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牧民玉努斯·牙庫西,堅持18年趕著犛牛為邊防官兵運送...

2020-11-23 中國軍網

位於天山託木爾峰深處的英沿地區,海拔3300多米,是新疆溫宿縣協和裡大隊薩瓦甫其牧場的重要草場。柯爾克孜族牧民玉努斯·牙庫西一家長年在這一帶放牧。他家不遠處坐落著一個邊防哨所,每年5月至9月,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庫爾幹邊防連10多名官兵在這裡執勤。雪域邊關,玉努斯與邊防官兵譜寫出一曲曲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樂章。

玉努斯與邊防官兵結緣,還得從1996年的洪災說起。那年6月,英沿地區山洪暴發,玉努斯全家斷炊好幾天,2歲的兒子吐爾地·玉努斯餓得哇哇大哭。是邊防連官兵第一時間送來米麵等物資,救了他全家人的命。從那時起,感恩的種子就深埋在玉努斯心中。

當時,牧場周圍尚未建起哨所,執勤官兵只能借住牧民家中。每隔一段時間,玉努斯都要燉好一鍋羊肉,邀請官兵來家裡做客,官兵們也時不時送給他一些蔬菜瓜果。漸漸地,玉努斯與官兵們熟絡起來,得知部隊後勤保障有困難,玉努斯主動攬下運送物資的任務。

連隊通往哨所的路程很遠,還要翻越阿克青和博斯塔格兩座海拔4000多米的達坂,來回穿行50多次冰河,沿途山高坡陡、路險水急。運送途中,玉努斯渴了吃冰雪,餓了啃口饢,從未向部隊索要任何回報。久而久之,他被官兵們親切地稱為「保障部長」。

2001年夏天,一場暴雪封住了出山的路,連隊好長時間吃不上蔬菜。看到戰士們因缺乏維生素嘴上長滿泡,玉努斯強行出山。他帶著鐵鍬一路走,一路為犛牛鏟雪開道,好幾次掉進雪坑。第二天物資運抵哨所後,玉努斯一頭栽倒在地累暈過去。有人問玉努斯:「你為官兵義務運輸這麼多年,到底圖個啥?」玉努斯滿臉淚花:「我全家人的命都是解放軍救的,報恩搭上性命也值得!」

2006年5月31日,上級在英沿建哨樓,玉努斯和妻子阿斯古麗·庫爾班趕著30多頭健壯的犛牛,經過8個小時跋涉趕到連隊,幫助運送物資。在雪山上穿行時,一頭犛牛被擠下懸崖,他顧不上心疼摔死的犛牛,撿回物資繼續前行。

運輸的路不僅難走,而且艱險。2012年7月,玉努斯趕著馱有物資的犛牛,經過一座被洪水衝塌半邊的石拱橋時,遇到野狼襲擊。受驚的牛群擁擠著過橋,一頭犛牛掉下拱橋被洪水衝走。情急之下,玉努斯騎馬衝上前,用馬鞭同野狼搏鬥,將狼打跑。

去年6月的一天,玉努斯為收攏牛群不慎摔傷,小腿骨折的他無法爬上馬背。直到次日凌晨2點,牛群才按原路返回哨所,官兵們立即將玉努斯送往山下治療。

這件事讓61歲的玉努斯有了危機感。從那以後,玉努斯運物資都帶上剛滿20歲的小兒子吐爾地,開始培養「保障接班人」。吐爾地腦袋靈光,隨父親走了沒幾趟,哪座山體有滾石、哪條溝裡出狼群、哪條河水漲水快,都摸得一清二楚。接過父親接力棒的吐爾地單獨運送物資,次次圓滿順利。

