇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她也和男同志一樣,就地路餐,從不叫苦叫累,男同事們都叫她「鐵燕子」。

4年多的新聞採編工作,陳文燕的足跡遍布舟曲的鄉鎮村落,一個嬌弱的女孩,就這樣一步步用她的雙腿丈量完了她摯愛的故土。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她所關心和牽掛的扶貧事業,也把生命獻給了這片美麗而充滿生機的熱土。

執著奉獻

踐行脫貧路上的初心

「你在我心裡從未離開」這是一個微信朋友圈所發的內容,這簡單九個字的微信朋友圈,說的是無盡的思念,說的是對思念之人在自己心裡的重要,更說的是無奈的辛酸吧。

——這是王彥輝妻子10月17日所發的朋友圈。

王彥輝,1989年9月出生,201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功與光芒都是努力的結果。在融媒體中心兩年的工作中,王彥輝吃苦耐勞,從新聞知識門外漢,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零學起,成長為單位的業務骨幹。他及時捕捉社會熱點及社會群體的喜好,根據受眾群體,策劃製作出許多好的專題、稿件,為傳播舟曲好聲音、講好舟曲好故事做出了貢獻。兩年時間共在縣臺播發稿件400餘條,甘南電視臺播發稿件100餘條,省級媒體播發稿件20餘條,中央電視臺播發稿件5條。他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單位領導的高度評價,也贏得了同事們的敬服和掌聲。

只要有工作,他一直都爭著做搶著幹,2018年7月12日,他在曲告納鎮拍攝「健康扶貧」的新聞素材,由於受連續暴雨影響,舟曲縣南峪鄉江頂崖出現泥石流滑坡,造成白龍江水位上漲、河面提高,王彥輝所採訪的曲告納鎮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路面受損,群眾生活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威脅。他也在當天下午失去了聯繫,同事朋友多方打探也沒有和他取得聯繫,尋找一天後,在大家期盼與擔心中,家人和同事終於接到了王彥輝打來的電話,「他所在的村子,多處道路被衝毀,村子斷電,自己手機也沒電沒信號了,晚上他就在村子裡住了下來,他是借了別人的電話,爬到村子最高的山頂,有了電話信號,才打來的電話。」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馮海明回憶說。「本來可以當天回單位的,但他為了把素材拍攝得更好更完美,他錯過了最佳的返回時間,被困五天後,在道路還沒暢通的情況下,步行了好幾裡山路才返回單位。」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返回單位王彥輝又主動請纓,編採南峪鄉江頂崖滑坡體出現滑坡的新聞素材。在採訪中他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受災一線,第一時間將災情消息傳遞出去。冒著隨時有可能再次引發更大滑坡的危險,他和同事連續數日蹲守在災情安置點,及時將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安置等大家最關心,群眾最認可的有價值新聞素材報導出來,出色地完成了報導。

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對於家裡人,他總感覺自己不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因為外出採訪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多,和採訪對象在一起的時間比陪家人的時間多,抱電腦的時間比抱孩子的時間多。為此他時常感到愧疚,可是為了工作他只能委屈家人。但在妻子眼裡他仍是一位好丈夫,在父母眼裡他一直都是好兒子,有好吃的他總是先讓父母、妻子和孩子,買衣服第一個想到的總是父母、妻子和孩子。

「雖然他個子不高,但為人老實本分,對我、孩子和身邊的人沒有說過一次謊話,只要採訪回來寫完稿件後,就是幫我做家務,幹農活,每一分工資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就是給自己買衣服,也不捨得花錢,100元錢的一雙鞋能穿一年……」妻子張林芳含淚說。

