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雉雞養殖戶大多陷入困境,合作社投入了5000多萬元形成一產和三產聯動的模式,希望以此幫助養殖戶走出困境、致富增收,一起過上小康日子。」有著25年雉雞養殖經驗的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袁紅豔說。
    鍾情科技推進雉雞發展
    袁紅豔至今忘不了她第一次到上海吃飯的情景。她能到上海發展雉雞是因為她有個在上海養殖珍禽的姐姐,那一次姐姐邊吃飯邊給她介紹珍禽養殖的技術需求和市場前景。那頓飯讓在浙江湖州安吉天子湖鎮農村長大的她感受到了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更領悟到了珍禽產業致富的魅力。
    那一年是1995年。隨後,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袁紅豔決心紮根「珍禽之鄉」,學習養殖學名為雉雞的山雞。
    漸漸地,她掌握了一些養殖技術,眼界也越來越寬。她發現,要通過養殖雉雞富起來,不能停留在傳統養殖模式上。2003年,袁紅豔看準時機自己創業,很快成立合作社,聯合身邊的養殖戶共同走科技創新的創業道路。先是著手解決雉雞養殖高發病率的難題,接著又挑戰雉雞產蛋少、生長慢等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袁紅豔不僅感悟到技術和研發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感悟到科研需要持續投入和堅持。」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陸雪林告訴記者。
    陸雪林和袁紅豔共同經歷了2013年國內禽流感疫情對雉雞產業的衝擊,當時合作社困難到連項目都做不下去。但是,袁紅豔將她的毅力傳遞給了每一名社員。
    正是靠著堅韌的毅力和陸雪林等大批專家的幫助,合作社才順利渡過難關,而且合作社的技術創新更結出了一個又一個開創性成果。合作社也成為全國唯一掌握雛雉雞雌雄鑑別的企業、唯一的商業化雉雞育種企業,培育了我國雉雞行業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審定品種「申鴻七彩雉」。
    向世界展示「中國雉雞」
    在合作社的雉雞文化長廊上有一幅照片,是2012年3月袁紅豔作為「亞洲第一人」參加第八屆世界雉雞養殖會議期間拍的合影,背景是「麥克法蘭公司建於1929」字樣的大型廣告牌。身材矮小的袁紅豔站在正中間,高大魁梧的美國威斯康星州麥克法蘭公司總裁比爾則在她的左側。
    麥克法蘭公司是全球養殖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雉雞養殖企業,當年,合作社在世界雉雞產業裡還是個小字輩。但是袁紅豔的執著和渴望學習的精神贏得了各國同行的尊重。
    3個月後,比爾夫婦來到合作社考察。雖然因為引進價格高昂等因素,袁紅豔沒能如願從麥克法蘭公司引進新品種,但從那以後,合作社得以和包括麥克法蘭公司在內的世界一流雉雞企業保持了互動交流,為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國雉雞產業爭取到了難得的機會。
    與此同時,袁紅豔和她的團隊沒有放棄育種創新,先後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團隊結成了科技攻關聯盟。
    隨著自身的不斷壯大,位於上海奉賢區青村鎮錢忠村的合作社裡出現了越來越多尋求合作的國外客商的身影。根據協議,2021年開始,合作社將每年向英國客商提供200萬個雉雞蛋,跨出了中國雉雞出口歐美的第一步。
    小雞園傳承奔小康初心
    走進錢忠村,村道兩旁的白牆上畫著各種神態的雉雞,東面是新建的雉雞孵化廳和一棟棟雉雞舍,西面的小樹林變成了雉雞園,村裡的荒地變成了雉雞科普基地。在雉雞園和科普基地之間是供遊人休憩的七彩長廊,原本就醒目的合作社兩層辦公樓在「雉雞天地」裡更顯出生機。
    這些改變都發生在今年上半年,是袁紅豔直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雉雞產業後毅然決然的投資決定換來的。除了帶動合作社所在區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公裡之外,合作社投資興建的雉雞育種基地幾棟6層籠養雉雞舍已經結構性封頂,即將進入設施安裝階段,總投資在3500萬元左右。
    走進建成不久佔地18畝的雉雞園,腳下的草坪已經開始變綠,四周由鋼絲網和綠色塑料網織出的空間可放養800隻雉雞,白的、黑的、七彩的雉雞在這方小天地裡「悠然踱步」。隔著七彩橋是佔地20畝的雉雞科普園,雖然還沒有完全建好,但輪廓已現。在一系列努力下,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標兵示範合作社,袁紅豔本人先後獲得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榮譽稱號。
    從解決雉雞發病率高到培育出產蛋多、生長快的「申鴻七彩雉」,從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到特種經濟動物種質資源平臺雉雞保種場,從中國雉雞產業的展示窗口到產業價值的展示場所,袁紅豔的心裡始終裝著和廣大雉雞養殖戶一起奔小康的初心。