採訪即將結束時,得知上級計劃投資修建到英沿哨所的公路,玉努斯既興奮又失落,他說:「部隊也許不再需要我們運送物資了,可我們還能做別的。只要邊防官兵需要,我們一家就要把擁軍的接力棒世世代代傳下去!」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這位新疆護邊員堅持守衛邊防20年?
    我為祖國守邊防:買買提努爾·吾不力艾山在柯爾克孜族牧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座氈房就是一個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小時候,買買提努爾·吾不力艾山一個人去放羊,父親經常叮囑他,看到山口有陌生人或者其他異常情況要立即告訴大人。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支「獵鷹」巡邏隊就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邊防派出所,巡邏隊由派出所組織所轄的3個護邊員分隊組成,每個分隊有三到四隻護邊員個人飼養的獵鷹。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
  • 揭秘2020珠峰高程測量超豪華保障天團:藏族同胞趕著犛牛運送物資
    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牽頭,自然資源廳、外事辦公室、體育局、林業和草原局、氣象局、通信管理局、公安廳、拉薩海關、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等相關部門,以及日喀則市政府、市自然資源局、市邊防支隊、市公安局、市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定日縣政府及各相關單位、聶拉木縣自然資源局等開展了大量協調保障工作,涉及氣象、通信、證照辦理、邊防檢查、活動組織、高山協作、珠峰自然保護區通行、物資採購及通關等工作期間所需的各項支持
  • 軍馬無法通行解放軍騎犛牛巡邏
    在祖國帕米爾高原之巔,有一個叫紅其拉甫的地方,這裡有一支享譽全軍的犛牛巡邏隊,官兵們每一次巡邏都是對生命極限的一次挑戰。紅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力常年在七八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多攝氏度,塔吉克語是「血染的通道」的意思,早在西漢時期就是我國對外商貿的重要驛站。
  •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聚居於新疆西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的柯爾克孜族,是個傳統的畜牧民族。牲畜的皮毛和毛織品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服裝式樣,男以袍式為主,女以裙裝居多。  聖帽不能開玩笑  在眾多的帽子中,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氈製作的白氈帽。這種白氈帽是從服飾上識別柯爾克孜族最鮮明的標誌,柯爾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將其奉為"聖帽"。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在已經沒有人願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餵養,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於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 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自家馴養的上百隻獵鷹。
  • 新疆邊防戰士巡邏時遭狼群包圍 拉槍栓對峙一夜
    向西!向西!  從新疆喀什機場驅車一路奔西400多公裡,碾過雪山凍土,翻越冰峰達坂,紅其拉甫就在眼前了。  這是一個艱險神秘而令人嚮往的地方。這裡有千裡冰峰、萬年積雪,巍峨的帕米爾高原;這裡有絲綢古道、血色峽谷,蒼涼的西部邊關;這裡有雲端國門、雪山哨卡,可愛的戍邊官兵。
  • 犛牛上保險 一頭只需牧民交24元
    犛牛上保險 一頭只需牧民交24元     本報訊 (貢波華清 馬寧 記者松濤)11月25日一大早,紅原縣瓦切鎮色永村遠牧點,鄉上的幹部、村保險協保員,還有來幫忙的牧民小夥就忙開了,套牛、打耳標
  • 阿壩探索實施犛牛標準化養殖 犛牛出欄周期縮短 牧民收入提高
    阿壩探索實施犛牛標準化養殖 犛牛出欄周期縮短 牧民收入提高   若爾蓋高原之寶犛牛乳業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們加班加點忙生產。
  • 海拔超4000米、氣溫零下18℃……邊防官兵踏雪巡邏祖國邊防線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元旦期間,新疆阿克蘇軍分區別迭裡地區持續低溫,並伴隨有6級以上大風,氣溫降至零下18攝氏度,邊防官兵頂著寒風踏上了邊關巡邏路。一大早,執勤官兵就開始為巡邏做準備,他們將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3號界碑執行巡邏任務,這次巡邏的點位是別迭裡山口,距離連隊12公裡。別迭裡維吾爾語意為「達坂」。 新疆阿克蘇軍分區別迭裡邊防連指導員 方甲強:我們給你們帶來一些藥品和防疫物資,希望你們在這裡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注意安全。 剛到九道彎,車輛就無法通行,巡邏分隊下車徒步前進。
  • 四川理塘縣:犛牛拴了「保險繩」牧民養殖少擔憂
    雖然定居點牛棚裡有儲存的人工飼草,但還是要備不時之需,因為春夏之交還會經常下雪,也是犛牛最難熬的時節。 2014年的春天,洛絨赤乃曾有過切膚之痛。一場雪災,家中的犛牛死了40多頭,這讓視犛牛為「命根子」的他痛心不已。不過,現在的洛絨赤乃少了一些擔憂,因為他給犛牛拴了「保險繩」。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 新疆邊防官兵巡邏祖國邊防線
    央視網消息:堅守崗位的還有我們的部隊官兵。元旦期間,新疆阿克蘇軍分區別迭裡地區持續低溫,並伴隨有6級以上大風,氣溫降至零下18℃,邊防官兵頂著寒風踏上了邊關巡邏路。
  • 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邊防的通電工程,很難 但新疆電力做到了!
    以2016年12月《邊防部隊電網建設實施方案》發布為標誌,邊防部隊電網建設開啟新徵程:計劃分兩個階段,於2020年前全部解決軍隊和武警邊防部隊未連通電網連隊、哨所的用電難題。隨著全疆電網電壓等級的提升,供電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對新疆偏遠邊防連隊的通電步伐進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2.73億元,完成18個邊防連隊和1個訓練基地的通電任務。在邊防部隊電網建設新的目標指引下,國家電網公司2017~2018年累計投資兩億元,計劃完成新疆軍區27個邊防部隊通電任務。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寇偉對新疆邊防電網建設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 四川壤塘犛牛直送溫州人餐桌
    近年來在阿壩州壤塘縣與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間啟動的「西牛東送」工程,則開啟了產業扶貧之道。4月2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壤塘縣扶貧開發局和有關方面了解到,「西牛東送」已帶動569名貧困人口增收。2019年,「西牛東送」工程共拉運犛牛2500多頭,實現產值2067萬元。2020年,預計將調運犛牛4000到5000頭。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趕著犛牛奔小康!和「牛」朋友一起走向致富路
    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 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 邊防官兵喝上甘甜...
    實現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點位打井,有效解決永凍層施工難題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
  • 無錫企業包機接135名新疆柯爾克孜族員工復工
    機上135名來自新疆克州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員工有序走下飛機,受到了當政府和企業的熱烈歡迎。據悉,這是全國首架少數民族復工包機。接下來,這135名員工將在無錫市錫山區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防控的當下,返崗路途雖然遙遠,卻一路通暢。
  • 藏民把犛牛趕下山花費數萬元餵食草料
    11月12日下午,記者隨「大江大河大徵途」長江行考察團走進唐古拉山鎮努日巴村的幾戶藏民家中,感受到了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長江源頭的藏族牧民的淳樸和熱情,以及他們對長江源頭生態環保發自內心的認同和積極行動。尼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藏族牧民,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牧場,養著200多頭犛牛,11日剛剛趕著耗牛下山來,因為天氣冷了,犛牛如果還在山上吃草,會破壞高原脆弱的草場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