幹記者,做編輯,親父母,愛妻女,其實他真正「委屈」的是自己,一件黑色夾克,一條藍色牛仔褲,這是同事們對他最深的印象,也是對他的第一印象。

據王彥輝生前同事介紹:王彥輝父母親和妻子都是農民,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家庭條件不太好,生活壓力比較大,但儘管自己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一遇到救災捐款、助學捐款、助殘捐款等各種義捐活動時,王彥輝從不「掉隊」「缺席」,總是第一個捐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自己受困,不忘助人。

獻出生命

行動詮釋肩負的使命

在這個可以多元選擇的時代,名利讓有些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理想,但總有一些人令我們感動、銘記,閔江偉,一個不平凡的人,譜寫了壯麗人生。

閔江偉,男,藏族,1996年4月出生。

「他不是我們『說』出來的,是從莊稼地裡長起來的記者。」

風雨中、黑夜裡,高山上、烈日下,阻擋不了閔江偉前進的腳步。在南峪鄉江頂崖和東山鎮牙豁口滑坡災害現場,閔江偉始終衝在最前沿,再苦不言苦,再累不說累,用它自己的話說「我還年輕,多幹點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白天跑現場,晚上趕稿子,經常通宵達旦,獲取第一手材料,攝取最震撼畫面,及時傳回新聞素材。今年,全州「一會一節」期間,閔江偉主動請纓到甘南廣播電視臺協助開展宣傳報導工作,拍攝了大量有價值的視頻資料,為全州文旅宣傳默默付出。

「他年輕,思想活躍,人也活潑,和大家的關係也特別好,特別是學東西,適應能力特別強。」同事尹次主說。

「做一名優秀記者,寫有溫度的故事」,一直是閔江偉不懈的追求。在一篇篇看似尋常的新聞報導背後,凝聚著敬業、奉獻、良知、正義、深情;在一組組影像和聲音裡面,浸透著艱辛、汗水、困苦、危險、犧牲。

不管是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突發災害第一線,還是在重大活動報導現場,閔江偉始終以一種勤勞的姿態和勤懇的態度紮實工作。時時處處用新時代好青年、好職工的標準要求自己,用奮鬥書寫新時代新聞人的最美青春。

同事馮鑫源說:「他最高興的就是幹記者,站在時代潮頭,為時代鼓與呼。」

閔江偉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一線的採訪報導上,始終把基層作為報導主題,把普通百姓作為報導主角,經常穿行於村村寨寨,走在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採寫出許多具有鄉土特色、反映時代變遷的報導,用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展示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今年,閔江偉採發280條新聞、25次直播、8部專題片,用筆尖記錄了新時代舟曲的發展,用鏡頭見證了舟曲山川村莊的變遷,讓螢屏呈現舟曲欣欣向榮的和諧畫面。

閔江偉以短暫而充實的一生,書寫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他用鏡頭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足跡,用筆墨、鍵盤譜寫出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用聲音傳遞了精彩紛呈的新聞篇章,他用生命詮釋的責任和堅守永遠留在我們心裡。

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他們用新聞人的博大情懷,將對這片土地的情、對父老鄉親的愛,化作一組組精彩的鏡頭、一行行滾燙的文字,弘揚社會正能量,傳遞時代好聲音;他們不懈努力、無私奉獻,把青春、汗水和年輕的生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

同事眼中,他們是身先士卒、務實重行的好戰友。「我們是並肩作戰的好隊友」,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劉興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頗為動情,幾度淚目。「我和他們一起工作了好幾年。工作中,我們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當聽到他們遇難的消息,我簡直不敢相信,覺得這不可能……」說到傷心處,雙眼潮溼,泛起淚花。他連連嘆息:「他們為人爽直,工作敬業,勤奮吃苦,因為追求完美,經常像碾磨一般兢兢業業。我們說好一起大幹一番,他們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相關焦點

  • 甘肅舟曲縣扶貧辦幹部張小娟和縣融媒體中心王彥輝等:青春的身影...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焦健)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2019年10月7日下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辦幹部張小娟和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在完成各自工作任務返程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因公殉職,4個青春的身影永遠定格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 甘肅省新聞工作者協會關於追授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同志「全省...
    、展現新作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決定,追授甘南州舟曲縣融媒體中心新聞工作者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同志「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對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同志的先進事跡予以通報表彰。陳文燕,女,漢族,中共黨員,1987年2月出生,生前繫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幹部、助理記者。2011年9月參加工作。2019年10月7日,陳文燕同志在完成舟曲縣曲告納鎮脫貧攻堅新聞採訪任務返回途中,所乘車輛墜入白龍江,不幸因公殉職,年僅32歲。
  • 甘南州委追授張小娟陳文燕王彥輝全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原標題:州委追授張小娟 陳文燕 王彥輝全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國甘肅網11月8日訊據甘南日報報導(記者 李建舟 張繼元) 為深入學習先進、大力弘揚正氣,激勵全州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奮發有為、砥礪前行,以昂揚向上的銳氣和蓬勃進取的朝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
  • 甘南州委州政府追授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全州優秀新聞工作者...
    中國甘肅網11月7日訊據甘南日報報導 (記者 李建舟 張繼元) 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和新聞工作者紮根基層、恪盡職守、勇於奉獻,以飽滿的熱情和蓬勃的朝氣奮鬥新時代、展現新作為,11月4日,州委、州政府決定,追授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全州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 王彥輝:使命在心 把燦爛的生命寫在舟曲大地上
    王彥輝年輕的生命,定格在了採訪的路上,生命雖短暫,卻璀璨,猶如流星划過天際。刻骨銘心的「失聯」「他給人的印象是踏實、敬業、責任心強、充滿激情、任勞任怨。」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馮海明沉痛追憶年輕的同事、親密的戰友。
  • 重慶區縣融媒體中心大型採訪活動走進巫山
    (全媒體記者 潘海容 黃翱)11月2-4日,重慶市區縣融媒體中心舉行「決戰脫貧攻堅看巫山」大型採訪活動,37家區縣融媒體中心的主任或總編帶隊走進巫山,奉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唐鳳鳴帶隊參加了此次採風活動。
  • 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在行動丨鐵肩擔責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從容抗疫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晚上採訪在抗疫一線的交警。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嚴麗 報導時光是一首歌,當歲月走到大年三十晚上,洞庭湖畔的大通湖區還是萬家燈火,人們在激情燃放煙花爆竹,期待又一個吉祥年。
  • 五集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即將推出
    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將推出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講述長沙縣對口幫扶多個地區實現攜手脫貧奔小康的故事。總行程近兩萬公裡 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履行新時代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派出多路記者,先後奔赴懷化沅陵縣、湘西龍山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等地採訪拍攝。
  • 催化融合質變 放大一體效應:省級黨報地方分社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共...
    去年上半年,溫州分社派出運營總監蹲點鹿城,跑遍了鹿城的各個街鎮,並在浙江新聞客戶端開設欄目《白鹿先鋒》,訪談街鎮書記,傾聽基層一線幹部心聲,了解百姓訴求;隨著龍港撤鎮建市落地,分社運營中心主任常駐龍港,協助龍港融媒體中心建設;今年3月份,分社派資深記者下掛蒼南融媒體中心副主任,為期一年。同時,分社全體記者重心下移,走鄉鎮、跑村莊,而筆者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的走訪調研中。
  • 第二屆江蘇女性融媒體創意大賽圓滿收官·融媒體五大行動再出發
    作品《Women·足跡》的創意來自98歲的程蘭芬,她15歲參加革命,是新中國成立後無錫首屆婦聯主任;《時光收藏家》用影像記錄傳承家國文化和情懷;《我的數字》通過一群人和一串數字,分享了戰疫中一個數字就是一份責任與擔當的動人故事;《小康路上「擺渡人」》的主人公省巾幗電商聯盟理事長卞盛潔通過開展電商培訓幫助女性創就業,成為小康路上的「擺渡人」;《我的老婆》以南京江北女警為主角,展示鏗鏘玫瑰的可颯可暖、多面精彩
  • 脫貧路上的幸福歌
    李樹蓮(右)在給記者唱歌。張一謀攝 光明圖片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五月裡來是端陽,勞動歌兒遍山響,七月裡來早谷黃,金黃穀子撲鼻香,九月裡來菊花香,豐年要當荒年過,幸福日子萬年長……」 今年82歲的李樹蓮每次看到記者,都習慣地招手,「來喝杯茶」,聊著聊著,她總是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考核和激勵機制,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的內生動力。 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在現有編輯記者隊伍的基礎上做好定期全員培訓,要求採編人員掌握圖片、音視頻、H5等全媒體採訪和編輯技術,提升製作融媒體內容產品的能力和水平。
  • 解好融媒方程式——湘潭市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紀實
    去年,正式掛牌成立的湘潭縣融媒體中心,完成指揮中心、高清播出、技術平臺和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著眼於建設高標準「中央廚房」,湘鄉市從城區中心地帶騰出一棟2100平方米的辦公樓,將技術用房改擴建與周邊環境提質改造相結合。去年12月,該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成為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優等生」。
  • 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展、問題及建議
    當前,不少地方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仍拘於生產流程,依靠財政「輸血」,是否需要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縣級融媒體中心又如何處理商業媒體、網際網路平臺、政務新媒體等關係?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值得思考。
  • 謝新洲: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大意義,找準當前縣級融媒體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與路徑規劃,切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以政策扶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縣級融媒體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中、在基層政權建設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基礎作用,基層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需要由縣級融媒體傳播出去,基層群眾的聲音需要由縣級融媒體匯集上來。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縣級主要領導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強化戰略統籌,納入中心工作,加強績效考核。
  • 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追記倒在脫貧攻堅路上的第一書記唐乾
    進村公路400米處的拐角,是慈利縣審計局駐泗虎坪村第一書記唐乾,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地方。這條1.2公裡的拓寬道路完成後,將大大化解因道路狹窄導致的經常性擁堵,極大優化村裡的生產生活需求。「唐書記走了,我們要以他的標準,最高質量完成這項工程。」村監委會主任黎德棉帶著記者走在已經基本完工的公路上,感受那份帶領全體村民奔向全面小康沉甸甸的使命與責任。
  • 融媒矩陣齊發力 雲中報導綻多屏——2020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
    2020年的全國兩會有些特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媒體記者主要通過網絡視頻、連線等形式進行採訪,這給主流媒體全國兩會報導帶來了新的挑戰。全國兩會報導成為檢驗主流媒體融合報導能力的一場大考。面對「代表委員出不來,記者攝像進不去」的情況,河南廣電以「5G 支撐,雲媒制播」為理念,全面創新報導方式,把採訪從「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河南廣電圍繞2020年全國兩會,推出「再出發 更出彩」宣傳總主題,旗下所屬媒體各展其長,打出組合拳,形成合力。
  • 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在江西分宜開幕
    12月4日,2020「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在江西省分宜縣開幕。年會以建設「融媒體+」,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跨越式提升為主題。200餘名業界大咖與嘉賓集聚,一同解讀縣級媒體融合改革發展趨勢,共同探討縣級融媒體創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話題。
  • 謝新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迎戰略機遇期
    一個月後,中宣部在浙江省長興縣召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提出2018年先行啟動600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2020年基本實現在全國的全覆蓋。由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迎來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央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  第一,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2014年8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吹響了媒體融合發展的號角。
  • 點燃「雲服務」焰火 照亮「融媒體」前程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泰德網聚(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鯤先生。    通過採訪我們了解到,泰德網聚公司通過「公有雲+私有雲」為媒體用戶提供媒體內容的數據生產處理、管理、應用發布、數據運營統計、AI應用等服務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